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王建中先生根據漢族民間音樂《百鳥朝鳳》創(chuàng)作了同名鋼琴曲,以熱情的旋律表達對自然的喜愛,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保持原音樂特征的基礎上,結合西方音樂美學,對原音樂的旋律、結構和織體進行了改編創(chuàng)作,將西方音樂元素與我國傳統(tǒng)音樂巧妙融合。探究鋼琴改編曲《百鳥朝鳳》的民族特性及演奏技巧,通過分析作品的曲式結構與民族特性,感受我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民族特點。在演奏技巧中,從觸鍵、裝飾音的運用等角度進行分析,以深入理解作品內容。
[關 鍵 詞] 《百鳥朝鳳》;民族特性;演奏技巧
一、鋼琴改編曲《百鳥朝鳳》音樂本體分析
(一)曲式結構
鋼琴改編曲《百鳥朝鳳》的曲式為AB循環(huán)多段體結構,沿用了我國傳統(tǒng)調式的單一性特點,為E徵調式,運用“句句雙”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手法,使音樂結構層次更加豐富多彩。作品共五個樂段(見圖1),分別為春回大地(1—28)、林間嬉戲(29—87)、鳥鳴段I(88—133)、鶯歌燕舞(134—173)、鳥鳴段II(174—186)、歡樂歌舞(187—232)、鳥鳴段III(232—233)、百鳥朝鳳(234—293)。
引子部分1—28小節(jié),高、低八度的主旋律重復出現,一強一弱的旋律對比體現了音樂的忽遠忽近,在末尾處的裝飾音以及強烈的八度和弦巧妙過渡到樂曲的主題段落。
A段是樂曲的主體部分,由a、b兩個樂段組成,a樂段分為4個樂句,主旋律采用了倚音和八度的和聲;b段是51—87小節(jié),低聲部以三和弦加單音的形式,節(jié)奏為整齊的八分音符,高聲部采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和裝飾音來突出主旋律,其中“句句雙”的特征非常明顯,一強一弱重復出現。
模仿鳥鳴的第一個樂段為88—133小節(jié),其中左手采用了以八分音符為主的伴奏織體,右手用不和諧的小二度倚音作為裝飾模仿鳥兒的啼聲,同時一強一弱的對比表現了鳥兒在不同的位置發(fā)聲。從116小節(jié)開始,出現了大量小二度跑動的十六分音符使啼鳴聲達到極致,表現出鳥兒歡呼雀躍、百鳥共鳴的景象。
第三段樂段134—173小節(jié)為鶯歌燕舞,此段落采用了同A樂段中的主題。其中133—160小節(jié)由兩個對比樂段組成,左手的密集跑動使得整個旋律線條富有流動性;從161小節(jié)開始左手的伴奏織體變成了跳音的形式,律動感更為突出。
模仿鳥鳴的第二個樂段為174—186小節(jié),體現了群鳥共鳴的現象,作者用了倚音、顫音、震音來表現群鳥爭鳴的啼鳴聲;最后兩個四度音程的震音漸弱為下一個段落的引出做了鋪墊效果;187—232小節(jié)是A段主題材料的再現,展現了樂曲的統(tǒng)一性;在210—232小節(jié)中,右手雖然是密集跑動的十六分音符,仍然通過保持單音的形式再現了主旋律,作品通過左右手的跳音節(jié)奏和右手四度音程賦予明亮的色彩。
第三段鳥鳴聲巧妙地模仿了蟬鳴聲,反映了作者對自然聲音的敏銳捕捉。運用復附點節(jié)奏,結合倚音和顫音與左手的五度音程,模仿了蟬鳴聲。234—293小節(jié)速度非???,大量運用八度音程、諧音重復以及重音符號來表達樂曲的最高潮部分。在末尾處左右手都以八度的形式落在了E音上,形成了穩(wěn)定的終止。
(二)調式調性與和聲運用
