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齡前階段,家庭是聽障兒童最主要的生活環(huán)境和康復支持系統(tǒng)。因此,提供家庭康復方面的服務指導至關重要。然而,當前的家庭康復服務指導存在一些問題,如相關人員對服務指導的認知不足、基礎保障不充分、支持網(wǎng)絡不完善等。對此,相關部門需要探索相應的策略,通過提高社會認知與包容程度、加強服務指導基礎保障、拓展社區(qū)康復服務指導網(wǎng)絡等途徑,提高家庭康復服務指導的質量,進而提高學齡前聽障兒童的生活質量和發(fā)展?jié)摿Α?/p>
一、學齡前聽障兒童家庭康復服務指導概述
聽障兒童康復的概念在不斷發(fā)展,從最初的“十聾九啞”到后來的“能聽會說”,再到現(xiàn)在追求的“全面康復”,這一演變反映出人們對聽障兒童康復需求的理解已經(jīng)從生理和功能的康復上升到了身心的全面康復。在這個過程中,家庭康復服務指導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一)學齡前聽障兒童的特點與需求
學齡前聽障兒童在感知、語言、社交和情感等方面與正常兒童存在差異,他們可能不僅面臨著語言發(fā)育遲緩、溝通障礙和學習困難等問題,還面臨著心理和情感方面的挑戰(zhàn)。因此,在為學齡前聽障兒童提供康復服務指導時,人們需要特別關注他們在語言發(fā)展、溝通技能、自我認知和情感支持等方面的需求。
(二)學齡前聽障兒童家庭康復服務指導的內容與目標
在提供家庭康復服務指導時,相關人員必須保證指導全面且目標明確,以確保家庭康復的有效性和可持續(xù)性。由于聽障兒童接受康復訓練的年齡日趨小齡化,家長的作用和地位尤為關鍵?;诖?,相關人員需要向家長提供有關學齡前聽障兒童的特點、康復方法和家庭支持的知識與信息,并鼓勵家長營造積極的家庭氛圍,以支持聽障兒童的發(fā)展。此外,家庭康復服務指導還應包括溝通技巧培訓、情感支持、康復進程的管理與跟進等方面,以幫助學齡前聽障兒童更好地融入社會,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個人發(fā)展能力。
(三)學齡前聽障兒童家庭康復服務指導的重要性
學齡前聽障兒童的家庭康復服務指導至關重要。這類服務指導包括提供語言和聽覺訓練、輔助聽覺設備的指導和維護等,這有助于提高學齡前聽障兒童的溝通能力和生活質量。此外,家庭康復服務指導還能幫助家長和其他家庭成員理解和接受孩子的聽障狀況,加強家庭成員間的溝通和情感支持,營造支持性的家庭環(huán)境。有數(shù)據(jù)顯示,接受早期康復服務的聽障兒童在語言發(fā)育和學習方面往往表現(xiàn)更好,這進一步證明了學齡前聽障兒童家庭康復服務指導的重要性。
二、學齡前聽障兒童家庭康復服務指導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服務指導的認識不足
社會的認知對學齡前聽障兒童的康復至關重要。社會上部分人對聽力障礙的了解不足甚至存在誤解和偏見,這可能影響家長對康復服務指導的接受程度和參與程度。部分家長可能會否認學齡前聽障兒童的聽力障礙,拒絕接受現(xiàn)實,進而阻礙家庭康復服務指導的開展。
(二)服務指導的基礎保障不足
服務指導的基礎保障不足是影響學齡前聽障兒童康復服務指導開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一些家庭可能面臨經(jīng)濟困難,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學齡前聽障兒童接受康復服務指導。此外,有些家庭可能生活在相關資源匱乏的地區(qū),難以獲得專業(yè)的康復服務和支持。而缺乏必要的服務指導基礎保障會阻礙學齡前聽障兒童接受及時有效的康復治療,從而影響他們的語言發(fā)育、社交能力和生活質量。
(三)服務指導的支持網(wǎng)絡不全
一個健全的家庭康復服務指導支持網(wǎng)絡能讓學齡前聽障兒童家庭外部的各項康復服務指導資源實現(xiàn)互通互聯(lián),從而確保這些資源能被最大程度、最具時效性、最有效果地使用,這對學齡前聽障兒童的康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當前家庭康復服務指導的支持網(wǎng)絡仍因各種因素未能建立或不夠完善,影響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康復服務指導的效果。
(四)服務指導的內容和形式單一
目前,家庭康復服務指導的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主要形式為在室內家長課堂中集體學習家庭康復技巧,內容主要為理論知識傳授。然而,家庭康復并不是簡單地通過室內理論授課就能達到理想效果的,而是需要在專業(yè)人士的指導下進行更多的實踐操作。
(五)服務指導的可持續(xù)性欠缺
學齡前聽障兒童的康復是一項長期任務,并不是達到某個階段的康復水平就可以停止。這一過程需要持續(xù)性和動態(tài)化的追蹤,因而康復服務指導也應該是持續(xù)的。然而,目前的康復服務指導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長期機制。例如,有些機構為兒童建立了康復檔案,但這些信息未被上傳到電子平臺,無法實現(xiàn)信息的隨時隨地調取,這給長期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分析帶來了困難,影響了家庭康復服務指導的可持續(xù)性。
三、開展學齡前聽障兒童家庭康復服務指導的策略
