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作為經(jīng)典名篇收錄在語文教材當中。一直以來,“背影”意象在文中成為“父子情深”的代名詞。然而,細究其時代背景與寫作時況,《背影》中的父子情充滿著復雜的錯位。與題目相呼應的父親“背影”在文中一共出現(xiàn)四次,“背影”的重復出現(xiàn)是父子之間情感紐帶錯位和延續(xù)的象征。本文從生命與親情的錯位、倫理與父權的錯位、裂隙與彌合的錯位三方面著手,考察《背影》中父子情的錯位演繹與親情回歸,旨在對經(jīng)典文本作更深入的解讀與探討。
關鍵詞:《背影》;“背影”;父子情;錯位
《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作為經(jīng)典名篇收錄在語文教材中。這篇文章中直接描寫“背影”的一共有四處,每一次都是在不同的地點和時間,但父親的背影始終如一,成為作者心中永恒的記憶。在南京去北京求學的那一天,父親為了給“我”買橘子,拖著臃腫的身軀,在月臺上攀上爬下,這一幕幕細節(jié),導致“背影”意象在文中成為“父子情深”的代名詞,其感人至深的效果正是通過作者對父親四次送別“背影”的回憶來展現(xiàn)的,父子之間深厚而含蓄的情感深深觸動著讀者的心靈。然而,這種“背影”的重復出現(xiàn),不僅是對父親的懷念,更是對父子之間情感紐帶的錯位和延續(xù)。親人之間的離別使得留于人心的最后影像往往就是那個送別的背影。父親的“背影”在文中成為了一種別離的意象,代表著離別的無奈和悲傷。每一次送別,都是一次心靈的震撼和洗禮。
一、《背影》中父子情錯位的含蓄表現(xiàn)
徐州相見的疏遠。朱自清和祖母之間的感情是深厚的,祖母的離世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而對于父親的所作所為,比如,違背當時政府推行的一夫一妻制度,挪用公款引起家中變故,間接氣死祖母的行為,朱自清是不滿和失望的。而迫于他對父親身份的尊重和顧慮,他的憤怒和失望在文中有所遮蔽,只能從文中的一些細節(jié)體會。而在面對兒子時,朱鴻鈞可能感到無法啟齒,也無法直面自己的過錯和責任,只能選擇用關愛和熱情來彌補自己的過錯,但朱自清的沉默和抵觸展現(xiàn)了他對父親行為的態(tài)度,以至于在文中的父子關系呈現(xiàn)出一種矛盾和疏遠的狀態(tài)。
送“我”渡江的抵觸。從南京渡江到浦口的段落中,父親由原先的“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變化為“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兒”,再到行動上“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作者描寫父親如此“刻意”的相送,父親想法的幾次變化讓文章充滿著轉折,也讓父子情更加的細膩生動。而對于父親如此細膩的關心,“我”不僅沒有感動,反倒顯得有些抵觸,“我再三勸他不必去”,這一熱一冷的父子情容易讓人不解。正是因為作者將他心底對于父親過往行為的痛恨進行了隱藏,才讓此刻父親相送的“刻意”和“我”矛盾的抵觸形成了錯位和反差。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朱自清既要面對父親的過錯和行為,又要處理自己對父親的情感和尊重,這種矛盾和糾結的情感讓他難以釋懷和放下,于是才表現(xiàn)出二人情感上的錯位。
凝望“背影”的流淚。當父親為“我”買橘子時,“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兩次流淚都展現(xiàn)了“我”當時對于父親的動容和愧疚,如果說父親為“我”買橘子的愛是含蓄的,那么“我”對父親的感情也無疑是克制的,“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這種隱藏的感動述說著作者心中難言的苦楚。無論是父親對“我”行動上作為生父最本能的愛子關切,還是兒子在動容后的隱藏于心,父子倆相互之間的深厚情感都沒有直接呈現(xiàn)給彼此,也未做最直接的溝通,這是《背影》中父子情錯位最直接的表現(xiàn)。
二、《背影》中父子情錯位的關鍵要素
生命與親情的錯位。孫紹振先生評價《背影》時說其深刻之處在于,作者筆下的愛,是錯位的,愛與被愛是有隔膜的,這隔膜從何而來?據(jù)《朱自清年譜》記載,1917年的冬天,父親朱鴻鈞時任徐州榷運局長,其在徐州納了幾位妾室的事情被當年從寶應帶回的淮安籍潘姓姨太太得知,她怒不可遏地趕到徐州,引發(fā)了一場轟動的風波[1]。父親的行為不僅導致了自己的職位喪失,還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和精神壓力。也就有了《背影》開篇提到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睆拈_篇“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可以看出當時朱自清對于父親的過錯還處于難以釋然的狀態(tài),“已二年余了”道出父子分離的時間之長,父子相別良久理當產生無限的期盼與懷戀,然而文中使用的“不相見”一詞讓上文所描述的具體情境有了更真實的體會,與“未見已二年余”相比,“不相見已二年余”更多來自主觀意愿的不想見與不忍見。結合當時境況,朱自清為了承擔家庭經(jīng)濟負擔,從北京大學提前畢業(yè),在老家任教謀取薪水,然而父親在沒有征詢作者意見的情況下擅自取走“我”的全部薪水,父子反目后的朱自清只好遠赴浙江教書。其后,在朱自清攜妻子兒女回家看望父親時更被父親拒之門外,因此,直到寫這篇文章的1925年,“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筆下是充滿了隱忍與心寒。可想而知,在這場家庭變故下,父與子在情感上的矛盾充斥著生命與親情的錯位,父子間的血緣親情在祖母的“死別”、父子的離愁下產生了現(xiàn)實不可抗的隔閡[2]。
