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田 王俊民
[摘 要]新加坡中小學科學教育在全球享有盛譽。對比新加坡最新修訂的《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21年版)》課程內容和我國《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初中學段的課程內容發(fā)現(xiàn),在課程內容構成方面,兩國有重合之處,新加坡的課程內容體量較小,但其直接由跨學科核心概念統(tǒng)攝內容領域,綜合性更強。在內容標準表述方面,兩國均先進行核心概念說明,再逐一對學習內容予以規(guī)定,我國的表述體系更加完整,更能體現(xiàn)對教學過程的關注,新加坡對核心概念的說明更加系統(tǒng)全面,學習成果與學習內容一一對應,且均從核心知識、實踐以及價值觀、倫理、態(tài)度3個維度依次列出,表述更加清晰精準,對我國科學課程標準的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初中科學;課程標準;課程內容;新加坡;比較
[中圖分類號]??? G633.9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4)14-0095-04
為了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進程,我國將辦好中小學科學教育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2023年5月,教育部等部門發(fā)布了《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健全課程教材體系,完善科學教育標準”[1]。新加坡中小學科學教育全球領先,在PISA、TIMSS等國際大規(guī)模教育質量監(jiān)測的科學測評中,長年名列前茅。2021年,新加坡教育部發(fā)布了最新修訂的初中科學課程標準,為初中科學教育繪制了嶄新的課程藍圖。鑒于課程標準是對課程進行總體規(guī)劃和說明的綱要性文本,對教材編撰和課程教學起著關鍵性的引領和規(guī)范作用,加之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是課程標準制訂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故專門選取新加坡《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21年版)》[2]的課程內容同我國《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3]初中學段的課程內容進行比較,分析兩國科學課程內容的構成邏輯、內容標準的表述體例,以期為我國科學課程標準的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一、兩國初中科學課程標準中課程內容的構成比較
(一)新加坡《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21年版)》的課程內容構成
新加坡《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21年版)》以橫跨生物學、物理、化學學科的5大核心概念(科學是人類事業(yè)、多樣性、模型、相互作用、系統(tǒng))為統(tǒng)領,函括16個學習內容(詳見圖1)。其中,“科學是人類事業(yè)”這一核心概念本身,即是一個學習內容,要求學生理解3個基本觀點:①科學是對自然現(xiàn)象的研究。②科學知識來源于不斷的系統(tǒng)觀察、實驗和分析,以及人們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科學知識可能會變化。③科學知識的應用既可能產生積極的結果,也可能帶來消極的影響。
[跨學科核心概念][學習內容][科學是人類事業(yè)][多樣性][模型][相互作用][系統(tǒng)][通過物理特性探索物質的多樣性][科學是人類事業(yè)][通過化學成分探索物質的多樣性][運用分離技術探索物質的多樣性][光線模型][細胞模型(生命的基本單位)][物質模型(物質的顆粒性質)][物質模型(原子和分子)][力的相互作用和能量傳遞][熱能傳遞及其影響][化學變化][生態(tài)系統(tǒng)內的相互作用][電子系統(tǒng)][人的消化系統(tǒng)][生物運輸系統(tǒng)][人的生殖系統(tǒng)]
圖1 新加坡《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21年版)》的課程內容結構
(二)我國《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課程內容構成
我國初中科學課程內容圍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4大科學分支領域,凝練出13個學科核心概念,分解為54個學習內容。我國《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通過對學科核心概念的學習,幫助學生理解物質與能量、結構與功能、系統(tǒng)與模型、穩(wěn)定與變化4個跨學科概念(詳見圖2)。
[跨學科
概念][學科核
心概念][物質與能量][系統(tǒng)與模型][穩(wěn)定與變化][結構與功能][物質的結構與性質][物質的變化與化學反應][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能的轉化與能量守恒][生命系統(tǒng)的構成層次][生物體的穩(wěn)態(tài)與調節(jié)][生物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生命的延續(xù)與進化][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系統(tǒng)][人類活動與環(huán)境][技術、工程與社會][工程設計與物化]
圖2 我國《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課程內容結構
(三)兩國課程標準中課程內容構成的比較分析
在課程內容的體量和廣度方面,新加坡初中科學課程共有5個跨學科核心概念和16個學習內容,涉及生物學、物理、化學3門學科(新加坡另開有1門設計與技術課程,教授技術與工程的內容)。我國初中科學課程共有4個跨學科概念、13個學科核心概念和54個學習內容,涉及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4大科學分支領域,與新加坡初中科學課程內容有重合之處,但相較而言,課程內容的體量更大、范圍更廣,頗為重視地球與宇宙科學的內容。
