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東漢辭賦家趙壹,漢陽郡西縣人,《后漢書》有傳。靈帝光和元年(一七八)為上計吏,得到司徒袁逢、河南尹羊陟賞識,名動京師。西歸后,“十辟公府,并不就,終于家”。
趙壹生活在桓靈之世,見郡士梁孔達、姜孟穎“慕張生(張芝)之草書過于???、顏”。后學之徒,競慕杜度、崔瑗草書,“鉆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展指畫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又見張芝“褒杜、崔,沮羅、趙,忻忻有自臧之意”。趙壹忿于“背經而趨俗”,故撰《非草書》。
《非草書》所“非”者三條:首先,草書“貴刪難省煩,損復為單”,本于“易而速”,務取其簡易。今之學草書者,不思其簡易之旨,反“難而遲”。私書相與云“適迫遽,故不及草”。其次,草書家杜度、崔瑗、張芝“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余暇,游手于斯”。而后世仰慕者,卻專以草書為務。其三,草書是“技藝之細者”,“鄉(xiāng)邑不以此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講試,四科不以此求備,征聘不問此意,考績不課此字”。
趙壹仕為“郡吏”, 必能書法,但他認為書法優(yōu)劣無關治國理政,何況草書不是課吏的書體,故謂“徒善字既不達于政, 而拙草無損于治”。這與當時蔡邕“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匡國理政,未有其能”之說同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