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展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是國家應對人口結構變化的政策新動向。對東部7省份政策文本進行內容分析,發(fā)現省級政府推進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的政策表現出話語模糊、多態(tài)并行、配置失衡、松散組合、注意力偏差等特征,具體包括職責、經費與評估細則不明,整體同質化與局部創(chuàng)新共存,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運用不足,政策要素與工具組合缺乏系統(tǒng)性,重“實施”輕“保障”?;诖耍磥響匾曊呒毣c再造,提高話語精準度;鼓勵政策創(chuàng)新與政策學習,推動先進經驗雙向擴散;改進政策工具配置方式,提高要素組合系統(tǒng)性;動態(tài)調整注意力結構,增強政策可持續(xù)性。
[關鍵詞]老年教育;智能技術教育;政策工具;政策創(chuàng)新;政策注意力
[作者簡介]邢克(2000- ),男,河北唐山人,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在讀碩士。(上海" 200062)馬立超(1996- ),男,河南林州人,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在讀博士。(北京" 10008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國家教育體系適應人口結構變化的戰(zhàn)略管理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AGL030)
[中圖分類號]G7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4)13-0062-08
一、問題的提出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6億,占總人口的比例達18.7%,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1]。與此同時,隨著工業(yè)4.0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智能技術在社會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然而,由于老年人在認知、思維、技能等方面存在局限,難以迅速適應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應用。讓所有人共享“數字紅利”是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旨歸,也是未來社會需要持續(xù)努力的方向。若說5G應用、人工智能等領域的輝煌成就讓人們感受到科技發(fā)展的“速度”,那么讓所有年齡段的人都無障礙地享受數字化服務帶來的便捷,則是讓更多人體驗到科技發(fā)展的“溫度”[2]。有鑒于此,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為《通知》),明確提出要有效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讓廣大老年人更好地適應并融入智慧社會”,并將開展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列為老年教育的重點內容[3]。2021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廣泛開展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教育培訓的通知》從國家層面進一步制定了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的具體舉措和行動路線。為貫徹落實有關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的政策,省級政府也相繼制定了體現地方特色的政策。從政策制定部門來看,僅有少數省份的教育部門單獨發(fā)布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的指導性文件,大多數省份是將其作為一個章節(jié)整合在政府辦公廳、民政廳等部門文件中。政策文本是了解政策制定過程和開展政策批判性分析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有助于預測和把握政策執(zhí)行的實際效果。政策工具作為政策落實的實際手段,其組合模式能夠反映出政府注意力分配情況以及政策執(zhí)行主體之間的協調配合狀況?;诖?,本研究借助Nvivo 11 plus軟件對省級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政策進行文本計量分析,剖析省級政府制定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政策的邏輯特征,并提出促進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優(yōu)化建議。
二、研究設計
(一)政策樣本
首先,以“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培訓”“普及推廣”等作為關鍵詞,在各省份的教育主管部門網站進行檢索,結合“標題檢索”和“全文檢索”的方式來確保政策文件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其次,根據以下4個標準對政策進行篩選:一是發(fā)文時間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通知》之后;二是發(fā)文單位為教育主管部門或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三是去除意見征集稿、政策解讀文件以及失效文件,只保留實施方案、通知等政策性文件;四是發(fā)文內容與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緊密相關,并最好直接體現教育實踐措施。兼顧政策文本的可獲取性與完整性,最終梳理出7個省級行政單位的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政策(見表1)。
