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選編了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名篇,也為這些名篇遴選了59條典范文雅的名家評語。這些名家評語被有計劃地編排在教材的系統(tǒng)之中,針對選文作出價值判斷和意義闡釋。本文結(jié)合中國文藝批評的常見類型,將教材中的名家評語統(tǒng)計為六類,中國近現(xiàn)代文藝評論占比32.2%;古典文藝批評著作占比25.4%;詩話、評點、論詩詩占比16.9%;序跋與書信占比11.9%;傳統(tǒng)典籍占比10.6%;匯評本占比1.7%。這些不同源本的名家評語能為學生學習文學鑒賞手法或中國古典文學評價風格的緣起提供支架,是促進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寶貴資源。語文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認識教材中名家評語的語文教學價值,合理整合不同源本的評語,利用其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名家評語;源本分類;教學價值
語文教材課文系統(tǒng)中的文本有很多是經(jīng)典名作。在眾多的文學評論實踐中,名本名家的評語往往被廣泛認可和接受,其涉及對作者其人其事、世事背景、文本情志、意境形象、鑒賞方法等的介紹和評述。根據(jù)教材的選文特點,這些名家評語以古代文學的詩詞評語居多,不乏詩話和評點,除此外諸如序跋、書信、選評、箋注、論詩詩、近代文論等文學批評形式也有涉及,同時亦有現(xiàn)當代相關著作的精辟評論之語。這些評語作為例子,幫助學生在文本閱讀和文學鑒賞中發(fā)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啟示其多維度多層次的閱讀,深入鑒賞文本的形式和內(nèi)容。
統(tǒng)編語文教材總共收錄有59條名家評語。探究清楚這些名家評語的來源之處,將有利于明晰編者在教材內(nèi)容上的編制原理,從而更好地將相近的文學批評資源轉(zhuǎn)化為具體語文教學中能加以運用的實例,構(gòu)建起適用于教學的名家評語資源分區(qū)和總庫。在分類討論的思想中,我們便可從名家評語的資源來處也即是回到其文學批評的具體源流進行梳理。這種依據(jù)收錄典籍原處的分類,從形式上進行尋根,樹立“類”的觀念,歸納總結(jié)出文學史中適合語文教學的文學批評典籍。
對教材中的名家評語做集中梳理并結(jié)合中國文藝批評發(fā)展的常見類型,本文將名家評語的來源分為6類,包括傳統(tǒng)典籍,如《論語》《禮記》;序跋與書信,如《文選序》《毛詩序》;古典文藝批評著作,如《文心雕龍》《詞源》;詩話、評點、論詩詩,如范晞文的《對床夜語》;匯評本,如《〈史記〉集評》;中國近現(xiàn)代文藝評論,如《人間詞話》。從數(shù)量上看,中國近現(xiàn)代文藝評論最大,占比32.2%;古典文藝批評著作次之,占比25.4%;詩話、評點、論詩詩占比16.9%;序跋與書信占比11.9%;傳統(tǒng)典籍和匯評本占比最少,分別為10.6%和1.7%。傳統(tǒng)典籍中評語雖然少,但也有6處,在整套教材中的分布是均衡的。
一、傳統(tǒng)典籍的經(jīng)典評語
中國古代的文學批評形態(tài)在起初階段更多以散落的形態(tài),以批評思想的言語總結(jié)存在于傳統(tǒng)典籍之中,多見于經(jīng)、史、子、集各典籍。在傳統(tǒng)典籍之中孕育了文學評論的濫觴,存在文學評論理論的重要發(fā)端。朱自清先生在《詩言志辨》中就曾指出《尚書·堯典》是文學批評“開山的綱領”[1]。在統(tǒng)編教材收錄的名家評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有“詩言志”“興觀群怨”等文學批評的說法。教材的名家評語源自于傳統(tǒng)典籍的共有6條,如《禮記·學禮》《呂氏春秋·察傳》《禮記·中庸》。
“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币虼?,有辨識信息的自覺與能力,能夠分辨各種媒介信息的真?zhèn)危统闪水敶吮仨毦邆涞拿浇樗仞B(yǎng)。(《呂氏春秋·察傳》)[2]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3]
這些評語針對相近時期的古典文集作出評價,諸如《論語·八佾》。教材在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的學習提示中談及“誦讀時,要仔細體會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變化,感受詩歌‘怨而不怒,哀而不傷’(《論語·八佾》)的抒情特征”。[4]“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在相承的中國文藝批評中成為了重要術語和一些詩文的風格專指。其部分以評語的形式演變至今日,成為我們語文教學和文學研究中的術語,對學生鑒賞古典文學作品起著重要方法指導作用。從傳統(tǒng)典籍中選錄的名家評語具有典范意義和文學批評、文學鑒賞的奠基作用。教師應當熟悉此類評語的由來,并在文學鑒賞時加以彰顯此類評語的綱領性作用,使學生更清楚地知道基本文學鑒賞手法或是中國古典文學評價風格的緣起,建構(gòu)起學生對文學鑒賞的基礎性看法。
