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3718/j.cnki.xdsk.2024.02.015教育與心理研究
作者簡介:張棟梁,浙江大學教育學院、中國科教戰(zhàn)略研究院,講師。
通訊作者:夏文莉,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zhàn)略研究院,研究員。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新時代一流大學建設成效評價理論與應用研究”(72074029),項目負責人:林夢泉(子課題負責人:夏文莉)。
摘" 要: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以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為根本目標,科學地組織開展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成效評價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抓手和邏輯必然。研究構建“自主建構—成效評價”高度耦合聯動的模型框架,旨在推動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更好地為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成效評價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更加充分發(fā)揮學科建設成效評價的指揮棒和風向標作用,促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知識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進而全面助力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谠摽蚣?,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成效評價應充分遵循學科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政策要求,破解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頑疾,并以把握思想方向與中國范式、關注過程建設與發(fā)展?jié)摿?、重視內涵發(fā)展與實質創(chuàng)新、適用多元標準與專業(yè)方法為運作錨點,確保評價活動服務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其實踐重點包括考察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育人機制及其成效、評估教師梯隊合理性與人才引育機制、完善以代表作評價為核心的科研評議機制、實施“案例式”社會影響評價、生成“自主建構—成效評價”的診斷式閉環(huán)報告。
關鍵詞: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哲學社會科學;“雙一流”建設;學科建設;成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841(2024)02-0181-11
一、問題提出
作為現代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哲學社會科學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彰顯著國家、民族的智識水平與發(fā)展?jié)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保?]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圍繞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三大體系”作出系列指示,為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fā)展提出了新理念、新要求。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進一步明確了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工作重點,作出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2]這一重要論斷。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學術和話語最終都落腳在知識維度上,因此,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根本就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各種知識、觀念、方法、命題、理論的集成,承載著具有自身特質的知識、理論、方法,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基礎。當前,“雙一流”建設是推動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fā)展的重要路徑,一批理念先進、基礎扎實、特色鮮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被納入建設范圍,成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先行者?!半p一流”建設成效評價也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的實踐前沿,基于相關評價政策,探索創(chuàng)新學科建設成效評價思路與舉措,充分發(fā)揮評價的風向標和指揮棒作用,對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意義重大。
梳理學術史,殷忠勇[3]、葉繼元[4]、顧曉蕙等[5]、荊林波等[6]、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三大體系”建設研究課題組[7]等對哲學社會科學評價(含學科評價)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結合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特點和“雙一流”建設等最新政策導向,從評價目的、評價主體(如政府、高校、第三方機構)、評價客體(如期刊、智庫成果、公共服務)、評價指標等評價要素入手,對評價體系尤其是具體的評價指標作出設計,提出了評價策略、評價路徑、評價模型等形式的實踐導向評價建議。他們普遍認為,哲學社會科學評價有別于自然科學評價,應凸顯自身特色,如采用定性與定量結合的評價模式、落實同行評議、實施代表作評價等。同時,應該積極面對破“五唯”現實挑戰(zhàn)和“三大體系”構建新需求,構建具有政治導向、創(chuàng)新導向、貢獻導向、特色導向的評價體系。研究的不同之處體現在理論模型構建、現有評價的不足分析以及具體對策設計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從“三大體系”到“自主知識體系”是認識的深化,更是要求的提升,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對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fā)展提出了新使命、新任務,要立足中國實踐,不斷深化“兩個結合”,反思并重構西方知識體系,傳承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貢獻人類文明發(fā)展新形態(tài),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8-9]。相應地,學科建設成效評價也應有所回應。然而,已有研究缺乏從二者耦合聯動的視角來思考如何加強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對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成效評價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更缺乏以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為錨點,對學科建設成效評價的邏輯起點和實踐路徑的反思。