(二)政策理論框架
政策工具是執(zhí)行主體在動態(tài)實現政策目標過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對順利實現政策目標、改善政策執(zhí)行過程、提高政策實施成效具有保障作用。目前,學界從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公共行政學、文化學、倫理學等多學科視角[4]對政策工具配置進行研究,并且對政策工具類型的劃分也存在不同觀點。麥克唐奈(MeDonnell)和埃爾莫爾(Elmore)將政策工具劃分為命令型、激勵型、能力建設型、系統(tǒng)變革型、勸誡型[5];豪利特(Howlett)根據目標對象的接受意愿,劃分為自愿型、強制型和混合型[6];羅思韋爾(Rothwell)和澤格菲爾德(Zegveld)則將其分為供給型、需求型和環(huán)境型三種類型[7]。鑒于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涉及多元主體責任,本研究參考羅思韋爾與澤格菲爾德的政策工具分類法,將其作為分析政策工具配置情況的基本維度。在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政策中,三類政策工具扮演不同的角色。具體而言,供給型政策工具發(fā)揮“推力”作用,即政府提供基礎設施、師資隊伍、信息技術、組織保障等支持,改善政策實施要素的供給;需求型政策工具發(fā)揮“拉力”作用,主要是以服務外包的方式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減少需求側的不穩(wěn)定性;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則是通過宣傳、引導、鼓勵等手段,為政策執(zhí)行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政策內容作為政策體系建構的起點,體現了制定者或決策者在治理公共問題時的偏好程度,因此,在考慮政策工具配置時還應融入內容要素。史密斯(Smith)構建的公共政策執(zhí)行模型認為,影響政策執(zhí)行過程的主要因素有理想化政策、執(zhí)行機構、政策影響對象、政策環(huán)境[8],這四類要素也是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政策所關注的核心內容。因此,本研究提煉出6類政策內容要素作為文本分析的另一維度,具體包括問題聚焦、專業(yè)支持、資源開發(fā)、組織實施、引導宣傳、管理監(jiān)督。其中,問題聚焦為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指明了未來發(fā)展方向,在把握重點和難點的基礎上,明確教育政策亟須解決的問題;專業(yè)支持側重技術平臺、專業(yè)人員等方面的供給,為推動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條件;資源開發(fā)指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過程中課程要素的創(chuàng)新、產品的適老化改造、資源的共建共享等;組織實施是通過學校、社區(qū)、企業(yè)等主體開展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強調教育和培訓開展的過程;引導宣傳是通過媒體力量宣傳有益經驗與成功案例,營造社會氛圍;管理監(jiān)督為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提供約束力量,保障政策落實的規(guī)范性和合法性。
基于政策工具和政策內容兩個維度,構建出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政策的二維分析框架(見圖1),作為分析省級政府推動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政策的框架。
(三)文本編碼
按照“序號—章節(jié)—條款—行數”的標準,采用質性分析軟件Nvivo 11 plus對政策文本加以編碼?!靶蛱枴奔幢?中各項政策的順序編號,由政策發(fā)布時間的先后來確定;“章節(jié)”對應原始政策文本中的章節(jié)序號;“條款”是原始政策文本中的條款序號;“行數”是文本內容在所屬條款下的具體行數。例如,“1-2-3-5”指代浙江省《關于開展老年人智能技術日常應用普及行動的通知》中第二章第三條的第五行內容,具體內容為“全省每年征集建設100個適合老年人學習的智能技術應用視頻、10本以上紙媒教材(講義、讀本),做好10個優(yōu)秀案例的征集和推廣工作”,以此來保證編碼對應政策文本內容的唯一性。
三、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政策的邏輯特征
(一)話語模糊:職責、經費與評估細則不明
政策文本分析結果顯示,各省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的推進過程涉及多元社會主體。無論是與老年人聯系密切的社區(qū)、社區(qū)學校、老年大學,或是行業(yè)企業(yè)、社會公益組織等,政府均鼓勵其參與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過程。供給主體的多元化有利于滿足老齡化時代的智能技術教育需求,但各主體所承擔的責任或義務,以及應該為老年人提供何種支持,政策未能明確說明,導致各主體承擔的培訓內容難以科學劃分,責任歸屬的明晰性和銜接性有待完善。否則,可能出現培訓重復的情況,從而降低教育培訓的效率。此外,作為社會福利性事業(yè),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的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撥款,然而,除了浙江省在政策中提及經費保障外,其他省份均未對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的經費支持進行明確規(guī)定。而浙江省的政策對財政經費的表述也相對籠統(tǒng),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政策執(zhí)行狀況的改進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政策成效評估,盡管有省份將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的實施情況納入了考核內容,但尚未制定明確的目標成效,也缺乏對應的評估主體、評估指標、評估流程與評估結果應用,使得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政策的執(zhí)行過程缺少實時監(jiān)測和追蹤評定的依據。