二、序跋與書信中的對話評語
在古代文人群體的新演進中,文人雅士間關于文章文學的探討驟然增加,這些文學評語往往出現(xiàn)在文章序跋和文人書信之中。所謂序跋初始于漢代的史學傳記和漢賦大體,作者的寫作緣由、人生際遇、文學思想、創(chuàng)作理念形成一種專門的文章板塊,編寫于正文下,其文便成為序,后演變?yōu)椤鞍稀?。以之顯赫的有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其關涉有“四書五經(jīng)”之文學品評。同樣,書信往來密切之際,寄存其間的文學批評愈發(fā)明顯清晰,書信體便成為文學批評的重要文體。在語文教材收錄的名家評語中,凡序跋與書信為7條,在編排上不均衡,5條集中在選擇性必修下冊。序跋評語有蕭統(tǒng)的《文選序》《毛詩序》和鐘嶸的《詩品序》;書信評語有兩次唐代白居易的《與元九書》、宋趙與時的《賓退錄》卷九和南北朝南梁蕭綱的《答張纘謝示集書》。在選擇性必修下冊,序跋與書信中的評語集中地編排在第一單元第一課,其統(tǒng)一對《詩經(jīng)》作出不同的文學評論,十分具有代表性。如白居易針對《詩經(jīng)》的整體風格做出了“情、言、聲、義”四個方面的經(jīng)典評論。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詩序》)
若乃春風春島,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或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或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故曰:“詩可以群,可以怨?!保ㄧ妿V《詩品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对姟氛?,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白居易《與元九書》)[5]
在語文教學中,此派名家評語應當提示學生“序跋”之于文學作品的重要性,以觀其發(fā)展至今,成為現(xiàn)代作家著書立說不可或缺部分的重要原因。在閱讀古今書籍的初始之際,必然要能從序跋中凝練出作者的基本文學認識和作品基礎信息。教學中,教師亦可找尋到所講文本原著的序跋,從中窺得文學鑒賞講解的輔助資源。在書信體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可留意作者文學見解的提取。在教學中,文人書信中附有文人關于其文學背后的理論、靈感、理解,是重要的教學參考資源。所以語文教師在選取名家評語時應有意識地關注作者自序或他人為其所作的序言,在教學設計時查閱作者的相關書信,剖析其中文學見解,更好地為組織課堂和解讀課文服務。[6]
三、古典文藝批評理論著作中的范例評語
中國古代文學評論界獨以系統(tǒng)周密、理論深刻的巨著樹立起中國式文評的發(fā)展里程碑。古典文學批評的繁盛期集中在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開始出現(xiàn)了真正文學評論專著。其中有開山設流之用的《文心雕龍》、陸機的《文賦》、鐘嶸的《詩品》等。語文教材中所現(xiàn)的名家評語集中來自于這些系統(tǒng)性的文學理論著作,如清代方玉潤關于近代詩經(jīng)學的重要論著《詩經(jīng)原始》、明代胡應麟的詩歌理論著作《詩藪·內(nèi)編》、宋元之際張炎影響深遠的詞論專著《詞源》、呂思勉的《經(jīng)子解題·論讀子之法》、曹丕所著的中國最早的文藝理論批評專著《典論》、清代方扶南關于詩歌的批注評論專輯《李長吉詩集批注》、清方東樹專論七言律詩的《續(xù)昭昧詹言》。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保▌③摹段男牡颀垺ふ戮洹罚7]
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曹丕《典論·論文》)[8]
樂府詩是漢魏六朝時期重要的詩歌類型,其繼承了《詩經(jīng)》所開創(chuàng)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講究“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漢書·藝文志》)[9]