歸納現有研究可知,當前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成效評價仍然一定程度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困境:一是學科特色不突出、路徑同質化,對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響應國家戰(zhàn)略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引導性不足,在學科評價體系中易被邊緣化;二是問題導向不鮮明、理論虛無化,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提出解決人類問題的中國方案等方面的評價導向還不夠突出;三是評價方法不科學、標準西方化,工具理性膨脹、價值理性弱化,對標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構建要求還存在差距。
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和困境,為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建設成效評價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深度耦合、互融互促,優(yōu)化評價體系,賦能學科發(fā)展,構建“自主建構—成效評價”模型框架(圖1)。一是在理論分析層面,將“自主建構”作為優(yōu)化“成效評價”的核心目標,深入分析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成效評價中的路徑同質化、理論虛無化、標準西方化等問題,結合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特點和“雙一流”建設相關政策對其發(fā)展的要求,重新審視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成效評價的邏輯起點,優(yōu)化其理論體系。二是在實踐導向層面,將“成效評價”作為實現“自主建構”的重要手段,基于上述理論探討,結合“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政策要求,有針對性地提出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成效評價改革發(fā)展的運作錨點和實踐重點。質言之,“自主建構—成效評價”模型著力推進“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更好地為“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成效評價”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使“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成效評價”更好地發(fā)揮指揮棒和風向標作用,加快推進知識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并反過來全面助力“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從而形成“自主建構—成效評價”高度耦合的聯動機制。
二、哲學社會科學“自主建構—成效評價”的邏輯起點
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成效評價的邏輯起點是遵循學科規(guī)律與政策要求,并致力于破解現有評價問題。在我國學科門類中,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二元并立的格局已然形成,二者的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顯著差異,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及成效評價應避免簡單復制自然科學學科建設成效評價的方式,需要充分尊重和凸顯其學科特色與屬性。“雙一流”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頂層設計和實踐路徑,學科建設成效評價須以“雙一流”建設相關政策要求為根本遵循。對于哲學社會科學而言,面向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目標要求,其學科建設成效評價應符合如下三大基本邏輯,做到有的放矢、突出特性。
(一)遵循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
與自然科學面向客觀世界不同,哲學社會科學主要探討以人為中心的各種關系,具有專門的研究群體、研究對象、基本觀點、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形成了獨特的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遵循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方能真實反映學科建設成效,發(fā)現學科發(fā)展問題并對建設學科的發(fā)展方向提供正確指引??傮w而言,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其一,凸顯價值思想的方向引領。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不同點在于具有非中立的價值判斷,價值判斷的形成與學術指導思想息息相關。不同的指導思想為學者提供不同的世界觀、方法論,對于同一社會現象,信奉不同思想的學者往往會得出多元甚至對立的價值判斷。回顧歷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離不開回應時代需求、面向未來發(fā)展的先進思想方向引領。中國傳統(tǒng)學術研究以儒家學說為主要指導思想,所形成的學術體系如兩漢經學、宋明理學回應了國家、社會治理需求,引領了文化發(fā)展方向。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其先進性及對哲學社會科學的方向引領作用已為歷史所證明。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哲學社會科學離不開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滋養(yǎng),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的主旋律和原動力,也是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鮮明底色。學科建設和評價中,須以“兩個結合”為核心加強對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fā)展的方向引導。
其二,依靠學科底蘊的持續(xù)熏陶。學科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在于傳承。自然科學的傳承普遍適用規(guī)范化的知識傳授、科研訓練、成績考核等,而哲學社會科學尤其是人文、藝術類學科的傳承具有突出的學派風格特征,研究重點、治學風氣、研究范式乃至寫作風格在師生間代代相傳。久而久之,一些高校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科底蘊,一些蜚聲世界的學派也由此產生,如法學領域的伯克利學派、經濟學領域的芝加哥學派、社會學領域的加州學派等。學科底蘊決定著人才培養(yǎng)質量、學術研究水平以及學科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深厚的學科底蘊能夠熏陶出一批批具有相近知識背景、學術旨趣的高質量研究者,形成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的源頭活水。故而,培植學科底蘊應當成為一流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建設重點和建設成效評價的關注點。