(二)多態(tài)并行:整體同質與局部創(chuàng)新共存
政策文本內容是政府施政意志的直接體現,對其進行解釋與解構,能夠挖掘出背后所蘊含的實質性內容[9]。對各省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政策進行對比后發(fā)現,部分省份嘗試結合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優(yōu)勢、信息化發(fā)展進程以及老年教育基本特點,對老年人接受智能技術教育的形式進行獨具特色的創(chuàng)新。具體而言,這些政策創(chuàng)新包括就近組織實施培訓、研發(fā)專門課程資源、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發(fā)揮老年大學專業(yè)作用、提升教育數字化水平、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六類舉措,而天津市、上海市、福建省等依據本地老年教育發(fā)展特色,進一步凸顯其優(yōu)勢。例如,天津市基于其獨創(chuàng)性的社區(qū)辦學模式,著力發(fā)揮社區(qū)教育指導中心在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中的服務與指導作用,利用多樣的社區(qū)老年教育組織,拓寬老年大學與社區(qū)聯系的渠道,并通過舉辦社區(qū)教育活動為老年人接受智能技術教育提供便利,在實現優(yōu)質資源開放的同時,又保障了服務品質;上海市則充分強調數字信息的運用,依托發(fā)達的大數據平臺為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提質增效;福建省則著力開發(fā)智能技術應用通識課程的方言版本,以滿足省內不同地區(qū)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在培訓效果保障方面開辟了新思路。
盡管各省部分政策在細節(jié)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但大多數省份基本遵循國家政策的核心要點,未對政策目標和主要舉措進行創(chuàng)新。這種自上而下的“政策對齊”模式存在多種弊端。一是雖然國家政策文件是地方政策制定的基準參考,但單純“向上看齊”的地方政策響應方式呈現出“被動性”,容易導致不同省份的政策文本同質化,降低實踐舉措的針對性。二是政策模仿行為雖能降低政策制定的難度,但同時也會加大政策工具配置不當而出現的政策風險的可能性。三是各省間存在較大差異,同級政府間的“政策對標”容易導致各省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政策的“離土性”。總之,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的政策內容應在體現國家統(tǒng)一要求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地方特殊性,各省未來要在挖掘自身優(yōu)勢、創(chuàng)新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方面進一步探索。
(三)配置失衡: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運用不足
政策文本量化分析結果顯示,省級政府在開展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時采用的政策工具比較多元,涵蓋供給型、需求型、環(huán)境型三類政策工具,但政策工具配比失衡的問題需進一步改善。如下頁表2所示,各省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政策中,供給型政策工具占比較高(42.31%),需求型政策工具占比次之(38.46%),而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相對較少(19.23%)。供給型工具因其易操作、管理難度低以及政府主導等特點,對高效推進政策目標的實現具有一定的作用[10]。但這類工具在宏觀方向把控、社會氛圍營造方面的作用較弱,無法為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的實施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發(fā)展環(huán)境,而這正是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的優(yōu)勢。理想的政策效果以及長遠的政策受益離不開政策工具的均衡配比與合理運用,政策的有效執(zhí)行不僅需要政府這一執(zhí)行主體的強勢驅動,還需要清晰的政策目標、科學的管理制度、完備的組織保障、多方的社會參與以及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的支持。
首先,在供給型政策工具中,技術支持、人員支持和組織建設三種作用形式的分布較為均衡,表明各省均重視為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提供充足的基礎條件保障,包括網絡平臺建設、適老化操作界面改造、針對性課程資源開發(fā)、組織體系架構優(yōu)化等。其次,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主要借助目標規(guī)劃、法規(guī)管制、考核評估三種方式發(fā)揮作用,其中目標規(guī)劃的比例最高(54.29%),說明各省開展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時精準聚焦老年人在信息時代生活中面臨的現實問題,制定出精準化的教育目標與規(guī)劃,但法規(guī)管制方面的內容配比低于20%,未來在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的規(guī)范性和制度性方面有待改進。最后,需求型政策工具主要通過服務外包、試點示范、宣傳推廣、興趣調動等方式發(fā)揮作用。此類政策工具尤為注重調動社會各方力量,通過開發(fā)目標群體的需求來拉動政策目標實現。服務外包的比例較高,地方政府開展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主要依靠老年大學、社區(qū)學校、高校、企業(yè)等社會主體,從老年人的真實需求出發(fā),有力推動智能技術教育,但宣傳力度不夠、老年人對新興智能技術的興趣不高、缺乏成效顯著的示范案例,這也是未來需要突破之處。
