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旅游作為特色旅游與文化產(chǎn)品的代表,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是我國外宣的主要組成部分。本文以紅色旅游為研究對象,結合對外傳播模式視角,著眼于外宣翻譯的 “譯內”語言優(yōu)化和 “譯外”傳播要素優(yōu)化,通過分析外宣翻譯在傳遞地域紅色文化時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問題,提出有效的優(yōu)化策略,旨在為拓寬地域紅色旅游文化的外宣路徑提供借鑒,為江西省地域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支持和助力。
關鍵詞:紅色旅游;外宣翻譯;對外傳播
自2004年起,我國就開啟了紅色旅游之門。我國對紅色旅游項目的重視體現(xiàn)在多方面,包括政策扶持、資源投入以及對紅色旅游文化價值的認可。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紅色旅游發(fā)展的政策,加大對相關景區(qū)和項目的資金支持,推動紅色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此外,我國對紅色旅游文化的認可也表現(xiàn)在加強相關文物保護、舉辦主題活動、建設紅色旅游基地等方面,進一步彰顯其在國家文化傳承中的重要地位。外宣翻譯在傳播中國地域紅色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外宣翻譯能夠幫助突破語言障礙,將中國地域紅色文化的信息有效傳遞給國際受眾。通過翻譯,國外觀眾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國紅色旅游項目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價值,促使更多人對中國地域紅色文化產(chǎn)生濃厚興趣;其次,外宣翻譯有助于樹立積極的國家形象。通過巧妙翻譯,能夠呈現(xiàn)中國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國際社會呈現(xiàn)一個積極向上、具有吸引力的形象,有助于提升中國的國際聲譽和形象;最后,外宣翻譯在促進文化交流和理解方面具有推動作用。通過精準的翻譯,能夠使國際受眾更好地理解中國地域紅色文化的獨特之處,促進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增進國際友誼。中國對紅色旅游項目的重視與外宣翻譯在傳播中國地域紅色文化方面的意義相輔相成,為中國的文化輸出提供了有力支持,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一、外宣翻譯與對外傳播
(一)外宣翻譯概念
外宣翻譯全稱為外國宣傳翻譯,是指為了向國際社會傳遞某一國家或地區(qū)的信息、觀點、文化等內容而進行的翻譯活動。外宣翻譯旨在通過語言轉換,使目標受眾更好地理解和接收發(fā)起國的文化、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的信息,以塑造國家形象、推動國際交流和理解。
外宣翻譯的內容廣泛,涉及政府宣傳、文化交流、國際合作等多個領域。這種翻譯不僅要求對語言的熟練掌握,還需要深刻理解目標受眾的文化、價值觀念,以確保信息在翻譯過程中能夠貼近目標文化,避免引起誤解或歧義。外宣翻譯不僅是一種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促進國際社會對發(fā)起國的全面了解。
(二)外宣翻譯特征與傳播模式
外宣翻譯具有一些特征和傳播模式,這些特征和模式在向國際社會傳遞信息時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特征有:1.文化適應性。外宣翻譯需要充分考慮目標受眾的文化特點,以確保翻譯內容在目標文化中更易被接受。這要求翻譯者具備跨文化溝通的能力,能夠理解并適應不同文化的差異。2.政治敏銳性。外宣翻譯通常涉及國家政治、文化等重要領域,因此具有很高的政治敏銳性。翻譯者需要在翻譯過程中避免引起政治誤解,確保信息傳遞的平穩(wěn)。3.形象塑造。外宣翻譯的目標之一是塑造國家或地區(qū)的形象。因此,翻譯者需要選用語言和表達方式,使信息更具吸引力,有助于在國際上塑造積極的形象。4.信息簡化。為確保信息的傳遞有效,外宣翻譯通常會對內容進行簡化,使之更易于理解。簡練的表達有助于增強信息的傳播效果。
在傳播學領域,傳播的基本模式可分為線性模式、控制論模式和社會系統(tǒng)模式。其中,經(jīng)典的5W線性模式是由拉斯韋爾首次提出的,這一模式的核心包括傳播結構中的五個要素和環(huán)節(jié):傳者、信息、媒介、受者、效果。[1]這些要素在傳播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因此,外宣翻譯不僅要求翻譯的語言準確,更重要的是把握傳播過程中的各個要素,以達到最優(yōu)化的翻譯效果。在這一過程中,“譯內”涉及翻譯內部因素和語碼轉換問題,“譯外”則牽涉翻譯外部因素和各類社會問題的研究。[2]
二、地域紅色旅游文化傳播優(yōu)化策略
(一)紅色旅游文本翻譯的“譯內”優(yōu)化
1.糾正文本偏差