鋼琴改編曲《百鳥朝鳳》沿用了傳統(tǒng)E徵調式的單一性特點。引子部分的變徵音與主音之間形成了小二度的關系,并且每個樂句結束音都落在了E上,對材料的加花部分也都是圍繞E擴展,同時使用大量的“變宮”“變徵”,與強拍上的音形成了鮮明的小二度關系,為E徵(雅樂)調式。29—87小節(jié)中每個樂句由兩個樂節(jié)組成,四個小節(jié)構成一個樂句,起到了起承轉合的特點,在42小節(jié)處,不斷出現的#D有短暫的離調,變徵為宮調式。
樂曲的結尾部分是高潮段落,從開始的雙手單音旋律發(fā)展到雙手雙八度的音程,音樂層層遞進,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模仿了震音的效果。E徵調式旋律性非常明顯,以強烈的E音結尾,表現了樂曲的穩(wěn)定性。
在和聲運用上,1—28小節(jié)運用四度、五度、八度和弦來烘托主旋律,配合小二度倚音,營造出了明亮、輝煌的氛圍;中聲部運用四、五度音程模仿笙的音響效果,屬和弦在聽覺上營造出緊張的氛圍感,最終回歸主和弦,增強了樂句的穩(wěn)定性。29—50小節(jié)中運用了四度音程,IV和弦的八度音程作為引入,小三度較為平穩(wěn)地進行,主旋律突出,節(jié)奏以十六分音符為主,強拍被休止符代替,在弱拍上進行強奏,改變了原有四二拍的強弱規(guī)律,使音樂更富律動性。
第133—160小節(jié)中低聲部為屬七和弦的分解音型,高聲部IV到V平穩(wěn)進行,伴奏織體以十六分音符為主,呈現出流動的旋律線條;174—186小節(jié)中為營造出鳥兒在樹枝間大鬧嬉戲的場景,采用四、五度和弦進行,高聲部和低聲部由于和聲的碰撞,形成了較為透亮輝煌的音響效果,營造了百鳥共鳴的氛圍,為“百鳥朝鳳”做鋪墊;第233小節(jié)是鳥鳴蟬鳴的模仿,采用四、五度音程交替以及小二度顫音,最終落在屬和弦上;234—293小節(jié)沿用V級和弦,運用震音飽滿了和弦音色效果,雙手快速交替演奏,音樂層次逐漸遞進,使情緒達到高潮,最終落在了主音E上,強調樂曲的穩(wěn)定性。
二、鋼琴改編曲《百鳥朝鳳》的民族特性
(一)節(jié)奏與旋律的民族性
鋼琴改編曲《百鳥朝鳳》是具有較強民族特性的中國樂曲之一,不同段落中插入了散板、戲曲節(jié)奏,融合豫劇的音樂元素等民族音樂特性,節(jié)奏鮮明強烈,曲調高亢激昂,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從而成就了這首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
樂曲中的主題段大多取材于河南梆子腔,采用“一問一答”的方式,極具節(jié)奏感,豐富地表現出地方特色文化,運用切分節(jié)奏、休止符、附點等來保證旋律的發(fā)展,將北方豫劇中高亢激昂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引子段落中重復性的旋律曲調多次演奏,在高八度與低八度間重復進行,并合理運用起承轉合的寫作手法,使得四個樂句擴展成為七個樂句,豐富了旋律的表現形式,在高聲部和低聲部之間重復交替,增強了旋律的色彩和表現力,更體現了民族性風格的創(chuàng)作特征。
《百鳥朝鳳》是我國民間音樂的經典之作,擁有獨特的旋律特征,作者在鋼琴改編的過程中保留了雙主題循環(huán)的旋律發(fā)展手法,將民族韻律和E徵調性的單一調性保留了下來。主旋律雖仍然采用了原版的嗩吶旋律,但保持了民族旋律和五聲調式,伴奏聲部采用了跳音演奏,使兩段樂段相互對比,更富律動性,更為俏皮可愛,旋律運用“句句雙”的創(chuàng)作手法,以完全重復或變化重復的方式使樂句出雙入對地出現。
最后一段百鳥朝鳳的段落中還融入了中國戲曲,節(jié)奏遵循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緊打慢唱”的特點,從開始的單音輪奏,到之后的雙手八度的輪奏,豐富地模擬了民間鼓類的打擊樂器,音樂層次分明,最后將曲子推向高潮,刻畫出群鳥飛向充滿希望的天空的景象。
(二)音色的模仿
