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都是我媽媽的錯”
作為小學教師,在孩子們口中,我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話:“老師,我媽媽沒有把我的文具盒放到書包里”“老師,我媽媽沒有說讓我寫這個作業(yè)”。每當這時,我總是反問:“學習是你的事情還是媽媽的事情,為什么一出現(xiàn)問題就往媽媽身上推呢?”
但是當我把問題反映給家長后,才發(fā)現(xiàn),真不是孩子在推卸責任,而是家長在大包大攬——“老師,真不怨孩子,是我忘記給他放書包里了?!奔议L并不認為自己過度參與了孩子的學校生活,覺得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删褪沁@么一件小事,家長的過度參與剝奪了孩子學習進步的機會,也讓他們變得不懂體諒和感恩。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能總是牽著他的手走,而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贝搜陨跏?。
“老師,孩子就聽你的話”
在家長口中,我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話:“老師,孩子就聽你的話,你批評批評他,看他下次考試還敢粗心嗎?”“老師,你說說他,讓他在學校多交朋友,不要那么內(nèi)向?!焙⒆訛槭裁丛敢饴犂蠋煹脑挾辉敢饴牸议L的話呢?關(guān)鍵不在于說話的人,而在于話的內(nèi)容是解決問題還是指責抱怨。
考試成績差,一味批評并不會讓孩子的下次成績變好,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找到努力的方向更重要。性格內(nèi)向也不是缺點,交朋友這件事尊重孩子的意愿最重要。因為孩子做得好才表揚,這樣的表揚才有意義,而不是為了讓孩子高興進行表揚。當我們秉持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的理念來進行教育時,會發(fā)現(xiàn)孩子其實并不需要聽誰的話,他們自己會思考和探索,只是需要我們提供方法和建議。家長不妨也減弱自己對于孩子的“代入感”,多給建議而不是包辦,孩子自然會把有效的建議聽進去。
家長要相信孩子
“老師,兩個孩子都發(fā)生沖突了,這才三年級的孩子,你讓他們自己想辦法化解這個矛盾,我覺得不可行啊?!苯裉焐衔?,A同學和B同學在班里打架,所幸兩個孩子都沒有受傷。在告知雙方家長這件事情時,我也說了一下我計劃的處理方法:讓兩個孩子回家,想想事情發(fā)生的全過程,再想想怎么做能讓事情有個更好的結(jié)果。第二天我來詢問,再決定需不需要家長的介入。而從A同學家長的話不難看出,這件事情的處理方法和孩子的能力都值得懷疑。我勸說家長可以等一等,看看孩子們的解決辦法如何。
果然,學生給了我們一個驚喜,A同學說自己太沖動了,沒有把話說清楚卻先動了手,需要向B同學道歉;B同學說自己誤會了別人的意思,態(tài)度不好,需要向A同學道歉。兩個人爭著道歉,說著說著抱到一起哈哈大笑,順利解決了這個沖突。所以,我們可以相信孩子,放手讓他們處理自己的事情,去思考、去探索、去成長。
“養(yǎng)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睈酆⒆邮歉改傅谋灸埽?strong style="display:none;">9a5378cddc2cafe25cb360801e54feb907215e63a35a1d4b988db7a2d6dd9417是過猶不及。小學時期,孩子的學校生活離不開家長的參與,但是孩子終究要長大走入社會。教育是逐漸放手的過程,放手就是給孩子嘗試的機會。我們要相信孩子,鼓勵他們勇敢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
主持人觀點(張春蘭): 我們經(jīng)常能夠通過各類平臺看到和聽到,越來越多的家長針對校長、教師在學校管理和課堂教學中的行為,表達著自身的訴求和意愿。
家長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說明對教育愈發(fā)重視,來自學生家庭的聲音對教育工作的開展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會有一些家長缺乏理性,甚至給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帶來干擾,讓教師們壓力倍增。
事實上,家長在表達訴求的時候,是從自身對孩子的教育愿景出發(fā),加之缺乏一定的專業(yè)性,就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偏頗。而學校面對的是整個學生群體,作為專業(yè)的教育機構(gòu),要為全體孩子的成長做出科學的指引和幫助。教師是受過專業(yè)培訓、具有職業(yè)素養(yǎng)的人,教育教學管理的細節(jié)最終靠教師去落實。理性的家長,應該對學校多一份信任,對教師多一點肯定。
蘇霍姆林斯基說:“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孩子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一原則出發(fā),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fā)生分歧。”每一個學生的背后,都承載著一個家庭的期望,真心期待每一位家長都能夠理性、有效地參與學校教育工作。
(本欄責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