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思維發(fā)展、文化傳承等諸多方面,可以結合古詩詞展開教學,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語言建構、體會古人創(chuàng)作詩歌時融入的情感和思想,感受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進而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本文試從三個方面闡述古典詩詞的教學方式,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力求增強古典詩詞教學的效果,進而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詩意;古詩詞教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路徑
古典詩詞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學習古典詩詞,能豐富我們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語文能力。《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可具體表述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教學古典詩詞不應該是機械的、生硬的,而應該是在古典詩詞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作者心靈的碰撞、情與情的交融。因此,我們應抓住古典詩詞詩意的靈魂,詩意地處理教材,詩意地和學生互動,共同營造出詩意的課堂。在充滿詩意的課堂氣氛里探求人生的真諦,讓學生感到心靈成長的愉悅,感受到學習、生活的幸福,提升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下面談談我的一點體會。
一、詩化語言引領學生入詩境
現今,多媒體教學已在課堂廣泛應用,這種豐富多彩的形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但是,有的教師在課堂上過多依賴多媒體教學,給學生看圖片、聽音樂,教學語言卻蒼白無力,這樣的課堂對信息技術賦能教學效果提升的把握還未得其精髓。僅是一味地告訴學生詩有多美、詞有多棒。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仍然不理解到底古典詩詞美在哪里,只是覺得圖片很好看、音樂很好聽,這與新課標的理念是不相符合的。語文教學就是要提倡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去獲得獨特的感受、獨特的體驗和獨特的理解。[1]其實,相較于其他媒介輔助手段,語言限制性更少,可以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詩化的語言應該是古典詩詞課堂的常態(tài)。一個好的語文教師應善于用富有詩意的語言營造一種美的意境,渲染一種典雅的氣氛,以自己的情感調動起學生的情感,使師生的情感與文章蘊涵的情感相吻合。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詩詞的理解,對聲音作長短高低,輕重宏細,節(jié)奏強弱緩急處理,造成變化流動而有序的藝術聽覺效果,用靈動的語言創(chuàng)設詩詞的情境,讓學生徜徉在詩情畫意中,與教師一起緩緩步入詩詞的意境,產生人在詩中行的幻覺。
例如,教師在執(zhí)教《雨霖鈴》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這首詞的意境,可以精心設計一段教學結束語。在課堂即將結束時,教師可用低沉哀傷的聲音說道:
夜微涼、燈微暗、笙歌婉轉、曖昧留香。酒醒于曉風殘月楊柳岸,情斷在蘭舟催發(fā)都門帳。相看淚眼,無語凝噎,原以為彼年豆蔻,能許你地老天荒,只可惜一轉身,已和你咫尺天涯。緣淺無奈,情深罔然。嘆,嘆,嘆。
學生很快就沉浸在那種憂傷的意境中,對詩人的無奈和痛苦有了更感性的體會。有的學生甚至將教師設計的這幾句話寫在自己的周記本中,在學完《聲聲慢》后,仿造這幾句,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神仙眷侶,抵不過似水流年。當年歡樂,凋零得七七八八,又再尋尋覓覓,卻依舊冷冷清清。落寞的回頭,淺淺的眼眶,藏不住,東流春水一江淚。難,難,難。
學生面對情感豐富的老師,身處充滿詩意的氛圍,獲得了情融融、意切切的心靈感受,從而陶冶情操,促進思考,點燃了學習古典詩詞的熱情。這樣的熱情不僅有利于語文學習本身,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心靈與人格的健康發(fā)展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
二、誦讀吟詠引領學生品詩情
