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學旅行順應了中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推動學校德育從知性教育向生活德育轉變,有利于學生道德品質的發(fā)展以及進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因而具有重要的德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從研學旅行的特點和重要性出發(fā),倡導中小學校關注研學旅行過程中的體驗性、交互性、具身性,讓研學旅行在學生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四方面發(fā)揮應有的德育意蘊與價值。為有效發(fā)揮研學旅行的德育價值,中小學校應進一步從突出價值引導、重構教育內容、拓寬德育路徑、完善評價方式等四個方面著手組織開展研學旅行。
關 鍵 詞:研學旅行;中小學;德育;德育價值;生活德育
引用格式:舒鑫.中小學研學旅行的德育意蘊與實踐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4(27):63-67.
近年來,中小學研學旅行成為熱點話題,國家發(fā)布多項重要文件,要求將研學旅行內容納入學校綜合實踐類課程,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研學旅程。教育部發(fā)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學校要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將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進行有效結合。教育部等11個部門印發(fā)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中小學校要結合當?shù)貙嶋H,安排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的研學旅行[1]。
目前,中小學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學科化教學的傾向,教育內容脫離生活實際的問題亟需解決。研學旅行順應了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從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中小學德育工作要求,能夠發(fā)揮良好的德育功能。研學旅行指的是學校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發(fā)展需要、教育教學內容等,將研究性學習和旅游體驗相結合而成的教育實踐活動[2]。作為中小學綜合實踐類課程,研學旅行將學生的知、情、意、行相結合,涉及自然、歷史、人文、地理等多種知識體驗。其教育教學方式豐富多樣,主張在生活中體驗、在實踐中探索、在行動中體悟,與德育的內在規(guī)律相契合,能夠有效促進中小學德育的發(fā)展。研學旅行具有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團結協(xié)作、直面困難、勇于擔當?shù)人仞B(yǎng)的多重教育價值,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夠提升中小學德育的實效性[3]。因此,探討如何在中小學研學旅行中更好地發(fā)揮其德育作用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和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一、研學旅行在中小學德育中的作用
1.順勢而為:從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
在應試教育體制的長期影響下,目前中小學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德育過分追求知識學習而忽視德育實踐,德育工作出現(xiàn)知識化和學科化傾向。教師在對學生開展德育時,通常采用課堂教學的方式傳授知識,或在學生出現(xiàn)行為問題后采取批評和說教的方式,教育效果甚微。這種以知性德育為主的德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引起了教育界的集體反思。知性德育不利于學生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習慣的培養(yǎng),也不能有效引導學生利用所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生活德育的理念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研究者認為,德育工作要和生活實際聯(lián)系并能對個體的生活產生有益影響。生活德育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感體驗和綜合能力的發(fā)展,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知性德育與生活實際的割裂。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生活教育形式簡單化、體驗表面化等不足,需要研究者進一步探討,將知性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機融合,才能更好地促進中小學生綜合素養(yǎng)及身心健康成長。
研學旅行是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的結合,符合學者們提出的“知性—體驗”式德育范式。首先,研學旅行具備傳授理論知識和價值觀引導的知性德育功能。目前,國內研學旅行模式主要分為游學式(在研學旅行時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場所位置不固定)和營地式(在相對固定的地點展開研學活動,達到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的目的)兩種活動形式[4],通常都會配備專業(yè)的帶隊人員和教師。通過專業(yè)人員的講解和引導,能夠幫助學生在研學過程中更好地掌握德育相關知識。其次,研學旅行是開展生活德育的重要方式。陶行知先生提出,德育來源于生活[5]。道德是個體生活及其通過的準則和規(guī)范,從生活的角度出發(fā),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獲得德育相關理念和知識。研學旅行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創(chuàng)設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不同的場景,設計出與生活的變化相統(tǒng)一的道德教育目標和內容,能夠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獲得發(fā)展。
