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格致中學2024屆高三月考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追求世事洞明就是智慧嗎?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字數(shù)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材料文字簡潔,指向明確,希望學生強化“從概念入手,分析命題,形成判斷”的意識。
之所以有這樣的期待,是因為2024年上海春季高考的作文題就是這樣的表述方式:“對已有知識的綜合,是創(chuàng)新嗎?”學生只有對“綜合”的內涵有所分析,才能判斷其是否屬于創(chuàng)新。
回到這道題目,學生主要應該對“追求”和“世事洞明”有所界定,才能判斷其是否屬于智慧。如果把“追求”理解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那么其中所蘊含的貪念和癡妄可能意味著這種追求不屬于智慧;如果把“追求”理解為一個不斷精進、提升修養(yǎng)的過程,那么這樣的追求則是智慧的。同樣,若將“世事洞明”的重心落在“世事”,則這種“以有涯逐無涯”的認知方式,恐怕不能算智慧;若將“世事洞明”的重心落在“洞明”,則這種對未知的刨根問底的精神也許算是智慧。
當然,判斷之后還應回歸現(xiàn)實,投入實踐、關注人的處境。畢竟“文章合為時而著”,這樣的題目如果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某些現(xiàn)象,并有所評析,那么這次作文的育人價值也就顯現(xiàn)了。
例文
在牢籠間向光而行
上海市格致中學" 任韜
世事的清晰本質似乎對人們有一種固有內化的吸引力。那些被稱為智者的巨人們在歷史的長河中一次又一次地帶我們撥開迷霧,試圖向我們闡述世間萬物運轉的機理與內核。那么,追求世事洞明就是智慧嗎?依我之見,追逐世事洞明確屬聰慧,但沉溺于其中只會被關進名為功利的牢籠。
世之伊始,混沌乾坤。在對世事洞明的追求中,人類得以漸進地摸索出世間萬物的原理與規(guī)律,進而成為保障生存、服務生活的方法論。追求世事洞明在本質上是人們立志探索與總結以實現(xiàn)美好生活期望的積極心態(tài)。在這種閃耀著經驗主義光輝的層面上,追求世事洞明是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精神源泉。
然而,若樸素經驗主義被曲解成極端功利主義,追求世事洞明將無異于飛蛾撲火。不幸的是,當今社會工具理性盛行,對極致高效和絕對精確的追求前所未有。對于絕對本質的盲目求索往往使現(xiàn)代人在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后一無所獲,這在何種意義上都難稱智慧。
實際上,“人無法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世界的本質屬性便是混沌的運動,這一刻的洞明,不一定是下一刻的洞明。在特定認知限制下的洞明,或許是另一視場下的昏黑。也就是說,我們所追求的絕對洞明是無法企及的。那是不是說我們要放棄這種追求呢?非也。所謂“洞明”從來只是人們某一階段的產物,而正是在追求它的道路上產生出的理論與物質成果推動了人類文明前行,精進的思維與認知水平保障我們更長遠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真正的智慧,或許正潛藏在人們追求世事洞明的過程中。
再者,追求洞明并不一定意味著對混沌事物的全然舍棄。難以預料的天氣、千奇百怪的動植物等等,恐怕才是我們生活滋味的真正源泉。
總而言之,追求世事洞明是一種智慧,是一種潛藏在半路、不歡迎極端功利主義者的博大智慧。讓我們在迷航中向光而行,享受追光本身的無限樂趣,并盡力躲避那些以理性為名的牢籠。
龍袞九章,但挈一領
上海市格致中學" 凌凡
追求世事洞明就是智慧嗎?
直覺告訴我,應該是。
“追求世事洞明”就是探尋所有的未知,將人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發(fā)揮到極致,對于人世間的各種事情,都看得透徹。處于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所缺少的東西會觸發(fā)我們對它的需要與渴求。時刻保持從外界汲取養(yǎng)分的積極性,維持不斷追求世事洞明的主動性,會使我們萌生滿足感與獲得感,加之豐富的知識與深刻的見地,無疑會讓我們更好地融入這個快速變革的社會。
然而,追求世事洞明般的知無不盡,就一定是智慧的體現(xiàn)嗎?
智慧,人們對此狹義的理解是分析判斷、發(fā)明創(chuàng)造、解決問題的卓越能力。但私以為,真正的智慧是為人本身服務的,它應使自己乃至他人感到自由、幸福、愉悅。
倘若一味地追求世事洞明,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理想與現(xiàn)實的量度等,那你難免會陷入懷疑的泥沼,成為勒龐筆下“脊髓無意識活動的奴隸”。僅僅將“世事洞明”當作跟上時代,滿足普世價值觀的手段,這種做法只會帶來焦慮與無助,成為如今大多數(shù)人身上難以擺脫的時代頑疾。
可是為什么大多數(shù)人總下意識地感覺“世事洞明”就是“智慧”呢?
