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美術教育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新《課標》要求小學美術教學要“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教育的發(fā)展具備多元化的特點,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在此背景下,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致力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诖耍疚牧⒆阈隆墩n標》對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要求,分析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意義,探究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實踐模式。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美術 教學實踐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36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標》的推行為我國教育領域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根脈,是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然而,在現代化、全球化的沖擊下,傳統文化面臨著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雙重挑戰(zhàn)。如何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現代教育理念相結合,使之既能夠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價值,又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成為當前教育領域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尊重。另一方面,可以推動教育的創(chuàng)新和改革,使之更加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一、新《課標》對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要求
1.文化傳承與理解
新《課標》明確提出了小學美術教學要注重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小學美術教學應引導學生了解和欣賞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和美學觀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和認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培養(yǎng)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學時,教師通過講解傳統文化背景、展示傳統藝術作品、引導學生參與傳統藝術活動等方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傳統文化。
2.美術知識與技能
在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注重學生美術知識與技能的培養(yǎng)。在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美術基礎知識和技能,如線條、色彩、構圖等,以及傳統藝術特有的表現手法。依據教學安排,教師采用示范、講解、練習等方式,教授學生傳統繪畫技法、傳統雕塑技巧等,使得學生理解傳統藝術的制作過程和技巧,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
3.創(chuàng)新能力與實踐精神
新《課標》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精神。在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運用傳統藝術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對此,教師帶領學生開展主題性創(chuàng)作活動,如畫展、設計比賽等,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進行創(chuàng)作,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此外,教師應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嘗試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藝術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具有個性和創(chuàng)意的藝術作品。
4.審美素養(yǎng)與表達能力
小學美術教學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表達能力。在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欣賞傳統藝術,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表達能力。教師根據教學需要組織學生開展欣賞傳統藝術作品、討論藝術風格、進行創(chuàng)作表達等活動,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對傳統藝術作品的看法和感受,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和表達能力。
5.跨學科綜合應用
新《課標》強調學科間的融合和跨學科的綜合應用。在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讓學生在綜合應用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傳統文化。為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與語文、歷史等學科的教師合作,組織學生開展跨學科的主題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了解傳統文化,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例如,將歷史、文學、地理等學科的知識融入美術教學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如設計文化衫、裝飾房間等,讓學生感受到藝術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二、新《課標》背景下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意義
1.增強文化傳承意識
小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智慧,如哲學思想、道德觀念、審美標準等。通過美術教學融入傳統文化,學生能夠從小接觸和了解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認識到自己的文化根源,意識到自己在傳承文化中的責任和使命,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文化自覺將使學生在未來的生活中更加珍視和傳承自己的文化,對于弘揚中華文化、抵制不良文化滲透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傳統文化并不意味著一成不變,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方式相結合是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能夠為未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創(chuàng)新提供源泉。
2.培養(yǎng)美術學科素養(yǎng)
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術資源,包括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等各個方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通過學習和欣賞這些作品,學生不僅可以提高美術技能和審美能力,還可以了解傳統文化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從而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小學美術教學具有直觀性、實踐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特點,非常適合引入傳統工藝內容。
3.豐富美術教學內容
小學美術教材所能承載的內容有限,可能僅涵蓋基礎的繪畫技巧和一些基礎的藝術理論知識。引入傳統文化,教師便能擴展教學的主題和形式,將各種藝術形式,如國畫、民間藝術、傳統手工藝等引入課堂。與此同時,傳統文化包含著豐富的藝術元素和形式,如傳統圖案、民間故事、傳統色彩等。藝術元素為學生提供新的藝術視角,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欣賞藝術。
4.推動美術教育改革
傳統的美術教育評價注重學生的技能和作品成果,而忽視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藝術感知能力。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促使教育評價更加全面和多元,不僅僅關注學生的技能,更關注學生的藝術感知和文化素養(yǎng)。此外,傳統文化的融入推動美術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通過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新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方式,推動藝術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5.完善美術教育體系
傳統文化的融入可以豐富美術教育的內容,使美術教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繪畫技巧和藝術作品的欣賞,而是擴展到文化、歷史、哲學等多個領域,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傳統文化的融入促進美術教育的多元化發(fā)展,使美術教育更加開放、包容和多元。多元化的發(fā)展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新《課標》背景下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實踐模式
