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最高人民法院關(guān)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0條第2款規(guī)定了替代交易損害賠償和市場價格損害賠償?shù)臎_突協(xié)調(diào)規(guī)則。該規(guī)則的適用應(yīng)當以探究替代交易的適格與否為基礎(chǔ)。只要非違約方實施了適格的替代交易,那么其能且只能獲得替代交易損害賠償救濟。對“適格”的理解應(yīng)從信息搜尋的合理與否和交易選擇的誠信與否兩方面展開。替代交易價格是否“偏離”市場價格,不應(yīng)當作為判斷替代交易適格與否的唯一量度。替代交易價格偏離市場價格帶來的損害賠償計算結(jié)果集中在兩個方向:替代交易損害賠償高于市場價格損害賠償,以及替代交易損害賠償?shù)陀谑袌鰞r格損害賠償。只有前者才意味著,替代交易價格“偏離”市場價格,這會導致對替代交易減損價值的忽視、對完全賠償原則的背離以及對違約方產(chǎn)生不公平的剝削、對非違約方產(chǎn)生不效率的行為激勵。此時的替代交易為不適格的替代交易,非違約方只能獲得市場價格損害賠償救濟。
關(guān)鍵詞:替代交易損害賠償;適格性;市場價格損害賠償;預(yù)期利益損害賠償;沖突協(xié)調(diào)
中圖分類號:DF525"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24.02.0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wù))標識碼(OSID):
文章編號:1008-4355(2024)02-0108-14
收稿日期:2023-11-2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基于類型化的違約損害賠償計算的公式化研究”(22AFX014)
作者簡介:
孫良國(1976—),男,山東菏澤人,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徐雪靜(1995—),女,山東青島人,吉林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一、問題的提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584條規(guī)定了法定的違約損害賠償?shù)木葷秶途葷瓌t,然而對于法定的違約損害賠償應(yīng)如何計算則沒有明確規(guī)定。關(guān)于違約損害賠償?shù)挠嬎惴椒?,我國學理上存在具體與抽象、主觀與客觀二分的觀點。
參見崔建遠主編:《合同法》(第7版),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第253-254頁。這一觀點也得到了立法機構(gòu)的認可。
參見黃薇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釋義及適用指南》(中冊),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20年版,第887頁?!蹲罡呷嗣穹ㄔ宏P(guān)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23〕13號,以下簡稱《合同編通則解釋》)第60條在學理觀點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具象化了計算違約損害賠償?shù)膬煞N具體規(guī)則——以替代交易價格為基礎(chǔ)的損害賠償計算方法和以市場價格為基礎(chǔ)的損害賠償計算方法。根據(jù)前者計算所得的損害賠償金額被稱為替代交易損害賠償,根據(jù)后者計算所得的損害賠償金額則被稱為市場價格損害賠償。替代交易損害賠償和市場價格損害賠償?shù)慕痤~,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并不會出現(xiàn)質(zhì)的差別。然而,第60條第2款后半句提到,如果違約方有證據(jù)證明替代交易價格偏離市場價格,主張根據(jù)市場價格對非違約方給予
損害賠償救濟,人民法院應(yīng)當予以支持。該規(guī)則可以被稱為是替代交易損害賠償和市場價格損害賠償?shù)臎_突協(xié)調(diào)規(guī)則,主要解決當替代交易損害賠償和市場價格損害賠償?shù)慕痤~不同時,裁判者應(yīng)當如何作出裁判的問題。
該規(guī)則的內(nèi)涵是:第一,如果非違約方實施了替代交易,原則上應(yīng)當獲得替代交易損害賠償作為救濟;第二,在一些情況下,非違約方即使實施了替代交易,也無法基于替代交易損害賠償獲得救濟,只能基于市場價格損害賠償獲得救濟;第三,前述情況出現(xiàn)的標準是,是否能夠證明替代交易價格“偏離”了市場價格。若“偏離”發(fā)生,則非違約方只能根據(jù)市場價格損害賠償獲得救濟。由此觀之,該條規(guī)則的隱含立場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只有適格的替代交易才能使非違約方根據(jù)替代交易損害賠償獲得救濟正當化;第二,違約損害賠償?shù)挠嬎惴椒☉?yīng)當采納一元說,即在替代交易實際發(fā)生時,對非違約方的救濟應(yīng)當以替代交易損害賠償為原則,以市場價格損害賠償為例外;第三,非違約方對采用何種計算方法以獲得損害賠償救濟并無選擇權(quán)。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第一,適格的替代交易標準為何?第二,替代交易的適格性何以使非違約方獲得替代交易損害賠償具有正當性?第三,適格的替代交易何以阻卻非違約方請求市場價格損害賠償?換言之,緣何此時非違約方的選擇權(quán)并不成立?本文將通過對幾種典型情形的類型化分析,對以上問題作出回應(yīng)。
二、檢驗替代交易適格性的標準
替代交易損害賠償?shù)哪康氖窃谙嚓P(guān)時間內(nèi)向非違約方提供最適當?shù)呢泿盘娲男小V灰沁`約方仍然有可能從其他來源獲得與原合同允諾的履行相當?shù)臉说?,那么最適當?shù)呢泿盘娲男芯褪谦@得這種等價物的最小成本。然而,這種損害賠償必須受到限制,對該限制的最好的理解就是:在特定情況下,非違約方要求違約方補救違約或支付這樣做的費用是否合理。
See David Winterton,Money Awards in Contract Law, Hart Publishing,2015,p.14.《德國商法典》第376條規(guī)定,對于非違約方實施的替代交易應(yīng)該給予嚴格的限制,以防非違約方通過替代交易來投機性地增加違約方的損害賠償金額。
See Nils Jansen amp; Reinhard Zimmermann,Commentaries on European Contract Law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8,p.1489.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第2-706條和2-712條分別規(guī)定了,非違約方的替代交易應(yīng)當以善意和合理的方式實施。我國也有學者主張,如果替代交易的價格與原合同相比不能構(gòu)成一個合理交易,那么非違約方就無法通過替代交易損害賠償獲得救濟。
參見孫良國:《期望損害賠償?shù)膶崿F(xiàn):替代交易的研究》,載《當代法學》2009年第6期,第90頁。
