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的幼小銜接課程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學生空間觀念的發(fā)展具有階段性和連續(xù)性特征。為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銜接發(fā)展,以七巧板為活動學材設計主題活動,基于學前直觀經驗,結合觀察、操作、對比、表達、想象等多元表征,促進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提升數學空間思維,實現空間觀念的發(fā)展。
[關鍵詞]幼小銜接;空間觀念;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29-0023-04、
幼小銜接的教育對學生而言至關重要。根據教育部頒發(fā)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關于數學認知的“感知形狀與空間關系”學習目標,在幼兒園階段,兒童要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物體的形狀特征;能感知物體的形體結構特征,畫出或拼搭出該物體的造型;能感知和發(fā)現常見幾何圖形的基本特征,并能進行分類。
再看小學階段,蘇教版第一學段的教材中就分布有四個單元的圖形與幾何領域內容,包括一年級上冊“圖形的初步認識(一)”和下冊“認識圖形(二)”兩個單元,以及二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和下冊“角的初步認識”。這是讓學生從幼兒時期就很熟悉的積木開始展開研究,聯(lián)系生活了解物體的基本形狀,再從“體”到“面”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辨析平面圖形的特點,然后逐漸過渡到多邊形,并探索多邊形的共性和特性,初步感受圖形變換的過程。二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有趣的七巧板”,就是通過讓學生用簡單圖形拼圖,初步發(fā)展其空間觀念。
通過解讀和對比幼兒園與小學階段的課程目標,不難發(fā)現,兒童空間觀念的發(fā)展具有階段性和連續(xù)性,在設計幼小銜接課程教學目標時,要實現兩個階段的自然銜接。同時,在設計情境和選取學材時也要考慮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以其熟悉的場景和趣味學材為主。下面以幼小銜接單元課程“繽紛七巧板”為例,淺談如何立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促進空間觀念的幼小銜接。
一、直觀經驗,在觀察中初建空間觀念
數學中的許多圖形來源于現實生活,學生的空間觀念也來源于豐富的現實原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第一學段的教學提示中指出:“圖形的認識教學要選用學生身邊熟悉的素材,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感知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特點以及這兩類圖形的關聯(lián),引導學生經歷圖形的抽象過程,積累觀察物體的經驗,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教師可以根據幼兒心理特點,從直觀經驗入手,設計有趣的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分析積累活動經驗,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一)圖案拼搭,激發(fā)圖形組合的興趣
在圖形拼搭活動中,聯(lián)系學生對圖形的認識經驗,從常見的生活物品入手,喚醒學生對各個平面圖形的認知,啟發(fā)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如出示小魚、房子、小船等有趣的形狀(如圖1),從三角形的拼搭入手,引導學生觀察它們是怎樣拼成的、所用的三角形有什么不同。經過兩次觀察,學生親身感受了從“整體”到“局部”的分解過程,抽象出拼搭時所需的三角形和數量。這時教師給學生提供顏色不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如顏色分粉色、黃色兩種,大小分大、中、小三種),讓學生重新拼,并說說拼出的是什么圖形。
在充滿趣味的氛圍中,學生經歷了“觀察—找—拼—說”四個連貫的學習過程,感受到用三角形拼出的圖案的多樣性,進一步產生了對圖形拼搭的興趣,并在生活直觀、圖形直觀的幫助下,經歷由總到分的觀察過程,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二)圖形分類,多角度感受圖形特點