這些文學評論中的專業(yè)性代表,不僅系統(tǒng)完備、論述深刻,其文言風采也值得評察。《文心雕龍》等采用雕琢去飾的駢體,文言得道,在文采上十分值得感受學習。同時,這類名家評語和其文本中的文學批評都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成熟樣態(tài),其鑒賞品味的步驟方法、分類分派、品評對象、品評方式、品評用語等均成為后代詩話效仿的源頭,具備可借鑒的典范意義。此類名家評語是系統(tǒng)性理論著作中的范例術語,具備現(xiàn)代使用的意義。在學習領域,學生可對其進一步掌握,在理解古典文藝鑒賞思維手法的基礎上,綜合這些范例和典型術語來評鑒各類文學文本,積累文學批評的語言經(jīng)驗和理論知識,建構(gòu)起自己的“文學賞析”語言庫。
四、詩話、評點、論詩詩中的直觀評語
詩歌是中國文學獨具魅力的文學國度。唐宋之際,詩歌達到頂峰,其從《詩經(jīng)》源流的民間曲調(diào)傳唱,到敘述記人、寫景抒懷、訓記軍功、顯達氣度、交游酬唱、立言議論,成為集眾多表達功能于一體的最重要的文學體式。論詩之詩便也在詩歌的發(fā)展中成為文學評論的重要一支。文人間寫詩之言評詩論詩,用詩歌的語言及韻律抒發(fā)自己的文學價值判斷。在論詩之詩的一派名家中,杜甫、白居易、韓愈等人皆有不俗之作,他們相似地以詩歌為本,評價詩者背景、賞析作品語言,論述文學理解。在眾多的論詩詩興起背景下,專門以詩歌系統(tǒng)地論述詩歌風格和意境的著作也出現(xiàn)了,如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在四言的節(jié)奏層次中將詩歌之意境分為二十四品“雄渾、沖淡、纖袱、沈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10]詩意地將詩歌意境具象化。這些描述為后世詩評提供了參考。除卻論詩詩,詩話成為另一種流行盛上的文學批評形態(tài)。詩話批評以筆記體為記載形態(tài),是具有記事雜錄性質(zhì)、講詩說話性質(zhì)或理論批評性質(zhì)的文體批評。在形式更為自由的基礎上,詩話閑談論及文學的各點要素,詩文各系均有點指涉。詩話多采取摘詞選句的形式進行文學評察,多為隨意感性的瞬間之言,形式后啟了隨文批評的小說評點。明清小說文本逐漸多見論說的詩句、抒發(fā)觀點的評點之言。在教材中,這類詩話、評點、論詩詩的評語共有10條,必修上冊和選擇性必修下冊居多。詩話評點包括有宋代羅大經(jīng)的《鶴林玉露》、清代鄭燮的《題畫》、明代的《增廣賢文》、吳楚材、吳調(diào)侯的《古文觀止》。在論詩詩中,以古詩論古詩的有清代王士禛的《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二首》、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范晞文的《對床夜語》;以現(xiàn)代詩評論現(xiàn)代詩的較為特別,為郭沫若的《晨安》。郭沫若在詩中盛贊惠特曼是一位猶如“太平洋一樣”廣闊的詩人,點評惠特曼的詩歌意境開闊,氣魄宏大,有一種質(zhì)樸而明朗的力量。
前人評論說:“史公與屈子,實有同心?!保▍浅?、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與《史記》中的其他許多傳記不同,《屈原列傳》在敘事中融入大段的議論,論中有情,直抒胸臆。[11]
王士禛在《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二首》(其十一)中曾說,“一篇《錦瑟》解人難”。[12]
無論是論詩詩、評點還是詩話,其文學評論的形式都更偏向于隨文評論,具有詩歌、隨筆等多種呈現(xiàn)形態(tài),語言靈活,表現(xiàn)感也更強。在古代詩歌的教學中善用論詩詩能起到良好的詩歌場域閉環(huán)學習狀態(tài),以詩論詩,以詩評詩,更加深學生對于詩歌這一文學樣式的學習。在古代小說或者文言文的學習中,教師結(jié)合評點或是詩話幫助學生研讀文本,在深化內(nèi)容理解的同時,也能習得文學短評、文本鑒賞閱讀的方法。在評點中,小說評點以隨文評論的靈活直觀方式表達出評論家的喜好厭惡,它活潑的語言有利于構(gòu)建一個教材、學生、評論家同臺互論的對話空間。語文教師在準備古代小說或偏文言的小說的閱讀教學時,可以搜集并研讀名家前人的評論之語,從中汲取鑒賞教學的巧妙之處,后在實際教學中加以應用,使其成為教學內(nèi)容或自學材料。學生對此加以認識和學習,習得名家的鑒賞評點方法,并在教材文本的閱讀鑒賞中進行應用,輔助學習,深化理解。
五、匯評本中的集合評語
