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美德。在古代農耕社會,老人中的賢者是知識、經驗、權威和智慧的化身,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傳承的紐帶,備受人們的尊重和愛戴。先秦時期,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將尊老敬老作為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吨芏Y》倡導“孝行以親父母”,孔子祈盼“老者安之”,孟子向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為此,周代還形成了授予老人幾杖以示尊重的習俗。《禮記·王制》中記載:“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xiāng),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薄抖Y記·月令》中記載:“是月也,養(yǎng)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
兩漢時期,統(tǒng)治者更是將尊老敬老提升到治國層面,大力推行“以孝治天下”,制定了很多“養(yǎng)老”政策。例如,漢文帝時期頒布的《授粥法》,規(guī)定凡是年滿80周歲的老年人,每個月都可以從政府領取一定量的大米、肉和酒;不贍養(yǎng)老人、欺辱老人者,最高可被判處極刑。此外,漢代還延續(xù)了周代給老人賜杖的習俗,授予七旬以上的老人王杖,同時賦予其一定的特權。何為王杖?《后漢書·禮儀志》中記載,王杖長“九尺”(約2.7米),“端以鳩鳥為飾”,因此民間又稱之為“鳩杖”。
全國各地漢墓中均有與鳩杖相關的文物出土,由此也能看出漢代老人使用鳩杖的現(xiàn)象還是比較普遍的。由于年代久遠,漢墓中鮮有保存完整的鳩杖,一般只剩下用青銅或玉石等材質制成的鳩杖首;因此,1959年在甘肅省武威市磨咀子漢墓中出土的一根完整的鳩杖便顯得彌足珍貴。整根鳩杖通高196.5厘米,與文獻記載正好相符。鳩杖由松木制成,竿端為一彩繪木雕鳩鳥。鳩身以白粉作地,用紅、黑二色繪出羽毛,鳩頸后有多個黑色羽圈,翅膀和尾部羽毛舒展略長。鳩鳥橫臥杖端,口含食粒,雙眼炯炯有神地注視著前方,栩栩如生。
更為珍貴的是,甘肅省武威市磨咀子漢墓中還出土了數(shù)枚木簡。通過釋讀發(fā)現(xiàn),這是漢宣帝年間頒布的尊敬和撫養(yǎng)老人的《王杖詔令冊》?!锻跽仍t令冊》中規(guī)定:“高年賜王杖,上有鳩,使百姓望見之,比于節(jié)”“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趨”。即持有王杖的人,其身份相當于年俸“六百石”的官吏,可以享受各種社會優(yōu)待:持王杖者可以出入官府,行走于馳道;持王杖者,在市場買賣中不繳納稅賦;毆辱杖主,按大逆不道論罪……《王杖詔令冊》實際是一部比較完整的古代“老年人權益保護法”,不僅有政策法律規(guī)定,還有不少量化指標。
如何領取鳩杖
《后漢書·禮儀志》中記載:“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薄逗鬂h書·明帝紀》中記載,皇帝會在“養(yǎng)老之禮”親自敬奉酒食,并安排專人“祝哽在前,祝噎在后”。每年秋天的時候,朝廷都會進行人口普查,為符合年齡規(guī)定的老人舉行授杖儀式,皇帝還要敬奉“敬老餐”—糜粥,八九十歲以上的老人還能領到額外的賞賜。
除了文獻記載外,兩漢時期的畫像石上也多次出現(xiàn)鳩杖的形象。四川省成都市曾家包漢墓中出土的鳩杖老人畫像石,就十分形象地展現(xiàn)了持杖老人領取朝廷糧食的情景。畫面左上角屹立著一座糧食倉房,倉房筑于高高的臺階之上,可防潮濕;倉房頂部設有兩處氣窗,以保持通風。在倉房旁的參天大樹下,一位手持鳩杖的老人席地而坐,他的面前擺著容器,似在等待分發(fā)谷物。老人身前有一個人從倉房中踱出,他雙手托著糧袋,準備呈送給持杖老人。
如此看來,漢代鳩杖有點類似我們今天的老年證,只不過現(xiàn)在的老年證是一本小證書,而2000多年前的老年證是一根造型特殊的手杖,而且當時尊老敬老的力度更大。
說到這里,或許大家會有疑問:為何用鳩來裝飾王杖?鳩有何特殊之處?其實不僅是我們,古人也對鳩有著諸多疑問。漢代著名學者王充曾問道:“著鳩于杖末,不著爵,何杖?茍以鳩為善,不賜鳩而賜鳩杖,而不爵,何說?”