紅色旅游景點外宣材料英譯的質量參差不齊,有些英譯文本甚至出現(xiàn)基本的語言失誤,如語法錯誤、拼寫錯誤等。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外宣材料英譯版本中,有這樣一句話: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譯文是:In 1961,it was announc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s the first batch of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in the country.State Council 是專有名詞,兩個單詞的首字母需要大寫,這是基本的英語知識,而譯文中卻沒有大寫,這是低級的語言錯誤。此外,還有一些拼寫錯誤,如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是為紀念南昌起義而設立的專題紀念館,譯為:Nanchang August Uprising Memorial Hall is a special memorial hall established to comemorate the Nanchang Uprising.譯文中的commemorate出現(xiàn)了拼寫錯誤。該紀念館的外宣材料譯文中還出現(xiàn)了語法錯誤,如原文 “以展覽為主體,豐富文物表現(xiàn)形式”的譯文是Taking the exhibition as the main body,enriches the manifestation of cultural relics.這個譯文是對原文的死譯,絲毫沒有考慮英語的結構和語法。這種低劣的譯文錯誤百出,外國人看了也不知所云,無法達到 “講好中國故事”的目的。
2.糾正文化偏差
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還包括文化的傳達。文化因素在語言中扮演重要角色,涵蓋價值觀、信仰、習慣、傳統(tǒng)、符號、象征等。翻譯必須能夠在目標語言中傳達源語言文本的文化內涵,以確保信息的準確傳遞。如果不考慮文化因素,翻譯可能會引發(fā)誤解或歧義。某些詞語、短語或表達方式在一個文化中可能有特定的含義,但在另一個文化中可能完全不同,了解文化背景可以避免這種誤解。
翻譯的目的是讓信息被目標受眾理解和接收。不同文化的受眾有不同的背景和習慣,因此,翻譯需要根據(jù)目標受眾的文化特點來進行定制,以提高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吸引力。不同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差異造成人文思維和風俗習慣的不同,如果翻譯人員未能充分了解兩種語言背后的文化,翻譯過程中可能會引發(fā)文化誤差。在江西省紅色旅游景區(qū)的外宣翻譯中,一個顯著的問題是對 “農(nóng)民”這一職業(yè)的翻譯。如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外宣文件翻譯中,“農(nóng)民”被翻譯成 “peasant”。英語中的 “peasant”帶有明顯的階級屬性,代表社會地位和階級以及個體的出身。從英文的日常用法來看,這種翻譯表現(xiàn)出一定的貶低含義,隱含缺乏禮貌或文化修養(yǎng)的意味。[3]然而,在中國,農(nóng)民階級是紅色文化的重要部分,是無產(chǎn)階級的核心成員,其身份具有高度正面價值。因此,使用 “peasant”這個詞來指代 “農(nóng)民”會導致情感色彩的嚴重失誤,很容易給國外游客帶來錯誤的印象。將 “農(nóng)民”譯為 “farmer”或 “rural people”,則可以避免這一問題。又如,吉安市井岡山某處景區(qū)將 “禁止喧嘩”譯為 “Noise is totally forbidden”。中文有很多帶有 “禁止”或 “不許”的公示語,但英文中更常表現(xiàn)出委婉的規(guī)勸,而不是強硬的要求,因此優(yōu)化后的翻譯版本為 “Please keep silent”。
3.確保翻譯一致性
紅色旅游外宣文本的英譯的根本目的是向國際社會傳達關于中國紅色旅游的信息,促進文化交流,展示中國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這種翻譯旨在吸引外國游客,讓他們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和文化遺產(chǎn),增進對中國的理解。同時,通過外宣文本的翻譯,可以提升中國紅色旅游的國際知名度,吸引更多國際游客前來體驗和學習。然而,由于紅色旅游市場的蓬勃發(fā)展和快速擴張,紅色旅游的外宣文本的英譯還不成熟,缺乏一致的標準和嚴格的監(jiān)管,導致出現(xiàn)多種不同版本的英譯文本,可能會使外國游客感到困惑,難以理解其中的深刻內涵。例如,“八一起義”在英譯中出現(xiàn)了多個版本,包括 “Bayi Uprising”“the August 1st Bayi Uprising” “the August 1st Uprising”,井岡山的翻譯版本也包括 “Jinggang Mountain”“Mt.Jinggang” “Jinggang Hill”等,這些不同的譯本內容缺乏行業(yè)內統(tǒng)一的標準,導致英譯文本的混亂。
(二)“譯外”傳播過程中傳播要素的優(yōu)化