其三,具有較長的成效顯現周期。學科發(fā)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與高水平學術成果的培育。與自然科學有所不同,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非常依賴研究者的人生體驗和生活積累,人才成長周期相對較長。一些實證研究發(fā)現,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和醫(yī)學獎獲得者取得代表性成果的學術年齡集中在30~35歲,哲學社會科學大師寫出代表作的學術年齡往往在40歲之后,但哲學社會科學大師的學術創(chuàng)造力能保持得更持久[10]。自然科學的重大進步與天分、靈感、機遇密不可分,相對而言,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成果更加依賴堅持不懈、久久為功的積淀,許多力作是“十年磨一劍”的產物。同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往往難以即刻獲得社會效益與學界口碑,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獲得認可。在學科建設與學科評價中,只有摒棄短期功利思維,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人才培養(yǎng)、成果培育,才能更好地促進哲學社會科學健康發(fā)展。
(二)回應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相關政策要求
當前,國家以“雙一流”建設為抓手,整體推進一流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自主知識體系和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構建對學科建設的新要求也已體現在“雙一流”建設政策中。“雙一流”建設啟動以來,國家先后出臺了《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等指導性文件,對一流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fā)展提出了綱領性要求,這些要求是學科建設成效評價的重要依據。
其一,凸顯中國特色與自主體系。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與基本國情、文化傳統(tǒng)息息相關,忽視本土資源、盲目追求國際化難以形成真正有益于經濟發(fā)展、文化傳承的研究成果,也難以真正獲得國際同行的認可。因此,在學科建設中凸顯中國特色勢在必行,“雙一流”建設《實施辦法》明確提出要“積極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若干意見》更是將“堅持特色一流”作為“雙一流”建設的基本原則。建立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是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服務的,在“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這一概念中,“自主”是核心要素,蘊含著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的總路線和總目標,即學科建設要以中國為本位,自主推進知識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打破西方研究范式、話語體系的主導地位,提煉哲學社會科學新范疇、新概念、新理論。
其二,體現多元化、差異化發(fā)展路徑。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很難實現標準的統(tǒng)一化。一方面,哲學社會科學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藝術類科學,各個學科的自身特點、發(fā)展規(guī)律存在顯著的差異,如社會科學重視實證研究、藝術類學科關注作品創(chuàng)作等[11]。另一方面,不同學校同一學科的學術傳統(tǒng)、治學風格也往往大相徑庭?!半p一流”建設相關政策要求各個高?!鞍l(fā)揮優(yōu)勢、辦出特色”,落實到哲學社會科學層面,一流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不應盲目套用國內外先行者的成功模式,走千篇一律的發(fā)展路徑,而應實現多元化、差異化發(fā)展。各個一流建設學科有必要回顧學科發(fā)展歷史,找出并發(fā)揚學科優(yōu)勢與學科特色,培育優(yōu)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學科底蘊,努力建成國內外獨樹一幟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高地,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提供多元化、差異化解決方案。
其三,注重成果轉化與實踐應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從理論到理論”的現象,研究成果不夠接地氣,走出學術圈、研究真問題、探究真學問還不夠深入,為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的貢獻度還不高。同時,由于許多哲學社會科學理論既無法準確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又無法切實解決事關中國發(fā)展的大問題,學生難以提起對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興趣與研究熱情[12]。世界一流的哲學社會科學應是促使學校、區(qū)域、國家乃至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有用之學,因此,“雙一流”建設要求一流建設學科注重哲學社會科學的成果轉化與實踐應用。在學校層面,要充分滿足學校的育人需求,促進先進大學精神、大學文化的形成;在區(qū)域層面,要積極對接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服務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在國家層面,要著力實現資政功能,解決國家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推動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國際層面,要聚焦提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國際話語權,討論解決人類發(fā)展面臨的共性問題,弘揚人類共同價值,塑造國際溝通、文明交流的橋梁。