“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是我國古代延續(xù)至今的治學思路,歷代文學評論家也繼續(xù)將各類評論著作、注疏言論、??卑姹景凑湛茖W、系統(tǒng)、辨證的原則進行集結(jié)歸類,饒有興致地收集與總結(jié)各種學術派別和流派的作品。在整理的過程中,具有參考價值的經(jīng)典名家評語得以保存并統(tǒng)一集合保存,衍生出多種文學批評的匯評本。文學批評發(fā)展至今,針對古典名作的名家評論都集結(jié)成“匯評語,集釋義”的整理本。比如馬興榮等主編的《全宋詞廣選·新注·集評》、周振甫輯錄的《〈史記〉集評》、陳伯海編著的《唐詩匯評》等。它們細心輯錄典型多樣的名家評論,方便后代求知者按圖索驥,精準找到同一類、共一點、同一篇的匯集型評語,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極大的閱讀便利和利用契機。名家評語緣自的匯評本自然就是教師查閱評語資料的工具,方便有針對性地提取相關評語,對近似評語成分更易查找共讀,從而獲得整體上理解。于教師而言,匯評本中集合的名家評語是最為方便的名家評語資源地。同時,教師能就這些匯集眾家評語的詩直觀地進行比對,發(fā)掘到輔助教學的材料價值,形成多評語集合模式,讓自己和學生在多元的評論辯駁中發(fā)展語文思維,形成自己的看法。
六、近現(xiàn)代文藝評論中的多樣化評語
從中國文論的發(fā)展來看,步入近現(xiàn)代,白話文文論出現(xiàn),并且逐漸在批評樣態(tài)上與西方文論相互交融,在保留中文文學批評風格語言的基礎上,改善其邏輯內(nèi)核和思維體系,出現(xiàn)了更多的文學批評角度和建構(gòu)于此之上的文藝評論。除卻一直談論的中國文論,語文教材中也有西方的文學評語。西方文藝批評鑒賞亦在部分外國文選后有所體現(xiàn)。這類文藝評論體現(xiàn)了西方特點,呈現(xiàn)出論證性。近現(xiàn)代文藝評語共有19條,是占比最大,最為突出的一類,客觀上也契合了教材選文多為現(xiàn)代文的特點。這類評語來源豐富,涵蓋著名文論專著,重要文學短評等多種不同評論形式。最為突出的是王國維和魯迅二者的文學評論,教材給予了二者重要篇幅。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和《宋元戲曲史》對詞和戲劇兩類文體作出深遠意義的點評;魯迅的《再論雷峰塔的倒掉》《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漢文學史綱要》集中對中國小說做出了意義、語言、文化等不同維度的評論。在語言和文章的知識方面,名家評語聚焦在名家的短篇評論中,如老舍的《關于文學的語言問題》、唐弢的《作家要錘煉語言》、葉圣陶的《文章的修改》。此外,在戲劇話劇評論上,教材也給予了重視,如夏衍的《從〈包身工〉引起的回憶》和曹禺的《看話劇《丹心譜》。
以情感為軸心選擇與之契合度較高的景物進行描寫,將自己的情感賦予景物,使“物皆著我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13]
魯迅評《紅樓夢》說:“其要點在敢于如實描寫,并無諱飾,和從前的小說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保ā吨袊≌f的歷史的變遷》)[14]
葉圣陶說過,修改文章“其實就是修改思想,要把它想得更正確,更完美”,“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細考慮,全局和枝節(jié)全都考慮到,目的在盡可能做到充分地確切地表達出所要表達的意思”。(《文章的修改》)[15]
近現(xiàn)代文藝評論是脫離文言用現(xiàn)代中文所表述的,其更接近于我們當代的文學批評、文學評論,可以直接作為學生學習議論文、評論性文體的材料。當學生深入接觸此類名家評語時,其邏輯性、議論性思維可以有所加強,這對他們提升文學鑒賞和文學寫作能力有直接的作用。
注釋:
[1]朱自清著.詩言志辨[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2.
[2][4][5][9][15]溫儒敏主編.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71,6,6,13,109.
[3]溫儒敏主編.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2.
[6]羅欣.名家評語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D].華中師范大學,2021.DOI:10.27159/d.cnki.ghzsu.2021.001259:18.
[7][13]溫儒敏主編.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28,124.
[8][11][12]溫儒敏主編.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8,85,128.
[10]司空圖著.閔澤平注評.二十四詩品[M].武漢:崇文書局,2018:23.
[14]溫儒敏主編.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29.
吳信宇,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