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真治
摘? 要:傳統(tǒng)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教學形式,不但不能促使學生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從字面上感知文章大意,而且會使學生感到枯燥,進而降低學習成效。在新一輪課改中,部分教育工作者會利用全新的教學思想更新文本解讀的教學方法,如在創(chuàng)新教學時,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形成跨時空對話,追求與作者心靈的共鳴,以此確保學生擁有輕松打開文本世界的“鑰匙”,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語文學習綜合能力,讓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的實踐更有意義。文章主要探討了高中語文文本解讀方法的創(chuàng)新策略,即高中語文教師首先要了解在教學新時期創(chuàng)新語文文本解讀教學方法帶來的積極影響,然后才能在探究多元化文本解讀教學路徑的過程中精準找到切入點,幫助學生突破文本解讀的難點,讓學生掌握文本內(nèi)涵,擴展學生語文學科學習的思想,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本解讀;自我認知
*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課題“指向創(chuàng)新精神培育的中學語文文本解讀研究”(課題編號:FJJKBK22-063)研究成果。
文本解讀主要是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解讀語文教材涉及的閱讀篇章,或者對教師在課堂中拓展的閱讀學習篇章進行解讀。高中語文教師創(chuàng)新文本解讀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圍繞豐富的學習內(nèi)容,選擇應用性較強且正確的文本解讀方法。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對多樣化的文本進行感知、理解及評價,讓學生了解語文教學課堂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的教育意義和價值,便于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所以,高中語文教師如果要使文本解讀教學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效率,就要突破傳統(tǒng)文本解釋方法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的局限性,改善傳統(tǒng)教學思想下單調(diào)乏味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助推學生走得更遠。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文本解讀教學的意義
一方面,高中語文教學中包含的閱讀文本種類多樣,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在語文教學中正確開展文本解讀教學工作,就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綜合水平。例如,語文教師正確應用文本解讀教學方法,可以確保文本解讀教學方法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靈活性,同時針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制訂可行性較強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深入了解文本文章,并從中感悟人生哲理和教育意義。這有利于優(yōu)化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
另一方面,高中語文教師正確實施文本解讀教學策略,并持續(xù)對文本解讀教學策略進行創(chuàng)新,對教師層面而言,可以體現(xiàn)教育工作者較強的專業(yè)素養(yǎng),并讓自身成為培養(yǎng)學生文本理解能力和語文學習綜合能力的有效載體。例如,大部分高中生在學習語文閱讀知識的過程中,由于社會經(jīng)驗不豐富,語文素材積累得比較匱乏,因此不能在閱讀文本素材的過程中理解其中包含的情感、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寫作作品的意圖。教育工作者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并讓文本解讀教學策略執(zhí)行得更有意義,會在教學新時期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yǎng),進而引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和閱讀品味,在與教育行業(yè)發(fā)展趨勢與時俱進以及為文本解讀教學付出諸多努力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走得更遠,從而體現(xiàn)了教育工作者教學引導的重要作用。
二、高中語文文本解讀方法的創(chuàng)新策略
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已然更新了傳統(tǒng)教學思想,并會運用全新的教學觀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另一方面可以推進教育工作改革的進程,彰顯個人的教育水平,培養(yǎng)出更多的優(yōu)秀學生。高中語文教師在探索全新且有效的文本解讀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把握解讀定位,或者從文章背景切入,促使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以及挖掘文本的“鑰匙”功能等,幫助學生豐富文本閱讀經(jīng)驗,確保學生可以在后續(xù)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更容易在閱讀時沉浸在文本的氛圍中,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文本解讀品質(zhì)。以下內(nèi)容是對高中語文文本解讀方法創(chuàng)新策略的詳細列舉。
