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榮 楊銘暉
摘要:通過對《博物志》神話故事中的文圖轉化研究,達到文化呈現形式拓廣和文化價值應用再發(fā)展的目的。運用抽象、象征、擬人、元素嫁接等手段,將神話傳說中的文字語義向視覺形態(tài)轉化,探索一條適用于當代文化傳播條件的圖形圖像創(chuàng)作方法。突破傳統(tǒng)文化內容向視覺轉化中單一的符號化手段,建立以圖像溯源為基礎的基本創(chuàng)作思維。提供一種新文創(chuàng)轉化與傳播思路。用插畫的形式對《博物志》進行整合的文圖轉化,使插畫之間既保持了單個故事的獨立性,又能兼具大背景框架和故事條件。以此達到對文化呈現形式的拓展,發(fā)掘文化價值應用的再發(fā)展。
關鍵詞:神話故事;插畫設計;博物志;視覺圖像;視覺轉化
中圖分類號:J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10-0148-04
引言
中國歷史上神話題材的故事眾多,上到盤古開天辟地,下到愚公移山,這些故事所傳達的觀念滲透在民族精神、傳統(tǒng)文化等各個方面。按時間進度閱讀中國神話,其內容與人類社會發(fā)展有所聯系,并逐漸由單純歌頌神明變?yōu)榻庹f自然、弘揚美德、強調崇拜和寄托精神等,具有了人文精神和藝術意象的解釋,是對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曲折反映,也是對古人思維創(chuàng)意的體現。將神話故事用插畫形式表現是文字向圖像轉化的過程,是將文本載體轉化為插畫設計的視覺圖像方式,通過視覺圖像形式呈現,能為其提供一種新的轉化方式與傳播思路。
一、《博物志》中神話故事的歷史文化和研究價值
(一)神話故事的歷史文化分析
《博物志》是西晉博物學家張華著作的志怪小說集,內容包羅萬象,是多本志怪小說內容的集合延伸,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擴充撰寫?!恫┪镏尽返某霈F與發(fā)展,與社會關系模式、發(fā)展方式、地理環(huán)境和文化發(fā)展緊密聯系,是人類對自然和社會進行不自覺藝術加工的反饋,寄托了古人的意志和理想。這種特征由以下幾方面體現:
1. 自然崇拜:這時期人類還處于蒙昧狀態(tài),對自然實物充滿崇拜與敬畏,如《博物志》中記載的乘黃、肥遺等異獸,都是將對延年益壽的美好愿景和對自然災害的敬畏情緒實體化,從而構建出神話故事。將抽象的情緒與現實實物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具有代表意味的形象。
2. 人文內涵: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豐富多樣,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和鮮明差異。原因是早期我國地域遼闊,交通不便,很難做到文化相互交融,各氏族都專注于自己的精神文化,使這種影響在神話書寫中得到表現。如南方氣候環(huán)境適宜生存,物種豐富,所描寫的神話形象多有實物參照具有很強的神性特點,而北方生存環(huán)境較為苛刻,地廣人稀參照有限,所描繪的神話形象多造型怪異具有人性特點。這些差異反映在豐富多樣的神話故事中,是不同地區(qū)人文內涵的體現。
3. 社會發(fā)展:生產進步和認知水平的提高使早期僅表達崇拜和宗教意象的神話開始無法滿足人們需求,精神需求的提高擴充了神話形象的內容。所以神話發(fā)展進程也從側面表現了社會關系的轉變,其中較為明顯的是神怪異獸類形象的轉變由獸向人過渡,背景與內容也更加完善,開始具有人類的社會關系。如《博物志》中對帝之二女的描述“洞庭君山,帝之二女居之,曰湘夫人”。(卷六)“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竹盡斑。”(卷八)前句繼承了《山海經》中的部分描述,刪減了“怪鳥”等獸類形態(tài),后句增添了帝之二女的人物關系和社會關系,為其賦予了人性化。這些變化標志著單純的獸性崇拜和敬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需求,“人”逐步成為社會的中心。這一轉變蘊含著社會發(fā)展的縮影,在生產力文化等快速發(fā)展下,人類逐漸成為主體。
(二)文字語義轉化為視覺圖像的意義