2.邏輯起點:順應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相關研究表明,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是人與相應的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發(fā)展過程中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順應性。依據(jù)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中小學階段的學生要經歷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和形式運算階段(12歲以后)。在具體運算階段,兒童學會解釋具體的客觀事物和事件的改變,也逐漸學會從他人角度去看問題,即去自我中心主義。在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習慣于形成并修正自己的想法,能對事件提出假設并進行解釋。而中小學生的道德發(fā)展要經歷自律道德階段(8~10歲)和公正階段(10~12歲)。在自律道德階段,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主觀價值標準所支配,不再把規(guī)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在公正階段,兒童的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fā)展,個體遵守規(guī)則不是為了逃避懲罰和獲得支持,而傾向于以公道、公正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6]。
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德育工作因學生身心發(fā)展階段的特點和所面臨的社會適應的任務不同呈現(xiàn)出不同的階段特征。研學旅行作為中小學課外綜合實踐活動,順應了兒童和青少年對于認知、道德等發(fā)展的要求。第一,研學旅行中的德育具有整體性。研學旅行通常是集體活動,活動計劃、目標的制定著眼于學生的整體性,能夠促進學生在道德品質等方面的一般發(fā)展。第二,研學旅行中的德育具有順序性和階段性。在研學旅行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需要完成不同的感知、體驗任務或在小組內共同開展集體活動。這些任務和活動是根據(jù)學生認知、心理發(fā)展特點制定的,教育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低級到高級地呈現(xiàn),能夠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獲得發(fā)展。第三,研學旅行中的德育具有穩(wěn)定性和可變性。在一定時期內,研學旅行的教育內容保持相對穩(wěn)定,主要包含勞動教育、審美教育、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同時由于社會的發(fā)展和地域、文化等的不同,具體的教育內容會不斷進行更新和完善,從而適應學生的發(fā)展。第四,研學旅行中的德育具有個體差異性,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發(fā)展水平和特點,在研學旅行過程中設置不同的活動內容或開展隨機教育,因而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研學旅行的德育意蘊
1.增強體驗性
體驗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是人類在生活經歷中的感受和發(fā)現(xiàn),也是個體認知世界的有效途徑。體驗分為直接體驗和間接體驗,直接體驗由個體在生活中親身所見、所聞、所感的過程中獲得,間接體驗則是由個體借助某種媒介而獲得。研學旅行結合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等,包括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多種類型的活動課程,將學生的直接體驗和間接體驗結合,幫助學生進一步認知世界。由于離開了長期學習和生活之地,能夠讓學生產生一種新奇的體驗,加上很多研學旅行由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組成,在新的人際氛圍和活動過程中能夠產生關于人際交往、日常生活等的感悟。在游覽參觀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的過程中,運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多重感官,產生豐富的情感、價值、生活體驗。并且這些體驗都是在真實的情境中由學生自主、自由地進行,所獲得的體驗和感悟也更為深刻。學生帶著好奇心和探索欲,從不同的景、物、人中感悟和領略祖國大好風光、民族悠久歷史、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化建設成就,表達自然美、人文美的體驗,補充和發(fā)展了學生的道德認知,并將其與學校課程中的知識進行結合,讓舊有的知識內容獲得發(fā)展,產生新的意義。由此,學生在研學旅行中獲得的各類體驗將進一步內化成為新舊知識的“黏合劑”,促進學生道德認知水平的提升。
2.具備交互性