(一)凸顯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
部分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認為自身是教學主體,并不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會強制性地要求學生完成閱讀學習任務。這導致學生在被迫學習的基礎上,無法提高探究文本知識的積極性,無法深入沉浸文本的氛圍,阻礙了學生完成語文學習任務。對此,為了能夠在教學新時期使教學工作執(zhí)行得更有意義,并更為顯著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和品質(zhì),教師需要迎合時代發(fā)展趨勢,更新教學觀念,利用較強的先進性教學思想確定個人解讀者的定位,確定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這樣才能圍繞學生主體,在引領學生解讀文本內(nèi)容的過程中考慮學生學習的需要,合理選擇教學活動涉及的語言素材,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學習時,著眼于作品的動人情感和藝術魅力,可以深度解讀且擁有全新的學習發(fā)現(xiàn),從而實現(xiàn)預期的文本解讀學習目標。
另外,高中語文教師在創(chuàng)新語文課堂文本解讀教學策略的過程中,要把握好個人解讀的定位,在教學中定位作品和課文,讓學生依據(jù)個性化發(fā)展所需,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或者針對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設定讀者可以與作品作者直接進行對話的閱讀作品,根據(jù)教學需要確定賦予閱讀作品眾多教學要求的載體,確保學生可以在解讀學習中,解讀出屬于自身需要的系列目標。
(二)切入閱讀作品的背景
高中語文教師在引領學生了解和探究閱讀素材的過程中,若想讓學生以閱讀者的身份理解文本表述的情感,就可以通過切入閱讀作品的背景,讓學生在了解閱讀背景的基礎上開展閱讀活動,這可以降低學生理解文本的難度,讓學生了解文本作品作者創(chuàng)作的初衷,并明確文本內(nèi)容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撰寫而成的,從而容易理解文本作品中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強化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
以人部編高中語文教學文本《再別康橋》為例。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旅歐的歸國途中,教師可以利用生動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本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如“徐志摩在1920年到1922年期間曾在康橋?qū)W習,這段經(jīng)歷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他在《猛虎集·序文》中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詩的興味遠不如對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他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在1928年8月,徐志摩重游康橋,他沒有提前通知他英國的朋友,所以沒有人來接待他。他在康橋度過了一個下午,感慨萬千,寫下了《再別康橋》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當學生了解文本的背景后,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有感情地閱讀文本,并讓學生通過小組探討,互相傳達自身挖掘到的信息,交流閱讀獲得的情感體驗進。這既可以提高學生對文本解讀的認知,而且可以讓學生通過掌握閱讀文本作品背景,從不同角度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如“《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通常的說法是,此詩是徐志摩因物而發(fā),抒寫了再別康橋時的依戀之情。全詩一共七節(jié),其抒發(fā)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后的感傷之情”。這同樣也可以使學生沉浸在文本氛圍中時,真正地走入書中,提高文本解讀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三)挖掘文本解讀的“鑰匙”功能
高中語文教師在全新的教學形式下,通過創(chuàng)新文本解讀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多形式的文本解讀學習活動,除了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外,還可以引領學生挖掘文本解讀的“鑰匙”功能,讓學生在后續(xù)閱讀多樣化文本的過程中,利用解讀“鑰匙”打開閱讀的真實世界,感受閱讀作品的體現(xiàn)價值。
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依據(jù)教學所需,在創(chuàng)新文本解讀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審視文本在教材中的位置,這不僅可以將文本所在單元與其他單元做出對比,還可以體現(xiàn)文本文體和文風在行文結構和思辨邏輯上的獨特性,確保學生可以在閱讀學習時,結合作者在文中闡述的相關觀點,挖掘解讀“鑰匙”功能,提高個人的讀書認知。