七巧板是學生熟悉的學具。選擇七巧板作為學習研究素材,可以調動學生的認知經驗?;趯W生在幼兒園時已有的分一分、擺一擺等操作經驗,筆者向學生提供七巧板包含的圖形,讓學生先觀察圖形,再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從而進一步熟悉七巧板中各圖形的特征。學生的分類如下:
分類方法1:按顏色分,黃色的放一起,紅色的放一起,藍色的放一起,綠色的放一起。
分類方法2:按形狀分,三角形放一起,平行四邊形放一起,正方形放一起。
分類方法3:按大小分,大三角形放一起,中等三角形放一起,小三角形放一起,平行四邊形和正方形放旁邊。
在學生展示不同的分類方法時,教師應當進一步引導學生從形狀和大小兩個角度理性認識七巧板,從多個角度感受七巧板中各圖形的特點。通過按不同標準分類,學生能夠用數學的眼光看待七巧板,進一步提高觀察圖形的水平,發(fā)展數學眼光,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二、對比分析,在理解中內化空間觀念
數學具有較強的類比規(guī)律性,因此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探索七巧板中各圖形之間的共性,尋找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一)找關系,增強以圖形為單位的量感
一副七巧板中有5個三角形,要深入探索圖形的內在特點,需要找到圖形之間的聯(lián)系。
筆者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fā)現七巧板中的5個三角形之間的大小關系。有的學生能夠發(fā)現2個大三角形一樣大、2個小三角形一樣大。接著引導學生動手拼一拼、比一比,讓學生進一步發(fā)現大小不同的三角形之間的關系:2個小三角形拼起來和1個中等三角形一樣大(如圖2);1個中等三角形和2個小三角形拼起來和1個大三角形一樣大(如圖3)。
經過這樣的探究,學生深刻感受到探究同類圖形之間的關系時,可以以其中一種為單位進行對比測量,形成初步量感。在想一想、比一比、拼一拼的過程中,學生有效發(fā)展了空間觀念和推理意識。
(二)比大小,形成轉化的數學思想
一副七巧板中除了有5個三角形,還有1個正方形和1個平行四邊形。筆者讓學生比較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大小,學生沿用之前的學習經驗,發(fā)現無法得出結果,因為既不能用正方形作為單位來比較,也不能用平行四邊形作為單位來比較。筆者啟發(fā)學生,要利用前面活動的經驗來探索兩個不同圖形的大小關系。學生互相合作、互相啟發(fā),以三角形作為測量單位,發(fā)現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大小相同,初步體會到用三角形可以拼成不同形狀的圖形,同時初步嘗試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生繼續(xù)探究,還發(fā)現七巧板中的中等三角形和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都是一樣大的。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會到“形狀不同的圖形,大小可能相同”的情況,感受到推理的樂趣,增強了推理意識。
經過以上活動,學生在對比分析中體會到變量的統(tǒng)一性:用同一個小三角形(基礎圖形)作為測量單位,感受不同大小三角形之間的關系;相同的三角形基于數量的不同、拼法的不同,可以拼出不同的形狀。學生還進一步發(fā)現基礎圖形和新認識的圖形之間的關系,感受組合圖形的多變性和靈活性,逐步提高理解能力,抽象數學思想方法,在理解中深化空間觀念。
三、語言描述,在表達中外顯空間觀念
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是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語言描述是外化空間觀念的有效途徑,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敢于表達是基礎,善于表達是關鍵。教學中常常發(fā)現有些學生想表達但不知道怎么表達。對此,教師應教給學生表達的方法,指導學生規(guī)范表達。特別是低年級,在學生剛開始運用數學語言表達的起始階段,表達方法的指導對學生后續(xù)表達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關鍵性作用。
(一)變一變,建立圖形間的空間聯(lián)結
初入小學的學生回答問題時在語言描述上難免存在問題,比如“你是怎么拼的?”這個問題,需要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空間拼搭的過程,但一年級學生的詞匯量比較小,表達起來吃力,語言描述水平不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連接詞“先……再……”進行描述,或結合數量進行表達,如“用( )個三角形拼成一個( )”。
師(出示學生作品,如圖5所示):①~⑥號作品中,你喜歡哪一幅?