厘清檢驗替代交易適格性的標準,既可以為合同當事人創(chuàng)設(shè)明確的司法預(yù)期結(jié)果,也可以避免違約方在支付違約損害賠償金時受到“剝削”
See Hein Kotz,European Contract Law (the Second Edition),translated by Gill Mertens amp; Tony Weir,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p.267.;甚至還可以激勵合同當事人采取更加經(jīng)濟的訴訟策略,從而避免不必要的司法成本。當然,根據(jù)檢驗替代交易適格性的標準所導出的結(jié)果不是唯一的,而是集合的。如果非違約方本可以和不同的交易相對方以合理范圍內(nèi)的不同時間和不同價格實施交易,那么落在該范圍內(nèi)的替代交易都可能是適格的。
See Andrew Dyson amp; Adam Kramer,There Is No “BREACH DATE RULE”:Mitigation,Difference in Value and Date of Assessment,130 Law Quarterly Review 259,266(2014).本文
將實施替代交易的行為分為信息搜尋過程和交易選擇過程,進一步研究替代交易的適格性標準。信息搜尋過程應(yīng)該采取合理性標準,交易選擇過程應(yīng)當采用誠信標準。
參見王怡聰、孫良國:《作為違約損害賠償計算方法的替代交易研究》,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1年第2期,第139-141頁。
(一)信息搜尋過程中的合理性標準
理想的情況是,謹慎的非違約方通常會在得知違約后,立即實施替代交易。換言之,信息搜尋應(yīng)該在非違約方知道違約后立刻開始。至于信息搜尋的持續(xù)時間就很難歸納出普適的合理性標準。根據(jù)合同標的的品類、市場的供需關(guān)系以及可接觸的市場范圍等要素的不同,信息搜尋持續(xù)的合理時間也并不相同。在英國高等法院一個近期的判決當中,合同標的物為一架飛機。賣方在一年后才找到了另一個買方,實施了替代交易。該替代交易最終也被法院認為是合理的。
See Aercap Partners 1 Ltd v. Avia Asset Management AB,[2010]EWHC 2431.因此,信息搜尋的合理性標準應(yīng)當根據(jù)商事習慣來確定,同時也要結(jié)合現(xiàn)實的市場情況。有學者敏銳地發(fā)現(xiàn),如果因為信息搜尋時間過長而導致替代交易超出了“商業(yè)上的合理期間”,那么規(guī)則對非違約方實施替代交易的激勵作用就可能被消解。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由非違約方證明這一段搜尋期間在商業(yè)上的合理性或許是適當?shù)?。只有如此,才能根?jù)替代交易判予非違約方損害賠償救濟。
See Thomas H. Jackson,Anticipatory Repudiation and the Temporal Element of Contract Law:An Economic Inquiry into Contract Damages in Cases of Prospective Nonperformance,31 Stanford Law Review 69,100 (1978).也就是說,對信息搜尋過程是否符合合理性標準的檢驗,最終仍然需要借助程序法的力量實現(xiàn)。
對于非違約方進行信息搜尋的范圍,法律的立場應(yīng)當是對非違約方不宜過于嚴苛??紤]到訴訟成本和敗訴風險,以及不影響下一步商業(yè)安排的需求(非違約方可能原本意圖將合同標的用于生產(chǎn)或轉(zhuǎn)賣),非違約方也不會投機地搜尋昂貴的合同標的作為替代選擇。這既是出于利己的考量,也是通過制度的倒逼間接挫敗了非違約方實施機會主義行為的激勵。
See Melvin A. Eisenberg,F(xiàn)oundational Principles of Contract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8,p.224.通常而言,只要信息搜尋的范圍符合一般人在相同情況下會作出的選擇即為合理?;谝韵略颍蠓沁`約方對信息進行完全搜尋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
首先,窮盡所有信息的搜尋方式并不效率。制度經(jīng)濟學觀點認為,市場是“有限理性”的。而在搜尋信息的過程中,進行窮盡式搜索并不“理性”。根據(jù)邊際效益理論,隨著搜索數(shù)量的增加,從搜索中獲取的邊際獲益逐漸減少,邊際成本卻逐漸增加。因此,一定存在這樣一點:搜索的邊際獲益等于搜索的邊際成本。對這一點之后的搜索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之后的搜索在經(jīng)濟評價體系下均是不效率的。法律不應(yīng)鼓勵非違約方在進行信息搜尋時承擔這樣不符合效率要求的負擔。
其次,窮盡所有信息的搜尋方式并不公平。信息搜索成本無法得到公平的救濟將進一步挫敗非違約方實施替代交易的激勵。第一,這部分信息搜索成本往往不易證明,因而不易在法院裁判中得到支持。當事人若無法就該搜索成本得到補償,對非違約方的完全賠償就無法實現(xiàn)。第二,信息搜索成本是基于違約方的違約行為產(chǎn)生的,最終卻可能由非違約方自行承擔。這種讓非違約方為違約方應(yīng)當?shù)玫椒穸ㄐ栽u價的行為承擔成本的規(guī)則,也是不公平的。
在具有競爭性的市場中,窮盡所有信息的信息搜尋只存在理論上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國際交易市場更為多樣復雜的情況中,即使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等信息技術(shù),窮盡所有信息的搜尋也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信息搜尋的過程中,不能窮盡不等于不合理。合理性標準只檢驗在考慮非違約方偏好和實際能力的情況下,非違約方進行的信息搜尋是否合理。尊重當事人“理性地選擇不理性”,這既符合效率和公平的要求,也符合實踐的經(jīng)驗。
(二)交易選擇過程中的誠信標準
交易的選擇誠信與否,確實會產(chǎn)生一些爭議,其中非違約方所選擇的替代交易是否誠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替代交易價格。然而,替代交易價格本身的高低可以作為判斷替代交易選擇誠信與否的唯一量度嗎?普通法曾有判決認為,如果非違約方實施替代交易所獲得的合同標的是一個與原合同約定的品質(zhì)或規(guī)格完全相同的替代交易,那么無論替代交易的價格是多少,這個替代交易都是合理的。
See Clark v. Macourt,[2013] 253 CLR 1.目前看,這個觀點過于極端了,它幾乎沒有對非違約方選擇替代交易進行任何限制——只要替代交易合同標的與原合同標的完全一致。此時,狡猾的非違約方就可能與第三方以惡意串通后提高的合同價格實施替代交易。當這一情況在法律上不能或者很難證明時,違約方就只能被迫接受非違約方提出的任何損害賠償請求
。因此,替代交易價格的高或低不應(yīng)與替代交易的適格與否具有絕對的相關(guān)性,替代交易的價格也不應(yīng)成為判斷替代交易的選擇是否滿足誠信標準的唯一量度。但是,價格確實可以作為判斷交易選擇是否滿足誠信標準的重要參考。