研學旅行是動態(tài)學習的過程,學生通過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在與他人、自然以及社會的相互影響和作用下獲得認知和技能等方面的發(fā)展。首先,研學旅行促進學生與他人的交互。通常情況下,研學旅行由教師帶領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組隊出行,在學生們共同感受和體驗、動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以及在相互尊重、相互學習、互幫互助的過程中感受到人和人之間的情感鏈接,體驗到人際交往帶來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其次,研學旅行促進學生與自然的交互。通過觀察、接觸,在自然感悟中產生認識,感悟大自然蘊含的美。在提高學生審美的同時,能夠激發(fā)學生產生保護、關愛自然的意識,思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問題。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和踐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護環(huán)境,提高道德意識和水平。最后,研學旅行促進學生與社會的交互。研學旅行通常以學校為單位,由教師帶領和組織開展集體性活動,讓參與的學生在集體或小組中共同探討和學習,在交流中獲得自己的感悟。在參與旅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拓展視野、增長見識,也能走近自然、親近社會,在和不同環(huán)境的互動中建構和發(fā)展認知。
3.體現(xiàn)具身性
受純理性哲學的影響,在認知工程中身體的作用一直被忽略。離身認知秉承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認為身和心是相互獨立的兩個部分,將身體看作是心智功能發(fā)展與提升的阻礙[7]。20世紀70年代,具身認知理論被提出,認為認知活動的開展無法脫離身體、情境以及空間環(huán)境進行[8]。在教育界,具身的觀念得到學者們的關注。盧梭提出,應允許和鼓勵兒童進入自然中學習和成長,強調了在自然中進行體驗和探究式活動的重要性。杜威提出“從做中學”的觀點,認為學習要和經驗與活動相聯(lián)系,應鼓勵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開展學習和探究。1990年,情境理論被提出,認為學習是通過社會活動來實現(xiàn)的,應該關注情境對學習的影響。孟萬金教授提出了“具身德育”的概念,認為社會道德與個體品德相互影響,強調通過身體活動與情景的交互作用實現(xiàn)德育的作用,并提出“身體、情境、行動、認知、情感、養(yǎng)成、開放”有機結合的德育模式[9]?;谘袑W旅行的德育可以據(jù)此實現(xiàn)“具身德育”。具體來說,研學旅行在直觀具體的不同情境下,鼓勵學生接觸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學生親身體驗和完成教師安排的各類活動的過程中進行德育。這種基于身體活動的體驗,通過參觀、聆聽、觸摸、模仿等方式更新和擴大認知,能夠獲得積極正向的情緒體驗,從而加深對于道德意識的理解,引導學生進一步將知識和生活實際聯(lián)系并將知識進行內化運用,提高德育實效。
三、研學旅行的德育生成路徑
研學旅行的德育生成路徑需要把握四個關鍵節(jié)點(如圖1)。
1.形成以綜合性知識為根基的認知特質
學生參加研學旅行可以獲得勞動教育、美育、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獲得自然、文化、社會多重維度的綜合性知識。在感受和領略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tǒng)美德、感受革命光榮歷史、感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以及參與討論、動手動腦、完成活動任務的過程中,獲得德育知識和技能。在學生走近自然和社會、參與實踐探究活動的同時,能夠更好地認知自己、他人以及周圍的世界,增強個體與他人、與外部世界的鏈接,引導學生在和自己、他人、社會的關系中完善認知和思維方式,促進道德發(fā)展。比如,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參觀革命重要事件發(fā)生地、烈士陵園、革命先輩故居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與尋訪革命故事等主題活動,讓學生帶著問題一起探尋革命先輩艱苦奮斗的歷程,共同探討歷史中蘊含的革命智慧和精神力量以及作為新一代青年應該如何繼承和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等問題,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涵育家國情懷。
2.培養(yǎng)以愛的能力為內核的情感特質
研學旅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愛自己、愛他人、愛自然、愛社會等的意識和能力。首先,在體驗不同生活時,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社會中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的生活現(xiàn)狀,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人生的豐富多彩以及理想信念的重要性,進而增加對自我的認知,學會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特殊性與生命意義,同時也發(fā)現(xiàn)他人的優(yōu)點,尊重不同的人的存在狀態(tài),進而學會關愛自己和關愛他人。其次,在游覽自然風光時,教師引導學生直觀地感受自然蘊含的美和力量,增強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理念和意識,能夠幫助學生在愛護環(huán)境的點滴小事中獲得道德的發(fā)展和完善,學會保護自然和愛護環(huán)境。最后,在游覽人文景觀、感受多樣文化時,教師引導學生感知其中的審美和文化意蘊,了解其背后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和歷史意義,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教師引導學生置身于傳統(tǒng)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地域文化中,能夠讓學生認識到文化對于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性,從文化多樣性中促進多元價值觀的樹立和道德認知的發(fā)展。因此,結合研學過程中的社會參與、文化覺醒和生命體悟,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建立自己與他人、社會的關系,樹立集體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發(fā)展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的能力。