1.增強對傳播主體中 “傳者”的優(yōu)化,即5W模式中的 “Who”
此處的 “Who”應為從事紅色文化外宣翻譯的譯者。翻譯行業(yè)相關協(xié)會和組織應該提供專業(yè)的關于紅色文化方面的翻譯培訓課程,包括語言技能、翻譯技巧、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培訓,以幫助譯者提高專業(yè)水平。同時,應鼓勵譯者進行持續(xù)學習和自我提升。他們可以參加翻譯工作坊、研討會、學術會議,或者自主學習新的語言和文化知識。推動譯者獲得相關的專業(yè)認證,這可以證明他們的翻譯能力和資質。提供定期的反饋和評估機制,幫助譯者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以便改進。
2.打造紅色旅游外宣文本翻譯質量監(jiān)督體系
為了確保紅色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譯質量,建立一個全面有效的監(jiān)督體系至關重要。必須組建一支高素質的專業(yè)翻譯團隊,他們不僅要具備出色的語言翻譯技能,還需要深刻理解中國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的內涵。這樣的團隊將為翻譯提供堅實的文化基礎,確保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和文化的敏感度。在建立專業(yè)團隊的基礎上,應該制定嚴格的質量審核流程。這一流程包括翻譯前的系統(tǒng)培訓,以確保翻譯人員對紅色旅游主題有充分的了解,并建立術語庫以保持一致性。在翻譯過程中,引入先進的技術工具如機器翻譯和語境分析,以輔助翻譯、提高效率,但要謹慎使用,確保最終的翻譯結果符合專業(yè)標準。為了持續(xù)改進,建立后期編輯和反饋機制,使翻譯團隊能夠從之前的經(jīng)驗中吸取教訓,不斷提高翻譯質量。定期組織翻譯質量評估和培訓活動是監(jiān)督體系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定期的評估,可以對翻譯團隊的表現(xiàn)進行客觀評價,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解決。同時,通過培訓活動,為翻譯團隊提供最新的紅色旅游相關知識,使其能夠跟上發(fā)展步伐。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團隊整體水平,也可以增強其對紅色旅游翻譯工作的責任心。與此同時,與相關部門建立緊密合作是監(jiān)督體系的關鍵一環(huán)。通過與文化、旅游等相關機構的溝通,及時獲取市場信息和反饋,以更好地了解國際游客的需求和反應。這將幫助翻譯團隊調整翻譯策略,確保外宣文本更好地適應國際傳播的要求,提升吸引力。
3.傳播渠道的優(yōu)化:網(wǎng)絡媒介的助力
我們已經(jīng)進入自媒體時代,微信和抖音的興起,將自媒體帶上了新的巔峰。[4]除了利用傳統(tǒng)的媒介形式如文字、聲音、圖像來傳播紅色文化,自媒體的應用也逐漸成為趨勢。例如,“江西文旅發(fā)布”公眾號發(fā)布了 “紅色印記看江西”專題,通過統(tǒng)一規(guī)劃,介紹了江西省內帶有紅色印記和歷史的景點,如井岡山、葉坪革命舊址群等。此外,隨著短視頻網(wǎng)站的爆火,大眾迎來了 “自傳播”時代。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的官方抖音賬號開設了一檔節(jié)目 “遇建天下” (Mega Reality),用中英雙語生動展示了中國 “一帶一路”倡議的宗旨和內容。這種創(chuàng)新的媒介應用為紅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三、結束語
要想通過翻譯來彰顯大國風范,傳播紅色文化,譯者必須對紅色歷史和文化有著深入的了解和深厚的雙語功底,在維護我國形象的基礎上,弱化意識形態(tài)沖突,用外國人能夠接受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紅色文化。因此,翻譯人員、政府相關單位以及紅色旅游景區(qū)都應該充分重視景區(qū)外宣文本的翻譯,更加嚴謹、認真地對待外宣翻譯,確保譯文能夠充分傳達出景區(qū)的紅色歷史和內涵,以此助力江西省紅色旅游的國際市場開拓和紅色文化的海外傳播。
參考文獻:
[1] 張國良.傳播學原理(第三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
[2] 呂文澎,張莉,李紅霞.巧用第三空間傳播中華文化:解讀葛浩文的譯者行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9-3(028).
[3] 魏黎.紅色旅游英譯及英漢語料庫的構建:以安徽省為例[J].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2018,35(1):111-114+119.
[4] 夏蕊蕊.基于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的紅色旅游外宣文本英譯研究[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22,38(3):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