在江蘇金碩冶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碩公司)與中鋼設(shè)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鋼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中,中鋼公司向金碩公司購買燒結(jié)機臺車。賣方違約后,雙方協(xié)商一致:賣方未生產(chǎn)的88套燒結(jié)機臺車由買方另行采購。金碩公司認為,中鋼公司與第三方簽訂的替代交易合同價格遠高于同期市場價格近15%,此種價格差距不符合市場規(guī)律。中鋼公司則表示,由于其替代交易的履行時間不足兩個月,第三方需要重新做模具,因此價格高為正?,F(xiàn)象。法院支持了中鋼公司的立場,并判予中鋼公司替代交易損害賠償作為救濟。
參見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21)京01民終8340號民事判決書。無獨有偶,在中山市浴皇電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浴皇公司)訴廣州萊歐展覽服務(wù)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萊歐公司)一案中,浴皇公司向萊歐公司申請一個展位。開展前一周,萊歐公司違約。次日,浴皇公司與第三方簽訂合同,高價取得該展會的另一個展位。浴皇公司起訴要求萊歐公司賠償其差價損失。法院認為,考慮到廣交會的時效性特點,浴皇公司要在距離開展不足一周的時間內(nèi)尋找替代交易,無疑會導致其在選擇范圍及議價空間受限的情況下付出更高的代價,因此支持了浴皇公司的訴訟請求。
參見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qū)人民法院(2019)粵0106民初24166號民事判決書。
總體而言,在合同履行對日期要求十分嚴格的情況下,誠信標準會要求裁判者在評價替代交易的價格時對非違約方的交易選擇更加寬容。例如,非違約方在預(yù)期合同會得到完全履行的情況下,如果對合同標的的后續(xù)使用已經(jīng)做出了安排,且這種安排違約方知道或者應(yīng)當知道,那么對非違約方交易選擇的誠信評價就應(yīng)當更加寬容。典型的場景是,在購買生產(chǎn)設(shè)備的買賣合同中,買方已經(jīng)就后續(xù)生產(chǎn)與第三方締約。為了保證其與第三方合同的履行,買方選擇了略高于正常市場價格的替代交易也可能是符合誠信標準的。就展覽會、展銷會等有時效性的場合而言,展位的租賃費用往往會隨著時間臨近而水漲船高。只要非違約方可以證明其選擇替代交易是基于對合同標的需求的急迫性以及這種急迫的合理性,且這種合理性是符合商事實踐經(jīng)驗以及商業(yè)慣例的通常反應(yīng),那么即使替代交易價格偏離市場價格,替代交易的適格性也應(yīng)該得到法律的認可。
三、適格替代交易支持替代交易損害賠償?shù)倪壿?/p>
(一)適格替代交易的正當性
既有的域外法和國際規(guī)則均對替代交易作為一種損害賠償?shù)挠嬎惴绞阶鞒隽艘?guī)定?!稓W洲示范民法典草案》(DCFR)第III-3:706條規(guī)定“債權(quán)人……并在合理的時間內(nèi)以合理的方式實施了替代交易的,得在有權(quán)獲得賠償?shù)姆秶鷥?nèi)請求合同價格與替代交易價格之間的差額……賠償”?!秶H商事合同通則》(PICC)第7.4.5條規(guī)定的關(guān)于替代交易時損害的證明也認為“受害方……在合理時間內(nèi)以合理方式實施了替代交易的,該方當事人可對合同價格與替代交易價格之間的差額……要求賠償”?!稓W洲共同買賣法》(CESL)第164條規(guī)定“債權(quán)人……實施替代交易,其有權(quán)獲得損害賠償?shù)姆秶鷥?nèi),根據(jù)終止合同應(yīng)支付的價值與根據(jù)替代交易應(yīng)支付的價值之間的差額……”。本文將從以下兩個方面證成,適用基于適格替代交易的損害賠償計算方法救濟非違約方的預(yù)期利益是正當?shù)摹?/p>
第一,作為一種合理的商事實踐,替代交易可以實現(xiàn)非違約方的期望。替代交易是“原告有權(quán)獲得代表其失去之預(yù)期的損害賠償”理論最忠實的追隨者。
See P. S. Atiyah,The Rise and Fall of Freedom of Contract,Clarendon Press,1979,p.430.對那些有理由保護預(yù)期利益的場合,非違約方不應(yīng)簡單地將確保其期望的實現(xiàn)問題留給法院,而完全可以自行采取其他合理手段來確保其期望的實現(xiàn)。
See A Burrows,Contract, Tort and Restitution—A Satisfactory Division or Not,99 Law Quarterly Review 217,266(1983).如下文所述,替代交易諸多優(yōu)勢之一就是從非違約方的偏好出發(fā),由非違約方來實現(xiàn)自己的預(yù)期。如果預(yù)期利益損害賠償具有正當性,而根據(jù)適格替代交易計算所得的損害賠償又反映了非違約方的期望,那么適格替代交易的正當性也不言而喻。
但是,上述觀點也受到了質(zhì)疑。有學者
認為,該觀點似乎與支持保護預(yù)期利益的政策相矛盾,因為合同當事人訂立合同,是為了讓交易相對方而不是非違約方自己實現(xiàn)自己的合同期望。
See Mindy Chen-Wishart,Contract Law (seventh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2,p.562.也就是說,實現(xiàn)合同預(yù)期的主體發(fā)生了變化。本文認為,無論如何,非違約方的合同預(yù)期已經(jīng)通過適格的替代交易得到了實現(xiàn),那么這種預(yù)期當然可以得到法律保護。另一種觀點認為實然不能證成應(yīng)然,替代交易作為一種自助救濟方式在商事實踐中廣泛存在,這并不足以證成適格替代交易作為損害賠償計算基礎(chǔ)的正當性。
參見張金海:《論作為違約損害賠償計算方法的替代交易規(guī)則》,載《法學》2017第9期,第134頁。
嚴格來講,替代交易是作為一種商事習慣或商事慣例被法律規(guī)則所認可的,對商事實踐在實然層面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進行規(guī)律的提煉和總結(jié)應(yīng)當與合同法的價值結(jié)合起來。有學者認為,《國際貨物買賣統(tǒng)一法公約》第85條的規(guī)定是合理的,因為損害賠償額受非違約方本身行為的影響,它似乎符合商業(yè)生活的需要,根據(jù)“差額說”理論,也將作為評估損害的一般規(guī)則而適用。
See Nils Jansen amp; Reinhard Zimmermann,Commentaries on European Contract Law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8,p.1490.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第2-712條對替代交易的規(guī)定,體現(xiàn)了該法典的法律現(xiàn)實主義哲學。替代購買或替代銷售通常情況下對非違約方而言是更有利的,非違約方往往希望盡快將手里的貨物轉(zhuǎn)賣或者盡快獲得本欲得到的貨物,所以國外立法也大多鼓勵非違約方實施替代購買或替代銷售。