以部編版高中語文教學文本《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為例。教師首先可以審視文本在教材中的位置,確定它所在的單元屬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學習任務群。為了能夠讓學生加深對該類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程度,教師要讓學生在分析文本內(nèi)容和表達重點的過程中,形成對文章表述觀點的認同感,這樣學生才能在任務驅(qū)動方法的引領下,真正走入文本創(chuàng)設的氛圍中,并努力挖掘“鑰匙”功能。具體而言,首先,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分析文章題目,如“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是一個偏正短語,“決定性基礎”是中心語,“社會歷史”是定語。標題開門見山,直接點明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即分析了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是什么。隨后,教師可以針對文章題目和學生所了解的文章背景,向?qū)W生提問:“恩格斯認為經(jīng)濟關系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為什么說‘我們把經(jīng)濟條件看為歸根到底制約著歷史發(fā)展的東西?偉大人物的出現(xiàn),是怎樣體現(xiàn)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最后,教師應正確運用任務驅(qū)動方法,讓學生在實際閱讀的過程中將問題帶入其中,結合所學的知識和問題提出要點,研讀世界文學,并結合作者在文中闡述的相關觀點,在增加讀書認知的基礎上,解決學習困惑。學生利用“鑰匙”功能,從過去和未來兩個時間維度,抓住圍繞“經(jīng)濟關系”的一系列主要概念及體現(xiàn)概念間邏輯關系的重要關聯(lián)詞語,能夠準確理解“經(jīng)濟關系”中的“技術”對包括“科學”在內(nèi)的“上層建筑”的決定性基礎作用,或者理解“科學”對“技術”的依賴性,“技術”對“科學”的巨大推動作用。
(四)培養(yǎng)學生文本解讀的能力
高中語文教師在創(chuàng)新文本解讀教學方法的過程中,首先要了解培養(yǎng)學生解讀品質(zhì)的重要性,這樣才能通過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解讀能力,達到培養(yǎng)學生解讀品質(zhì)的目的。例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在閱讀文本內(nèi)容的過程中,通過了解文本內(nèi)容創(chuàng)作的時間和背景,以及文本內(nèi)容中包含的人物心理變化和形象描寫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理順文本內(nèi)容,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為清晰地了解文章結構,還可以在此基礎之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文本閱讀能力,讓學生在閱讀過后,傳遞出積極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品質(zhì)。
以部編版高中語文文本教學內(nèi)容《沁園春·長沙》為例。為了能夠讓學生高效了解該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tǒng)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理順文本內(nèi)容的過程中,首先整合文本框架,如“上闋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并借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下半闋著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處”。在此教學基礎之上,教師將教學內(nèi)容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如適當引入學生初中、高中期間所參加的軍訓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感受到辛勞和刻苦,進而對文章所學知識進行深層領悟。這樣不但能達到促使學生理順文章內(nèi)容的教學目的,而且能提高學生的解讀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解讀品質(zhì),讓創(chuàng)新的高中語文文本解讀教學方法執(zhí)行得更為有效。當然,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幫助學生理順文章內(nèi)容、總結閱讀情感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細致解讀感受作品里的生活百態(tài)和悲歡離合,還可以讓學生充分汲取不同文本類型的解讀精華,完善個人語文知識體系,增強美學和人文情懷,在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lián)碛休^強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三、結語
總之,高中語文教師為了能夠培養(yǎng)、增強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除了可以在社會發(fā)展新階段實施創(chuàng)新文本解讀教學的措施,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目標,以及掌握多樣化且有效的方法進行學習,引導學生將文本的外部邏輯要素和內(nèi)部邏輯的具體載體聯(lián)系起來,獲得適合學生學習所需的文本解讀成果,從而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高素榮. 高中語文教學中詩歌文本解讀[J]. 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9(20):115.
[2]趙鋒. 有效品鑒,深入解讀:高中語文文本解讀有效途徑芻議[J]. 語文天地,2018(19):25-26.
[3]高曉霞. 高中語文文本解讀的有效途徑分析[J]. 新課程學習:中,2014(12):29.
[4]宋樂利. 立足文本,深入細讀:淺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細讀策略[J]. 課外語文:初中,2013(02):102.
[5]潘竟清.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J]. 中學課程輔導,2023(10):78-80.
[6]柯文拼.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J]. 天津教育,2022(21):156-158.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