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羅馬帝國時期,來自東方的絲綢在帝國內(nèi)掀起了陣陣波瀾,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無不為絲綢的獨特魅力所吸引,古羅馬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與絲綢發(fā)生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絲綢是古羅馬帝國最昂貴和最受歡迎的消費品之一,但古羅馬人對這種獨特面料的真正起源一無所知。古羅馬人把來自東方的絲綢供應商稱為“賽里斯人”(“Seres”,即“絲綢民族”)?!癝eres”一詞來自于“絲”字的發(fā)音,古羅馬人很可能是從印度或伊朗商人那里聽到的。講希臘語的古羅馬商人把“si”改為“ser”,又從它派生出更多單詞:如“sericos”,意為“由絲綢制成的”;再如“Serica”,意為“絲綢之鄉(xiāng)”。
古羅馬人對來自遙遠東方的絲綢是如何生產(chǎn)出來的知之甚少,于是有了諸多猜測,認為絲綢可能是像棉花或亞麻一樣從田里收割后獲得的植物纖維。古羅馬地理及歷史學家斯特拉博推測,東方的絲綢是某些樹皮風干后形成的羊毛;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則把它想象為賽里斯人通過梳理樹葉而獲得的細羊毛,這可能是指從桑樹葉上摘下來的蠶繭。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一直重復這樣的觀點,絲綢是在樹林中發(fā)現(xiàn)的羊毛。旅行家帕薩尼亞斯則在2世紀時對上述一些觀點進行了糾正,他認為賽里斯人不是用產(chǎn)自于樹mL+iUp6MIlhebBXv09KPZw==上的絲線制作衣服,而是用古希臘人稱為“ser”的昆蟲吐出的絲線制作衣服。他把這種生物描繪為像蜘蛛般大小的甲蟲,能在樹上結網(wǎng),并為中國的蠶桑業(yè)刻畫了一幅肖像:“這種昆蟲是由冬天和夏天為它們搭建庇護所的賽里斯人養(yǎng)大的,它們產(chǎn)出精美的絲線,纏繞在腳部。”這些描述可能來自于印度商人,他們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到達過中國。
1世紀初,古羅馬人對中亞的認知并沒有超過塔里木西部邊緣的費爾干納(拔汗那國)。大多數(shù)受過教育的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認為亞洲大陸終結于恒河和喜馬拉雅山脈中部以北的某個地方。在這樣的世界觀中,不存在一個像古羅馬帝國那樣龐大的東方帝國,因此,古羅馬人誤以為販賣絲綢的塔里木人是絲綢的主要生產(chǎn)者。
中國史料證實,在激烈的政治斗爭期間,每年均有十多個經(jīng)國家授權的商隊離開中國前往絲綢之路沿線的目的地。統(tǒng)計顯示,1支伊朗商隊離開中國時可能擁有600只駱駝,能裝載1萬疋(約4噸)絲綢,那么,10支商隊就可以運送10萬疋(約40噸)絲綢。當時中國漢族人口數(shù)量超過5000萬,因此40噸重的絲綢,相當于每百萬人口不到1噸。與漢帝國為維護北部邊境和平而向匈奴定期進貢相比,這個數(shù)字并不算大。到公元前1年,匈奴每年從漢朝政府那里獲得的絲綢數(shù)量多達27噸。
來自中國的絲綢僅有一小部分進入古羅馬帝國。據(jù)統(tǒng)計,10噸中國絲綢可制作8000件束腰外衣或1.6萬件禮服。這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數(shù)字,因為1世紀古羅馬帝國人口數(shù)量可能已達5000萬左右。這表明,古羅馬社會中僅有最上層的極少數(shù)人能享用絲綢。
中國絲綢以整疋或一捆捆絲線的形式進入古羅馬帝國,然后經(jīng)過加工被織成薄布,并與皇權和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與西方由動物產(chǎn)品或植物纖維制成的材料相比,絲綢更明亮、更結實、更耐用、更輕盈、更舒適。
