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鄧石如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篆刻家,毅然扛起了復古碑學的大旗,以獨樹一幟的風格引領著時代的潮流。本文結合其生平及游歷,對他的書法、篆刻做簡要分析,揭示其藝術成就與獨特魅力。在書法領域,他是以篆隸為基,四體兼擅;篆刻方面則是以書入印,因其特殊的經歷,形成了其特有的庶民逸風。鄧石如的藝術成就,不僅在于他深厚的藝術功底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更在于他對書刻藝術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為后世學習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鄧石如;書法;篆刻;出新
在中國書法史上,清代中葉可以說是一個巨變期。眾多書法家紛紛從傳統(tǒng)的帖學轉向碑學的研究,這一變革使得書壇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多樣,各種書風奇姿逸態(tài),交相輝映。然而,在這眾多崇尚碑學的書法家中,真正將碑學推向高峰并付諸實踐的,唯有完白山人鄧石如。鄧石如,于書法實踐,直師秦漢、北魏碑刻,并無意掀起一場“碑學”革新運動,而其藝術成就被當時書壇承認和后人推崇、追求,受其影響而成書壇名家者不乏其人;加上包世臣撰文《藝舟雙楫》和康有為撰文《廣藝舟雙楫》的大力頌揚,終于確立了這位布衣之士為碑學先驅的歷史地位[1]103。
鄧石如郊游式的學術經歷致使其自己并沒有留存頗豐的自傳或理論資料[2],在目前的研究中,有的是從間接性的文史資料對其人、其書進行研究,有的是對其書法、篆刻進行單項剖析,也有的是從其書學思想方面入手,總體上感覺都略顯單一??梢赃@樣說,把鄧石如的書法和篆刻一起研究并總結其藝術思想的則在少數。鄧石如的書刻藝術之所以值得深入研究,不僅在于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更在于他特殊的生活經歷和創(chuàng)作背景。他不慕功名榮利,一心專注于書法篆刻,以布衣之身開宗立派,后世書家很多都學習和借鑒鄧石如的創(chuàng)作風格[3]64。鄧石如的碑學實踐不僅為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為后來者樹立了一個標桿和榜樣。他以庶民之身在書法、篆刻上的兩大實踐,以書入印和篆隸融合,在清中葉是一次偉大的創(chuàng)舉,至今仍值得我們反復揣摩,感受其中獨特的藝術風格。
一、篆隸融合,四體兼擅
鄧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因避清帝諱,以字行,后改字頑伯,別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等,安徽懷寧人。他的書法及篆刻影響至深,迄今不衰,并遠及朝鮮、日本,成為海內外學習的圭臬。家雖清貧,但他的祖、父輩均喜愛書畫[4]125。年幼的他在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下,對書法、篆刻產生了濃烈的興趣。因為他的用功和勤奮,17歲時便在當地名噪一時,這也算是他藝術生涯的重要開端。后來,因被人賞識推薦給當時的大收藏家梅镠,鄧石如在他家學習金石善本長達八年之久,為他以后碑學書法的發(fā)揚光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790年,與友人一起進京,創(chuàng)作的作品被當時的名流劉文清和陸錫熊高度贊揚。之后因他人排擠,鄧石如離開京都返回故里,過上了庶民的生活。然而,他并沒有放棄對藝術的追求,反而更加專注于書法、篆刻的創(chuàng)作。
鄧石如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始終以“碑”為基礎,他對各種碑帖廣泛涉獵,最后以碑學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成為清代書法碑學大家。我們知道,他的書法以篆隸為基礎,不過若以成就排名,當首推篆書。鄧石如的篆書是以習“二李”(李斯、李陽冰)為主,并摻以《石鼓文》的筆意,又借鑒隸書書寫法,突破古法,自成一家[3]66。
用毛筆書寫時,人們往往選擇硬毫筆,這樣比較好掌握,得心應手。而鄧石如卻不走尋常路,經過幾十年的勤學苦練,融入了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在工具上有了新突破,隨著書寫工具的改變,他的用筆方法也發(fā)生了變化[4]127。他掌握了一種長毫作字的方法,再以隸書筆意寫篆書,這樣的話,篆書更加通俗,書寫更為方便。另外,他通過引隸意入篆,篆書線條中就多了方圓頓挫和提按的變化,表現力更加豐富。此外,把篆書的字形整體拉長,不再一味地追求筆畫、結構對稱,從而增加了篆書的起伏變化。引隸入篆,不僅在筆法上,在章法上也有借鑒。我們知道在隸書書寫時多是字距大于行距,他此次把隸書章法的引入,使篆書的章法布局看起來更加靈活生動。他的篆書不僅巧妙融合了秦、漢兩代的精髓,更在其中注入了鮮明的時代氣息。受他影響的后世書法大家,如趙之謙、吳熙載、吳昌碩等,無不在其作品中感受到那份深邃與啟迪??梢哉f,正是他的出現,讓沉寂千年的篆書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面貌。