(三)破解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現存問題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逐漸走向標準化,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體系也在逐漸完善。在理論層面,學界借鑒西方的學科評價經驗,以系統(tǒng)的眼光看待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綜合探討評價主體、客體、目的、標準、方法和制度等評價要素,并根據本土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提出評價體系的理論構想。在實踐層面,教育主管部門主導的學科評估已經進行五輪,越來越多的哲學社會科學一級學科參與評估。同時,第三方評價層出不窮,在評價指標、數據分析模型等方面推陳出新,為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的發(fā)展提供了諸多參照系。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學科建設發(fā)展的指揮棒,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仍然存在注重模仿西方評價體系,甚至盲目崇拜“洋標準”“洋排名”的現象,不利于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王學典指出:“自主知識體系命題的提出,實際上意味著從‘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到‘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范式’的轉移?!保?3]當前一些評價體系鼓勵學者在SSCI、Aamp;HCI等國際引文平臺收錄的期刊上發(fā)文,不僅加重了唯論文現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國學者依循西方期刊選文標準,運用西方研究框架、研究路徑、基本結論等生搬硬套解釋中國問題,產出迎合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學術成果。質言之,依照西方評價標準構建起來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將處于西方話語體系的束縛和規(guī)訓之下,難以扎根本土、自主發(fā)展,也無法真正獲得國際話語權。
此外,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長期積存的一些慣性問題,也導致學科評價無法全面準確反映學科綜合實力,并為學科發(fā)展帶來了不準確的引導。
其一,重結果、輕過程的傾向。當前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更多側重于結果成效,比如諸多學科評價都將高端人才、成果獎項、基金項目等高顯示度量化指標作為關鍵指標,對學科建設的過程評估顯著不足??陀^上,許多面向未來發(fā)展、有助于推動學科“練好內功”的改革舉措難以產生即時成效,如強化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理論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冷門絕學人才的招生培養(yǎng)機制建設、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學者成長成才及大師培育體系迭代、人文社會科學科研激勵制度優(yōu)化等。短平快的評價取向促使學科建設追求短期效益,忽視長周期投入、深層次改革,不利于學科的底蘊培養(yǎng)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其二,重科研、輕教學的失衡。在當前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中,科研指標往往占據較大權重,科研項目、科研成果成為評價學科好壞的關鍵要素。擅長申報科研項目、產出科研成果的教師往往得到更多褒獎,而教師的教學能力如何、是否潛心育人的考察往往被忽視。評價指標的不當傾斜難免給學科建設帶來導向偏差,造成有的教師敷衍教學工作、輕視學生培養(yǎng)。大學乃育人之所在,“雙一流”建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科研、教學應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互融互促、不可偏廢。哲學社會科學尤其需要注重學科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傳承,其學科建設成效評價亟待改變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取向,更加充分體現立德樹人、文脈傳承和學派構建。
其三,重數量、輕質量的隱憂。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評價受到西方評價理論、實踐的影響,側重量化評估,以各項指標的數量、規(guī)模來確定學科水平。數量導向容易使哲學社會科學呈現虛假繁榮,出現文章多而無價值、頭銜多而無實學的現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真正有價值的成就難以用數據衡量,如許多文史名家皓首窮經,只有數本著作、數篇論文傳世,藝術大師亦不以高產為能;又如有學者指出,引用次數不必然意味著學術質量,廣受爭議的成果也可能具有較高的被引次數[14]。在量化指標的基礎上,如何評估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的真實質量是一流學科建設成效評價的重要課題。
三、哲學社會科學“自主建構—成效評價”的運作錨點
面向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應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導向,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追求。學科建設成效評價也應基于前述邏輯起點因時而變、隨勢而動,從思想引領、評價對象、評價重點、評價方法等方面抓住若干運作錨點,確保評價活動以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為引領與依歸。
(一)把握思想方向與中國范式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想健康發(fā)展,就必須堅持正確的思想方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這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區(qū)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標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我國,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哲學社會科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最終也不能發(fā)揮應有作用?!保?]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成效評價應當強調意識形態(tài)屬性,在評價指標體系中明確設定政治標準、價值標準,從人才培養(yǎng)、師資隊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角度全方位考察學科建設的思想方向。相關評價指標應具有較大權重,發(fā)揮指揮棒作用,促進學科建設關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思政課程建設、師德師風建設,加強對哲學社會科學科研成果的方向引導,提升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服務國家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的意識和能力。同時,此類評價指標應當具有一票否決的地位,以督促學科建設堅決防范意識形態(tài)問題。