樂曲對嗩吶的描寫篇幅較多,主要運用倚音、琶音、顫音等裝飾音,模仿大量的嗩吶吹奏技巧;不協(xié)和的小二度音程模仿出嗩吶的滑音效果;用單倚音模仿出嗩吶的疊音技巧呈現了嗩吶明亮清晰的音調;右手顫音模仿了嗩吶的花舌與蟬鳴。引子部分模仿了嗩吶高亢激昂的旋律音效,并采用民族音樂風格的四度、五度和聲來模擬笙的音響效果,在重拍處的低音部分模擬了打擊樂的節(jié)奏,通過八度音程描寫了渾厚的音響效果。
全曲多處模仿了對蟲、雀、蟬等動物的啼叫聲,其中三個鳥鳴插部采用了倚音、顫音、震音、琶音、波音等裝飾音來對鳥、蟬的鳴叫聲進行模仿表達,展現出百鳥歡騰雀躍的場面。92—106小節(jié)模仿了布谷鳥的蹄鳴,聲音洪亮且凄涼,右手用小二度前倚音來表達,前兩句鳥鳴可彈成一強一弱的形式表現鳥兒的遠近;107—115小節(jié)中由左手的前倚音和復倚音作為旋律,描寫了野雞粗獷的叫聲;116—132小節(jié)中模仿了布谷鳥的叫聲吸引群鳥嘰嘰喳喳的共鳴,快速跑動頗具華彩裝飾,表現出群鳥共鳴的效果。
鳥鳴在不同音區(qū)出現,174—186小節(jié)是第二個鳥鳴插部,是篇幅最大的雀鳥啼鳴,展現出鳥群的對啼效果,出現豐富多樣的華彩部分;232—233小節(jié)描寫了蟬鳴,運用倚音和二度顫音的快速交替,復附點節(jié)奏型在兩個聲部的頻繁出現,模仿出蟬鳴高亢清晰的叫聲;節(jié)奏上使用散板和自由節(jié)奏,并延長裝飾音的持續(xù)時間,通過一拍一組的形式刻畫出知了啼鳴的聲音。
三、演奏方法與技巧闡述
(一)速度與節(jié)奏的處理
在改編曲《百鳥朝鳳》中每個段落的速度都是不同的,王建中先生在段落的開始處都有明確標注,整個曲子的速度是快慢交替,并且在段落中充滿了很多中國化的音樂術語。
樂曲由Moderato(中板)開始,第28小節(jié)處出現了段落中的第一個音樂術語stretto(加緊速度),波音的快速演奏恰好能使曲子自然過渡到第二段,讓樂曲突然加速顯得流暢;第二樂段Allegro Vivace(活潑的快板),該段是主題段落,旋律輕快,運用“句句雙”的旋律發(fā)展形式,經過熱鬧歡樂的嬉戲后,迎來了樂曲的第一個鳥鳴段,速度漸慢,節(jié)奏自由,再經過布谷鳥和野雞的蹄鳴后,速度逐漸加快,在116小節(jié)處由布谷鳥吸引出了群鳥,達到群鳥共鳴的音響效果。
第三樂段低聲部的跑動使旋律線條富有流動性,而高聲部多為大三和弦,聲音清澈明朗,174小節(jié)為全曲最長的一個鳥鳴段落,由黃鸝鳥帶頭歌唱,186小節(jié)自由拍后達到群鳥共鳴的場景,結尾處震音做漸慢減弱收尾。
蟬鳴段落的速度標記為Tempo rubato(meno meno)意為緩慢而自由,作曲家用虛線將兩個樂句分開,表示是完整的兩個音樂單位,結尾處Perdendosi(漸消失)并且有著無限延長的標注,通過力度的減弱來結束蟬鳴,延長標記以無聲的方式使樂曲進入到最終篇章Prestissimo(最急板)——百鳥朝鳳。
(二)觸鍵的不同方式
(1)臂落觸鍵。為營造出輝煌的效果,在演奏1—28小節(jié)時僅用手腕和小臂的力量不足以達到效果,在句首重音處抬高前臂,隨著手臂的下落將重音推下,強調嗩吶的旋律音,指尖深觸鍵4/5,展現出手指的爆發(fā)力;除了模仿嗩吶的裝飾音外,其他的音不要超過句頭,低音八度模仿了大鼓的渾厚音響效果,深觸鍵4/5,下一小節(jié)要馬上輕下來,指尖淺觸鍵五分之二,與第一小節(jié)形成鮮明的對比,配合延音踏板,可以使和聲效果更加強烈,獲得充滿共鳴的音響效果。
(2)手指快速觸鍵。樂曲的第二段與第一段的音色有非常明顯的變化,該段的音樂取自河南豫劇,描繪群鳥爭鳴的熱烈場景,作者標記上了重音記號,在重音處踩下延音踏板,有重音記號的音用“抓”的方法觸鍵,達到深觸鍵的五分之四,表現出短促而有力的感覺,觸鍵后立刻放松。
(3)手指貼跑動。133—160小節(jié)要保證手指的靈活性,伴奏聲部顆粒明顯,速度均勻,適當運用手腕、大臂、小臂來輔助貼鍵彈奏,觸鍵五分之三,突出旋律音,左手流動的伴奏織體跑動時快速觸鍵,感受伴奏織體的流動感,根據音樂的情緒來調節(jié)手指的力度,使音樂的律動延綿不絕。