參見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2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654頁。無論是既有的規(guī)則還是學者觀點,似乎都指向了同一個結(jié)論:商事慣例應(yīng)當?shù)玫礁嗟淖鹬?。合同法的價值既體現(xiàn)于對自治的尊重,也體現(xiàn)為對效率的追求,而作為商事慣例的替代交易可以兼顧這兩種價值。因此,實然確實不能當然證成應(yīng)然,然而在替代交易的場景下進行的特別討論反映出的結(jié)果是:如果該實然本身能夠體現(xiàn)法律規(guī)則的價值追求,那么經(jīng)由實然正當化應(yīng)然就應(yīng)當是可取的。
第二,替代交易體現(xiàn)了一種誠信和利他主義的價值選擇。考慮到替代交易具有的減損功能,結(jié)論就更是如此。對非違約方的締約伙伴而言,替代交易能夠體現(xiàn)出一種利他主義的價值取向。這主要表現(xiàn)在,非違約方實施適格的替代交易,實際上是一種讓違約方不必為本可以被簡單避免的損失承擔責任的行為。
See Mindy Chen-Wishart,Contract Law (seventh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2,p.562.盡管這并不是非違約方實施替代交易的主要考量或重要驅(qū)動,但客觀上也確實達到了這樣的效果。對適格替代交易的政策支持,本身就是對誠信交易和利他主義的肯定。
(二)適格替代交易的制度優(yōu)勢
首先,適格替代交易最突出的優(yōu)勢是其可以直接反映當事人的真實締約偏好,實際效果與繼續(xù)履行大致相當。當事人締約的原本期待就是獲得合同履行,而并非獲得違約損害賠償。實施替代交易是最符合非違約方要實現(xiàn)的合同目的,最能夠反映非違約方偏好的自助救濟行為。在丹東鑫興炭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鑫興公司)與常州市金壇華鑫機械裝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鑫公司)買賣合同糾紛一案中
參見江蘇省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蘇04民終2054號民事判決書。,華鑫公司向鑫興公司購買鋼坯。由于鋼坯市場價格上漲,鑫興公司違約。華鑫公司為確保生產(chǎn)與第三方簽訂了數(shù)量相當?shù)耐吞栦撆髻忎N合同,作為替代交易。法院不僅認可該替代交易的適格性,而且認可根據(jù)該替代交易價格計算華鑫公司的損失。
其次,適格的替代交易具體而明確,可以提高非違約方獲得救濟的確定性,從而轉(zhuǎn)移市場風險。替代交易的實際發(fā)生使得在計算損害賠償?shù)倪^程中,損害賠償計算公式中的各項要素均具體、明確。這在保障損害賠償計算結(jié)果科學性的同時,極大地簡化了計算過程。在商事合同賣方違約后,買方無論是出于生產(chǎn)還是轉(zhuǎn)賣目的實施購買,都面臨著后續(xù)利潤下降的風險。例如,無法實現(xiàn)按時生產(chǎn)可能產(chǎn)生產(chǎn)品減產(chǎn)的風險,或者因無法轉(zhuǎn)賣而需向第三方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因這些風險產(chǎn)生的損失能否獲得法律和法官的認可往往需要經(jīng)受重重挑戰(zhàn),最終是否能夠獲得救濟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適格的替代交易可以很好地規(guī)避這種不確定性。
再次,違約后實施適格替代交易可以降低違約導致的社會成本。替代交易具有減損功能。
參見張金海:《減輕損失規(guī)則的帕累托效率解讀與展開》,載《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8期,第80-81頁。從社會層面來講,適格的替代交易可以避免由于非違約方的過度等待而導致生產(chǎn)資料浪費等情況的出現(xiàn),有利于降低違約導致的社會成本。
參見孫良國:《期望損害賠償?shù)膶崿F(xiàn):替代交易的研究》,載《當代法學》2009年第6期,第89頁。從訴訟層面來講,適格的替代交易更易證明、舉證成本較低,法院質(zhì)證的成本也會隨之下降。明確的計算結(jié)果能夠更大程度上得到裁判者的認可,同時也會降低二審改判的可能。從判決執(zhí)行層面來講,替代交易損害賠償?shù)膱?zhí)行難度較實際履行等救濟方式更低,既可以避免合同的后續(xù)履行陷入膠著狀態(tài),也可以避免監(jiān)督實際履行帶來的高昂的司法成本。
最后,替代交易的效率優(yōu)勢不容忽視。替代交易在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中作為一種救濟制度存在一個假設(shè)性前提:一個以合理市場價格實施的替代交易本身就是合理的減損。
See Henry Mather,Market Price Damages under UCC Article 2: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Next Revision,65 South Carolina Law Review 275,277(2013).替代交易同時也能實現(xiàn)對履行減損義務(wù)的正激勵,二者是一體兩面的關(guān)系。往往在市場價格波動越大的情況下,減損規(guī)則越有可能成為違約方的訴訟策略,違約方會通過主張非違約方違反減損義務(wù)來請求減少需要支付的損害賠償金額。這會對非違約方的投機行為起到震懾作用,避免其“敲竹杠”或為了己方利益而“濫用權(quán)利”。
參見孫良國:《違約方的合同解除權(quán)及其界限》,載《當代法學》2016年第5期,第53頁。非違約方實施適格的替代交易既能夠滿足自身對交易效率的需求,也能夠避免違約方對非違約方?jīng)]有履行減損義務(wù)的苛責。
(三)適格的替代交易阻卻市場價格損害賠償
上述論證意圖證明,對實施了適格替代交易的非違約方判予替代交易損害賠償救濟是正確的。沒能解決的問題是:對實施了適格替代交易的非違約方而言,替代交易損害賠償是否是唯一正確的損害賠償救濟選擇?換言之,對實施了適格替代交易的非違約方,是否可以判予市場價格損害賠償作為救濟?對該問題的回應(yīng)有“替代交易損害賠償說”和“非違約方選擇權(quán)說”兩種觀點。
“替代交易損害賠償說”以梅爾文·艾森伯格(Melvin Eisenberg)和亞當·克萊默(Adam Kramer)為代表。該觀點認為只要適格的替代交易發(fā)生,就應(yīng)當通過替代交易損害賠償對非違約方進行救濟。艾森伯格的觀點很簡單:預(yù)期利益損害賠償應(yīng)該以賠償非違約方的損失為限。市場價格損害賠償與替代交易損害賠償是相互替代的關(guān)系,前者只能在非違約方?jīng)]有實施替代交易時適用。
See Melvin A. Eisenberg,Conflicting Formulas for Measuring Expectation Damages,45 Arizona State Law Journal 369,394-395(2013).克萊默在討論服務(wù)合同的損害賠償問題時曾提到,建立“價格減去價值”這樣基本計算方法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它忽略了替代交易的存在。如果適格的替代交易已經(jīng)發(fā)生,那么仍然通過市場價格損害賠償來救濟服務(wù)購買方就是不正確的。
See Adam Kramer,The Law of Contract Damages (Second Edition),Hart Publishing,2017,p.52.