對此,歷代眾說紛紜。
其一,古人認為鳩是不噎之鳥,用鳩裝飾王杖,寓意不噎?!逗鬂h書·禮儀志》中記載:“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庇捎谏眢w機能退化,老年人的唾液分泌得很少,加之當時的主食比較粗糙,又干又澀,老人吃飯時經常被噎。《后漢書》中有不少這樣的記載,所以養(yǎng)老禮制才規(guī)定在老人吃飯時,得有人專門陪伴左右負責提醒,朝廷還會定期賜予持鳩杖的老人容易消化吞咽的“糜粥”。此外,《本草綱目》中記載:“鳩肉……多食,益氣,助陰陽。久病虛損人食之,補氣。食之,令人不噎?!痹瓉?,鳩不僅是自己不噎,它的肉還有“令人不噎”的療效,難怪古人會以鳩為飾,給老人頒發(fā)鳩杖。
《風俗通義》中記載的一則關于楚漢之爭的傳說,則給出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說法。相傳,劉邦與項羽在今天滎陽一帶大戰(zhàn)時,節(jié)節(jié)敗退。某天,被項羽大軍窮追不舍的劉邦無路可逃,只得藏身于樹林之中。追兵靠近樹林時,忽然聽到鳩鳥鳴叫之聲。他們覺得如果林中有人,肯定會把鳥嚇跑,便轉身離去。劉邦因鳩鳥鳴叫而得以脫險,因此,他得天下后便作鳩杖賜予老者。《風俗通義》中記載的多為當時流行的神話和鬼怪故事,很多記載都無從考證,不足為信。不僅如此,這則故事也毫無邏輯可言,前后并無直接因果聯(lián)系,如為什么劉邦被鳩鳥所救,就要賜老者鳩杖?
還有一種說法是,我國很早就有崇鳩的觀念,古人將鳩鳥視為春鳥、善鳥,認為其象征著生命和慈祥。周代有“獻鳩養(yǎng)老”的風俗,東漢應劭認為“漢無羅氏,故作鳩杖以扶老”。
此外,從說文解字的角度而言,“鳩”與“九”同音,“九”乃數(shù)之極,又稱天數(shù),按《易經》之說具有“吉祥”之意,蘊含著對老人“壽元無量”的美好祝愿。
上述觀點看似很有道理,其實都有點牽強附會。鳩杖早在漢代之前就已經出現(xiàn),考古工作者在距今3500多年的青海省湟源縣卡約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3根青銅鳩杖。據(jù)推測,這應該是當時部落首領權力的象征,源于早期的鳥圖騰崇拜。我國古代先民的崇鳥習俗由來已久,神話傳說和出土遺物都能佐證。例如,《詩經》中“天生玄鳥,降而生商”講述的就是關于鳥圖騰崇拜的傳說。此外,在浙江良渚遺址的一件高等級玉禮器上有立鳥站在小圓柱上的刻畫符號,這是鳥圖騰崇拜最直接的證據(jù)。鳩杖是在鳥圖騰崇拜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權杖,只是后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鳩杖的權杖功能逐漸淡化,而幫助老人行走的功能逐漸凸顯,尊老敬老的象征意義也逐漸衍生出來。
時移世易,或許我們今天很難探究出兩漢時期以鳩裝飾王杖授予老人的具體原因,但是漢代賜老人鳩杖以尊老是不爭的事實,“鳩杖扶老”的傳統(tǒng)也被后世所傳承。唐代詩人李頻留有“莫作鳩形并,空將鶴發(fā)期”的詩句;清代乾隆皇帝在紫禁城乾清宮舉辦千叟宴,賜予每位參會老人一根鳩杖;民間給老人做壽時,也會作“坐看溪云忘歲月,笑扶鳩杖話桑麻”的壽聯(lián)……鳩杖已經脫離了物品的概念,成為我國古代尊老敬老的文化符號。