打破西方話語體系的枷鎖,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需要在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評價中凸顯中國特色、中國范式的重要性,鼓勵學科“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2]。西方學科評價已有經驗固然值得參考,但更重要的是結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目的、發(fā)展規(guī)律、發(fā)展階段,努力探索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成效評價的中國范式。在評價指標的設計層面,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成效評價不僅要考察科研成果、文化產品的產出,更要著重評估學科建設是否實現了資政育人功能,特別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是否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在評價數據的選擇層面,既要破除對“洋排名”“洋期刊”的迷信依賴,又要著重引導各學科形成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標志性成果,從而鼓勵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開辟立足本土、自主創(chuàng)新的新路,探索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范式,助力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
(二)關注過程建設與發(fā)展?jié)摿?/p>
面向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成效評價與學科評估、績效評價不同,其目的不是為了將學科分出三六九等,形成排行榜單,而是要測量建設成績、成果,并評價建設實施的效果和效能[15],從中挖掘學科增長點,進而推進發(fā)展性評價,實現以評促建。“雙一流”建設的考核周期一般是五年,但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發(fā)展周期遠大于此,學科建設成效評價應當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關注學科的過程建設與發(fā)展?jié)摿Α?/p>
其一,考察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當代哲學社會科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越來越依賴硬件條件的提升,如完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優(yōu)化哲學社會科學相關數據庫、打造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交流平臺及哲學社會科學同自然科學的學科交流平臺等。考察基礎設施建設狀況有助于引導高校加大對哲學社會科學學科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投入,為學科發(fā)展營造良好的基礎環(huán)境。
其二,考察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fā)展的改革措施。與其他學科一樣,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也需要改革驅動,改革措施雖然不一定會立竿見影,但將持續(xù)助力學科實力提升。學科育人、人才引育、學術生態(tài)、激勵獎懲、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措施,以及其落實情況、階段性成果,都應成為學科建設成效評價的對象。“雙一流”建設不是短期計劃,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fā)展也需要久久為功。故而,學科建設成效評估應著重考察學科發(fā)展?jié)摿?,引導學科建設盡可能規(guī)避急功近利的錯誤發(fā)展思路,致力于筑牢底蘊、謀劃長遠。一方面,有必要評估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的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與戰(zhàn)略舉措,規(guī)劃的合理性、舉措的可執(zhí)行性決定著學科發(fā)展的方向是否正確、路徑是否適當;另一方面,有必要評估學科建設的長效發(fā)展機制,這相當于考察學科發(fā)展的后勁,鼓勵學科關注制度建設、底蘊培養(yǎng)等長周期系統(tǒng)工程,保證建設發(fā)展的連貫性與可持續(xù)性。
(三)重視內涵發(fā)展與實質創(chuàng)新
長期以來,推崇量化考核導致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發(fā)展過于關注各項表現主義指標,而忽視了學科內涵式發(fā)展?!半p一流”建設明確提出,一流學科建設要實現“以質量為核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其成效評價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結構的重要組成,是政府、企業(yè)和公眾對高校進行評判的重要依據,也應當體現以質量為核心的評價理念[16]。落實到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成效評價層面,面向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對建設質量的考察需要著重關注以下幾點。一是在人才培養(yǎng)領域,降低專業(yè)數量、招生規(guī)模等數據的分值比重,轉而著重考核學科優(yōu)化成果、招生機制改革措施以及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升。二是在科學研究領域,降低基地、成果、項目等量化指標的分值比重,轉而重點實施代表作評價,限制申報成果、項目的數量,并對成果、項目的實質性學術貢獻進行同行評價。三是在師資隊伍建設領域,降低師資規(guī)模和“帽子”人才數量等人才數據的分值比重,轉而重點考察師資梯隊的合理性、人才引育對學科發(fā)展的實質影響等。四是在社會服務領域,降低產學研融合的規(guī)模、政策研究報告數量以及智庫規(guī)模等數據的分值比重,轉而著重評估產學研融合的深度、政策研究報告的落實效果以及智庫成果的質量等實質性貢獻。
知識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是學科發(fā)展的不竭源泉。長期以來,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雖然追求創(chuàng)新,但形式創(chuàng)新偏多、實質創(chuàng)新偏少。有些學者盲目追逐社會熱點,短期內產出大量同質化學術成果,真正的學術增量有限;有些學者套用西方流行的研究范式,“包裝”舊有研究成果。為此,面向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成效評價應當著重考察學科建設的實質創(chuàng)新,引導形成創(chuàng)新激勵。譬如,人才培養(yǎng)領域的創(chuàng)新是不是真正提升了人才培養(yǎng)效能;師資隊伍建設領域的創(chuàng)新是不是真正提升了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構建了有助于持續(xù)發(fā)展的人才引育機制;科學研究領域的創(chuàng)新是不是立足真問題,形成了真正有利于解決理論難題或實踐困境的成果[17];社會服務領域的創(chuàng)新是不是切實提升了國家治理的效能,形成了高質量智庫成果,真正解決了事關治國理政、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大問題。
(四)適用多元標準與專業(yè)方法
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成效評價不可以“一把尺子量天下”,而是要適用多元標準來考核學科建設成效,依據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藝術類科學等學科的自身特殊性構建不同的評價標準。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相同學科的校際差異顯著,應當基于各校學科建設方案,構建契合發(fā)展實際的評價標準,以多元評價標準鼓勵學科多元化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科研成果、社會服務成果的形式多種多樣,至少可以劃分為學術類成果、應用類成果、藝術類成果和新媒體類成果,不同類型成果的功能定位有別[18],學術類成果側重解決理論問題,應用類成果側重提供決策參考,藝術類成果側重提供審美價值,新媒體類成果側重提供價值引導,依據成果的功能定位確定不同評價標準才是學科建設成效評價的合理模式。