社會形態(tài)和時代需求會影響神話的呈現方式,這種發(fā)展過程體現了不同時期神話故事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代表涵義,對內容也依據時代需求發(fā)生了修改和再塑。早期主要依靠口耳相傳、民樂歌頌、建筑裝飾和文學藝術等呈現方式,而當數字化時代到來后,網絡途徑和數字平面設計方式成為新的選擇,經過文圖轉化后的神話不僅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再現,還可以反作用于當代文化發(fā)展,在設計中提供歷史底蘊和注入符合時代的思想,使文化傳承不局限于再現和照搬。這些轉化優(yōu)勢由以下幾點體現:
1. 時代潮流的選擇:數字時代克服了地理和距離上的困難,使文化以世界為范圍做到共享和展示。視覺化與圖像化成為當下的主流現象,各種知識語言都快速向圖像進行轉化,這意味著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方式產生巨大轉變,對文化的呈現形式有了新的需求。而這種呈現方式的變化,無疑有助于《博物志》中神話故事更清晰地表現文化內涵。
2. 系統(tǒng)化整理內容:《博物志》中神話故事的文圖轉化是對書籍的概念化、視覺化,這樣的呈現方式不僅包含了文字中的知識與內容,還能清晰地表現出其中的聯系,對信息做到層級分化展示。相較于文字能更直觀地展現和理解現實意義與文化內涵,在記錄客觀事實的同時注入了獨屬于當代社會的個性色彩,使其涵義得到了擴充和遞增,成為人類對現實和文化本質的感悟體現。
3. 打破受眾局限性:相較于冗長和難懂的古文,影像和圖像等逐漸成為受眾的喜好形式。信息開始被壓縮化、簡潔化,快節(jié)奏和直觀化成為大眾的主要需求,越來越多的文化開始被融入視覺文化中。這樣的轉變可以使《博物志》不再只依靠傳統(tǒng)書籍呈現,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輸出,增加了讀者的互動性,最大限度地擺脫了現實因素的制約。
二、神話故事的插畫設計視覺轉化策略
視覺是人類對外界進行解讀和獲取知識的重要知覺之一,在知覺、記憶和思維上也有相當多一部分受視覺影響,以視覺作為組織、加工和存儲形式,所以通過視知覺的思維原理對畫面進行視覺加工能有效提升畫面觀感?!恫┪镏尽分猩裨捁适碌囊曈X化設計以視知覺理論為依據,通過視覺對人類的影響因素進行設計。
(一)建立畫面信息層次分級
在視覺轉化的結構設計上,以文化呈現形式拓展目的為主,文化價值應用再發(fā)展目的為輔進行研究。選取山川地理、神怪異獸、神思遐想和吉祥意象為內容進行再設計。依據時代發(fā)展對神話故事的影響,從地域文化、歷史價值、社會結構、主流文化選擇和文化題材的價值再造進行探究。在畫面信息上將4 種文本元素進行分級,明確其代表的內在意義,以遞進的形式為內核,層級的方式為展現,進行設計的交融,構建《博物志》中神話故事在插畫設計中的框架(圖1)。在設計的應用上,以交互設計為主要手段,利用小程序作為展示平臺,以此來達到《博物志》中神話故事的插畫設計呈現目的。
(二)提煉內容構建直觀展示
插畫設計畫面構建視覺信息的前提建立在轉化文本內容上,這是《博物志》中神話故事重述重繪的關鍵。通過提取元素、分屬層級、畫面應用和展示參考幾個方面整理出所參考使用的文本內容,將其劃分為4 個層級進行視覺化的框架搭建。(表1)以書中山川地理為背景,將神怪異獸、神思遐想以及吉祥意象分為單個插畫故事進行填充。在畫面視覺表現設計上按照“視覺符號+文化符碼+時代需求”的構成形式,將語言文字符號進行文本視覺化。在畫面觀感呈現上由三個維度進行轉化,分別是:
1.“意”向“形”的轉化,根據文字符號所代表的詞匯意義將其轉化為現代相對應的物體或生物形象,結合數字繪畫流行風格和時下流行元素完成文本從漢字到圖形的轉換。
2.“象”向“形”的轉化,解讀書本內容中的意象延伸,結合形態(tài)構成法進行抽象化、符號化和重構等設計,以插畫畫面重述文本信息完成文本意象到設計圖像的轉化。
3.“形”向“形”的轉化,依據前兩個維度的轉化基礎,可以在得出的現有形象上進行主題風格融匯,通過表現需求對其進行再造和二創(chuàng)設計,完成文本可視化到視覺化設計的轉化。
(三)視覺加工提升畫面觀感
視知覺由注意力、視覺記憶、圖形辨識和視覺想象構成,在《博物志》中神話故事的插畫設計里由3 點表現:
1. 提升畫面吸引度:通過敘事性插畫將文本信息精確地展現,加強故事表達。選取高潮情節(jié)進行轉化,滿足故事元素豐富、刻畫細節(jié)詳盡、故事氣氛高漲等特點。
