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家長望子成龍的愿望與中國家長并無差別,但他們的早教內(nèi)容很獨特,值得中國家長借鑒:
1.從小學會獨立吃飯
在法國,家長會在孩子斷奶后,可以自己拿勺子并且不會吃到鼻子里的情況下,讓孩子自己吃飯,給孩子準備兒童桌椅和塑料餐具。法國家長認為,孩子吃進去多少并不重要,目的是鍛煉他的獨立能力。
專家指出:當支持和滿足孩子關(guān)于獨立活動的要求,他就會表現(xiàn)出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態(tài)度,反之則否定自己。這種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動手能力。
2.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
法國是一個非常講文明的國家,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成為全民共同遵守的隱形規(guī)則。法國家長對孩子的素質(zhì)教養(yǎng)極為重視,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傳授這個規(guī)則,在任何公共場所,都不可以喧嘩吵鬧影響他人。如果孩子吵鬧,家長會立刻道歉并且馬上帶孩子離開。
3.“謝謝”和“請”不離口
在法國,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是上班族還是流浪漢,在接受他人幫助的時候一定會說“謝謝”。在家長的教育下,孩子“謝謝”和“請”不離口。孩子有禮貌,自然討人喜歡。
4.學會獨處
法國家長認為,孩子在家長身邊時會依賴家長,對發(fā)展獨立能力不利,所以注重讓孩子擁有獨處的空間,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大膽地發(fā)揮。
5.學會等待
法國家長會給孩子規(guī)定時間,吃飯的時間、吃零食的時間、看電視的時間等。不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不會允許孩子去做這個事情,沒到時間就讓孩子等待。
6.獨自睡覺
法國家長認為,孩子獨自睡覺是擺脫對家長的依賴、形成獨立人格的重要方式。所以,法國孩子很少和家長在一個房間睡覺。在孩子快出生的時候,家長就會先把嬰兒床和嬰兒房準備好,除非孩子哭鬧非常嚴重,法國家長不會抱著孩子哄。獨自睡覺會讓孩子有獨立的思想,有勇氣獨立做事,不會過分依賴家長。
7.養(yǎng)成去圖書館的習慣
法國家長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帶孩子去圖書館,讓孩子感受書籍的氣息和圖書館的氛圍。培養(yǎng)孩子從小去圖書館的習慣,讓孩子從書籍中獲取知識,對孩子的思維、創(chuàng)造力和大腦的開發(fā)都是有作用的。
(王爽)
芬蘭家長不把電子產(chǎn)品當成洪水猛獸
芬蘭教育作為西方教育的典范,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其中,芬蘭家長功不可沒,其家庭教育方法或許能給我們以啟發(fā)。
1.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
芬蘭孩子報的興趣班,絲毫不比中國孩子的少,不同的是,芬蘭家長不熱衷于讓孩子考證,而是更看重孩子是否玩得開心,找到興趣。芬蘭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的目的,是讓孩子接觸更多的事物,找到真正喜歡并愿意花時間去琢磨的東西。
2.不把電子產(chǎn)品當成洪水猛獸
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被稱為“游戲之都”,風靡全球的《憤怒的小鳥》就出自這里,但是芬蘭孩子少有沉迷游戲的。在芬蘭家長看來,電子產(chǎn)品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與其限制孩子使用,不如在自己的監(jiān)管下,幫助孩子甄選出高品質(zhì)的游戲,規(guī)定每天的游戲時間,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重視戶外運動
芬蘭是一個非常重視運動的國家,無論烈日炎炎,還是刮風下雨,芬蘭的孩子都要進行戶外運動。在芬蘭家長看來,孩子要體驗大自然的變化,熟悉自然環(huán)境,偶爾磕碰受傷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4.鼓勵孩子做家務(wù)
芬蘭家長鼓勵孩子從小學習做家務(wù),學校甚至把學做飯作為必修課程。芬蘭孩子不僅要學做飯、清洗廚具,還要參與家庭的日常生活,學習如何分配金錢去購買生活用品。芬蘭家長認為,孩子要學會照顧自己,分擔家務(wù),不僅要會讀書,更要學會如何生活。
5.引導孩子講禮貌
芬蘭家長認為,與人交往要講禮貌,而講禮貌要做到人人平等,比如,家長進孩子的房間要敲門,經(jīng)過孩子同意。通過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芬蘭家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把孩子培養(yǎng)成講禮貌的人。
(陳玉清)
德國家長每天對孩子設(shè)立“安靜無話”時段
在德國家長看來,規(guī)則教育既是對孩子意志力的訓練,又是素質(zhì)教育的組成部分,通行做法大致如下:
1.深入淺出
要求幼兒理解抽象的規(guī)則有相當?shù)碾y度,德國家長會用圖片、故事、演示、肢體語言等方式來啟發(fā)孩子。比如,為了讓孩子理解“不能貪吃”這一規(guī)則,家長會給孩子講“小馬駒因貪吃麥苗被撐死”的童話故事。
2.從生活瑣事做起
德國家長會和孩子一起制定關(guān)于生活瑣事的規(guī)則,包括按時起床和上床、堅持晨練、吃早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wù)、用餐定量、看電視每天不超過2小時、見到老人要有禮貌等。其中特別強調(diào)原則性的規(guī)則,如按時作息、規(guī)律生活和自我控制等。
3.隨時隨地講規(guī)則
德國家長很喜歡在生活中隨時隨地對孩子進行規(guī)則教育,比如,帶孩子走在馬路上時,孩子就會得到“紅燈亮了絕對不能通過”的訓導;孩子們玩游戲時,“遵守規(guī)則不準耍賴”也被提高到與人品相關(guān)的高度。
4.循序漸進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同一規(guī)則的要求會有所不同。比如,要求孩子做事集中注意力,2歲半的孩子,家長會設(shè)立每天20分鐘的“安靜無話”時段,要求孩子在自己固定的位置專心做事情,不說一句話,如果孩子沒有做到,那就需重新啟動“安靜無話”20分鐘。孩子長到4歲時,“安靜無話”時段就延長至40分鐘,孩子長到5歲時,“安靜無話”時段延長至1小時。
5.尊重孩子的個性
每每在孩子著手做事之前,德國家長便會與孩子約法三章,把各種規(guī)則講清楚,允許孩子提出反對意見,甚至贊賞孩子與家長爭辯。然后,在規(guī)則允許的范圍內(nèi),孩子便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愿選擇做事方式。實踐證明,因為得到了家長的尊重,孩子不僅工作完成得比較順利,也能很好地遵守規(guī)則。
6.不體罰
德國家長認為,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擁有享受自由的權(quán)利,當然,這是一種在規(guī)則允許范圍內(nèi)的自由,因此,德國家長在實施規(guī)則教育時,從來不體罰,更多是肯定和贊美。
不過,如果孩子違反規(guī)則,就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后果。比如,吃飯的時候孩子玩耍、說笑,不認真吃飯,吃飯時間結(jié)束,德國家長就會收走食物,孩子再哭鬧也沒用,只能挨餓到下一頓飯。這不是體罰,而是規(guī)則教育的一部分。
(趙敏捷)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