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跨文化電影翻拍不單是對原文本的簡單復制,更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新的過程?!栋偃f美元寶貝》《百元之戀》《熱辣滾燙》均以女拳擊手的奮斗歷程為主題,從本土語境出發(fā),通過在地化改編手法,加深了觀眾對文本的理解與情感認同,同時展現了女性在面對性別偏見時和追求自我過程中的堅韌與力量,為觀眾呈現出一個個鮮活立體的女性形象。三部電影雖題材相同,但表達方式、文化背景和社會關懷各有千秋,共同體現了跨文化翻拍電影的多元魅力和深刻內涵。
[關 鍵 詞] 電影翻拍;女性表達;《百萬美元寶貝》;《百元之戀》;《熱辣滾燙》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跨文化電影翻拍已成為一種常見的文化現象。2004年,好萊塢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zhí)導影片《百萬美元寶貝》,影片展現了拳擊手麥琪的堅毅無畏精神和對夢想的執(zhí)著追求。受《百萬美元寶貝》的啟發(fā)和影響,日本導演北野武于2014年推出了《百元之戀》,盡管兩部影片的故事情節(jié)、文化背景等方面展現出各自獨特的風格和特色,但無論是在影片名稱還是“32歲女拳擊手的成長歷程”這一主題和敘事線索上,均與前作有所呼應。時隔十年,導演賈玲將《百元之戀》翻拍為《熱辣滾燙》,電影在保留原作核心主題和人物設定的基礎上,進行了本土化的改編。本文以《百萬美元寶貝》《百元之戀》《熱辣滾燙》為例,深入剖析這些作品在跨文化改編中的成功之處與不足以及在女性角色塑造上的策略與特點。
一、本土語境、在地化改編與情感共鳴
《百萬美元寶貝》不僅展現了平民英雄追求美國夢的勵志故事,也探討了夢想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張力。主人公麥琪以在小餐館當服務員為生,平淡日子下支撐她生活的動力是對拳擊的熱愛,通過持之以恒的訓練以及教練弗蘭基的幫助,她從寂寂無名的服務生蛻變?yōu)槿瓑滦??!敖涍^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實現理想”的美國夢,是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好萊塢電影的重要表現類型,麥琪無疑是這一意識形態(tài)下的產物。按照好萊塢經典敘事模式,影片將以一個觀眾期待的圓滿結局落幕,然而在影片的中段,麥琪就因對手違規(guī)而遭受重創(chuàng),高位癱瘓的她余生只能在病床上度過,面對無法逆轉的身體傷害和無法承受的精神壓力,她選擇了安樂死。麥琪的結局以一種近乎殘酷的現實性,挑戰(zhàn)了觀眾對于電影結局的常規(guī)期待和對勵志故事的傳統(tǒng)認知。
“跨文化電影改編需要根據本土社會文化語境對母本進行二次編碼,一方面確保文本內容與旨歸表達的‘在地化’,另一方面也更符合本國觀眾的審美趣味?!保?]因此較之原版,《百元之戀》通過對人物設定和故事情節(jié)的改動以貼合日本的社會文化語境。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指出,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之后,便逐漸步入了“低欲望社會”,年輕人對社會現實感到無力和挫敗的社會情緒催生了“御宅族”“啃老族”“蟄居族”等青年亞文化群體的崛起與壯大。在這樣的背景下,影片塑造了深受喪文化影響的主角一子,宅家多年的她完全依賴母親的供養(yǎng),和家中決裂后的一子來到百元便利店工作,在這里她遇見了患有抑郁癥的店長、性侵她的猥瑣同事、以過期便當為生的流浪婆婆,影片由此生動刻畫出日本社會底層群體的頹喪生活。一子在離家后依舊囫圇度日,直至她在拳擊賽上目睹了雙方選手在激烈搏斗后仍能拍肩擁抱的溫情一幕,這一場景為她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溫暖與力量,也引發(fā)了她對拳擊的興趣。影片對打拳動機這一情節(jié)的拓展和豐富,不僅是對一子內心世界的深刻揭示,更是對“低欲望社會”下青年尋求自我救贖和生命意義的探索。
