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艷羨別人枝頭俏,我自有我的枝繁葉茂;每個獨特的存在,才輝映出世界的豐富多彩?!边@是錄取通知書里周星彤校長給每個一年級新生的深情寄語。踏上講臺后,不管在不同規(guī)模學校哪個崗位任職,她始終秉承“盡小者大,慎微者著”的原則,堅守在教學一線,做孩子童年最親愛的人。2015年上饒市信州區(qū)校長公開競聘,她以第一名成績上崗后,更是既在大處著眼,抬頭看路,謀劃時統(tǒng)攬大局,從長遠發(fā)展考慮問題、把握方向;也在小處入手,關注個體,育人中呵護尊嚴,于小節(jié)上扎實精當、如其所是。在她看來,如果說教學是面對群體的活動,那么德育必須看見個體。關注個體,才是對生命的尊重,才有鮮活的未來。而今,在周校長的帶領下,“看見每一個人,做好每一件事”已然成為全校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學校也走上了快速發(fā)展的通道:學校畬族合唱團和竹竿舞多次亮相省、市級演出;“畫里有話”持續(xù)為一個班或一個學生舉辦的主題畫展高頻亮相;“我有一個小小心愿”從許愿到達愿,見證著每一份愛的涌動;“看得見童年,看得見成長”理念下的新校區(qū)建設如火如荼。回溯學校的發(fā)展征途,處處可見周星彤校長對個體生命的尊重與呵護。
“周校長,二樓衛(wèi)生間的門又不知道被哪個孩子畫花了?!边@是總務主任的無奈。“周校長,我班有個孩子動不動欺負別人,我軟硬兼施都沒用,好煩?!边@是年輕老師來向她取經。都說孩子的成長是一場不可逆的旅行,一味壓制說教已不起作用,如果不教會孩子主動解決問題,不注重孩子歸屬感和價值感的形成,各種糟心事難免層出不窮。面對這些“挑戰(zhàn)”該怎么辦?
于是,在被“每一個行為失當?shù)暮⒆佣际侨睈鄣暮⒆印边@句話吸引后,她系統(tǒng)學習了基于個體心理學基礎的正面管教知識,并開始思考如何在校內落細落小:結合校情和各年段學生特點,確定了“五美”(美言、美體、美行、美心、美校)操行目標后,著手開發(fā)校本課程《向美而行》,讓美德在課程和活動中落地,讓學生在每周一次的點滴滲透中知美丑、成良習。如在三年級“‘綽號’傷友誼”的班會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觀察、討論和觀看視頻,認識到隨意取外號的危害,紛紛表示今后要改掉陋習;學校不再關起門來搞教育,而是多方尋求社會資源的支持,通過分層次的賦能培訓,幫助大家解碼學生個體行為背后的秘密,意識到孩子的表現(xiàn)就像冰山水面上的部分,強行的壓制雖有短期效應,但對于長期的行為改變沒有效果。只有探索冰山位于水下的部分,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小梓蘊是一個眼里寫滿孤獨、從不和人交流的孩子,自然成了周校長重點關愛的對象。在改變他之前如何先建立情感聯(lián)結呢?她和班主任一起走進小梓蘊的家里,了解到孩子父母發(fā)現(xiàn)是自己的原因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后,也在積極改變家庭氛圍,而且孩子在家最喜歡折紙飛機,于是決定以紙飛機作為突破口進行介入。首先,她“無意”撞見梓蘊課間在走廊一角默默地折著紙飛機,就走上前蹲下去,看了好一會兒,問:“這種紙飛機我還是第一次見,它飛得起來么?”小梓蘊看了她一眼,小聲說:“能飛,還能回到我手上?!薄芭叮磕悄泔w給我看看!”“好吧!”一番對話后她成功地得到了梓蘊的回應。
之后ekTzSpwqK3yFIjLTobmZwg==,小梓蘊每學會一種紙飛機都會折一架送給周校長,因為周校長給小梓蘊講了紙飛機“牛人”齊志安的故事,勉勵他“齊志安能飛出77.134米遠打破世界紀錄,你也行”。在她的鼓勵下小梓蘊有了夢想,那就是“長大后也要成為折紙飛機的世界冠軍”。小梓蘊的心門就此打開。有時周校長拉著他在操場展示他新學會折疊的紙飛機,那些能把紙箱扎破,能盤旋七八圈的新式紙飛機贏得了同學們的一片羨慕聲,他變得陽光了;科學課上,老師讓小梓蘊給大家傳授折紙飛機的經驗,并向全班同學揭秘其中的科學道理,他變得自信了。去年教師節(jié),周校長給全體老師講述“我的紙飛機男孩”的故事,讓大家學會了如何共情,開始著眼培養(yǎng)孩子們學習的勇氣、激情和人生技能。