(四)松散組合:政策要素與工具組合缺乏系統(tǒng)性
各類政策工具的使用需要結合多種手段或方式,以增強政策的針對性。結合政策工具類型與政策要素對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政策進行二維分析結果顯示,問題聚焦、專業(yè)支持、資源開發(fā)、組織實施、引導宣傳、管理監(jiān)督這六個方面的政策工具組合形式復雜而割裂,系統(tǒng)性不足(如表3所示)??傮w來看,組織實施方面的政策工具類型占比最高(29.28%),這與老年智能技術教育的政策目標高度契合,尤其是“教什么”“誰來教”“怎么教”的問題是政策執(zhí)行的關鍵,組織實施方面的政策工具能為老年人接受智能技術教育提供相對完整的過程性保障。
然而,引導宣傳方面的政策工具力度明顯不足,尤其對老年教育而言,社會公眾所固有的認知慣性是阻礙老年教育發(fā)展的核心因素,面對國家未來的人口結構變動趨勢,必須通過宣傳引導讓所有人充分意識到老齡化社會帶來的新變化和新挑戰(zhàn),共同助力老年人享受到數字化社會的“紅利”。此外,需求型政策工具在問題聚焦方面的使用頻次為0,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在專業(yè)支持、資源開發(fā)、組織實施、引導宣傳方面發(fā)揮的作用也微乎其微,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政策工具與政策內容的匹配不夠系統(tǒng)化。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作為一個整體,需要各類政策要素和政策工具的系統(tǒng)化設計和協調配置,故而未來應進一步提高政策內容與政策工具組合使用的系統(tǒng)化程度。
(五)注意力偏差:重“實施”輕“保障”
布賴恩·瓊斯(Bryan D.Jones)的決策制定模型指出,決策者在選擇政策內容時需要將有限的注意力進行分配,那些能夠引起注意力關注的事務更容易得到政府決策者的優(yōu)先處理[11]。因此,優(yōu)化政策注意力分配結構是各級政府實現資源整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關鍵,政策注意力的分配格局也會進一步牽引著政策執(zhí)行者的實踐行為[12]。
根據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的政策內容,將政策的目標內容劃分為執(zhí)行落實和配套保障兩個層次,并將編碼中涉及的目標層次參考點作為衡量政策注意力分配的指標。結果顯示,政策對執(zhí)行落實、配套保障兩個維度的參考點頻數分別是90和31,其占比分別為74.38%和25.62%,這說明地方政府對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執(zhí)行落實層面,并輔之以配套保障措施。多個省份的政策文件都提出要形成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的長效機制,強調老年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當前政策也高度關注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的具體落實工作,如課程資源開發(fā)、教學平臺搭建、教學場景變化等細節(jié)。值得關注的是,7個省份的政策對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實施的配套保障措施均關注不足。老年教育本就處于終身教育體系的末端位置[13],相較其他學段教育而言,其共享的保障性資源條件十分薄弱。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政策作為專門性政策,若忽視相應的配套設施和資源保障,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的持續(xù)性發(fā)展將會受到限制。
四、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政策的優(yōu)化建議
(一)重視政策細化與再造,提高話語精準度
地方政府對政策內容的細化是提升公共治理精準性的必要環(huán)節(jié)[14]。針對上一級政策的指導原則和要求,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結合地區(qū)治理實踐,將政策目標與任務加以分解和可操作化??紤]到各地經濟發(fā)展水平和教育發(fā)展程度不完全相同,政策細化時應綜合考慮經濟水平、教育水平、老齡化程度、社區(qū)資源等因素,更加明晰地闡釋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的主體職責、經費來源與評估細則。
一是明確社會多元主體職責。社區(qū)、老年教育機構、高校、社會公益組織等主體因其單位性質不同,在落實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政策的過程中也各有優(yōu)劣,應進一步明確各主體的責任范疇,通過系統(tǒng)化的制度安排,實現各主體的統(tǒng)籌協調、各司其職、有機統(tǒng)一,提升教育政策實施的效率和針對性。例如,社區(qū)負責宣傳智能技術在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高校和老年教育機構承擔智能技術基礎知識和實踐操作的培訓,社會公益組織不定期組織老年人開展智能技術應用的幫扶活動,并輔之以引導性發(fā)展規(guī)劃與管理規(guī)章。多方主體在承擔相應職責時做到“明其位”“不缺位”“不錯位”,以多部門配合、多主體聯動的方式推動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走向高質量發(fā)展。