華麗的絲綢遮陽蓬
從早期開始,古羅馬帝國的指揮官們便開始通過獲取大量絲綢來為自己謀利。公元前46年,凱撒在古羅馬舉辦了一系列具有紀念意義的勝利慶典活動,希望比他的前任龐貝所舉辦的活動更加吸引人。慶?;顒赢斕?,古羅馬廣場上的亞麻遮陽篷被精致的絲綢遮陽篷取代。普通民眾從未見過如此昂貴的絲綢織物,他們對其非凡的色彩和半透明的色澤感到驚訝。從古羅馬廣場通往凱撒的官邸,并一直延伸到元老院大廈的圣道上,都拉上了絲綢遮陽篷。這次活動非常成功,人們認為這次絲綢展遠比角斗士的比賽更為精彩。但許多士兵認為,這次展示是不計后果的金錢揮霍,費用可能會分攤到他們的軍餉中去。
活動確立絲綢為與皇權相關的公共活動的合適材料,這種做法在后來的皇帝中得到了延續(xù)。公元39年,卡利古拉正式將攫取的土地授予東部的貴族,儀式就在古羅馬廣場的絲綢遮陽篷下舉行。在儀式上,卡利古拉和執(zhí)政官們坐在一個用精致的絲綢帷幔圍成的臺子上,貴族們則登臺向卡利古拉公開宣誓效忠。此次盛會進一步促進了絲綢在普通百姓家中以室內(nèi)裝飾品或窗簾的形式流行開來,私人家庭在庭院內(nèi)安裝紅色絲綢遮陽篷成為了當時的時尚。
公元54年,尼祿掌權,古羅馬船只從印度的主要港口運回了大量絲綢。尼祿在圓形劇場上所鋪設的星光燦爛的藍色遮陽篷,很可能就是用上等的中國絲綢制成的。他還委托制作了一個染成紫色的劇院遮陽篷,篷上繡有一幅巨大的尼祿駕駛著一輛周圍閃耀著金色星星的戰(zhàn)車圖案。古羅馬劇院中的絲綢織物提升了戲劇演出的效果,古羅馬詩人、哲學家盧克萊修斯的生動描寫說明了這一點:“黃色、猩紅色或栗色遮陽篷在寬敞的劇院上方的柱子和椽子上來回拍打著、翻騰著。坐在下面的人群和舞臺上的景色與天篷的顏色一起輝映和流動。”
皇帝御用絲綢
在卡利古拉皇帝統(tǒng)治期間,他身著昂貴的絲綢服裝,包括一些人們認為的女性化波斯風格的輕巧服裝。一次,他挖出了亞歷山大大帝的胸甲,把它穿在一件紫色絲綢披風上,上面鑲嵌著許多印度黃金和寶石??ɡ爬泊┐饔小吧裥浴钡姆b,用神的符號來展示自己。為了裝扮成維納斯女神,他竟然穿上了女裝。其他時候,他身穿絲綢或凱旋禮服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但對古羅馬民眾來說,沒有什么比看到皇帝穿著被認為是神明的服裝更受歡迎的了。
即便以樸素著稱的皇帝也會在重要的國事場合選擇絲綢服裝。公元71年,古羅馬高級指揮官就曾身穿紫色和深紅色的絲綢服裝,出現(xiàn)在慶祝猶太戰(zhàn)爭結束的活動中。其他被認為是頹廢或?qū)V频幕实蹌t常因穿絲綢服裝而受到批評。放縱的康茂德皇帝身穿精致的絲綢長袍出現(xiàn)在劇院和角斗士表演中,就被認為是粗俗和不合時宜的。康茂德皇帝被謀殺后,新皇帝珀提納克斯被迫拍賣皇宮里的藏品,以滿足其軍事支持者預期的報酬和回報。據(jù)《奧古斯塔歷史》中記載,在拍賣的康茂德物品中,帶有非凡金色刺繡的絲綢長袍惹人注意。
在敘利亞出生的埃拉加巴盧斯皇帝只認可絲綢,厭惡用羊毛制作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服裝。他將絲綢引入皇宮,并用他視為珍品和榮譽標志的絲綢服裝款待賓客。據(jù)傳,當有起義發(fā)生時,他準備了用紫色和猩紅色絲綢結成的繩子,在必要時可以用它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女性鐘愛的絲綢禮服
絲綢對古羅馬的貴婦們有著特殊的吸引力,尤其是當皇帝的妻子和情婦們開始在公共場合身穿精美的絲綢服裝時,作為女性時尚材料的絲綢越來越受人喜愛。這些經(jīng)久耐用、造型精美的禮服通常在公共儀式上穿過幾次后便被存放起來,這意味著皇室積累了大量漂亮而獨特的絲綢服裝。
后來,幾乎所有階層的婦女都開始穿著絲綢服裝。適度半透明的絲綢使婦女既可以穿著輕薄的衣服,又能保持傳統(tǒng)服裝的外形。中國絲綢或羊毛混紡絲綢成為比亞麻更舒適的材料,即便是一條彩色絲綢披肩,也能為一件普通服裝增色幾分。到1世紀中葉,許多貴婦為能穿上絲綢付出了高昂代價。一件經(jīng)過裁剪、裝飾和刺繡的質(zhì)量上乘的成品絲綢禮服的價格,比一名士兵一年的收入還要高。