海因克茨(Hein Kotz)作為“非違約方選擇權(quán)說”的支持者,認為對替代交易進行適格性的檢驗欠缺合理依據(jù);正確的救濟應(yīng)當由非違約方在替代交易損害賠償和市場價格損害賠償中進行選擇。這是因為替代交易損害賠償在訴訟過程中容易受到各種訴訟策略或利益考量的掣肘。比如,違約方可能會主張非違約方的替代交易不符合適格性檢驗,使得非違約方對替代交易損害賠償?shù)脑V訟請求落空。再比如,非違約方可能不愿意向法院披露替代交易的相關(guān)信息,因為這些信息可能涉及公司內(nèi)部信息或者其與第三方締結(jié)的商業(yè)合同的關(guān)鍵細節(jié)?;诜N種原因,通常建議非違約方最好是通過市場價格損害賠償?shù)挠嬎惴椒▉碛嬎銚p失。即使是非違約方(作為買方)實際實施了價格低于現(xiàn)時市場價格的替代交易,他也可以選擇請求市場價格損害賠償。
See Hein Kotz,European Contract Law (the Second Edition),translated by Gill Mertens amp; Tony Weir,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p.267-268.從程序正義的角度來講,這或許是為了保障受損害的非違約方盡可能地從判決中獲得損害賠償救濟的制度傾斜:允許非違約方在兩種損害賠償計算方法中選擇更利于己方的計算方法。這一觀點在我國也得到了學者的認可。韓世遠教授認為,在違約損害賠償計算方法的最終確定上應(yīng)綜合考慮債權(quán)人的選擇,兼顧適當?shù)?、有條件地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quán)。
參見韓世遠:《合同法學》(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第296頁。王利明教授也認為,對于確定兩種計算方法該如何適用的問題,應(yīng)當依據(jù)實際情況,兼顧對非違約方的救濟和保護來對損害賠償?shù)挠嬎惴椒ㄟM行規(guī)定。尤其是在非違約方面臨對部分損失舉證困難的情況下,從實際的交易考量的角度出發(fā),應(yīng)當允許非違約方從這兩種計算方法中作出選擇。
參見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2卷)(第3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5 年版,第650-651頁。
無論何種違約損害賠償?shù)挠嬎惴椒?,都?yīng)該在《民法典》第584條的基礎(chǔ)上發(fā)揮作用。根據(jù)《民法典》第584條的規(guī)定,對違約損害賠償額的確定應(yīng)當在完全賠償原則的指導下進行,而救濟的最終目標是實現(xiàn)對預(yù)期利益的完全賠償。因此,在非違約方實施了適格替代交易的前提下,是否可以判予其市場價格損害賠償作為救濟的問題,就是探討在非違約方實施了適格替代交易的情形下,市場價格損害賠償能否實現(xiàn)對非違約方的“完全賠償”。以貨物買賣合同為例,在賣方違約的情況下,如果買方的替代交易價格低于市場價格,那么判予買方市場價格損害賠償,將使買方獲得的救濟金額高于買方的損失從而獲得過度補償。這樣的結(jié)果并不符合完全賠償原則的要求。相反,此時按照替代交易價格與原合同價格的差額,判予買方替代交易損害賠償才是完全賠償原則意欲實現(xiàn)的法律效果。如果替代交易本身是適格的,但替代交易的價格高于市場價格,買方同樣應(yīng)當獲得替代交易損害賠償作為救濟,否則其獲得的救濟就是不充分的。無論是過度補償,還是不充分補償,都是對完全賠償原則的突破,既是不公平的,也不應(yīng)該被認可。因此,“替代交易規(guī)則相對于市場價格規(guī)則具有優(yōu)先性”。
劉承韙、許中緣、張金海:《“民法典合同編(草案)二審稿修改”筆談》,載《法治研究》2019年第3期,第37頁。
有反對者認為,在替代交易價格低于市場價格的情況下,如果僅賠償買方替代交易損害賠償,違約賣方付出的代價更小。這似乎是允許違約方從非違約方的努力中獲益,這種結(jié)果并不公平。這種反對觀點將完全賠償原則拋之腦后了。法定的違約損害賠償制度的核心應(yīng)該是完全補償非違約方的損失。因此,討論該制度設(shè)計是否公平的核心關(guān)注應(yīng)該是非違約方的損失是否得到了完全補償,而不是違約方是否
應(yīng)當
將其從違約中可能獲得的利益全部返還給非違約方。后者是獲益損害賠償制度的立基點,并將使得“效率違約”成為一個徹底的偽命題。預(yù)期利益損害賠償追求的目標既不是如何讓非違約方處于“更好的位置”,也不是如何讓違約方付出更大代價,而是讓非違約方處于如果合同得到完全履行時其“本應(yīng)該在位置”。
在此情形下,如果對買方判予市場價格損害賠償,反而使買方從救濟中獲得了不應(yīng)當被支持的“意外之財”。可以認為,違約賣方依靠自己聰明的頭腦或靈敏的市場嗅覺,甚至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獲得了這樣的結(jié)果。退一步來講,只要對適格替代交易進行充分救濟,非違約方也并不會有自發(fā)實施“自損八百”式的替代交易的行為激勵。若替代交易價格低到影響替代交易適格與否的判斷,非違約方又該獲得怎樣的救濟?這一問題將在下一部分中得到回應(yīng)。
四、對“偏離”市場價格的替代交易的救濟