(三)裝飾音的具體表達
《百鳥朝鳳》中的裝飾音是靈魂所在,運用各色各樣的裝飾音和伴奏音型來模仿鳥鳴。其中三個鳥鳴段落中最為明顯,用了復倚音、顫音、波音、震音、琶音等裝飾音來模仿動物的叫聲。
復倚音在第107小節(jié),描寫野雞粗獷且短促的叫聲,前倚音與復倚音同步出現,左手指尖快速觸鍵,彈奏出短促有力的聲音,且左手每一組旋律弱起再漸強到下一小節(jié)B上,這樣才能更貼近野雞的叫聲;布谷鳥叫聲洪亮但凄涼,左手模仿了弦樂器,輕而連貫,而右手的前倚音不能彈得過分短促活躍,應當讓手指自然觸鍵,用略微弱于普通音符的力度去彈奏,得到平滑柔軟的演奏效果;在模仿黃鸝鳥時,要想象鳥兒在林間枝葉上穿梭飛行的場景,對觸鍵深度進行嚴格的把控,手指要積極靈活,雙手交叉,速度減慢。
顫音分為短顫音和長顫音,233小節(jié)速度標記為慢而自由,力度漸強到漸弱,采用復附點的節(jié)奏音型。顫音#C用2、3指彈奏,指尖發(fā)力,掌握好復附點節(jié)奏,彈奏過程中要感受蟬鳴的變化,根據樂曲的意境適當延長過渡到終段。
波音使音樂表現得更加細膩,84—87小節(jié)標記波音,力度從pp逐漸過渡到sf,需要對手指的控制達到高度集中狀態(tài),3、4指的指間觸鍵,一關節(jié)不可松散,確保演奏出的音色流暢自然,更需要從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角度,表達出樂曲民族特色音樂元素與民族作品的音樂內涵。
總之,鋼琴曲《百鳥朝鳳》在演奏技巧上對于手指觸鍵、音色處理、節(jié)奏的把控需要從表現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角度,表達出樂曲民族特色音樂元素與民族作品的音樂內涵。
四、結束語
王建中先生改編的這首《百鳥朝鳳》生動表達了春光明媚之時萬物復蘇、百鳥爭鳴的壯觀景象。作品既有北方民歌的鄉(xiāng)土氣息,又融合西方音樂的華麗,是中西文化交流結合的體現。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了許多傳統(tǒng)音樂技巧,增強了節(jié)奏韻律與旋律的靈活性與表現力,保留了傳統(tǒng)民族特色,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有利于我國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為中國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方向,更為后續(xù)中國鋼琴曲的繁榮發(fā)展夯實了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建中.中國鋼琴作品精選:百鳥朝鳳[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2]吳佳麗.鋼琴曲《百鳥朝鳳》的音樂特征及演奏技法分析[D].鄭州:河南大學,2021.
[3]馬超群.鋼琴曲《百鳥朝鳳》的民族性風格分析[D].聊城:聊城大學,2018.
[4]陳琦娜.王建中《百鳥朝鳳》之裝飾性音型的研究[D].燕山:燕山大學,2016.
作者單位:南昌職業(yè)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作者簡介:陳波(1994—),男,漢族,福建南平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鋼琴演奏。
李明宇(2002—),男,漢族,四川雅安人,本科,研究方向:鋼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