在每周一次的試點班互動里,孩子們在一次次圍桌班會中學會了互相致謝和感激,并開始尋求不包含懲罰的解決問題的方案。有一天老師告訴周校長:“孩子們太棒了!今天我們圍圈(把教室里條形擺放的桌子靠墻圍成圈)只用了不到兩分鐘時間!”一年后,學校將試點班與平行班進行對比,數(shù)據(jù)顯示,試點班的孩子在自律性、開朗度、合作意識和主動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明顯優(yōu)于平行班。
一位老師由衷地感嘆:從開始時的懷疑到后來的嘗試,再到現(xiàn)在的堅定執(zhí)行,發(fā)現(xiàn)和學生關系好了,學生們也越來越懂事了。如今,在以尊重、共情、鼓勵為基調的育人氛圍中,那些行為背后的深層次問題得以關注和改變,和善而堅定的育人理念落實在每個師者的教育實踐中,更得益于每個孩子的成長歷程里。
教育,應該指向孩子的成長,而不是教師的成功。而成長,本就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半p減”政策實施后,如何落實“五育并舉”,以積極的姿態(tài)回應《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真正實現(xiàn)不以分數(shù)論英雄?在上饒七小,周校長引領團隊開始了一場以“看見孩子,看見成長”指向學生評價的有益嘗試——個人成長伴隨式評價。
基于大數(shù)據(jù)思維,學校依托公眾號自主研發(fā)了一套對學生個人進行評定的操行體系,每個老師可以通過掃碼、掃臉兩種形式對學生在各個教育場景的勞動、閱讀、學習、特長、體能等各方面表現(xiàn)進行評價,家長可以通過學校公眾號隨時調閱孩子在校積分情況。
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痹谏橡埰咝?,成長伴隨式評價就是周星彤校長找到的支點。在學校的特殊孩子摸底工作中,老師們了解到女孩欣然性子孤僻,老愛挑釁別人,所以得了外號“小刺猬”,成為老師們“重點關注”的對象。怎么辦呢?通過家長訪談了解到,欣然自從弟弟出生后,就變得敏感多疑。周校長意識到這應該是二胎后給教育帶來的新課題。為此,除了引導各班召開“我有弟弟妹妹了”主題班會,她還特地送了一本繪本《我當大姐姐了》給欣然,讓孩子知道愛不是索取,也不會因為分享而減少。在這個心理建設的基礎上,欣然變得溫和了,成長伴隨式評價也記錄了她的點滴進步:見到老師和同學能微笑著主動招呼了,老師給他加分;在同學需要幫助時,她能及時釋放善意了,老師又給她加分。期末評比時,小欣然因為特長一欄得分最高,還被評為班級“才藝星”,人變得陽光開朗。
在伴隨式評價的驅動下,學生習慣養(yǎng)成也因此變得簡單高效。有一次聽課時,周校長發(fā)現(xiàn)坐在邊上的女生小美寫字時邊寫邊擦,同學們都完成了可她本子上還是黑乎乎的一片,一個字都沒有。后來一了解,才知小美是個做事拖拉的孩子,上學遲到是家常便飯,家長對此也很苦惱,告訴老師說她在家也是磨磨蹭蹭,連吃飯都常常是飯菜冰冷了還沒吃完。于是,周校長組織全體班主任以她為個例開展案例跟蹤研究:在寫作業(yè)的時間安排上讓老師和孩子進行具體約定,并及時給予鼓勵,讓小美覺得“原來我可以做得到”;科任老師也隨時觀察孩子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在小美做事速度快一些時,立即表揚她“有進步,現(xiàn)在收拾書包快多了”等,并當即給她掃碼加分,以此激發(fā)孩子想要進步的內在動力;勞動課學習了怎么疊衣服后,班主任引導家長和孩子在家開展穿衣服比賽,讓家長在比賽時“不經意”輸給孩子,以此建立孩子“我也能行”的自信心。如此通過多方努力,小美慢慢改掉了拖拉習慣,各項評價也都記錄了她不斷進步的足跡。
由于這樣的評價隨時隨地可以進行,老師們徹底告別了傳統(tǒng)的小紅花、星星榜,體現(xiàn)了評價的即時性;它讓孩子們的每一段成長都清晰可見,有助于學生自我激勵、自我反思,體現(xiàn)了科學性;同時因為大數(shù)據(jù)分析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學生的學習和行為表現(xiàn),成為教師和家長多角度、多層次、更全面了解學生的有力依據(jù),體現(xiàn)了精準性。