如果說《百元之戀》是對母本進行了二次編碼,重構了一個符合日本社會現實語境的新文本,那么《熱辣滾燙》則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前作《百元之戀》的情節(jié)框架與敘事結構。盡管如此,《熱辣滾燙》仍能在競爭激烈的電影市場中取得內地票房總榜第十四名的佳績,這一成功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以喜劇定位并在春節(jié)檔上映的《熱辣滾燙》將文本改編為典型的勵志故事類型。這尤其體現在結局處理上,同樣是作為替補才拿到了正式拳擊比賽的入場券,并且在拳擊場上被實力差距懸殊的對手打得連連敗退,即使最后拼盡全力揮出最擅長的左勾拳也沒能挽回敗局?!栋僭畱佟分?2歲的一子正處于女拳擊手的退役年齡,這場比賽對她來說是首戰(zhàn),更是最后一戰(zhàn),一子最終沒能完成自己“贏一次”的夙愿;但對《熱辣滾燙》的主角樂瑩來說,這場比賽是她拳擊生涯的開始(根據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的規(guī)定,職業(yè)搏擊運動員的參賽年齡上限為40周歲)。并且,從她賽后發(fā)出的人生中第一條朋友圈“打完了拳擊比賽,贏了一次”中也可以看出,在面對強大對手時樂瑩能夠堅持完成比賽,這本身就是一種勝利,影片由此通過樂瑩的勵志性話語給觀眾帶來積極正向的審美體驗。
二、性別偏見、女性覺醒與自我實現
拳擊是一項長期被賦予暴力與血腥色彩的運動,是被視作男性氣質的鮮明體現,以往的拳擊題材電影也多以男性為主角。影視作品中性別失衡的現象,實則是現實世界的縮影,長期以來女子拳擊都被廣泛禁止,直到2001年國際拳聯(lián)才宣布女性拳擊合法化?!栋偃f美元寶貝》中,盡管麥琪的成功離不開教練弗蘭基的悉心教導,但弗蘭基最初秉持著不教女人的原則,即使后來被麥琪的天賦和努力所打動,他依然在訓練過程中強調“我會忘記你是女孩的事實”。家人的態(tài)度也令麥琪倍感心寒,當她用打拳賺得的獎金為母親購置房產后,母親卻認為女兒打拳會遭人恥笑并勸她早點嫁人。面對種種質疑和偏見,麥琪用自身的努力和實力來證明自己,最終登上世界拳擊協(xié)會冠軍賽場的她,成功打破了人們對拳擊運動的刻板印象,展現了女性在拳擊領域的堅韌與力量。
《百元之戀》則聚焦于女性在性別規(guī)訓與生存困境中的掙扎與覺醒。一子與狩野約會時,她一改往常隨意邋遢的穿著風格,穿上了從未嘗試過的連衣裙和以“能俘獲男子心”為廣告詞的性感內衣?!霸诟笝嘀粕鐣?,女性承載了男性的欲望,男性在對女性的凝視中構建了自己的主體地位”[2],在這種性別規(guī)訓的影響下,一子不自覺地進行自我客體化以迎合狩野的凝視。兩人交往后一子更是以卑微的姿態(tài)謹小慎微地對待這段感情,卻換來狩野的出軌與不辭而別。在百元便利店工作時,猥瑣的同事甚至視一子為滿足欲望的工具,對她實施了性侵。陷入多重困境的她將內心的悲憤轉化為動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拳擊訓練中,通過拳擊開始挑戰(zhàn)自我、追求自我價值的她不再是被動的承受者。此外,電影還殘酷地揭示了傳統(tǒng)性別觀念對女性的束縛。一子的母親經營的便當店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因此“當女性承擔了原本社會默認由男性承擔的家庭責任時,權力結構的天平開始向女性傾斜,女性形象也由此表現得更為強勢、更具話語權”[3]。在家庭爆發(fā)矛盾時,只有母親出面調解才平息了這場鬧劇,而邊緣化的父親站在旁邊束手無措??杉词垢赣H在家庭結構中已呈式微之勢,女性角色仍然難以擺脫父權制下根深蒂固的觀念:一子嘲笑離婚的妹妹是因為做飯不好吃所以才會被丈夫拋棄,母親則催促一子盡快治療牙齒問題,以免未來被男友嫌棄。狩野的背叛曾令一子深受傷害,但當她在拳擊賽結束后看到狩野在賽場外默默守候時,一子流露出在兩性關系中脆弱與依賴的一面,兩人最終攜手走向影片的尾聲。