前文已經(jīng)提到,阻卻非違約方獲得替代交易損害賠償?shù)臈l件應(yīng)當是替代交易的不適格性。因此,要驗證《合同編通則解釋》第60條第2款是否正確,歸根結(jié)底,還是要解決“偏離”市場價格的替代交易是否適格的問題。對該條中的“偏離”二字可作出如下兩種理解:第一,替代交易價格高于市場價格;第二,替代交易價格低于市場價格。以買賣合同為例,筆者將區(qū)分賣方違約和買方違約兩種情形,對可能出現(xiàn)的不同市場波動情況和不同替代交易情況進行分析。
在賣方違約的情況下,買方實施的替代交易是對原合同標的的補進,存在如下幾種可能的交易情況:
在買方違約的情況下,賣方實施的替代交易是對原合同標的的再賣,存在如下幾種可能的情況:
對上表進行分析會得出如下結(jié)論:
結(jié)論一:在賣方違約的情況下,若合同標的價格處于一個下降的市場,只要替代交易價格低于原合同價格,則無論替代交易價格與市場價格關(guān)系如何,買方均無法獲得損害賠償救濟(情況1、情況2)。
結(jié)論二:在賣方違約的情況下,若買方替代交易價格低于市場價格,則替代交易損害賠償?shù)陀谑袌鰞r格損害賠償(情況5、情況6);若替代交易價格高于市場價格,則替代交易損害賠償高于市場價格損害賠償(情況3、情況4)。結(jié)論一涉及的情形除外。
結(jié)論三:在買方違約的情況下,若合同標的價格處于一個上升的市場,只要替代交易價格高于原合同價格,則無論替代交易價格與市場價格關(guān)系如何,賣方均無法獲得損害賠償救濟(情況10、情況11)。
結(jié)論四:在買方違約的情況下,若賣方替代交易價格低于市場價格,則替代交易損害賠償高于市場價格損害賠償(情況7、情況12);若替代交易價格高于市場價格,則替代交易損害賠償?shù)陀谑袌鰞r格損害賠償(情況8、情況9)。結(jié)論三涉及的情形除外。
從結(jié)論二和結(jié)論四中,不難看出,替代交易價格高于市場價格,不等同于替代交易損害賠償高于市場價格損害賠償;反之亦然。結(jié)論二和結(jié)論四提到的八種情況,其替代交易價格均“偏離”了市場價格,從而導致市場價格損害賠償與替代交易損害賠償出現(xiàn)了沖突。將該八種情況進一步分類細化,可以分為替代交易損害賠償高于市場價格損害賠償(情況3、情況4、情況7、情況12)和替代交易損害賠償?shù)陀谑袌鰞r格損害賠償(情況5、情況6、情況8、情況9)兩類。本部分將從這兩類情況入手,探究當替代交易損害賠償與市場價格損害賠償出現(xiàn)沖突時,規(guī)則應(yīng)當如何設(shè)計。
(一)替代交易損害賠償高于市場價格損害賠償
通常來講,如果買方補進價格為不合理高價或賣方再賣價格為不合理低價,那么替代交易損害賠償就會高于市場價格損害賠償。例如,情況3指向的一個在下降市場中,以高于市場價格和原合同價格的價格實施補進的買方;情況4指向一個在上升市場中,以高于市場價格和原合同價格的價格實施補進的買方;情況7指向一個在下降市場中,以低于市場價格和原合同價格的價格實施再賣的賣方;情況12指向一個在上升市場中,以低于市場價格和原合同價格的價格實施再賣的賣方。
根據(jù)通常的交易經(jīng)驗很難推定以上四種情況的非違約方作出了誠信的替代交易選擇,因此替代交易的適格性會受到質(zhì)疑。
如果實施一個適格的替代交易是可能的,非違約方卻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了另一個不適格的替代交易,那么問題就出現(xiàn)了:此時應(yīng)該判予非違約方替代交易損害賠償還是市場價格損害賠償。
首先,從簡單的邏輯出發(fā),如果非違約方的替代交易沒有通過適格性檢驗,那么其獲得替代交易損害賠償?shù)恼斝跃筒粡痛嬖?。此時,市場價格損害賠償應(yīng)是適當?shù)木葷?。其次,判予非違約方市場價格損害賠償符合公平價值的要求。若判予替代交易損害賠償,等同于將違約方置于十分被動的地位——一旦違約發(fā)生,違約方對于損害賠償責任的承擔將是“任人宰割”的狀態(tài)。這種雙方地位的不平等,將導向?qū)`約方潛在的懲罰。畢竟,對于非違約方會如何選擇替代交易,違約方無法預(yù)測其是否會作出不誠信行為;若不誠信的替代交易也可以獲得救濟,那么非違約方將在實施替代交易時不受限制,這不公平。最后,從效率的角度來講,替代交易損害賠償?shù)墓δ鼙厝粚驕p損所帶來的更低的社會負外部性、更少的生產(chǎn)資料浪費。一旦任意價格的替代交易均可以獲得替代交易損害賠償,那么這些效率優(yōu)勢都將不復存在——認為非違約方會善良地實施適格替代交易的假設(shè)顯然不符合常理。鑒于市場參與者對利益的追求,“投機”極有可能會成為非違約方在實施替代交易時的重要考量。因此,替代交易損害賠償高于市場價格損害賠償,往往意味著替代交易并不適格,此時判予非違約方市場價格損害賠償是適當?shù)摹?/p>
在中山市長江電氣安裝工程公司(以下簡稱長江公司)訴廣東求精電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求精公司)一案中,長江公司與求精公司簽訂了買賣合同。求精公司違約后,長江公司與凱地公司簽訂了作為替代交易的供貨合同。長江公司向法院起訴請求以替代交易損害賠償作為救濟。法院認為,前后兩個合同在主要元器件的品牌、質(zhì)量技術(shù)標準、質(zhì)量保證條件和期限等方面的要求確有不同,因此不能當然認為第二份合同為適格替代交易。
