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芝,字伯英,敦煌郡源泉縣人,出身于東漢官宦世家。張芝的父親是張奐,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度遼將軍、大司農(nóng)等,有著卓越的戰(zhàn)功。張芝的母親是名大家閨秀,賢惠淑良。張芝就在這樣一個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成長。雖然出身條件十分優(yōu)越,但卻沒有紈绔子弟的惡習。
張芝小時候,非常喜歡寫字,對于書法,達到了癡迷的境界。張芝十分注重實踐,在他家的旁邊有一個池子。張芝的父親為了提高張芝的書法水平,就在這個池子邊上擺設了石凳和石桌,還買了錦帛給他練。
張芝在這些物質(zhì)條件的基礎上,認認真真地練習書法。他將字寫在了錦帛上,寫完以后,就將錦帛放在池子里清洗,晾干以后再寫。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張芝的書法水平越來越高,旁邊的池子也越洗越黑。等他功成名就的時候,清池也變成了墨池。這足以看出張芝的勤勞刻苦。
張芝的草書,開創(chuàng)了書法界的一個新時代。后世歷代書法大家都稱張芝的草書為“一筆書”。他的字一氣呵成,雖偶有不連,但血脈不斷。這種寫法,足讓書法大家嘆為觀止。晉朝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對張芝的草書也情有獨鐘,頗受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