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鄧石如的書法有“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之意,這一評價深刻揭示了鄧石如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對于“奇趣”的自覺追求,這與傳統(tǒng)書法,特別是清中前期的書法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展現了一種更為純粹的藝術化傾向。鄧石如的“奇趣”之精髓絕非無中生有,而是牢牢扎根于他對于線條與塊面在作品之中的巧妙安排。他游刃有余地把控著疏密和黑白的關聯(lián),讓作品在呈現出疏朗格調的同時,亦不失緊湊韻味,進而塑造出一種既有秩序又飽含動感的藝術境界?!笆杩勺唏R、密不透風”以及“計白當黑”的理論,恰是鄧石如書法美學觀念的要義所在。在這些理論的指引下,他勇于向傳統(tǒng)發(fā)起挑戰(zhàn),對字形結構實施了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新與變革。他沖破了傳統(tǒng)書法里常見的均勻、對稱、方正、圓潤的束縛,尤其是篆書,運用了拉長字形、上緊下松、左右不對稱等果敢的手法。他用奇險取代了平和,以矛盾打破了均衡,使原本規(guī)整的篆隸書法產生全新的生命力,彌漫著強烈的藝術魅力,有如沐春風之感。
鄧石如在隸書方面,影響甚大。所書體勢筆圓,剛勁柔潤。他在隸書創(chuàng)作中習慣借用篆書中的中鋒用筆,以漢碑為體,魏碑為用。鄧石如廣泛吸收漢碑中的金石味,所以他寫的字線條具有厚重之感和自然樸實之氣[5]。鄧石如的書法成就雖主要集中在篆隸上,但在其他書體上的成就亦不容忽視。古人學習楷書,多從唐楷入手,鄧石如獨辟蹊徑,是直追本源,直達漢魏,取法常見的碑刻如《張猛龍碑》《石門銘》等,方筆居多,在轉折以及鉤挑處多有隸意,結體也多有變化,平穩(wěn)工整、舒朗率真,看似有歐陽詢、褚遂良的趣處,有靜穆典雅之感,卻與時下大興的館閣體是不統(tǒng)一的,所以當時未受重視?,F在看來,他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寫出如此創(chuàng)造性的字體具有很強的探索精神。相比較而言,他的行草關注度沒有篆隸關注度高,很多人說他的功力尚淺。不過他的行草仔細看來也是融篆隸筆意,自然流暢,變幻莫測,其功力和格調也絕非在當時以行草見稱的翁方綱、劉墉等名家之下[1]101。在他所處的時代,這種藝術審美是獨立于“二王”書體之外,又自出新意的。這正符合后來之人如包世臣和康有為所提倡的,即融碑入帖的創(chuàng)作路徑,是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的。
二、以書入印,庶民逸風
前文已經講到,鄧石如作為一介庶民,初承家學,其父便擅刻石,由于家庭窘窮,所以以篆刻來糊口[6]41,經過不斷磨煉技藝,終有所成。在清代乾嘉之際,篆刻形成了三大流派:一是徽派,一是浙派,第三則是以鄧石如為代表的鄧派,亦稱皖派。三派交相輝映,各自綻放出獨特而絢麗的光彩。由于地域的原因,鄧石如早年多受徽派的影響,屬徽派一路。后來他游歷各方,盛極一時的浙派肯定也對其產生影響,通過同時期的許多作品便可以看出他的取法。
憑借在金石考據學和篆隸領域的深厚造詣,鄧石如將前人印章的精髓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篆刻,不僅繼承傳統(tǒng),更勇于探索與創(chuàng)新??梢哉f,他將篆刻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在字法上,他運用刀具如同運筆,將書法的筆觸融入篆刻,形成了獨特的“以書入印”的風格。在章法上,他深諳“計白當黑”的奧妙,巧妙布局,疏密有致,展現出別樣的趣味。這種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篆刻風格對清末民國時期的偏寫意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鄧石如深深沉浸于先秦書法的精髓之中,汲取其養(yǎng)分,將書法的書寫性文字巧妙地應用到篆刻領域,使印章的形式和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充滿藝術內涵。同時,他也為篆刻創(chuàng)作開辟了新的道路。一般而言,篆刻者多是根據篆刻內容書寫篆書,而鄧石如卻通過篆書的功底來拓展篆刻的創(chuàng)作,這種獨特的鄧派路線,無疑是在繼承傳統(tǒng)基礎上的卓越創(chuàng)新。
鄧石如在白文印上則是用隸法作篆,所以我們現在來看他的白文印很高古,透露著典雅而絕無媚俗之氣。除此之外,他還將小篆直接用于白文印的創(chuàng)作,主要強調方筆與圓筆的結合,突出其中的中和之美。不同于前代文彭等人將隸化后的繆篆趨于方正,作品給人一種樸素和俊逸之感。在朱文方面,鄧石如承襲了宋元文人印的精髓,然而他圓朱文作品中展現出的疏密對比與張弛有度的形式美,主要歸功于他深厚的篆書功底。他將篆書筆力的剛健俊逸與字形的婉轉之美,運用刻刀演繹得淋漓盡致,讓人陶醉于那獨特的藝術魅力之中。
鄧石如,一位獨具個性且充滿開拓精神的藝術家,學習前人而不拘泥,勇于突破傳統(tǒng)的桎梏,最終形成了自己在篆刻藝術上的獨特風格和風貌。有的書友說,鄧石如的篆刻從書法入,書法從篆刻出,很是恰當?!叭搿薄俺觥倍郑梢钥闯鰰ㄅc篆刻的相互輸出,而相得益彰。欣賞鄧石如的篆刻作品,可以清晰感受到他對刀法和筆法的完美糅合,他的篆隸作品既可以欣賞篆刻之美,又能感受到書法的精妙。筆者認為,篆刻應該把筆法、刀法、寫意等方面進行完美融合,從而產生上乘的作品,鄧派在這一方面確實做到了。