二是完善經費籌措與使用機制。一方面,政府在對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投入財政經費時應充分考慮地方財政總額和結構,在精準測算的基礎上設置科學合理的投入比例;另一方面,除政府財政經費外,應構建多元化的經費籌措渠道,通過為企業(yè)提供稅收減免等優(yōu)惠政策來吸納社會資本投入,鼓勵社會多方主體參與。此外,在經費使用上,應進一步完善資金管理體制,明晰專項資金使用辦法,保證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三是加強政策落實的評估與監(jiān)督。結合地區(qū)老年教育發(fā)展情況,初步構建相對科學化的評估指標體系,以量化數據和質性案例的方式對政策執(zhí)行效果進行評估,加強對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實施效果的實時監(jiān)督。建立責任清單,督促并激勵各主體履行在智能技術教育中的責任,并組織第三方機構對多元主體履職情況進行評估,充分保障政策執(zhí)行效果。
(二)鼓勵政策創(chuàng)新與政策學習,推動先進經驗雙向擴散
當前省級政府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政策的文本存在同質化的現象,部分內容是國家相關政策文件的拆分與重組,這可能限制了老年人智能教育實踐的創(chuàng)新性。未來,可以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促進政策的創(chuàng)新與傳播。
縱向來看,中國公共政策的傳播基本遵循一種“雙鏈螺旋”的互動模式[15],央地之間聯系密切。國家出臺的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總綱性文件旨在為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指導和實踐依據。相較于地方,中央對地方基層的了解相對有限,難以全面考慮到教育實踐中的各種情況,因此,中國公共政策的實驗推廣往往采取“干中學”的模式,對政策落實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以“地方創(chuàng)新—上級采納—推廣實行”的路徑來解決[16]。東部7省份處于我國經濟發(fā)展和教育發(fā)展的前沿地區(qū),具有天然的教育政策創(chuàng)新優(yōu)勢,應當在開展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的過程中大膽嘗試,為其他省份積累豐富的先進經驗。通過政策的縱向傳播,為中央政策的完善提供新的思路,助力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高水平發(fā)展。
橫向來看,不同省份在政治文化、經濟水平、社會心理等方面存在差異,需要結合自身發(fā)展實際對教育政策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在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的預備、實施、保障等環(huán)節(jié)開創(chuàng)新舉措。誠然,各地開展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的過程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省際間的關系應是“學習”大于“競爭”,積極借鑒成功經驗。與自上而下的政策模仿相比,同級政府的政策學習更為靈活,效果更好,因此,各省未來應進一步加強政策創(chuàng)新,通過政策的橫向傳播,以點帶面提升全國政策落實的整體成效。
(三)改進政策工具配置方式,提高要素組合系統(tǒng)性
不同類型政策工具與政策目標之間具有內在的、有規(guī)律的非線性聯系,因此,在政策工具的使用上應考慮其自身屬性和適用范圍,在確保政策短期效應的同時謀求可持續(xù)發(fā)展。本研究表明,省級政府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政策偏重供給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而對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的運用則顯得不足。地方政府未來應調整政策工具的內部結構,優(yōu)化不同類型政策工具的配比,適度增加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在推動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發(fā)展方面的作用。
一是逐步調整供給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比例,保證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有序開展的基礎條件。在發(fā)展初期,政府應提供技術設施、人員配備和組織建設方面的支持,快速構建智能技術教育實施所需的基礎性資源。隨著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的深化推進,相對成型的組織制度、人員結構和基礎設施已經能夠滿足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日常運作的需要,此時應進一步挖掘優(yōu)質師資力量、促進基礎條件轉型升級和建設常態(tài)化運行機制。
二是保障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比例,發(fā)揮社會多元主體的價值。未來,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要更加充分地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通過服務外包的形式,由老年教育機構、社會公益組織、普通高校、職業(yè)院校、專門性企業(yè)來組織實施,這有利于激發(fā)社會主體的創(chuàng)新活力,滿足老年人在智能技術方面的個性化需求。