2. 刻畫加強記憶點:畫面通過重復點和特征點滿足受眾的視覺記憶和圖形辨識。云霧作為多幅畫面共有元素對單個畫面進行了視覺串聯,對受眾進行系列性的視覺記憶暗示,以此達到連接單個圖像構建系列感和同類感的目的。在主體形象上把握基礎特征點,避免設計與文本描述差異過多。
3. 畫面聯想度延伸:通過畫面氛圍和節(jié)奏的把控,在空間上注重運鏡、感官、細節(jié)和情緒,把握特寫、近景、中景和遠景的布局分配,增加畫面層次感把握物體與物體的節(jié)奏。在保證畫面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基礎上滿足秩序性,使畫面兼顧變化和規(guī)律。
以圖4 為例,視覺元素選取老虎、熏華之草、衣冠帶劍,進行符合原文的細節(jié)刻畫和場景搭建,以兩虎隨行作為呈現重點突出謙卑風氣對人和猛獸的影響。運鏡通過特寫、中景和遠景三層,注重虛實遠近突出畫面空間產生受眾對畫面的聯想情緒。
三、《博物志》插畫設計的實踐運用
插畫的核心是向受眾傳遞簡潔明確的信息,激發(fā)觀者的興趣和注意?!恫┪镏尽分猩裨捁适碌牟瀹嬙O計通過視知覺對所提取的符號進行解構、重構。在轉化上通過內容信息的整合分層與固定框架的范圍選擇增強單個插畫間的關聯,為傳統(tǒng)文化的呈現形式拓展和價值應用再發(fā)展提供創(chuàng)新設計思路。力圖突破對插畫設計的局限思維,使插畫兼具獨立性、整體性和連貫性。形式上與傳統(tǒng)書籍插畫和單獨系列插畫區(qū)分,避免了圖像僅能輔助文字和畫面對書中內容進行割裂式傳播表現,防止在傳播中畫面脫離書籍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失去對人類歷史和社會的反映,變成單獨的神話幻想故事。
(一)構圖形式的表現性
畫面的構圖設計是內容傳遞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構圖可以契合畫面的主題使情感和氛圍得到延伸,通過空間與節(jié)奏的把握利用特定范圍表現龐大信息。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中提到了“力”在視覺思維中的重要性,將視覺的感受與作品中“張力”“動力”相結合。在插畫設計的構圖上采取了三角形構圖、對角線構圖、S 形構圖和螺旋形構圖,通過視知覺中外在視覺和內在視覺對受眾的影響把控設計中“力”的表現。(表2)
實踐上分為3 點:
1. 視覺焦點:在畫面觀感上,將表中藍色塊面代表的主題形象作為視覺焦點進行主要刻畫,為畫面進行視覺主次的區(qū)分。
2.“動力”的表現:作品中“動力”體現在畫面結構對動態(tài)感受的影響,以表中紅色線條為代表對“動力”的范圍和趨勢進行標注,使受眾能從靜態(tài)的畫面中感受到動感和延伸感。為畫面性質和運動方向提供明確指示。圖4 中由飛鳥樣式的火焰組成視覺上的線對畫面起到指引和聯系作用,加強了空間感與動感使元素與主體起到相互呼應的關系。
3.“張力”的表現:視覺張力是視覺作品對沖擊力和生命力的把控,是視覺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在視覺張力上要把握動勢,可以適當地進行傾斜畫面、造型發(fā)射或圖形夸張,圖3 中使用的對角線構圖通過成群的仙鶴分割畫面區(qū)域,使主元素與裝飾元素發(fā)生直接關系,利于打破單個主體展示的單調感為畫面提供張力,使插畫設計具有故事感和靈動性。
(二)抽象概念的具象化
在《博物志》中神話故事的插畫繪制中,根據長壽、祥瑞、兇獸、清廉等不同主題特征選取了飛鳥、火焰、仙鶴、云霧等視覺元素構建插畫的視覺語言。在轉化中選取了:直接展示法、意象抽取法、抽象設計法。
直接展示法:對文本中文字語言符號進行局部、整體借代。根據對比《博物志》同類志怪小說可知,同類故事或主題在形象上的描述結構具有相似性,在借代上需遵守主題結構造型的相同點。根據神話故事中依據實物構建主體造型的方式選擇與描述實物相符的原型進行視覺造型轉化。如例圖中犬封人、吉黃、乘黃、老虎、肥遺的造型都是參考自然界中原有犬、馬、狐、虎、蛇的動物形象進行二創(chuàng)。
意象抽取法:對符號進行簡化和替換,使用已形成共識的特定元素或易識別符號、圖形表達豐富的信息內容。對復雜信息進行特點和概念的提煉,做到簡潔化、秩序化、圖形化,抓住主要特征進行夸張和強化,使所表達的內容分出主次。以此迎合現代社會生活趨于簡單直觀的閱讀興趣,避免過于繁雜的模式與構造對視覺造成干擾,引起視覺沖擊力下降降低關注度。以圖3、圖4 為例,通過中國民俗傳說和文學概念象征中的標志元素符號表現兩獸的寓意,對隱性象征做出顯性表現,并以此烘托畫面氛圍。(表3)