《熱辣滾燙》相較于《百元之戀》,進一步聚焦于女性角色的自我成長。盡管討好型人格的樂瑩也曾在和昊坤的戀愛關系中一度失去自我,但最終兩人因夢想與價值觀的差異而分道揚鑣。影片的結尾,昊坤同樣在賽場外等待比完賽的樂瑩,此時的樂瑩已經喚醒了自我的主體意識,不再將取悅他人置于首位,在昊坤的再三邀請下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拒絕昊坤后的樂瑩在黑夜中獨自離去,她邊練習拳法邊向前方光明之處不斷邁進,象征著她自我成長的堅定步伐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此外,在三部影片中唯一由女導演掌鏡的《熱辣滾燙》,“通過女性書寫,擺脫父權文化施加在女性身體上的規(guī)訓”[4],塑造了諸如豆豆、樂丹等真實、復雜和多元的女性角色,真實反映個體在復雜社會環(huán)境中為自我生存而作出的權衡,這種不完美的形象塑造策略,打破了傳統(tǒng)影視作品中扁平化的女性角色設定。
三、主題深化、風格改寫與元素融合
體育電影以其獨特的競技魅力吸引著廣大觀眾,作為全球電影產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體育電影的發(fā)展態(tài)勢尤其引人關注。從題材來看,美國體育電影的類型非常廣泛,其中拳擊題材尤為突出,數量高達六十余部。“在體育題材電影的創(chuàng)作中,英雄主題是一種常用的情節(jié)模式,描繪主角從新手菜鳥到經過艱苦勤奮的訓練,最終走向人生巔峰并抱得美人歸的故事”[5],《洛奇》便是這一模式下極為成功的典范,并成為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拳擊題材影片。而在《洛奇》之后,盡管拳擊題材電影層出不窮,但僅有《百萬美元寶貝》以其深刻的主題再次摘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桂冠。影片通過麥琪突如其來的悲劇性結局,揭示了競技體育的殘酷性和現實生活的不可預測性,這一獨特的敘事手法不僅深化了體育電影的主題,也為體育電影這一類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考維度。
日本進入平成時代后,社會經濟持續(xù)低迷、就業(yè)環(huán)境日益嚴峻,青年們失去了人生的目標和向上發(fā)展的動力,這種對現實社會消極失望的狀態(tài)也在影視作品中得到了深刻反映?!赌陌∧陌∩袢ゴ濉分v述了終日無所事事、對未來沒有任何期望的平野,在高中畢業(yè)后被送往深山里的“神去村”,在那里他從毫無干勁到成長為優(yōu)秀伐木工;《墊底辣妹》講述了成績墊底的女高中生沙耶加,在來到補習班后用一年半的時間考入了慶應大學。這些角色在影片開始都表現出對未來生活的悲觀和消沉,但他們都在某一契機的推動下,找到了對新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從而實現了人生的蛻變。同樣,《百元之戀》也延續(xù)了這類電影的敘事策略,主角一子通過拳擊走上了自我救贖之路,并在這一過程中完成了心靈的成長與人生觀的重塑。因此,盡管《百元之戀》也展現了從普通人到女拳擊手的身份轉變,但其核心關注點更多地聚焦于一子在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經歷,從而表現出和原版截然不同的風格與內涵:《百萬美元寶貝》是對拳擊競技與個人夢想的高度聚焦,《百元之戀》更多地以拳擊運動作為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核心元素,探討個體如何在日本的高壓環(huán)境中尋求自我認同、實現自我價值這一社會議題。