與“尊老”相對應,漢代社會還十分提倡“愛幼”,畢竟舐犢之情是包括人類在內所有動物最原始的情感之一。愛玩是兒童的天性,為了讓小朋友們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古人可謂煞費苦心,為他們量身打造了各種各樣新奇的玩具。有意思的是,前文所述的用于敬老的鳩鳥形象,也被古人巧妙地融入一個兒童的玩具—鳩車之中。
鳩車是我國漢晉時期常見的兒童玩具,常與竹馬連稱以表示兒童游戲活動。晉代杜夷在《幽求子》中寫道:“年五歲有鳩車之樂,七歲有竹馬之歡?!蔽鲿x博物學家張華在《博物志》中記載:“小兒五歲曰鳩車之戲,七歲曰竹馬之戲?!庇纱丝梢?,當時鳩車、竹馬在民間十分普及,是兒童經常玩耍的玩具。
河南洛陽博物館珍藏的三輪銅鳩車就是一件精美的西晉鳩車。鳩車整體鑄成昂首挺胸的鳩鳥形象,尾羽長而扁平;翅膀兩側有兩個大輪子,尾羽下側有一個小輪子;鳩鳥前胸處有一個可穿線繩的小孔,拉著線繩就能帶動鳩車前進。鳩車造型靈動,栩栩如生。如果用力拉繩向前拖拽,鳩車尾部就會翹起來,似欲展翅飛翔;若拉繩緩慢前行,鳩車則尾部拖地,如同鳩鳥行走時的姿態(tài)。
漢代畫像石中也有鳩車的形象。在河南省南陽市李相公莊漢墓出土的許阿瞿墓志銘畫像石上,就能真切地看到兒童手牽鳩車游戲的情形。只見畫面中一個小孩牽著鳩車,后面有一個人拿著鞭子趕鳩,兩人玩得不亦樂乎。這樣的畫面大家是否似曾相識?其實,小時候的我們也曾拉著小輪車和小伙伴們一起打鬧嬉戲,只是那時的我們不知道2000多年前的古代兒童也玩著相似的游戲。畫像石上的畫面是熱鬧歡快的,不過墓主人許阿瞿的人生卻非常短暫。墓志銘中記載許阿瞿“年甫五歲,去離世榮,遂就長夜,不見日星”,這也印證了“年五歲有鳩車之樂”的說法。
鳩車的吸引力到底有多大呢?可以說,沒有一個古代小朋友能抵擋住鳩車的魅力,就連傳說中的小神童項橐也是鳩車的擁躉。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xiàn)項橐,都是說他“七歲而為孔子師”?!翱鬃右娎献印笔菨h代畫像石中比較常見的一類題材,畫面主體一般為孔子謙遜地向老子行禮,一個小孩牽著鳩車站在兩人之間,這個小孩就是神童項橐。鳩車在這里不僅反映了項橐的年紀,也反映了當時兒童的喜好—“鳩車之樂”非常普遍。同時,一些畫像磚中的老子手中會持一根長棍,那就是《禮記》中記載的周代常用的敬老之物—幾杖。
得益于“青梅竹馬”一詞,大家對古時與鳩車齊名的竹馬比較熟悉。所謂竹馬,就是兒童用以當馬騎的竹竿,最簡單的竹馬就是一根竹竿。制作精細的竹馬,可以用木頭刻制馬頭套在竹竿上;或用竹篾扎制,外面糊紙,彩繪后上涂桐油,在“馬脖”處系鈴鐺,并在白布圍裙上畫奔馳狀的馬腿。除此之外,古人還用四腿八扎的長板凳為竹馬進行游戲。
在古代,鳩車之戲與竹馬之戲甚為流行,于是有了“鳩竹”之說。這兩種游戲都表現(xiàn)了兒童活潑好動的性格特征,也透露出一種“不羈”的性格傾向,某種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社會生活中積極的能量和進步的希望。
其實,鳩杖也好、鳩車也罷,鳩只是一個象征和載體,它所承載的是古代先民最樸素真摯的尊老愛幼的情感,是華夏民族作為禮儀之邦的厚禮重道,更彰顯了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和美德,以及人類社會得以長期發(fā)展延續(xù)的道德基因。今天,當我們走進博物館,偶遇到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鳩杖和鳩車時,希望流淌在你我血液中的這種道德基因,能欣然與這些文物產生持久而美好的共鳴之情。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