在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方面,我國科學課程內容采取的是分學科與跨學科相結合的綜合思路,以13個學科核心概念的學習為主體,以此促進4個跨學科概念的理解。但是,我國《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只是簡略指出了各學科核心概念的學習可以對哪(幾)個跨學科概念有助益,并未清晰指出從學科核心概念學習上升至跨學科概念理解的具體路徑,跨學科性有待進一步凸顯。而新加坡初中科學課程內容采取的是跨學科與多學科相結合的綜合思路,直接由跨學科核心概念統(tǒng)攝內容領域,各領域涉及2~3個學科。比如,圍繞“相互作用”這一核心概念,新加坡《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21年版)》從物理學科角度設置了“力的相互作用和能量傳遞”“熱能傳遞及其影響”的學習內容,從化學學科角度設置了“化學變化”的學習內容,從生物學學科角度設置了“生態(tài)系統(tǒng)內的相互作用”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學習物理、化學、生物學學科領域的“相互作用”,進而深度理解“相互作用”這個上位思維方式。相較而言,新加坡初中科學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更強。
二、兩國初中科學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表述的比較
(一)新加坡《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21年版)》的內容標準表述
新加坡《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21年版)》的內容標準分為兩部分來表述。首先是圍繞核心概念進行闡述,包括5方面內容:①該概念的含義及其學習范疇。②學習該概念的目的和意義。③學習該概念的情境和體驗。④以問題的形式,指明該內容領域核心的探究方向。⑤學習該內容領域旨在建構的基本觀點。其次是核心概念統(tǒng)領下具體的學習內容,針對各學習內容,分別從核心知識、實踐以及價值觀、倫理、態(tài)度3個維度,逐一列出學生應完成的學習成果。核心知識維度,是從事實性知識和概念性知識層面,指明學生對于各學習內容應達到的程度。實踐維度,是從方法性知識層面,明確學生關于各學習內容應發(fā)展的科學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價值觀、倫理、態(tài)度維度,是從價值性知識層面,緊密結合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等現(xiàn)實情境,明確學生圍繞各學習內容應形成的科學觀念和倫理態(tài)度(以系統(tǒng)領域的內容標準為例,詳見表1,標星號為選學內容)。
(二)我國《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內容標準表述
我國《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內容標準以學科核心概念為軸劃分了13個模塊,每個模塊都由內容要求、學業(yè)要求、教學策略建議、學習活動建議4部分構成。內容要求是對學科核心概念所分解成的若干學習內容予以具體的內容規(guī)定。學業(yè)要求是對每個學科核心概念的整體學習結果提出具體的程度要求。教學策略建議是圍繞各學科核心概念的學習,提醒教師應注意的事項,給予教學指導,旨在幫助教師理解學科核心概念,提高教學設計的適宜性和有效性。學習活動建議是圍繞各學科核心概念,幫助教師進一步明確相應內容領域可采用的學習活動和學習方式。
(三)兩國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表述的比較分析
在內容標準的表述體系方面,兩國課程標準都是先圍繞核心概念所統(tǒng)領的內容領域進行說明,再逐一對核心概念所分解成的學習內容予以規(guī)定。在內容領域的說明部分,我國的課程標準主要簡述該學科核心概念所涉及的內容范疇,提及該內容領域的學習對哪(幾)個跨學科概念的理解有助益。新加坡的課程標準則從概念涵義、學習意義、學習情境、關鍵問題、基本觀點5方面闡述內容領域,相較而言,表述更加全面細致。在學習內容的規(guī)定部分,新加坡的課程標準僅提供學習成果(相當于我國課程標準的學業(yè)要求)。而我國的課程標準除有學業(yè)要求之外,還有內容要求、教學策略建議和學習活動建議,相較而言,體系更加完整,在同樣堅持OBE導向的情況下,更能體現(xiàn)對教學過程的關注。
在內容標準的表述方式方面,我國的課程標準只有內容要求是與學習內容一一對應的,學業(yè)要求、教學策略建議和學習活動建議,均是面向各學科核心概念所統(tǒng)領的整體內容領域而提出的;內容要求和學業(yè)要求在表述上,沒有明顯體現(xiàn)出知識的維度劃分。而新加坡課程標準呈現(xiàn)的學習成果與各學習內容一一對應,且從事實性知識和概念性知識(核心知識)、方法性知識(實踐)、價值性知識(價值觀、倫理、態(tài)度)3個維度逐一闡述,相較而言,表述更加清晰對應,要求更加明確精準。
三、思考與啟示
(一)增強課程內容構成的跨學科性和綜合性
2018年,新加坡教育部發(fā)起“為生活而學習”教育改革,教育的務實性得到進一步關注[4]。在此背景之下,新加坡科學教育的核心理念由“科學作為一種探究”轉變?yōu)椤翱茖W為生活和社會服務”。在一如既往地突出科學探究精神和學生實踐探究的基礎上,新加坡科學教育進一步增進同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結,更加強調以科學本質、現(xiàn)實問題、日常經歷、日常觀察為軸心的跨學科性和綜合性,促進學生將科學同自己的生活和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5]。這在新加坡科學課程內容直接由跨學科核心概念統(tǒng)領,以及各學習內容的知識多維性方面得以明顯體現(xiàn)。我國的科學課程內容組織,可摒棄按科學分支領域對知識進行條塊劃分的思路,參鑒新加坡科學課程內容直接由跨學科核心概念統(tǒng)領、從知識的多個維度建構學習內容的做法。例如,由“系統(tǒng)”這一跨學科概念,統(tǒng)領生物學學科的“人的消化系統(tǒng)”“生物運輸系統(tǒng)”“人的生殖系統(tǒng)”以及物理學科的“電子系統(tǒng)”的學習內容,圍繞這4方面內容,分別從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方法性知識、價值性知識等角度,細化學生關于“系統(tǒng)”概念應具備的科學知識、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態(tài)度,以此增進學生對課程內容彼此關系的理解,加強他們對核心概念掌握的全面性。