1.走進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也稱為“民眾藝術”或“民俗藝術”,是源自廣大人民群眾,反映其生活、信仰、文化和習俗的藝術形式,體現了地域和民族特色。民間藝術的種類繁多,包括但不限于剪紙、刺繡、陶藝、木雕、泥塑、皮影、舞龍、舞獅等。藝術形式各有其特點,如剪紙的細膩、刺繡的華麗、陶藝的質樸等。它們共同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世界。小學美術課堂是引導學生學習、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傳承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民間美術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依托當地資源,整合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將民間美術引入到中小學美術課中去,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民間美術的藝術魅力。
例如,開展三年級上冊第17課“剪紙”的教學時,教師使用多媒體展示剪紙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引導學生了解剪紙的悠久歷史。剪紙反映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崇敬以及對吉祥、和平、繁榮的追求。在此基礎上,通過展示一些精美的剪紙作品,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導入本課的主題。講解剪紙的特點和基本技巧,讓學生對剪紙有基本的了解。剪紙的題材廣泛,包括人物、動物、花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其風格因地域和流派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北方粗獷豪放,南方細膩秀麗。對此,教師現場示范剪紙的基本技巧,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剪紙的制作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動手實踐,自己嘗試剪紙,培養(yǎng)動手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之后,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評價,教師給予建議和鼓勵。最后,教師總結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強調剪紙的藝術價值和傳承意義,引導學生拓展思路,探索更多的剪紙技巧和創(chuàng)作方式。
2.關注傳統工藝
傳統工藝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傳統工藝品不僅是實用的物品,更是具有文化內涵的藝術品,它們展示了中國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風俗習慣、審美觀念和歷史。中國傳統工藝的種類繁多,包括陶瓷、漆器、織錦、雕刻、編織、金屬工藝等。工藝品普遍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反映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精神內涵。在小學美術課程中,專門設置關于傳統工藝的課程,如中國畫、書法、剪紙、泥塑、陶藝等。通過學習這些課程,學生能夠接觸和體驗傳統工藝,了解其歷史背景、技藝特點和藝術價值。
例如,三年級下冊第2課“漂亮的燈”是一個充滿趣味和探索性的課題。這一課不僅讓學生了解燈的構造和功能,而且通過關注傳統工藝,讓學生深入體驗到燈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教學時引導學生了解傳統燈具的制作材料,進一步了解到古人對自然的尊重和利用。傳統燈具多采用自然材料,如竹子、木材、陶瓷、青銅等。這些材料不僅環(huán)保,而且具有天然的美感。教師展示中國古代的宮燈,其設計精致,結構巧妙,體現了古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每一款傳統燈具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在教學過程中,講解傳統燈具的發(fā)展歷程,讓學生了解歷史變遷對燈的影響。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VRkoUhPM7M68ptugZxwuMw==統燈具也不斷被傳承和創(chuàng)新。教學時,鼓勵學生嘗試創(chuàng)新設計,使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既具有現代感又保留傳統特色的燈具,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鑒賞經典畫作
每一幅經典畫作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人們的信仰和價值觀。鑒賞畫作時,不僅要關注畫面本身,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內涵。鑒賞經典畫作是一個深度探索藝術的過程,它不僅涉及畫作的形式、技巧和風格,還包括畫作的主題、意義以及對社會和歷史背景的理解,小學美術教學主要從畫作的構圖、色彩、線條、筆觸等方面進行知識講解。分析畫作的視覺元素,如主題、光線、陰影、空間等,以及它們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以四年級上冊第15課“水墨改畫”為例,這一課的鑒賞內容為《故鄉(xiāng)的夢》?!豆枢l(xiāng)的夢》是俄國畫家夏加爾的經典之作,以其獨特的繪畫風格和深刻的主題內涵深受人們喜愛。夏加爾在《故鄉(xiāng)的夢》中運用了豐富的色彩,以營造出夢幻般的畫面效果。他運用藍、綠、黃等色調,創(chuàng)造出清新、寧靜的氛圍。同時,通過色彩的對比和漸變,夏加爾讓畫面更加富有層次感和動態(tài)感。獨特的色彩運用方式使得畫面更加生動,富有情感。夏加爾在畫作中運用了簡潔明了的線條和形狀,使得畫面更加具有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他運用流暢的線條勾勒出農舍、樹木等對象的輪廓,同時通過不規(guī)則的形狀表現出云朵、樹葉等元素的特點,讓畫面更加具有裝飾性和藝術美感。
4.探究人文遺產
人文遺產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各種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口頭傳統、民俗活動、節(jié)慶、傳統表演、傳統手工藝等,以及物質文化遺產,如古跡、建筑群、藝術品等。遺產代表著人類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是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獨特性和多樣性的體現。探究人文遺產的方法多種多樣。
例如,非洲雕刻藝術是非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非洲人民的歷史、傳統和價值觀。教授五年級上冊第20課“非洲雕刻藝術”課時內容時,首先讓學生了解非洲雕刻藝術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探究這些藝術品所傳承的文化信息。其次,引導學生思考非洲雕刻藝術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它如何影響非洲人民的生活和價值觀。
5.了解傳承方式
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學生了解傳統藝術形式是傳承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欣賞傳統藝術作品、學習傳統繪畫技法、了解不同地區(qū)的特色藝術等方式,學生能夠對傳統藝術形成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第一,民間故事和傳說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學習故事和傳說可以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價值觀。在美術教育中,通過繪畫、手工制作等方式表現這些故事和傳說能夠讓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第二,傳統節(jié)日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生通過體驗傳統節(jié)日活動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在美術教育中,結合傳統節(jié)日的主題,讓學生通過繪畫、手工制作等方式表現節(jié)日的氛圍和文化內涵。第三,色彩和構圖是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色彩和構圖有著獨特的風格和特點。在美術教育中,開設相關的課程,讓學生學習傳統色彩和構圖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傳統藝術的審美特點和表現形式。第四,參加美術比賽和展覽是提高學生繪畫技能和藝術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同時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在比賽中,學生通過創(chuàng)作表現傳統文化主題的作品,展示自己的才華和藝術修養(yǎng)。在展覽中,學生欣賞到不同風格的傳統藝術作品,拓寬自己的藝術視野。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的融入能夠增加美術教學的趣味性,而小學生有著好奇的天性,具有趣味性的傳統文化能夠讓其產生更大的興趣。在具體的美術教學中,教師依據教學內容采用走進民間藝術、關注傳統工藝、鑒賞經典畫作、探究人文遺產、了解傳承方式等教學途徑,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瑩《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與實踐》,《教育界》2023年第36期。
[2] 侯詒偉、曹馨予《以美育人:地域文化資源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實踐路徑》,《中國中小學美術》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