(一)提高社會認知與包容程度
促進社會認知與包容是實現(xiàn)學齡前聽障兒童全面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政府和社會康復機構可以聯(lián)合開展如下宣傳和教育活動,以提高社會對學齡前聽障兒童的認知和理解,促進社會的包容和支持。一是開展聽力健康知識普及活動,向公眾傳播聽力健康知識,介紹聽力障礙的原因、預防方法和康復手段,提高社會對學齡前聽障兒童的認識,鼓勵更多人關注和理解他們的特殊需求。二是推廣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如無障礙交通、無障礙建筑和無障礙通信等,為學齡前聽障兒童創(chuàng)造友好包容的生活環(huán)境。三是組織學齡前聽障兒童開展藝術表演、展覽、文化節(jié)等活動,讓社會大眾更直觀地了解他們,增進對他們的理解。
(二)加強服務指導基礎保障
1.提供經(jīng)濟支持和資源保障。當前,服務指導中醫(yī)療服務、輔助器具和教育費用補助或減免的比例低,難以滿足兒童全面康復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需要加大對學齡前聽障兒童康復服務指導的投入,拓寬服務指導范圍,加大醫(yī)療、教育、輔助器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確保更多學齡前聽障兒童獲得及時的康復服務。
2.定期開展康復服務指導和支持活動??祻蜋C構等應定期開展各種康復服務指導和支持活動,如康復講座、康復課程、康復營地等,為學齡前聽障兒童家庭提供學習康復知識和技能的機會;提供交流和分享的平臺,鼓勵家長分享經(jīng)驗、討論問題,以增強他們對康復的信心。
3.培訓社區(qū)工作者和志愿者。康復機構可以通過定期培訓提高社區(qū)工作者和志愿者對學齡前聽障兒童康復的認知水平和專業(yè)能力。培訓的內容應涵蓋聽力健康知識、溝通技巧、康復設備的使用等方面,確保他們更加了解學齡前聽障兒童的特殊需求,從而為學齡前聽障兒童的家庭提供更為貼心和專業(yè)的服務指導。
(三)拓展社區(qū)康復服務指導網(wǎng)絡
1.設立康復機構或醫(yī)療機構分站點。社會康復機構或醫(yī)療機構可以在社區(qū)中設立學齡前聽障兒童康復或醫(yī)療機構分站點,提供一站式的康復服務指導,包括聽力評估、聽力輔助設備的調試和維護、語言訓練、家庭指導等,讓學齡前聽障兒童得到全方位的康復支持和指導,以增強他們的康復效果,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2.建立社區(qū)康復服務指導網(wǎng)絡??祻蜋C構可以與當?shù)厣鐓^(qū)服務機構、學校、醫(yī)院等合作,通過整合資源和共享信息,共同構建社區(qū)康復服務指導網(wǎng)絡,更好地滿足學齡前聽障兒童及其家庭的康復需求,為學齡前聽障兒童家庭提供更全面和貼心的康復服務指導。
3.提供在線和遠程服務指導??祻蜋C構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和遠程通信技術,為偏遠地區(qū)或無法前往康復機構的學齡前聽障兒童家庭提供在線和遠程康復服務指導,如遠程聽力評估、康復指導等,為學齡前聽障兒童家庭提供更加便捷和靈活的支持。這種服務指導方式能夠打破地域限制,讓更多的學齡前聽障兒童家庭得到專業(yè)的康復服務指導,獲得更好的康復效果。
(四)提供多樣化指導和培訓
政府和社會康復機構可以共同開展一系列專業(yè)培訓和指導活動,向家長介紹聽力健康知識、康復技巧、溝通策略等方面的內容,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學齡前聽障兒童的需求。此外,定期開展康復指導和家庭支持小組活動也十分重要。通過這些活動,家庭之間可以分享經(jīng)驗、互相支持,建立一個互助和支持的網(wǎng)絡,真正地讓家長懂得基本的康復理論,掌握科學的康復技巧。
(五)建立綜合評估和跟蹤機制
政府和社會康復機構等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綜合評估和跟蹤機制。一是合作建立更完善的長期聽力健康檔案,記錄學齡前聽障兒童的個人信息、康復歷史、診斷結果等數(shù)據(jù),為康復服務指導提供參考。二是定期開展康復評估和跟蹤工作,利用專業(yè)評估工具和方法全面了解學齡前聽障兒童的康復需求和進展情況,方便康復服務指導提供者及時調整和優(yōu)化康復服務指導計劃。三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xiàn)數(shù)據(jù)共享和信息互通,建立起政府、醫(yī)療機構、康復機構等多方合作的信息平臺,實現(xiàn)康復數(shù)據(jù)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分析,以提高康復服務指導的精準度,讓學齡前聽障兒童獲得長期的服務指導。
結語
學齡前聽障兒童的家庭康復服務指導需要政府和社會康復機構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和社會康復機構可以采用提高社會認知和包容程度、加強服務指導的基礎保障、拓展社區(qū)康復服務指導網(wǎng)絡等策略,更好地為學齡前聽障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務。
(作者單位:
溫州市殘疾人康復服務指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