(二)強化內容標準表述的針對性和層次性
我國《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內容標準,圍繞各內容領域,遵循“內容要求+學業(yè)要求+教學策略建議+學習活動建議”的表述體例。除“內容要求”逐一對各學習內容做出規(guī)定外,其余三部分均是面向各內容領域的整體來撰寫,內容標準表述沒有很好體現(xiàn)科學知識的維度以及核心素養(yǎng)在學習內容上的落實。為了進一步增強課程標準的可操作性,可參鑒新加坡《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21年版)》的內容標準當中,學習成果針對各學習內容,依次從核心知識、實踐以及價值觀、倫理、態(tài)度3個維度逐一呈現(xiàn)的表述方式。圍繞各學習內容,以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tài)度責任4個核心素養(yǎng)作為維度,依次撰寫內容要求、學業(yè)要求、教學策略建議、學習活動建議,以此增強內容標準闡釋學習內容的精準性,更有針對性地指導教師科學設計教學目標、恰當組織教學內容,幫助教師更清晰地把握各學習內容的知識構成及其同核心素養(yǎng)的關聯(lián)。
(三)加強核心概念說明的全面性
自2004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zhí)岢觥吧俳潭鄬W”理念之后,新加坡一再壓縮凝練課程內容,力圖選取少而精的內容,加強探究性學習,增強教學的自主性和靈活性,由重視效率轉向重視質量和機會選擇[6]。在該理念的指導下,新加坡2021年版的初中科學課程標準在保持2013年版核心概念不變的基礎上,將19個學習內容縮減至16個。同時,在繼續(xù)設置關鍵問題和基本觀點的基礎上,從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的角度,進一步細化了核心概念的說明部分,充分體現(xiàn)出“少教多學”理念“要記住我們?yōu)槭裁唇?,思考我們教什么,重新思考我們怎樣教”的核心要義[7]。這對于增強課程標準的指導性,幫助教師通盤地、高站位地把握核心概念,進而更加恰當?shù)亟M織單元教學和跨學科教學,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我們可參鑒新加坡《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21年版)》核心概念的說明體例,從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的角度,闡述各核心概念的學習內容、學習意義、學習情境,幫助教師深刻理解核心概念的意蘊,啟發(fā)教師從哪些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設計哪些教學情境和體驗活動;圍繞該核心概念,提煉出幾個關鍵的探究問題,指引教師確定整體教學設計的主攻方向,進一步增強內容標準的指導性。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 [EB/OL].(2023-05-17)[2024-01-1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5/content_6883615.htm.
[2]? Ministry of Education,Singapore. Science syllabuses lower secondary express course normal(academic)course:implementation starting with 2021 secondary one cohort[EB/OL].[2023-11-07].https://www.moe.gov.sg/-/media/files/secondary/syllabuses/science/2021-science-syllabus-lower-secondary.ashx.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
[4]? 陳雪芬,蔡瑞瓊.為生活而學習:新加坡基礎教育改革新動向[J].比較教育研究,2021(5):45-51.
[5]?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TIMSS 2019 encyclopedia:education policy and curriculum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EB/OL].[2023-11-07].https://timssandpirls.bc.edu/timss2019/encyclopedia/singapore.html.
[6]? 丁瑞常, 康云菲. 新加坡教育制度與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7]? Hogan D,Gopinathan S. Knowledge management,sustainable innovation and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in Singapore[J].Teachers and Teaching:Theory and Practice,2008(4):369-384.
(責任編輯 羅 艷)
科學·專題論析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科學教育專項一般課題“中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測評的比較研究”,項目編號:2023ZJY793。
[通信作者]王俊民,男,慶陽人,重慶師范大學科技教育與傳播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科學教育;E-mail:wjmin 20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