新課標提出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特別強調學生要能夠理解古典詩詞的語言建構。因為古典詩詞語言精煉含蓄,跳躍靈動,常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妙。體會這些妙處,須“高聲朗誦,以暢其氣,低聲慢吟,以玩其味”。所以,要理解詩詞的情感,僅靠教師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誦讀吟詠,體會詩詞的真味。“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p>
誦讀可以讓學生感悟詩詞的音樂美、語言美;吟詠可以讓學生感悟詩詞的情趣和文化內涵。反復誦讀吟詠,可直抵詩詞本真意韻,直通學生肺腑心靈。誦讀吟詠不是和尚念經,而是要在領會詩詞表達的感情基礎上,學會用內容和感情來判斷韻律的輕重緩急,讀出節(jié)奏聲調的時而上挑,時而下降,或短時停頓,或長時停頓;學會語速的選擇,情緒激昂處則勢如破竹,一貫而下,情緒纏綿處則如潺潺溪流,緩緩流淌中溢出幾分哀婉。有的詩,讀起來蕩氣回腸;有的詩,讀起來溫情脈脈;有的詩,讀起來凄楚哀婉;有的詩,讀起來慷慨激昂。反復的誦讀中,學生逐漸能把握詩句中重讀、輕讀、連讀、緩讀,可以讀出詩詞的情調,品味出詩詞的韻味。
如教師在教授杜甫的《哀江頭》時,開始學生自讀時語氣平淡,無氣勢無情感。教師可以問學生這首詩讀完后有什么感觸?多數學生可能會很茫然。于是教師需要進一步指導學生探究詩歌內容:詩人獨行曲江為什么要“哭”?他看到了什么?這些情景讀的時候如何處理?既然內心痛苦,為什么卻不大聲地哭,而是“吞聲哭”?這樣的“哭”讀時該如何體現?詩人說走錯了方向,為什么會走錯?情感如何處理?在探究之后,學生對詩歌的誦讀作出如下處理:輕聲讀“吞聲哭”“潛行”等音節(jié),并帶有嗚咽之聲;連讀“憶昔”至“一笑”句,語音可輕快,想象昔日的繁華盛景;緩讀“為誰綠”“豈終極”等音節(jié),含有肝腸寸斷的悲痛;最后兩句頓挫演繹,表現天已黃昏,胡騎出動,揚起了滿天灰塵,給人一種高壓恐怖氣氛,詩人心煩意亂竟辨不清南北方向,憂憤交迫,心急如焚。學生在教師指導的基礎上不斷地練習,之后在全班的齊讀聲中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歌的憂思惶恐、壓抑沉痛,學生也深深地沉浸在詩人獨特的情懷中,體會到詩人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下課后,學生仿佛覺得在學了杜甫詩歌后,好像自己就是杜甫,心中充滿了悲憤,于是就有了以下七律:
杜郎淚/高二(1)班 葉堇翚
少陵野老淚何流?子美未衰已白頭。
感時不渡洞庭水,恨別怎登岳陽樓?
三吏三別傷月夜,兵車兵行哀江頭。
安得廣廈庇寒士,唯剩老病一孤舟。
由此可見,學生在反復誦讀吟詠后,可以透過語言文字感受到詩人生活的甜酸苦辣、人生的喜怒哀樂,進而領悟出詩歌里蘊涵的豐富情感。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其實,“詩讀千遍,其情可見”。
讓學生反復誦讀吟詠詩詞的過程,也是讓他們潛移默化地受到古典詩詞熏陶感染的過程。讓一篇篇優(yōu)秀的詩詞流進學生的心田,在他們心靈中不斷地反芻、發(fā)酵,使之成為他們一生高遠見識、完美人格的源頭活水,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三、自我創(chuàng)作引領學生悟詩魂
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中,詩歌的鑒賞就是學生關鍵能力之一。[2]在學生陶醉于吟詩詞,賞詩詞,誦詩詞之時,那與詩情詞意相融通的心靈日漸飛揚,此時,應“趁熱打鐵”,適時引導學生大膽嘗試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中進一步感悟詩歌的靈魂,感受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這也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教師可根據教材特點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擁有一個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在寫作需求中不斷探究并發(fā)現文本的魅力,理解并傳承傳統(tǒng)文化。寫的內容豐富多彩,因文而異,在具體教學中可以采取以下幾種結合形式:
(一)微型話題,多角探究
如教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提煉出“自由探究”的小話題:自讀詩歌,想象詩人的情感,選取詩中你最感興趣的詩句,完成一篇小散文,重現當時的情景。學生可以從詩人內心獨白的角度寫,可以從電影鏡頭的角度寫,可以從詩人欣賞景色的角度寫,可以從詩人的夢境的角度寫,角度多樣,任憑選擇。這樣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理解重讀原詩,細致地揣摩這首詩歌,從而獲得能力和素養(yǎng)上的收獲。這比老師一而再,再而三的引導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二)改寫故事,豐富內涵