倫理與父權的錯位?!侗秤啊匪尸F(xiàn)的父子情,不僅僅是父與子個人之間的一種含蓄情感,更展現(xiàn)了新時代文化觀大背景之下的父子關系。正是大背景下濃縮的愛與矛盾,才讓父子親情的錯位凸顯出有力的時代意味。在傳統(tǒng)的父本位思想中,父親被視為家庭的主要支柱和權威代表,他的愛是基于責任和權力的交織,比如,在《背影》文本中,送別的那一刻,父親和腳夫在行小費上講價錢;上了車,父親為我揀選了一個靠窗的座位,并鋪好紫色的毛大衣,讓我坐得更加舒適;細心為我整理好行李后叮囑車上的茶房要好好照顧我。對于父親事無巨細的“過度關懷”并沒有讓“我”產生濃濃的溫情之感,反而招致了“我”對于父親把我當作孩子擺布的反感。由于五四時期下的民主自由觀使得朱自清所追求的是一種個體平等自由的理念,面對父親細致的關切舉動,“我”接收到的信息是對于個人獨立的不信任,這與建立在傳統(tǒng)倫理和權威之下的父愛產生了激烈沖突。另一方面,父親的“熱愛”遭到了兒子的“冷遇”,也在無形中形成了父子間情感上的錯位。父親的愛既包含著關懷和保護,又帶有一定的期望和要求。對于文中的“我”而言,本就略顯緊張的父子關系使得這種父權之下的愛淪為限制個體自由的束縛和壓迫,這種叛逆的情感為父子情的錯位與回歸創(chuàng)造著獨特的感悟和體驗。
裂隙與彌合的錯位。在《背影》這篇文章剛開始呈現(xiàn)的父子關系下,父子情是緊張而矛盾的。在剛剛二十幾歲的朱自清眼里,家中的一切波折和變故免不了父親的原因,口雖不能言,但怨念在心中。而五四時期新舊思想的碰撞讓父親為“我”送別時的種種細致也成了多余。直到文本寫到父親穿過月臺為我買橘子時的這兩次“背影”,透過文字展開了父子之間的一次簡單而感人的互動,也描述了父子之間一種無奈的錯位和深情。父親為了兒子不惜拖著笨重的身體爬過月臺費力去買橘子,而兒子望著這含蓄而深情的背影,也在這一刻感受到了父親的愛意,流下了眼淚。父親用自以為是的方式愛著孩子,孩子默默地領會、理解父親的愛,然而,這種父子之間的默契和理解,卻沒有被及時表達出來。父親回來后,兩人之間并沒有發(fā)生什么激烈的情感交流,只是簡單地交代了幾句話,然后各自消失在人海之中。從這篇文章的結局來看,父子都默默隱藏著對彼此的愛意,沒有抱頭痛哭,沒有彼此釋然,沒有道歉和好,也沒有冰釋前嫌。這種中國式的父子關系,是一種內斂的理解和包容,深藏在內心深處。直到父親寄來的信中說“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面對年邁父親書寫的“天人永隔”,“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最后抒發(fā)出“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直到最后,我也未將父子之間的厚障壁公之于眾,只能將隔膜、誤解中的愛與和解都埋藏于心,這種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伴隨的含蓄內斂的家庭價值觀使得朱自清與父親間的深厚親情再一次形成裂隙與彌合的錯位。
父親在文中的“背影”,不僅是一種形象的存在,更是一種情感的象征,代表著父子之間永恒的牽掛和深厚的情感紐帶?!侗秤啊分械纳詈裼H情未能從言語中直接表達,只能從細節(jié)中展現(xiàn)一種克制而含蓄的父子情深。父親的愛要求個體順從和尊重家庭的規(guī)范和傳統(tǒng),也暗示其難以直接就自己的錯誤向兒子道歉,他只能因為曾經(jīng)的過錯而對兒子表現(xiàn)出一種近乎刻意和卑微的關愛,這種關愛中透露出父親內心的愧疚和懊悔。但父親的愛對兒子來說不僅是一種責任和期望,也形成了一種牽絆和束縛,父子情呈現(xiàn)出一次次的錯位。對于這篇散文,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情感解讀,而應該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和人生哲理。通過補充和還原故事的內容,我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真相,感受到父子之間的真情。父子之間一次次錯位的矛盾和決裂源于家庭瑣事和彼此的誤解,但最終血濃于水,時間的沖淡讓他們最終相互理解和包容,也讓我們重新體悟對于家庭、親情和人生的哲理。
注釋:
[1]楊帆.《背影》中的“背影”意象解讀[J].中學語文,2023(18):49-50.
[2]袁穎.遮蔽與還原:一份帶有愧疚的父子深情——對《背影》父子之情的再解讀[J].中學語文,2024(8):91-93.
曾嬋,廣東茂名農林科技職業(yè)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