學科評價的具體方法多種多樣,以科研成果評價為例,主流評價方法至少包括同行評議法、文獻計量法、經濟計量法、多指標綜合評價法等[19]。能否正確選擇適用的專業(yè)評價方法,直接決定評價結果是否準確、合理。同時,應當依據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對象、評價指標的特點確定是否適用定量評價或定性評價。論文數量、發(fā)表級別、轉引次數等指標適用定量評價,而成果創(chuàng)新性、實用性、影響力等指標就適用定性與定量評價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的評價方法。推動定性與定量評價融合互促也是提升評價科學性的重點。例如,林夢泉等學者提出“融合評價”理論(Integrated Evaluation on Education)[20],構建了融合評價的理論體系和方法框架,全面系統(tǒng)地提出定量與定性融合的價值與路徑,破解定量、定性往往不兼容的傳統(tǒng)范式,進而提升成效評價信度和效度,實現定量、定性評價從結合到融合的轉變。
四、哲學社會科學“自主建構—成效評價”的實踐重點
當前,學科建設成效評價的官方實踐載體是“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2020年12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聯合發(fā)布了《“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該辦法明確了學科建設成效評價的四大考核重點,即人才培養(yǎng)、教師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因評價辦法相對宏觀,為更好落實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科建設成效評價,有必要以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為統(tǒng)領,從四大考核重點和結果呈現等方面提煉評價活動的實踐重點。
(一)考察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育人機制及其成效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與時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體學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道德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養(yǎng)成科學思維習慣,促進身心和人格健康發(fā)展?!保?]“雙一流”建設相關政策要求高校推行“三全育人”,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責任感、社會責任心,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育人功能的發(fā)揮對此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育人依靠常態(tài)化機制,學科建設成效評價應考察育人機制面向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情況。其一,考察思政課程建設機制。考察內容不僅包括課程本身的質量,而且要關注課程內容迭代、課程形式更新以及教材修訂等方面,引導高校持續(xù)發(fā)力,打造一批旗幟鮮明、凝心鑄魂的思政“金課”。其二,考察課程思政育人機制。專業(yè)課教學與思想政治工作的結合形式多樣,建設成效評價并不必拘泥于統(tǒng)一標準。可以要求學科自主申報課程思政典型案例參與評價,鼓勵課程思政機制多元化發(fā)展;也可以考察課程思政對學科發(fā)展的促進作用,鼓勵學科發(fā)展與思政工作緊密結合,積極運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推動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其三,考察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育人工作的對接機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是學科育人的理論源泉,考察對接機制既是為了鼓勵理論研究面向育人需要,進行持續(xù)性成果轉化,也是為了督促育人工作向理論研究汲取養(yǎng)分,不斷推動工作內容和形式迭代創(chuàng)新。此外,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育人效果也是學科建設成效評價的重要對象,一方面要評價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作用,尤其是政治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與道德素養(yǎng);另一方面要評價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對大學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包括但不限于校史研究、大學精神挖掘以及大學文化傳承。
(二)評估教師梯隊合理性與人才引育機制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從人抓起,久久為功?!保?]擁有符合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師梯隊是一流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重要標志,面向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對教師梯隊合理性的評價應當兼顧教師梯隊的基本數據和內部結構?;緮祿毞Q、學歷、年齡、學緣等,評估基本數據能夠反映出教師梯隊的現階段素質與未來發(fā)展?jié)摿?。內部結構主要包括專業(yè)方向、崗位分工、團隊設置等方面,評估內部結構能夠反映出教師隊伍在教學、科研、管理等工作中的實際運作效能。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fā)展水平與領軍人才息息相關,許多高校設置了“文科一級教授”“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等榮譽頭銜以待賢才。對領軍人才的評估要參考領軍人才的學術頭銜、科研成果、社會兼職等指標,更要考察領軍人才與教師梯隊的適配性及其面向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引領學科發(fā)展的實際帶動作用。
面向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學科人才引育水平決定了學科建設的未來,考察人才引育機制就是考察學科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力。領軍人才方面,要考察引育機制能否體現提供平臺、精準吸引、長期支持,引導高校針對學科發(fā)展需求精準引進學術大師,并使其在承接重大文化工程、產出學術精品、增強學科底蘊等方面發(fā)揮牽引作用。中青年人才方面,不僅要考察人才引進的相關制度,還要關注人才培育制度能否為中青年人才的成長提供發(fā)展平臺、物質保障,如“傳幫帶”機制、科研資助機制等。鼓勵高校給哲學社會科學中青年人才更多的發(fā)展時間、空間,破除論資排輩的做法、求全責備的觀念等,讓他們能夠深入當代中國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chuàng)新中潛心耕作,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和方案。
