單元整體教學是指將單元內部的各種知識點和語文要素進行全面的匯編與整合,構建出一個完整且系統(tǒng)的知識框架。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和技能,還能在單元學習的過程中積累寶貴的學習經驗,學會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這一教學模式有助于塑造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其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一、剖析教材,提煉單元學習目標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單元整體教學策略,首要任務是把握單元整體脈絡。語文教材采用“雙線組元”模式,每個單元文章都圍繞統(tǒng)一的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精心編排。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教師應深入教材,剖析每篇文章的知識點,同時立足整體視角,緊密結合教學要求,提煉出既科學又合理的單元學習目標,確保教學活動有的放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時,教師可以以革命文化為核心,將《十六年前的回憶》《為人民服務》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三篇課文與三首蘊含深厚革命情感的古詩融合為一個整體教學單元。通過剖析教材,教師明確了本單元的人文主題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精神主線貫穿了整個單元的教學活動。接著,教師對這三篇課文中的語文要素進行分析、匯總與梳理,提煉出單元的語文要素為“關注外貌、神態(tài)、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品質”和“習作時選擇適合的方式進行表達”?;谏鲜鋈宋闹黝}與語文要素,教師可以設計本單元的綜合訓練活動:完成三篇文章的深度閱讀,并形成感悟,同時,使用本單元學到的描寫人物外貌、神態(tài)、言行的手法,完成本單元的口語交際與習作任務。
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需要立足單元整體視角,全面了解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思維習慣及學習能力。通過分析單元內的語文要素,并將其背后蘊含的人文主題深度融合,制定出既科學又適宜的教育目標。
二、設計群文閱讀,引導學生突破難點
群文閱讀作為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有效策略,其核心在于將單元內的多篇文章組成群文組,讓學生在單元學習過程中同時閱讀多篇文本。通過對比閱讀、深層剖析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透過文章表面,直達其思想精髓與情感內核。這一教學模式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深層含義的理解,還揭示了單元知識結構的內在規(guī)律與人文主題的獨特魅力,涵養(yǎng)了學生的精神世界與文化底蘊。因此,在設計單元整體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精心策劃群文閱讀活動,確保其合理融入教學流程,成為學生突破學習難點、提升學習效果的有力推手。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時,教師可以將《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三首古詩整合為一個整體單元。教師首先鼓勵學生默讀這三首古詩,自主對比閱讀的切入點。學生了解到三者均為景物詩,便從景物描寫角度進行對比學習。教師對學生的這一發(fā)現給予肯定與鼓勵,隨即引導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分析這三首古詩在景物描繪上的異同之處。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交流,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不久,各小組便分享了他們的發(fā)現,了解了這三首古詩在景物描寫上的獨特視角與表現手法上的差異與共性。此時,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從景物描繪細節(jié)與獨特的修辭手法上,探尋其背后的借景抒情之意。通過討論,學生不僅理解了詩人如何巧妙地運用自然景象寄托個人情感,還學會了從古詩的細節(jié)中挖掘深層含義的方法。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單元學習時,應鼓勵學生從多元化的視角對文本進行深入比較,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鏈或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
三、設計單元任務,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單元整體教學應秉持以生為本的核心理念,構建以學生自主學習與自主發(fā)展為導向的課堂環(huán)境。在此框架下,教師精心設計的單元學習任務成為驅動學生深入學習的關鍵。這些任務不僅要貼合學生實際,更要富有挑戰(zhàn)性,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將以往的知識經驗與新的知識技能相融合。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時,教師可以圍繞“舐犢情深”這一主題設計以下學習任務:一,閱讀三篇文章的題目,預測故事內容。二,深入閱讀課文,依據故事的時間線自主劃分文章結構。三,用精煉的語言概括每篇文章的梗概及蘊含的情感。四,從個人情感出發(fā),分享觸動心靈的篇章,并說明原因。五,對比分析三篇文章中父母與主人公之間情感的異同。六,再次閱讀并標記文中關于父母情感的細膩描寫,結合個人生活經驗,歸納親情的特征,并分享個人感悟。這一系列任務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在設計單元整體教學策略時,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與能力水平,規(guī)劃具體任務,確保每項任務都能成為學生成長的階梯。
四、巧用讀寫結合,鞏固單元所學知識
教材中的每個單元都有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并設計了習作任務。這些習作緊密貼合單元主題與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了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寫作中的機會,既是知識鞏固與復習的有效手段,也是單元整體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應探究習作要求,設計讀寫結合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回顧單元內容、提煉關鍵要素、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促進他們在實踐中深化理解、提升表達。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時,教師可以融入好詞佳句積累與讀寫結合策略。首先,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單元內的文章,鼓勵學生邊讀邊思,并標記出文中令人印象深刻或喜愛的語句、段落。接著,在班級內開展分享與鑒賞活動,學生間相互學習,共同領略文本的魅力,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隨后,教師可以精選《祖父的園子》與《月是故鄉(xiāng)明》兩篇文章的精彩段落作為仿寫對象。針對《祖父的園子》,教師引導學生聚焦于作者對園子的細膩描繪,鼓勵學生運用相似的修辭手法與情感色彩,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樂園”。而《月是故鄉(xiāng)明》中的對比手法與深沉思鄉(xiāng)情,則可以成為另一個仿寫重點,學生嘗試通過對比不同場景下的月亮,來表達自己對故鄉(xiāng)的獨特情感與思念。
讀寫結合的寫作教學策略能夠提高了學生對寫作的接受度,使其在新穎、有趣的讀寫結合練習中,獲得寫作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教師應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設計層次分明的學習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并通過讀寫結合的實踐練習,將知識學習與應用能力無縫對接,由此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