參見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粵06民終5309號民事判決書。在該案中,合同標的價格處于上升的市場中,長江公司以高于市場價格的價格替代購買了性能更優(yōu)的合同標的。因此,替代交易合同價格增長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替代交易合同標的在性能優(yōu)勢等方面高于原合同標的導致替代交易價格的升高,另一部分是合同原材料價格急劇上漲的市場波動導致替代交易價格的升高。從法院的說理部分來看,法院認為該替代購買是不適格的替代交易,因此沒有支持替代交易損害賠償:第一部分的價格增長沒有得到支持,第二部分市場價格波動產(chǎn)生的市場價格損害賠償?shù)玫搅酥С帧?/p>
(二)替代交易損害賠償?shù)陀谑袌鰞r格損害賠償
在情況5、情況6、情況8和情況9中,買方補進價格低于市場價格或賣方再賣價格高于市場價格,因此,替代交易損害賠償?shù)陀谑袌鰞r格損害賠償。這四種情況并不典型,卻可能發(fā)生。在上述情況下,替代交易損害賠償和市場價格損害賠償之間的沖突更加強烈。從非違約方損失救濟的角度來講,替代交易損害賠償能夠?qū)崿F(xiàn)對非違約方的完全賠償;而替代交易損害賠償?shù)陀谑袌鰞r格損害賠償,導致法院判予非違約方替代交易損害賠償?shù)慕Y(jié)果似乎是違約方喜聞樂見的。這意味著違約方將會承擔更低的違約責任。鑒于替代交易是非違約方的選擇,這樣的結(jié)論看起來似乎也無可指摘,但這是正確的嗎?換言之,替代交易損害賠償?shù)陀谑袌鰞r格損害賠償,必然能夠證成替代交易的適格性嗎?
第一種觀點認為,即便在此情況下,非違約方仍然有權(quán)獲得市場價格損害賠償。在一個股票買賣合同糾紛中,對股票賣方而言,法庭并沒有發(fā)現(xiàn)其在存在一個可用市場的情況下,選擇拖延而不盡快實施再賣的合理理由。該不合理拖延是一種投機行為,且拖延之后實施的替代交易是不適格的替代交易。
由于無法通過適格性檢驗,因此也不能根據(jù)替代交易的價格計算損害賠償金額,而應(yīng)該判予非違約方市場價格損害賠償。
See Adam Kramer,The Law of Contract Damages (Second Edition),Hart Publishing,2017,p.164.克萊默認為,該判決唯一的問題就是在判決中僵化地認為,交付日應(yīng)該是評估市場價格的標準日期。大衛(wèi)·西蒙(David Simon)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對此立場的認可。他認為,市場價格損害賠償應(yīng)該成為損害賠償?shù)牡拙€。所有的合同都是某種形式的賭博。一旦允許違約方支付比市場價格損害賠償更低的損害賠償,就相當于允許一個賭博的投注者違約,并為自己保留市場優(yōu)勢,這將使市場無法運轉(zhuǎn)。
See David Simon,The Critique of the Treatment of Market Damages in the Restatement (Second) of Contracts,81 Columbia Law Review 80,87(1981).
第二種觀點認為,在此情況下,非違約方應(yīng)當獲得替代交易損害賠償作為救濟。若此時非違約方仍然有權(quán)獲得市場價格損害賠償,是不公平的。艾倫·彼得斯(Ellen Peters)認為,這樣的規(guī)定只會挫敗非違約方實施替代交易的激勵,因為市場價格損害賠償對非違約方而言才是更有利的。
See Ellen A. Peters,Remedi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s Relating to the Sale of Goods Under th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 A Roadmap for Article Two,73 Yale Law Journal 199,259-261(1963).艾倫·彼得斯認為對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各種補救措施部分的非限制性解讀,將保留使用或忽略替代交易作為損害賠償措施的充分選擇。但非違約方實施替代交易的激勵并不會那么容易被挫敗:如果買方是買來準備轉(zhuǎn)售的,那么出于不承擔對后續(xù)交易的違約責任的目的,買方也會積極補進;如果買方是買來用于自用或投入生產(chǎn)的,受減損規(guī)則的限制,買方也會積極補進。賣方再賣也是同樣的道理??傮w而言,商事經(jīng)驗及行為經(jīng)濟學的“損失厭惡”理論都表明,作為非違約方的市場主體更偏好的行為,一定是當下的、確定的補進或再賣,而非獲得將來的、可能的損害賠償。此外,艾森伯格教授還有力地反駁了西蒙的觀點。他認為大多數(shù)的合同并不是賭約,無論是消費者合同還是商事合同,都是為了獲得未來的穩(wěn)定交付而締約。判予市場價格損害賠償不僅是不公平的,而且為什么更高的損害賠償會讓市場保持運轉(zhuǎn),結(jié)論也并不清楚。即使更高的損害賠償確實會讓市場保持穩(wěn)定,那么繼續(xù)推論下去就會導向謬誤:懲罰性賠償會得到支持。
See Melvin A. Eisenberg,Conflicting Formulas for Measuring Expectation Damages,45 Arizona State Law Journal 369,399(2013).