如教《邶風·靜女》時,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在原詩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把《邶風·靜女》改寫成小故事,然后發(fā)表在班級博客上,全班一起分享幾十個不同版本的愛情故事,有至純唯美的愛情故事,也有故事新編搞笑版的愛情故事。甚至有同學將這首詩歌改成了《〈氓〉前傳》并組織同學演繹,讓人大為贊嘆。至今學生都能熟練地背誦這首詩,就是因為他們的理解和記憶太深刻了。
(三)錘煉語言,創(chuàng)作新詩
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理解詩意、把握詩情的基礎上,根據自己對詩人情感的揣摩,創(chuàng)作一首與所學詩詞情感呼應的詩歌。這樣可以提高詩詞學習的興趣,調動自我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詩詞語言的凝練、含蓄有更為深切的體會。比如我在教《錦瑟》之前,請學生在自讀理解詩歌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改寫這首詩。學生反應十分熱烈,有寫古詩也有寫現代詩的,有些詩歌寫得非常精彩,現抄錄一些精彩的句子:
錦瑟一弦,一晃百年。一弦一念,三弦百千。青春過,往事畢,人再不現,韶華盡,歲月失,似水流年。五十弦奏,樂如昔,心潮迭起,三十載去,憶如匕,情濃依稀。瑟者,殤者,何偏具五十弦?(《三十載·五十弦·八百殤》)
錦瑟瀟瀟,悠揚不絕,其弦之悲音。纏綿悱惻,不禁悵然憶年華之昔。莊周入夢,化身為蝶,栩栩然而飛。夢醒時分,不知蝴蝶何處去往矣。(《晚歌》)
佳人錦瑟,一陣繁弦,驚了故人眠。細細五十弦,一弦一節(jié),哀怨難掩,原是佳人怨華年。流轉迤儷,莊生夢間,經年往事皆化蝶。春華三月,杜宇悲戚,哀婉春心托杜鵑。滄海蕭蕭,悲涼斷腸,鮫人泣珠,淚光纖纖勝月亮。藍田美玉,溫潤似水,玉氣冉冉,紅日熙照欲蒸煙。君問:此情可待成追憶?蹉跎半生,誤了春。流年錦瑟五十道,悵惘了過去,嗟嘆了如今。(《那一年》)
看到這些詩歌,相信每一個學生天生都是一個詩人,他們的創(chuàng)作潛力是無窮的。
(四)趣味活動,加強興趣
教師也可以組織多種趣味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組織“飛花令”比賽,開展賞析課、讀書交流會,可以撰寫讀書報告等等,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圍繞課堂知識講授的中心,在思想和認識上作進一步的鞏固和深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可以發(fā)現古詩詞的美,激勵學生繼承與發(fā)揚古代文化精粹。
例如,在教授杜甫的群詩閱讀之后,教師可以布置一篇朋友圈的作業(yè):
2022年,杜甫突然在網絡爆紅,關于他的涂鴉圖片在微博上瘋傳。網友對語文課本上的杜甫圖片各種涂鴉“再創(chuàng)作”,戲稱“杜甫很忙”。人們非但不能體會詩人漂泊無依和憂國傷時的沉痛,反而將杜甫變成了網絡笑資的主人公,無法理解詩人豐富而深沉的“淚”心,實在讓人感慨萬分。
如果你是杜甫,你如何向大家闡釋自己的“淚”?請?zhí)娑鸥Πl(fā)一條朋友圈。
學生在圈中暢所欲言,并相互點評,一時激情萬分。
學習王維的群詩閱讀后,同樣也可以布置一篇朋友圈的作業(yè):
選擇王維的一首詩歌(可以是詩歌的某一聯(lián)),用A4紙手繪一條朋友圈截圖,要求有場景或細節(jié)圖片,一段文字說明,并且至少有兩條以其他唐朝詩人的口吻寫的微信評論。要求所繪圖片能準確反映某一情節(jié),所發(fā)文字及評論均符合詩人性格特點。
文學教育非常有必要,教師應注意教學的方式方法,每節(jié)課都不同,有各自合適的方式,還應注意影響的力量,很多習慣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的,教師應認真思考。[3]語文的本性,就是詩意。古典詩詞的教學,更是詩意的升華。古人說“不學詩,無以言”。一堂成功的古詩課,首先應是一篇流淌著詩意的美的散文。作為教師要創(chuàng)設詩意化的課堂去解讀課文的內容,這樣才能感染學生,使得詩詞融入他們的血液,內化為“核心素養(yǎng)”,外化為氣質形象。
注釋:
[1]蘭秀英.高中語文新課標的解讀及策略[D].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第20卷增):176—178.
[2]林崇德.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7(2):145—154.
[3]王國強.加強高中語文教學的文學教育滲透[J].教育藝術,2021(7):20.
吳天鳳,廣東省廣州市第四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