(三)完善以代表作評價為核心的科研評議機制
當前,簡單量化評價科研成果已成為阻礙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為克服其負面影響,“代表作評價”正成為評價改革的重要方向?!按碜髟u價”是對一定數量的最能代表評價對象學術水平的成果進行專家學術評審的一套規(guī)則,其核心是淡化數量、突出質量和貢獻[21],更加強調學術成果的創(chuàng)新和價值。
其一,規(guī)范代表作遴選申報。從遴選主體的角度來說,為了體現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科研實力與特色,可以由學者提交具有創(chuàng)新性、影響力的重要成果,評選者根據面向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學科發(fā)展需要與學科建設自身定位加以遴選。遴選標準的設置要凸顯兩個重點:一是立足學科發(fā)展,考察成果是否契合學科建設方案,體現學科建設成效、特色與未來發(fā)展方向;二是堅持貢獻導向,考察成果是否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作出實際貢獻。從遴選數量的角度來說,限定成果申報數量符合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能夠鼓勵學科建設摒棄以數量為導向的科研取向,引導學者扎根基礎性、前瞻性、急需性及冷門絕學領域,進行長周期研究,產出視角高遠、資料詳實、理論深厚的哲學社會科學力作。
其二,完善同行評議機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包含主觀的價值判斷,具有模糊性、描述性等特點,不易通過科學實驗、數學計算進行驗證[22]。目前通行的評價方式是同行評議,其具有學術性、專業(yè)性、綜合性等優(yōu)點,但也存在受非學術因素影響、主觀性過大等不足,完善哲學社會科學同行評議機制可從評價主體、方法、規(guī)則三方面入手。在評價主體方面,規(guī)范評價主體的選擇,搭建數字化評議平臺,建立專家回避制度,盡可能減少知識背景差異、主觀偏好、人情關系等因素對評價結果的影響。在評價方法方面,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的優(yōu)點,為同行評議構建融合評價新模式,對客觀指標數據進行核實、分類、篩選等預處理,為專家評審提供真實、準確、直觀的數據參考,并利用客觀指標數據設計約束評價機制,查糾不合理結果。在評價規(guī)則方面,引導評審專家以自主創(chuàng)新為導向,著重考察科研成果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實質性貢獻,主要包括三大維度:一是選題立意是否凸顯本土意識、現實關懷;二是資料運用是否提煉自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集體實踐、集體智慧、集體經驗;三是研究結論是否突破西方固有思維框架、研究范式、理論前提,提供新范疇、新概念、新理論乃至貢獻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范式。
(四)實施“案例式”社會影響評價
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特質是能夠服務本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也應以服務社會為鵠的。客觀上,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具有社會價值的間接性、社會效益的滯后性等特點[23],但當前學科建設成效評價在社會影響層面主要關注可量化的顯性指標,如承接政府大型咨詢項目、獲得領導肯定性批示等,僅能部分反映學科建設成效的社會影響。對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真實社會貢獻進行考察,不能僅依賴量化指標體系,還需要一些經過分析整理的評估素材,英國“科研卓越框架”(REF)制度對科研成果社會影響力的“案例式”評價辦法可資借鑒。
所謂“案例式”評價,“即在提交的評估材料中,根據要求需要遞交一個完整的說明,并附上該科研成果對其他社會領域所產生具體影響的案例”[24],評價主體基于案例內容展開分析、得出結論。在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成效評價實踐中,亟須強化學科在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國際交融輻射等方面典型案例的評價。形式上,案例既包括關于社會影響的主觀描述,又包括業(yè)內外影響、感知度調查、專業(yè)化評估等客觀佐證資料,尤其是可量化、可對比的數據。評價典型案例,能夠有針對性且直觀地展現學科建設社會服務影響方面的標志性成果、相關領域社會認可度、即期社會效果與中長期影響等方面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案例式”評價也是一種主觀評價,評價主體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評價的科學性。由于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社會影響不僅要保證專業(yè)性,還要追求文化價值、全球影響、實際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等,故而評價主體的構成應體現多元性,既要包括業(yè)內專家,又要適當納入所涉行業(yè)、領域的監(jiān)管部門和社會團體成員等。
(五)生成“自主建構—成效評價”的診斷式閉環(huán)報告
以評促建是學科建設成效評價的原則之一,評價的最終目的不是為院校、學科排名,也不是為分配學科建設資源,而是發(fā)現問題、及時糾偏,并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提供參考,呈現出來的評價結果應該兼具動態(tài)監(jiān)測、問題診斷、糾偏糾錯、正確導向等綜合性功能[25]。面向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成效評價,其結果可以呈現為生成“自主建構—成效評價”的診斷式閉環(huán)報告,更好發(fā)揮以建領評、以評促建的作用。
該報告不僅要全面反映學科建設成效,更要以診斷問題為導向,形成建構與評價的閉環(huán)。其一,分析不足。對標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需求,結合學科特點與建設方案,圍繞人才培養(yǎng)、師資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著重診斷學科發(fā)展的大方向問題及其核心原因,而不應過度糾結于個別指標是否達到預期。其二,提出建議。依據建設學科在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中的定位和當前發(fā)展階段,提煉學科建設在本階段的應有貢獻,并以貢獻為導向,在保留建設學科自身特色的基礎上,提供針對性改進方案,探索獨具風格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之路。其三,推動改進。按照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階段性目標,確定學科整改期限、明確整改責任是督促建設學科解決問題的有力抓手?!半p一流”建設學科成效評價已經形成了公開警示機制,要求實施不力、進展緩慢、缺乏實效的建設學科在一年內整改并接受評價。但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具有多樣性且難以在短期內實現明顯進步,統(tǒng)一使用一年的整改期限并不合適?!白灾鹘嫛尚гu價”的診斷式閉環(huán)報告可以根據學科建設存在的具體問題和專家提供的改進方案,確定合理的整改期限。針對實施有力、進展良好、成效明顯的學科,也可設定相應督促和激勵機制,鞭策其重視評估報告中提出的問題與建議,并落實改進舉措。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2]"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1).