“這個孩子今天閱讀分享很棒,加分!”“這位同學跳繩達標,加分!”從一開始對老師提要求每個月評價不得少于50條,到現(xiàn)在老師們井噴式地自發(fā)評價,印證著學校變“關注知識”為“全面發(fā)展”,化“絕對權威”為“多重主體”,從“終結評價”走向“全程評價”的思路是正確的。這既是“五育并舉”路上的一次成功嘗試,也聚焦了學生的多元化發(fā)展,讓每個人在成長中遇見“最好的自己”。
學科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徑。在2022年版新課程標準中,首次出現(xiàn)了跨學科的概念,其中項目式學習和整本書閱讀更是備受關注。而在上饒七小,項目閱讀并不是新事物,周校長帶領的團隊于2021年3月即已成功立項省級龍頭課題“項目化閱讀提升小學生文化自信的探究”,在課題開展中著力素養(yǎng)導向,確定以項目化學習為主線的閱讀推進新方式,并堅持學科融合,以此給學生提供“關鍵能力”“必備品格”等素養(yǎng)生長的土壤。
老師們發(fā)揮所長,研究切口“小而實”:運動場上,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忙趁東風放紙鳶”,這是古詩和體育的合拍;櫥窗柜里,“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不再是簡單的詩詞,而是語文和美術的牽手;閱讀課上,師生一起探究書里書外的故事,讓諸如“季節(jié)的秘密”“祖國名山大川”之類主題閱讀向生活延伸。
“老師,為什么葉子沒有兩片長得一樣的呢?”就著孩子的好奇心,大家開始探尋葉子的奧秘,周校長更順勢策劃組織了以“你好,葉子”為主題的項目化閱讀活動:老師帶領孩子們或閱讀繪本《落葉跳舞》,或吟誦“不知細葉誰裁出”等詩句;鼓勵孩子走進大自然,采集不同顏色、大小、形狀的葉子,展開想象,創(chuàng)作樹葉剪貼畫;在老師的啟發(fā)下,孩子們運用數(shù)學中的分類與整理知識,將樹葉進行分類排列;最后,還開展了“樹葉”繪本創(chuàng)作活動,同學們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貼一貼、畫一畫、寫一寫,賦予了秋葉以二次生命。通過觀察、探索、閱讀、創(chuàng)作等實踐活動,小小的樹葉在孩子們的世界里滿是情趣,藝術殿堂里因此充滿了他們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作。這就是學科融合的獨特魅力。
值得一提的還有美育。隨著2022年版新課程標準的落地,美術學科率先開始了以美育人的探索,“畫里有話”校園宣傳欄因美而生,向美而行,目前已經更新了七期。在這方天地里,老師們看見了每幅作品背后的思考與表達,照見了每個生命的獨特與成長。如第三期的“遇見春天”中,老師以科學活動、美育土壤為載體,不留余力托舉一顆顆種子。孩子們在水土流失實驗中懂得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這一浪漫情境背后的科學道理,并用畫筆忠實記錄每個人不同角度的觀察和理解,一幅幅引人遐想的作品得以精彩呈現(xiàn)。此外,在天宮課堂、致敬北斗、中國航天等等一系列美育課程中,孩子們向美而行,用點線面表達自我,認知世界。
在上饒七小,學科相融逐漸成為大家日復一日的行動習慣,并常常因此迸發(fā)出新的思想火花:龍年寒假,由大隊部創(chuàng)意,全體學科參與的“龍年”項目化活動也深受喜愛:“100元怎么買年貨更合理?”孩子們用數(shù)學統(tǒng)計的知識逛超市,開始學做小小理財家;在“龍年習俗拍一拍”中,大家在玩味年俗文化的同時,也涉獵了一些簡單的攝影技術,每個孩子的表達欲開始井噴。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始于學科而不止于學科,在學科融合中喚醒學生的內在動力,讓每個個體在跨學科學習中豐富自己的認知,并在具體任務、具體情境中延伸到生活,形成素養(yǎng)并真實表達自我,體會成就感,這就是學科融合的獨特魅力,也是周星彤校長開辟的又一條育德路徑。
“致廣大而盡精微”,《中庸》中的這句話既是周校長多年追求的教育理想,也印證著她的個體德育觀——在每一個成長故事里博觀約取,共同感受教學相長的美妙;于每一步共同行走中積微成著,一起聆聽生命拔節(jié)的聲音;在每一段傾情陪伴中盡小者大,做孩子童年最親愛的人。
責任編輯 余志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