《熱辣滾燙》創(chuàng)新性地通過熒幕中樂瑩在逆境奮起的勵志人生,與現實中樂瑩的扮演者的真實瘦身經歷對偶,將現實與影像、真實與夢想互文。然而當《熱辣滾燙》選擇以減肥作為勵志教化效果的“麥高芬”推動劇情時[6],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對拳擊運動的本質有所忽視:拳擊競技會根據選手的體重進行級別的劃分,即使不大幅度減重,樂瑩通過訓練依然可以在適合她的體重級別中參賽。此外,本片在展現拳擊場景時與前作相比顯得更非專業(yè)化。昊坤參加拳擊賽的賽場設施陳舊不堪,且存在賽前通過不正當手段收買對手以獲取冠軍的陰暗一面;在樂瑩參賽的這一場景中,暴力與沖突交織的拳擊賽上,卻有成群的孩子隨意穿梭后臺,賽事主持人也未能展現出應有的專業(yè)性和激情。這些細節(jié)的刻畫,雖然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但也凸顯了中國拳擊運動在規(guī)范化和專業(yè)化程度上亟待提升的現狀。進一步而言,這些描繪也反映出拳擊在中國尚未形成穩(wěn)固的市場基礎,未能成為一種廣泛參與的全民運動,因此這一運動項目的設定給影片的敘事帶來一定挑戰(zhàn)。從現實角度來看,作為小眾運動的拳擊能被樂瑩接觸的概率很小,且后期失業(yè)的樂瑩很難承擔高昂的學費。因此,若影片意在通過角色的體型變化激勵觀眾、傳達勵志信息,那么選擇其他更為普遍、成本較低的運動項目作為背景,或許能夠更好地實現這一藝術效果。
跨文化電影翻拍需要創(chuàng)作者們通過對原作的深入理解和再創(chuàng)作,從而跨越文化的鴻溝實現內容的本土化表達?!栋僭畱佟贰稛崂睗L燙》通過在地化的改編策略不僅豐富了電影的表現手法,也加深了觀眾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認同。同時,三部電影通過細膩的人物形象塑造,展現了女性在面對性別偏見時和追求自我過程中的堅韌與力量。此外,《百萬美元寶貝》揭示了競技體育的殘酷現實,《百元之戀》描繪出個體通過拳擊在復雜社會尋求自我認同,《熱辣滾燙》則將勵志喜劇主題與體育元素融合,從而為觀眾帶來了多元化的觀影體驗,讓觀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社會問題。盡管《熱辣滾燙》在翻拍過程中,對拳擊運動的照搬導致影片在敘事層面上略顯“水土不服”,但影片通過具有普適性的勵志主題,引發(fā)觀眾強烈共鳴。在當前的國產電影市場中,雖然翻拍電影層出不窮,但并非所有作品都能復制原作的高口碑與高熱度,《熱辣滾燙》的出現則提醒電影創(chuàng)作者們需要在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沖突中尋找共同點和融合的可能性,通過深入的文化理解和藝術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出符合本土觀眾審美的佳作。
參考文獻:
[1]高北晨.徐昂的“在地化”電影改編策略論析[J].電影文學,2023(20):116-118.
[2]朱曉蘭. “凝視”理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4.
[3]崔國琪.父權的式微與放逐:論是枝裕和家庭母題電影中的父親形象[J].電影文學,2019(6):56-59.
[4]孫穎.中國“新力量”女性導演電影的主題書寫[J].電影文學,2022(14):85-88.
[5]金瑞璠.好萊塢體育題材電影的情節(jié)主題的演變:以歷年來入圍奧斯卡評選的拳擊題材電影為例[J].采寫編,2020(4):168-169,181.
[6]陳旭光.《熱辣滾燙》:現實和夢想的互文與身體文化的寓言[J].電影藝術,2024(2):86-89.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豐天月(2000—),女,漢族,安徽蕪湖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影視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