[3]" 殷忠勇.論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J].江蘇社會科學,2020(1):33-40.
[4]" 葉繼元.學術“全評價”體系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社會科學文摘,2021(7):4-6.
[5]" 顧曉蕙,董瑋,胡明列,等.“雙一流”背景下學科建設成效的評價體系[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517-524.
[6]" 荊林波,逯萬輝.新時代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進展:理論與實踐[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3(2):168-181.
[7]"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三大體系”建設研究課題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三大體系”建設進程評價:理論與實踐探析[J].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22(1):148-156.
[8]" 孫樂強.“兩個結合”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J].南京社會科學,2023(7):10-18.
[9]" 楊東,徐信予.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論綱[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2(3):7-10.
[10]" 黃枬森,袁吉富.談談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兼論文科學報在繁榮哲學社會科學中的地位與作用[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9(3):2-7.
[11]" 李勇.“破五唯”背景下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構建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10):46-49.
[12]" 周光禮.破“五唯”立新標: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2(3):15-18.
[13]" 王學典.中國知識體系建構:從“特色”到“自主”[J].新文科理論與實踐,2022(2):11-12.
[14]" 蔣林浩,沈文欽,陳洪捷,等.學科評估的方法、指標體系及其政策影響:美英中三國的比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92-101.
[15]" 林夢泉,陳燕,李勇,等.新時代大學學科成效評價理論框架與應用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21(3):14-21.
[16]" 鐘秉林,王新鳳.我國“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的若干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20(4):1-6.
[17]" 王志章.關于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思考[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5-14.
[18]" 彭忠益.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與評價規(guī)范建構[J].中國高等教育,2018(6):49-51.
[19]" 林成華,周紅坊.“雙一流”建設科研成效評價框架、原則與實施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1(17):10-12.
[20]" 林夢泉,任超,韓菲,等.“融合評價”理論與方法體系建構研究[J].大學與學科,2021(3):46-56.
[21]" 陳燕,韓菲.代表作評價制度:制約因素與對策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0(12):15-20.
[22]" 孫茜.構建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相關問題的思考[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3(2):159-161.
[23]" 劉英鳳.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價機制探析[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12(4):31-35.
[24]" 姜亞洲.英國國家創(chuàng)新戰(zhàn)略中的高??蒲性u估制度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2(8):51-54.
[25]" 張應強.正確認識“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與動態(tài)調整的關系[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32-37.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ZHANG Dongliang1,2,QIU Binze3,XIA Wenli2
(1.CollegeofEdu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8,China;
2.Institute of China’s Science,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Policy,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8,China;
3.InnovationCenterof Yangtze River Delta,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8,China)
Abstract:The fundamental goal of promoting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to construct China’s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and the scientific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and a logical necessity to achieve this goal.The highly coupled and interrelated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independent construction-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aim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to better provide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give fuller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baton and weathervane of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and promote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disciplines. Based on this analytical framework,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should fully follow the development law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meet discipline development policies,overcome the core dilemma of the current evalua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and be guided by maintaining the political orientation and Chinese paradigm,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emphasizing on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substantive innovation,and applying diversified standards and professional methodology,to ensure that evaluation activities can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The focus of practice includes examining the mechanism for educating people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its effectiveness,assessing the rationality of the faculty echelon and the mechanism for attracting and nurturing talents,perfecting the mechanism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centered on the evaluation of masterpieces,implementing the “case-based” evaluation of social influence,and generating the “independent construction-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diagnostic closed-loop evaluation report.
Key words:China’s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discipline construction;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責任編輯" 蔣" 秋
網" 址:http://xbbjb.s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