3.增強以積極應對為定力的意志特質
研學旅行重視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通過設置困難情境的任務,讓學生能夠在面對困難的過程中感悟到:在事物發(fā)展和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難和挫折是常態(tài),要學會直面困難并想辦法解決。教師可以提供一系列的問題和任務,幫助學生思考解決困難的可能路徑,同時反思自身態(tài)度和應對方式形成的原因,了解自身的道德傾向和道德評價標準,引導學生在積極主動解決問題、完成活動任務的過程中不斷改進,提高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和不同應對方式帶來的行為結果,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潛能,促進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和全面發(fā)展。研學旅行通過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和評價的機會,促使學生在感知和體驗的過程中進行覺察、思考、更新,從而提升價值選擇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引導學生以旁觀者的角度分析和思考自己、他人的行為動機,根據(jù)不同的道德評價標準作出道德判斷,幫助學生明晰道德規(guī)則的具體內容和范圍,明確怎樣作出正確的道德選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和道德發(fā)展水平。
4.塑造以解決問題為指向的行為特質
研學旅行的本質就是一種以問題情境、任務驅動和成果導向為特點的實踐性探究學習。教師利用問題和活動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賞和操作,引導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以及驗證假設的過程中獲得認知和技能的發(fā)展,從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情境理解—過程體驗—反思體悟”的實踐中發(fā)展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能力。研學旅行為學習提供了更為真實、生動的道德情境[10],學生能夠在不同的情境中親身感受、操作、體驗,從而激發(fā)道德情感,深化道德理解,完善道德實踐。此外,通過個體的人際交往、小組間的團結合作,引導學生體驗個體與他人、與集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并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社會之間的關系。在開展研學旅行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發(fā)揮學生的潛力,鼓勵學生去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交流等教學活動中解決問題。通過一系列的探索活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去參與實踐,通過與他人進行交流、合作、分享,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其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四、研學旅行的德育實踐策略
研學旅行的德育實踐策略需要注重四個關鍵內容(如圖2)。
1.突出價值導向
突出研學旅行的德育價值導向,需要深刻認識研學旅行的德育價值,高度重視研學旅行在中小學德育過程中的重要地位。當前,研學旅行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但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有的中小學校在組織開展研學旅行時流于形式而忽略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活動在教師主導下進行導致學生主體性地位缺失,研學過程重游玩輕學習的價值取向不僅影響研學旅行德育效能的發(fā)揮,也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11]。因此,中小學在組織開展學生研學旅行時需要突出德育價值導向,加強德育價值闡釋,深化對研學旅行教育價值的認識,明確研學旅行在中小學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引導學生認識到研學旅行不僅能夠增長見識,也需要從中認真觀察、思考。因此,在研學旅行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思288FSDHvhyvQmuXGjOw6z1rNrBM5Gi5j2z9KSJw/mAw=考后獲得道德認識,在親自參與實踐中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此外,開展研學旅行過程中還應避免教育價值的異化,提倡中小學組織開展研學旅行并不是指開展得越多越好,旅行線路越遠越好,或是將研學旅行當作不得不做的任務來完成,又或者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只重視研學過程中的德育而忽視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引導,而是要改變當前研學旅行中重游玩、輕學習的現(xiàn)象。
2.重構教育內容