生1:我喜歡⑥號作品。它是用4個大三角形和8個小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
生2:我喜歡②號作品。它是用4個小三角形拼成一個正方形。
生3:我喜歡③號作品。它是用8個小三角形拼成了一個大三角形。
生4:我喜歡①號作品,它是用3個小三角形拼成一個梯形。
師(指著④號作品):這是誰的作品?請你來介紹一下。
生5:這是用4個大三角形拼成一個正方形。
師(指著⑤號作品):這又是誰的作品?請介紹一下。
生6:先在中間用4個小三角形拼成正方形,再在兩邊各擺一個大三角形,最后拼成一個梯形。
筆者請學生描述自己喜歡的作品,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的認知經驗,發(fā)現不同數量的三角形可以組合拼成新的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學生通過觀察和分解不同圖形,深入把握圖形的特點,用語言清晰地描述出小三角形和各個圖形之間的關系。在比較和辨析中,學生進一步發(fā)現小三角形和新認識的圖形之間的關系,感受組合圖形的多變性和靈活性,積累拼搭經驗,發(fā)展空間組合觀念,建立圖形間的空間聯(lián)結。
(二)猜一猜,建立圖形空間位置關系
經過上述活動的語言表達訓練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于是,筆者設計“猜一猜”活動,讓學生根據圖形的空間位置關系,自主探索和嘗試用七巧板拼出指定圖形。
師(出示圖6):這條小魚是怎么用七巧板拼成的?
生1(出示圖7):用一副七巧板,先用一個中等三角形當作魚頭,再用兩個大三角形拼小魚的身體,然后用小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當作下面的魚鰭,上面的魚鰭就用七巧板中原有的平行四邊形,最后用正方形作魚尾。
生2(出示圖8):我用了兩副七巧板,用一個中等三角形作小魚的魚頭,用兩個大三角形拼它的身體,兩個小三角形拼它的尾巴,一個平行四邊形作魚鰭。因為一副七巧板中只有一個平行四邊形,所以第二個魚鰭要用到另一副七巧板中的平行四邊形。
生3(出示圖9):我也是用了兩副七巧板拼的。用一個中等三角形作小魚的魚頭,兩個大三角形作它的身體,正方形作它的尾巴,兩副七巧板的兩個平行四邊形分別作魚鰭。
生4(出示圖10):我用兩副七巧板。用兩個小三角形拼成長方形作魚頭,兩個大三角形拼起來作身體,兩個小三角形拼起來作尾巴,兩個平行四邊形分別作魚鰭。
生5(出示圖11):我用兩副七巧板。用一個中等三角形作魚頭,兩個大三角形拼作身體,兩個小三角形拼起來作上面的魚鰭,一個平行四邊形作下面的魚鰭,兩個小三角形拼作尾巴。
筆者引導學生使用“先……再……然后……最后……”“因為……所以……”等連接詞,準確、清楚地表述用一副七巧板怎么拼、用兩副七巧板怎么拼,使學生有序、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表達能力。整個活動過程能充分調動學生觀察、思考、辨析、調整策略、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讓學生在感受圖形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的同時提升綜合素養(yǎng)。學生在玩中主動表達、樂于表達,將初步建立起來的空間觀念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進一步鞏固空間觀念。
四、空間想象,在思維中深化空間觀念
當然,空間觀念的建立離不開想象。筆者聯(lián)系學生幼兒園時期已有的拼擺圖案等操作經驗及對圖形特征的認識,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使用七巧板進行創(chuàng)意拼擺,并讓學生了解拼擺圖形的一般方法:先確定拼擺目標,再根據目標的特征仔細拼搭,最后調整自己拼搭的作品。學生興致勃勃,拼擺出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圖案(如圖12)。
自由選擇、自主拼搭能充分發(fā)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鍛煉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實際操作過程中發(fā)現,學生能夠在拼搭時反復實驗、反復修改,不停變換形狀、變換組合,最終拼出多姿多彩的作品。學生在此過程中經歷了“在想象中提出問題—在操作中驗證問題—在改進中解決問題”,想象的思維逐漸深化,有效發(fā)展了空間觀念。
做好幼小銜接教育工作,能讓學生更快融入小學階段的學習,也能讓教師的教學更順暢?;趯W前直觀經驗,結合觀察、操作、對比、表達、想象等多元表征,以七巧板為學材設計主題活動,有助于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fā)展。因此,教師要善于開發(fā)、合理利用,讓凝聚智慧的七巧板切實為幼小銜接教學服務。
(責編 吳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