沿著第一種觀點的思路繼續(xù)推演,我們會得出一個意料之外的結(jié)論。根據(jù)上述股票買賣的案例,如果根據(jù)交付日的市場價格來計算損害賠償,那么數(shù)額應(yīng)該是20元每股;如果根據(jù)替代交易的價格來計算損害賠償,最終結(jié)果是10元每股——市場價格損害賠償高于替代交易損害賠償。然而非違約方的損失是后者,而非前者。也就是說,判予非違約方的市場價格損害賠償將高于非違約方的損失,進而非違約方將獲得過度補償。然而,替代交易的不適格是一種對非違約方自助行為的否定性評價。非違約方卻可以因為這種不適格行為獲得高于其損失的損害賠償,甚至獲得“獎勵”。一個不恰當?shù)男袨?,卻帶來一個更好的結(jié)果,這是一種扭曲的行為激勵。筆者擬通過下述案例來說明,在替代交易損害賠償?shù)陀谑袌鰞r格損害賠償時,判予非違約方市場價格損害賠償是不正確的。
在李某某與柳某某、北京麥田房產(chǎn)經(jīng)紀有限公司、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一案中,李某某從柳某某處購買涉案房屋。因柳某某違約,李某某在北京市另一地區(qū)購買房屋一套。李某某表示,購買他處房屋是因為以合同中約定的房屋價款已經(jīng)不可能在同等地段購得商品房,因此請求法院判決柳某某賠償其市場價格損害賠償。這一訴訟請求得到了再審法院的支持。
參見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20)京民再117號民事判決書。這個判決結(jié)果看似在替代交易損害賠償與市場價格損害賠償發(fā)生沖突時,支持了市場價格損害賠償,其實不然。原因就在于,購買他處房屋是因為已經(jīng)不可能在同地段購得商品房,這并不意味著另行購買的房屋構(gòu)成對涉案房屋的不適格替代,事實上另行購買的房屋根本就不是對原合同標的的替代?!安贿m格的替代交易”與“不是替代交易”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狹義上的替代交易要求新合同標的構(gòu)成對原合同標的完全相同的替代,廣義上的替代交易要求新合同標的至少應(yīng)該實現(xiàn)與原合同標的功能、性質(zhì)高度相似的替代。討論“替代交易是否適格”的前提是“后合同是對前合同的替代交易”。在上述案件中,涉案房屋位于海淀區(qū),另行購買的房屋位于大興區(qū),顯然另行購買的房屋不能視為是對涉案房屋的替代。因此,適用市場價格損害賠償進行救濟,是適當?shù)倪x擇。
但是,如果替代交易價格偏離市場價格的結(jié)果是,替代交易損害賠償?shù)陀谑袌鰞r格損害賠償,那么只有替代交易損害賠償才是正確的救濟。因為此時是雙贏局面:既沒有對違約方不利的剝削,也沒有對非違約方的過度補償。相反,判予市場價格損害賠償,會因使非違約方得到過度補償而背離完全賠償原則。更重要的是,若非違約方意欲獲得市場價格損害賠償救濟,就需要自證己方的替代交易為不適格的替代交易。鑒于一個帶來雙贏結(jié)果的替代交易很難被證明是不合理或不誠信的,因此該替代交易的不適格性證明也幾乎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此時,非違約方的替代交易應(yīng)當被推定為適格的替代交易。上述結(jié)論可能會受到質(zhì)疑:若如此救濟,非違約方會拒絕實施更好的替代交易,轉(zhuǎn)而等待市場價格損害賠償。首先,正如前文所言,非違約方實施替代交易的激勵并不會被挫敗。其次,市場價格損害賠償仍然需要接受減損規(guī)則的限制,若非違約方請求市場價格損害賠償無法滿足減損規(guī)則的要求,其就要面臨敗訴的風險。
五、結(jié)語
《合同編通則解釋》第60條在《民法典》第584條的基礎(chǔ)上明確了以替代交易損害賠償和市場價格損害賠償作為救濟非違約方損失的計算方法。替代交易損害賠償和市場價格損害賠償在大部分情況下,結(jié)果應(yīng)當是一致的,除非該替代交易是不適格的替代交易。只要非違約方實施了適格的替代交易,就不應(yīng)該判予其市場價格損害賠償。第60條第2款后半句的真正關(guān)切,并不是替代交易價格是否偏離了市場價格,而是替代交易損害賠償是否高于市場價格損害賠償,以至于對替代交易損害賠償?shù)闹С郑瑫斐蓪`約方的剝削和不公。因此,應(yīng)該在適用時對該條規(guī)定作出限縮解釋:只有買方以不合理高價補進或賣方以不合理低價再賣的情況,才應(yīng)適用市場價格損害賠償。在此情況下,法律不應(yīng)支持非違約方實施“損人不利己”或“損人利己”的不適格的替代交易。反之,一個同時有利于非違約方和違約方的替代交易應(yīng)當被推定為是合理而誠信的適格替代交易。歸根結(jié)底,替代交易損害賠償和市場價格損害賠償?shù)臎_突協(xié)調(diào)問題,是一個判斷替代交易是否適格的問題。不適格的替代交易指向市場價格損害賠償,適格的替代交易才能指向替代交易損害賠償。當然,在判斷替代交易是否適格之前,應(yīng)當先判斷后發(fā)生的合同是否是前合同的替代交易。
只有在后發(fā)生的合同是前合同的替代交易的前提下,才能進一步討論替代交易是否適格。JS
On the Conflict Management of Substitute Transaction Damages and Market Price Damages
SUN Liangguo1, XU Xuejing2
(1. School of Law,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116026;
2. School of Law,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
Paragraph 2 of Article 60 of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ontract of the Civil Code stipulates the conflict management rule for substitute transaction damages and market price damag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ule should be based on an inquiry into the eligibility of substitute transactions. As long as the non-breaching party enters into an eligible substitute transaction, it only can recover the substitute transaction damages. The understanding of “eligibility”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wo aspects: the reasonableness of information search and the integrity of transaction selection. Whether the price of a substitute transaction “deviates from” the market price should not be used as the sole measure of whether the substitute transaction is eligible.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damages caused by the deviation of the substitute transaction price from the market price are concentrated in two directions: the substitute transaction damages are higher than the market price damages, and the substitute transaction damages are lower than the market price damages. Only the former means that the “deviation” of the substitute transaction price from the market price will lead to the neglect of the mitigation of the substitute transaction, the deviation from the principle of full compensation, the unfair exploitation of the breaching party and the inefficient behavioral incentives of the non-breaching party. In this case, the substitute transaction is not eligible, and the non-breaching party can only recover the market price damages.
Key words:
substitute transaction damages; eligibility; market price damages; expected interests damages; conflict management
本文責任編輯:黃" 忠
青年學術(shù)編輯:孫"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