實現(xiàn)研學旅行的德育目標,必須重構德育的內容。提到研學旅行的德育,人們通常想到的就是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學習愛國主義等主題的教育基地和場館。其實這是對研學旅行德育內涵的誤解??陀^來說,參觀、學習愛國主義等主題的教育基地和場館是德育的一種形式,但德育遠不止這些。向學生介紹交通規(guī)則并引導學生自覺遵守、組織學生發(fā)現(xiàn)身邊的不文明行為并引導學生反思改進、鼓勵學生自發(fā)幫助他人從而收獲德育感悟等,都可以從生活小事中促進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養(yǎng)成。因此,發(fā)揮研學旅行的德育價值,并不是說只是組織學生,而是要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自主體驗和思考,付出一定的實踐,達到知識內化、體驗深刻的目的。此外,德育須體現(xiàn)實踐性,不能只停留在體驗性和游戲性方面,即德育必須是真實的,有一定的實踐性。如果只是讓學生觀摩、模擬、參觀,可能淺化研學旅行中的德育價值,使其失去教育性。因此,中小學校在組織開展研學旅行時,應制定合理的活動計劃,設計適合學生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的活動內容,結合學生的需求和研學旅行地點的特征,確保德育內容“少而精”。
3.拓寬實踐路徑
加強研學旅行中的德育,需要不斷拓寬德育實踐的路徑。中小學校在組織開展研學旅行時,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學生通過實踐,親自參與德育過程。拓寬德育實踐的路徑,可以從德育主題課程、社會德育實踐、日常德育實踐三個方面著手。首先,可以組織開展德育的專題課程和活動,例如組織學生觀摩革命人物故居,學習、了解背后的故事,引導學生收獲關于革命傳統(tǒng)和愛國主義精神的感悟。中小學校要結合當?shù)厍闆r和學生需求,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通過設計符合研學旅行地點特色的德育主題課程和活動,讓學生通過系統(tǒng)課程參與德育學習。其次,中小學??梢越M織學生在研學旅行途中參加真實的社會德育實踐,引導學生自覺遵守交通規(guī)則、參與社會服務工作和志愿活動等,不僅能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內化德育知識,也能讓學生增加對社會和生活的認識。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yǎng)生活小事中的道德意識和良好的道德習慣,引導學生長期堅持,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4.完善評價方式
完善研學旅行德育評價方式,需要中小學校注重從不同角度和層面進行評價,從而發(fā)揮德育評價的育人作用。首先,中小學校要注重研學旅行德育的過程性評價。中小學校要根據(jù)德育的目標、學生素養(yǎng)要求,結合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開展過程性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在研學旅行中的感受和體驗,也要關注學生在德育中的真實表現(xiàn)、投入程度、堅持情況等。采取適當?shù)姆椒ㄈ绲掠蝿諉?、德育評價手冊等,及時記錄學生在德育實踐中的實際表現(xiàn),分析和總結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的德育知識掌握情況和道德養(yǎng)成情況。其次,中小學校要注重研學旅行德育的綜合性。采用定量和定性、學生自評和他人評價、理論知識和德育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性評價方式,對學生在研學旅行中的道德發(fā)展狀況進行評估,增強評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后,中小學校要注重學生的反饋。在研學旅行前,收集學生和家長對于德育知識、技能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活動主題和內容。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收集學生對活動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研學旅行德育相關課程和實踐活動,從而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道德認識,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也能促進研學旅行德育價值的有效發(fā)揮。
參考文獻
[1] 曹華盛,周春燕.論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課程體系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08):35-38.
[2] 趙文靜.小學研學旅行實施現(xiàn)狀調查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9.
[3] 張帥,程東亞.研學旅行的特征,價值與教師角色定位[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11):3-6.
[4] 陳思迅.ET研學營地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8.
[5] 沈道海.陶行知生活德育的精神內涵及其現(xiàn)代啟示[J].教育探索, 2014(01):1-2.
[6] 王琰.少年兒童從他律到自律的道德思維特征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0(03):37-38.
[7] 錢捷.超越心身對立——從馬里翁對笛卡爾的一個新詮釋談起[J].哲學研究,2019(02):99-106.
[8] 普煜.基于具身認知的課堂教學意蘊與改進路徑研究[J].教育參考,2016(03):35-39.
[9] 孟萬金.具身德育:背景、內涵、創(chuàng)新——一論新時代具身德育[J].中國特殊教育,2017(11):69-73.
[10] 馬紫薇.基于高中地理課標中“海洋”內容的研學旅行方案設計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23.
[11] 張迷.研學旅行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J].教育科學論壇,2018(08):78-80.
[作者:舒鑫(1995-),女,云南麗江人,云南省麗江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中小學二級教師,碩士。]
【責任編輯 楊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