抽象設計法:對視覺符號進行重構,抽象類表現手法是畫面風格形成的關鍵,將原有信息進行解構對符號進行分變異提煉出新的圖形和形象。在視覺元素處理上進行幾何化、圖形化變形,增強概括性、流暢感,基于客觀事物注入主觀創(chuàng)作意識,加強視覺信息的表達、傳遞功能。在例圖設計上采用了流線型色塊的直觀呈現,結合傳統(tǒng)白描和數字繪畫在賽璐珞風格的基礎上加入疏密對比的線條,滿足視覺造型搭建的同時增強了流暢靈動感。在畫面設計上更傾向于當代視覺傳達設計潮流的扁平化和簡潔化,使畫面具有獨特的視覺特征。
(三)情緒色彩的直觀化
根據視知覺色彩理論對色彩情緒進行視覺的直觀化處理。生物學家赫姆霍茲認為“色彩感覺是顏色、光對視網膜刺激所造成的神經沖動,知覺是根據心理接受到的沖動形成的有意義的闡釋”。表明了色彩和情緒之間可產生對應的聯系,人類對色彩已經形成了視知覺的自然反應,在情緒和感受上都具有強烈影響,可以使用色彩傳遞視覺效應。在《博物志》中神話故事插畫的設計上筆者選取了蘊含歷史底蘊的五正色:分別是青、赤、黃、白、黑為基礎色。五間色:分別是指綠、紅、流黃、縹、紫為輔助色。根據文本主題含義的區(qū)別以及畫面情緒的差異在色彩上進行了不同的設計。
以圖4、圖5 為例,前者畫面基調以冷色調為主,這類色彩給人傳遞一種距離、冷靜、平靜的感受,從色彩情緒上體現疏離、淡漠和謙卑之禮。同時融入黃色色彩為插畫增添活力和王者的威嚴感觀,對畫面色彩進行碰撞對比,使人物與老虎在外觀色彩和情緒色彩上表現出巨大差異增添矛盾性和戲劇性,以此烘托君子國世外桃源的氣氛和不可思議的影響。后者,畫面根據肥遺的形象特點和代表寓意選擇了紅黑色基調為背景色調,紅、黑兩色在色彩情緒的傳遞上存在警示、危險、未知的感受。一方面突出了畫面的壓迫感和莊嚴感,另一方面通過色彩表現出距離感和不安感。由此,將色彩與文字中的情緒結合起來,以達到畫面情緒直觀化。(表4)
結論
《博物志》中神話題材的插畫設計展示和應用是結合了其歷史內涵、環(huán)境影響、文化精神以及時代發(fā)展的設計。利用數字化插畫設計特有的優(yōu)勢達到兼顧整體與傳遞的目的,在敘事性和視覺性上加以完善,由此增加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呈現方式多樣性,為神話題材的傳播方式以及展示手段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有助于擴展神話題材類故事的受眾,進行一定的經濟價值提升與產業(yè)轉化思路的創(chuàng)新,有助于神話類題材開啟新的價值屬性。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項目(B2018055);武漢工程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項目(k201647)
參考文獻
[1]戈爾茨坦.張明,等譯.認知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8:317.
[2]祝鴻杰.博物志全譯(卷一)[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5-9.
[3]黃敏.張佳薇;孫藍蝶.《楚辭.九歌》文字意象的圖像化研究及設計應用[J]包裝工程,2022.43(12):392-402.
[4]林觀星.民間神話在插畫設計中的視覺研究——以《北京建城傳說故事》為例[J].設計,2022(03):50-53.
[5]苗梅花.何佳.中國風插畫的設計元素及藝術特征探析[J].設計,2022(03):54-57.
[6]呂澤萱.融媒體對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影響及方式[J]中國報業(yè),2022.03(20):98-99.
[7]趙威.怪奇異獸之美——山海經中的異獸描述分析與再造[J].棗莊學院學報,2019.36(06):138-141.
[8]賈新宇.《博物志》中自然異象研究[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01):77-80.
[9]馬敏.中華色彩文化在視覺藝術中的傳承與表現[J].設計,2021(02).126-128.
[10]肖亦期.從數據敘事到意義創(chuàng)造——紅色信息視覺化設計研究[J].設計,2021(04).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