三是有重點、有計劃地適度增加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的作用在于鼓勵和引導,具有投入低、效率高的特點。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作為一項新生事物,在推進過程中難免出現認知慣性的阻礙,因此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和政策引導,為開展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培訓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四)動態(tài)調整注意力結構,增強政策可持續(xù)性
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政策具有“面向未來”的特征,因此,政策設計應在現實基礎與未來目標之間形成積極的推動力。目前,省級政府的政策注意力集中在教育政策的執(zhí)行落實層面,急于快速看到政策執(zhí)行成效,導致配套保障成為政策注意力關注的短板,缺乏更加中長期的發(fā)展規(guī)劃。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應關注長遠的成效,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推動老年人群體對新興智能技術的適應,從而應對國家人口結構趨向老齡化的現實。
“可持續(xù)”是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政策實施與完善的根本邏輯。當前政策對智能技術教育“實施”的強關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智能技術教育開展過程中配套制度建設的“穩(wěn)中求進”原則?!氨U稀弊鳛槔夏耆酥悄芗夹g教育實施的“助力器”,其重要性會隨著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普及和深入推進而得以凸顯。有鑒于此,各地政府應對政策注意力配置思路進行動態(tài)化調整,以達到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政策在“執(zhí)行落實”與“配套保障”方面的均衡。當然,這并非要求地方政府在各方面對政策注意力進行平均分配,而是爭取將政策話語注意力的分配差異保持在合理且適當的區(qū)間內。例如,建立政策執(zhí)行機構與其他平行機構之間的資源與信息共享機制,打破部門間的壁壘,以良性互動配合政策注意力結構的動態(tài)調整。
[參考文獻]
[1]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21:66.
[2]符曉波.共享科技發(fā)展紅利,一個都不能少[N].科技日報,2021-09-03(3).
[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EB/OL].(2020-11-24)[2020-01-22].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11/24/content_5563804.htm?eqid=953af38e000d25090000000364619055.
[4]馬立超.教育政策工具配置研究的全球視野與中國圖景[J].上海教育科研,2020(3):25-30.
[5]McDonnell L M,Elmore R F.Getting the job done:Alternative policy instruments[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1987,9(2):133-152.
[6](加)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環(huán)與政策子系統(tǒng)[M].龐詩,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141.
[7]Rothwell R.,Zegveld W.Reindusdalization and Technology[M].London:Logman Group Limited,1985:83-104.
[8]Smith T B.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J].Policy sciences,1973(2):197-209.
[9]劉復興.教育政策的四重視角[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4):13-19.
[10]楊曉宏,李肖鋒,馬娟,等.政策工具視角下的省級基礎教育信息化政策文本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23,33(6):64-72.
[11](美)布賴恩·瓊斯.再思民主政治中的決策制定:注意力、選擇和公共政策[M].李丹陽,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58-59.
[12]馬立超,蔣帆.義務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的政策注意力分配偏差及其優(yōu)化——基于“空間·過程·要素”三維框架的文本編碼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21(12):29-38.
[13]杜鵬,吳賜霖.中國老年教育的新定位、多元功能與實現路徑[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22(5):130-142.
[14]杜其君.政策細化:一種政策適應性的再生產方式[J].公共管理評論,2023,5(1):25-44.
[15]王雨辰.中國政策過程中的雙鏈螺旋互動模式——以PPP領域中央政策與地方實踐的發(fā)展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62(3):118-131.
[16]王浦劬,賴先進.中國公共政策擴散的模式與機制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0(6):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