從奧古斯都時代起,昂貴的絲綢服裝被視為求婚者可以拿得出手的最佳禮品之一。普羅佩提烏斯提醒年輕女性關注那些給自己贈送昂貴禮物的男性,他建議說:“任何只帶詩句,而不是絲質(zhì)長袍禮物的人,都不要理會他,因為那些詩句不花他一分錢。”
當然,古羅馬帝國也有能夠抵御絲綢魅力的皇帝。如改革派皇帝西弗勒斯·亞歷山大限制了絲綢在帝國服裝中的使用,他常穿一件簡單的紅色軍用斗篷或羅馬公民常穿的純白色托加袍。據(jù)《奧古斯塔歷史》中記載,他幾乎沒有絲綢衣服,從來沒有穿過完全由絲綢制成的衣服。在3世紀中葉的軍事危機期間,務實的奧勒良皇帝也拒絕穿絲綢服裝,并且不會在皇室衣櫥里擺放任何真絲制成的衣服。元老院任命的最后一位皇帝是275年當選的塔西佗,在其任內(nèi),他一直穿托加袍和束腰外衣,并禁止其他人身穿完全由絲綢制成的衣服。
也有保守的古羅馬人認為,像絲綢這樣輕薄且激發(fā)美感的織物是“娘娘腔”的。古羅馬傳統(tǒng)男性服裝主要是托加袍,這是一種用長羊毛或亞麻制作、包裹并覆蓋全身的服裝。傳統(tǒng)的托加袍沉重、不實用,但它標志著穿戴者是一位合法的古羅馬公民并享有相應的地位與權利。奧古斯都堅持古羅馬公民在國事活動中穿著托加袍;同樣,哈德良皇帝命令所有元老院議員和特權市民階層成員在公共場合必須穿上托加袍。
絲綢的出現(xiàn)打亂了這種局面,因為用于制作托加袍的厚重羊毛被絲綢所取代。特別是絲綢纖維被織入羊毛和亞麻織物的基體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更具吸引力和更輕盈的織物。因此,東方絲綢為富有的古羅馬人提供了一個展示社會地位和財富的機會,而這與傳統(tǒng)的榮譽無關。一個富有的自由人穿著白色的絲綢托加袍,可能會在視覺上奪走一位保守的穿著羊毛或亞麻服裝貴族的風光。
上流社會人士在自己的托加袍上彰顯額外的身份標志,這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公元9年,王莽篡漢,長途商隊不得不在沒有中國保護的情況下運作。這意味著進入古羅馬的絲綢越來越少,并引起絲綢價格的飆升。但擁有最好貿(mào)易關系的富裕公民依然可以獲得絲綢,這引起了許多保守的從土地買賣中獲得財富的古羅馬人的不滿,并公開蔑視商業(yè)活動。公元16年,保守派精英采取行動,呼吁元老院出臺新的反奢侈法,對公民和政治階層揮霍財富施加限制。其中一個限制涉及絲綢的穿著,一位名叫弗隆托的前執(zhí)政官提議,禁止在托加袍和其他男性服裝中使用絲綢。他還從道德角度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并要求東方絲綢不應再被男性使用,因為它有辱人格。
公元22年,提比略皇帝批準立法,禁止男子穿絲綢服裝出席公共活動,東方絲綢從古羅馬市場上消失。但在公元23年,漢朝重獲政權,恢復了中華帝國的穩(wěn)定。與此同時,在中亞,一個強大的塔里木王國雅爾罕征服了對手,并為商隊在塔里木盆地周圍開辟了一條南線。10年之內(nèi),絲綢之路得以恢復,大量絲綢再次被運達古羅馬帝國。公元37年,當卡利古拉成為皇帝時,羅馬禁止在男裝中使用絲綢的禁令依然有效。但他無視以前的立法,身著具有波斯風格的絲綢服裝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很快,古羅馬人又沉迷于他們所鐘愛的絲綢時尚中了。
對許多古羅馬公民來說,東方絲綢是一種無處不在、不可或缺的商品。古羅馬帝國末期的一件事情再次表明,絲綢在整個帝國時代一直深受歡迎。408年,一位西哥特軍閥阿萊里克入侵意大利,威脅要洗劫古羅馬,開出的條件是除非他得到元老院的巨額贖金,包括5000磅黃金、3萬磅白銀和4000件絲綢束腰外衣。元老院派兵去沒收有錢人家的服裝,但以失敗而告終。由此看來,古羅馬的許多人寧愿冒著城市被摧毀的危險,也不愿交出珍藏的絲綢服裝來拯救自己的國家。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