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國家間交往的日益緊密,各國的文化交流程度也在逐步加深,英語翻譯在國際交往背景下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由王曉芬所著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英語翻譯研究》一書,以英語翻譯為研究主題,聚焦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針對當前英語翻譯的突出問題,為其探索創(chuàng)新發(fā)展路徑。該書圍繞主題內容開展廣泛討論,并進行透徹分析,深入剖析英語翻譯面臨的現實挑戰(zhàn),全面探討英語翻譯的適應與創(chuàng)新實踐問題。語言系文化之載體,亦為溝通之工具,而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依賴翻譯發(fā)揮其作用,英語翻譯便在其間架設了互動的橋梁。文化發(fā)展形勢瞬時而變,立足多元文化背景,筆者將結合該書內容,從以下三個方面探索英語翻譯的創(chuàng)新路徑。
構筑理論框架,闡釋英語翻譯的理論基礎與內涵。翻譯不單涉及詞句的轉換,更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英語作為全球范圍內語用普及度較高的語言,在文化交往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根據翻譯手段、翻譯工具和翻譯題材等的不同,英語翻譯有著諸多分類,其翻譯原則、翻譯特點也迥然各異。該書結合歷史發(fā)展脈絡,將中國英語翻譯的階段劃分為三個時期,翻譯原則也由最初的“信”“達”“雅”演變?yōu)榘耙裘馈薄耙饷馈薄靶蚊馈钡摹叭勒摗?。盡管英語翻譯在不同階段各有偏重,但文化內容的豐富性、適切高效的實用性、專業(yè)準確的嚴謹性貫穿其發(fā)展全過程,共同塑造了其鮮明特色和核心價值。為提升英語翻譯的可操作性,作者基于長期的翻譯實踐,總結出英語翻譯的若干基本技巧。比如,使用增詞法、減詞法、音譯法等傳達詞匯含義,同時可通過句子間的替代與呼應達到更加順暢的段內銜接等。
聚焦中西差異,剖析英語翻譯的多重影響因素。每個民族的文化都具備獨特性,而語言的誕生是漫長文化演變過程的結晶。由于語言建立在長久的文化積累之上,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化交流難免產生碰撞與阻礙。國家體制、歷史進程、社會現狀等多重因素造就了國家間文化的顯著差異,而“生于斯長于斯”的大眾在思維模式上也相應地呈現出多樣性。例如,中國文化以“仁”和“孝”為精神內核,而西方社會強調個人自由與權利。前者思維委婉,呈現螺旋狀遞進,而后者偏向于直線型模式。思考方式的根本不同會引發(fā)英語翻譯過程中的“詞不達意”,甚至譯者本身對源語的領會就失之偏頗,進而給文化交流造成困難。不僅如此,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除了文字本身,副語言、客體語等模塊也往往發(fā)揮著生動的表意功能,只有深入理解彼此文化,才有可能把握這些“場外”信息,從而精準傳達原語作者的意圖。
聯(lián)結時代背景,探索英語翻譯的未來發(fā)展路徑。翻譯,作為一種基本的交際行為,歷經千百年的發(fā)展,已成為不同文化間信息傳遞的關鍵媒介。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翻譯質量的要求日益提升,英語翻譯正面臨多元文化的挑戰(zhàn)和一系列新問題的考驗。一般認為,翻譯技巧是決定翻譯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翻譯技巧遂被譽為“英語翻譯的靈魂”。因此,在開展翻譯活動之前,譯者需深刻理解常用知識,提升詞匯積累,并運用多樣化的表達技巧激發(fā)譯文活力。然而,為避免翻譯過程中因文化差異導致的翻譯錯位,僅掌握翻譯技巧遠遠不夠,還須結合文化語境進行必要釋義。例如,沉默作為中國文化中典型的副語言,能夠傳達贊同、默許、敬畏等多重含義;而在多數西方國家,沉默可能承載消極含義,故翻譯時需根據文化環(huán)境作出恰當選擇。
(作者單位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青年項目“新冠疫情中的中醫(yī)藥海外媒體形象與價值研究”資助課題(項目編號:GD21YWY06)、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課題項目“疫情時代社會責任話語中的穗企形象及其國際傳播研究”資助課題(項目編號:2023GZGJ236)的研究成果。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