鄧石如的篆刻藝術思想別具一格,其精髓主要呈現在兩大核心層面。第一,就創(chuàng)作形式而言,他大膽地挑戰(zhàn)傳統(tǒng),果敢地突破陳規(guī)陋習,將自身獨特的書法筆意精妙地融入篆刻,展現出了非同凡響的藝術魅力。他摒棄了前人僅以漢代繆篆為入印文字的固有模式,開啟了篆刻藝術的新篇章。鄧石如不僅深入鉆研了古人的筆法精髓,更在此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將古人的智慧靈活運用到自己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第二,在篆刻技巧上,鄧石如展現出超凡脫俗的造詣。他刀、筆相融,使刀如筆,隨心所欲地揮灑出自然生動的藝術效果。在篆刻藝術中,刀法不僅是作品的呈現形式,更是藝術家情感與思想的載體。鄧石如在用筆和用刀上都達到了極高的境界,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需求,靈活調整自己的表現方式,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藝術道路。
鄧石如的生平際遇也深刻影響了他的藝術思想。他出身寒微,卻不受世俗紛擾的牽絆,更加專注于藝術創(chuàng)作。他性格不羈、不慕名利,傾心于山水田園。這種恬淡超脫的性情使他的篆刻藝術更加具有浪漫色彩和學術性。他徜徉于山水之間,汲取自然的精髓,形成了豪爽豁達的個性。他是真正的林泉高士,他的篆刻藝術也體現出這種超凡脫俗的境界。鄧石如一生游歷四方,飽覽名山大川,心存浩然之氣。他敢于自我創(chuàng)新,不做作、不媚俗,這種精神使得他的藝術能夠跨越時空,影響至今。我們研究鄧派篆刻,不僅是為了模仿其外在形式,更是為了深入體會其內在精神,從中汲取養(yǎng)分,啟發(fā)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他是一位出身庶民的書法家,在審美取向上深刻體現了庶民的質樸與真摯。鄧石如的藝術成就不僅在于他的技藝高超,更在于他獨特的藝術思想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三、結語
鄧石如的一生,可以說是在書法與篆刻的革新道路上不斷前行。他在書法篆刻藝術上的成就首先來源于生活經歷:貧寒的出身、客游的經歷、朋友的資助,這都使鄧石如養(yǎng)成了獨立的人格,也決定了鄧石如人生藝術的高品位。更重要的是他對藝術的不斷追求,他通過師法百家,刻苦鉆研的實踐創(chuàng)新,“以書入印”,將書法篆刻融會貫通,使他取得了前人少見的藝術成就,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6]43。
身為庶民書法家,他憑借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廣泛的游歷,在清代中期嶄露頭角,這不僅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更是他個人才華與努力的結晶。他勇敢地扛起了碑學復興的大旗,不僅敢于突破傳統(tǒng)古法的束縛,更是以職業(yè)藝術家的獨到視角和創(chuàng)作理念,構筑了全新的藝術形式。這種無畏創(chuàng)新、敢于挑戰(zhàn)的精神,使得鄧石如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被譽為“國朝第一人”。鄧石如的書法與篆刻作品,不僅展現了他深厚的藝術功底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更蘊含了他對書法藝術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后來的一大批書法家,如包世臣、康有為、何紹基、趙之謙、沈曾植、吳熙載、楊守敬、吳昌碩等人均承其衣缽,開創(chuàng)了書法藝術的全新局面,鄧石如書法、篆刻作品的影響直至今日[7]。
參考文獻:
[1]傅愛國.鄧石如書法藝術形成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及貢獻[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3):97-112.
[2]盧有歡.探析鄧石如書法對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的影響[D].天津:天津大學,2021.
[3]杜安然.鄧石如篆刻藝術風格探析[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64-70.
[4]徐翠華,王立民.庶民書法家與庶民書法——鄧石如及其書法藝術研究[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4(1):125-128.
[5]王立奎.鄧石如書法藝術探析[J].美與時代(下),2015(1):118-119.
[6]曹亞彬.淺談鄧石如的篆刻藝術[J].青少年書法,2008(4):41-43.
[7]王立民.鄧石如書法風格形成探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35-36,39.
作者簡介:王立奎,碩士,河南美術出版社編輯、鄭州市書協(xié)學術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甲骨文、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