是他們真的不明白,世事洞明不一定能夠轉變成智慧,智慧也并不一定要建立在世事洞明之上嗎?我想不是。大多數(shù)人這樣想,不是因為眾人是愚蠢的。恰恰相反——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為學者沉靜又滔滔不絕地講述未知或新知而折服,總是會為豐子愷的三重人生境界而頓悟。我們過分地抬高了“世事洞明”的門檻,又過分地艷羨那些偉大人物的見解,這是對真正“世事洞明”的異化與窄化,更不用說達到真正的“智慧”了。
事實上,真正吸引我們的是他們精神世界的富足,面對整個世界的坦然接受與從容不迫。世界上很難有人能做到全面開花。因此,在面對茫茫世事中,要努力化世事為智慧,并積極地去領悟它、把握它。
萬山磅礴,必有主峰;龍袞九章,但摯一領。找到自己的理想與得到清醒的認知。且化作一枚箭矢,朝著一個方向去吧,成為一個“大智若愚”的人。由此,你可以缺乏“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的詩情,因為你不必為楊妃作詩;你可以缺乏劉翔的速度,因為你不必參加奧運;你可以缺乏大數(shù)據(jù)的技術,因為你不必成為人工智能般的百科全書。
為避免洞悉越多而越痛苦的人生境地,不妨當一個“愚者”,為小領域中小小的智慧所帶來的幸福而奮斗。
求之“智”與用之“慧”
上海市格致中學" 侯孝先
追求世事洞明是否與智慧等同?在有些人看來,或許兩者可以劃等號。但在我看來,并非如此。
所謂“世事洞明”,即對世間萬事探明規(guī)律,有所洞察。人們渴望看透社會的本質,意圖在萬事中抽出一條普遍的規(guī)律,從而揭開社會的神秘面紗。于是,人們利用自己的求知欲,探求世事,試圖讓自己不被紛紜的社會現(xiàn)象所裹挾。
何謂“智慧”?“智”即“知道”,停留在事物的知曉,而無縱向剖析;“慧” 即“用心”,比“智”推進一層,強調對道理的領悟與運用。結合起來,這便成了一種“知曉,領悟,運用”的求知的更高境界。
由此可見,追求世事洞明只有對世事洞明的“知”,但缺失了“慧”所要求的領悟和對于實際問題的運用,顯然,兩者是不相等的。
不過,這也衍生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什么樣的求知才可以稱為“智慧”?首先,在“智”上,世事的海洋無邊無際,人居其中,也只是滄海一粟,無法觸及涯際??v使能夠駛到彼岸,其所經之處,也只是浮于海面,而沒有深入海底的經歷。這樣一來,這種求知的價值終究是有限的。因此,“知”的重點應從廣度向深度轉變,不妨將“世事”之廣聚焦到“某事”之深。在這過程中,人們通過自知與自覺,不但知具體領域之“事”,更是隨著這段探求過程的不斷深化從而成就自我,既“知事”,又“知己”,從而讓這條洞明的道路愈發(fā)清晰起來。
另外,在“慧”上,求知的終點應當在于對于知識的頓悟與運用。當今時代,“內卷”橫行。人人都在抱怨“內卷”,卻很少有人擺脫“內卷”。其實,“內卷”就是盲目地追求世事洞明,保量而不保質。如何做到質量兼得?就是要在關注世事的基礎上,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有所實踐、有所突破。屠呦呦提取青蒿素,救治了成百上千個瘧疾患者的生命;袁隆平潛心研究水稻,最終發(fā)明了雜交水稻,解決了千萬人的溫飽問題。他們對專業(yè)有著獨特的貢獻,他們是“專家”,也是“普通人”,他們的實踐給我們的求知帶來啟發(fā)。
世事可以洞明,一事也要精專。知曉“世事洞明”的目的,不為“追求”所裹挾;投入專業(yè)領域努力耕耘,以求惠及大眾。我想,這才是真正的“世事洞明”,這樣的“追求”才稱得上智慧。
(編輯:于智博)
開門見山,亮明觀點。在辨析概念的基礎上提出觀點,這種寫法值得借鑒。
辯證分析追求世事洞明的利弊,最終歸結到追求世事洞明之弊上。
用發(fā)展眼光理解“洞明”。
不必羞于將自己對材料的最初理解呈現(xiàn)在作文中。這樣的最初理解,其實可以在后續(xù)的文章中加以補充,甚至予以否定。隨著文章思維的推進,也就清晰明了了。
定義清楚智慧,有助于進一步做判斷。
一語道破智慧和追求世事洞明的關系。
世事洞明之“事”未必是具體的一件件事,而是對人情事理的一攬子的理解,或者說是洞悉人情,了解世故。從這個意義上講,“世事洞明”和“人情練達”真是一副好對子。
文章開篇,先對世事洞明和智慧有所界定。這樣有利于對材料進行有理有據(jù)的判斷。
隨著對“智”理解的深化,對“世事洞明”也就有了新的闡釋。
對“慧”又作了一番拆解,結合事例加以闡釋。
文章善于拆解概念,并將其重組,從而對材料的命題能夠做出科學判斷。這種寫法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