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時代民族教育發(fā)展的文化范式

        2024-07-06 00:00:00陳石李抒函袁同凱
        廣西民族研究 2024年5期
        關鍵詞:范式共同體中華民族

        【中圖分類號】D6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4)05-0064-0010

        在全球化洪流的裹挾下,各國正歷經文化交匯與身份認同的考驗,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態(tài)勢愈發(fā)激烈。維護民族團結、凝聚民族力量,對于多民族國家保持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競爭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新時代的中國,正處于全面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強調各民族應“如石榴籽緊緊相依”般團結一致,攜手共創(chuàng)繁榮發(fā)展新局面。1]基于我國的基本國情與學術理論的雙重視角,民族教育體系必須正視多元一體的社會歷史實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為教育之首要。民族教育應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指導下,積極推動多元一體化格局的踐行,加強跨民族教育融合,促進文化共識與團結進步,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力促各民族共興共榮,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近年來,中國民族教育的研究視野與議題不斷拓寬,其核心探究方向已涵蓋多個層面:

        民族教育與國家認同。眾多學者聚焦于民族認同及國家認同這兩個核心議題。王亞鵬提出,民族認同作為民族教育的關鍵構成要素,通過深化對民族語言、文化遺產及歷史的認知,個體能夠培育出對自身民族的歸屬意識與確認感,這一過程進一步促進了國家層面的身份認同建構。2滕星則強調,在民族學校的認同教育實施過程中,均衡重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發(fā)展至關重要,旨在加強民族團結與維護國家統(tǒng)一。3]賈志斌分析指出,鑒于環(huán)境差異、民族語言、宗教信仰及生活習慣等因素的交織影響,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在步人高等教育階段后,其民族身份認同感趨于顯著,而國家認同感則顯得相對薄弱,因此,強化這一群體的國家認同教育顯得尤為迫切且具有特殊意義。4]祁進玉探討了公民教育在民族地區(qū)推廣的價值,視之為提升學生國家認同感的有效途徑。5]教育實踐層面,眾多研究者獻策獻力,例如萬明鋼等人倡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深化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并借助弘揚少數(shù)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為國家認同教育增添民族文化特性色彩。6]

        民族教育與文化傳承。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實現(xiàn)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馬文靜提倡通過構筑蘊含民族特性的多元文化課程系統(tǒng)、師資團隊的建設及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實施,推動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與傳承。7]王軍則闡明教育不僅承載著文化傳遞的基本職能,亦是文化轉型與創(chuàng)新的強大驅動力,教育途徑的利用對于民族文化綿延與壯大至關重要。8]針對現(xiàn)存問題,井祥貴建議從理論建構、課程設計、師資培訓等多維度出發(fā),建立“種子式”的傳承策略,以促進兩者間的深度融合。9]安曉鏡強調民族認同教育在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自豪感與歸屬感方面的作用不可小。[1]孫杰遠主張教育應調和主流文化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張力,汲取民族文化精髓,引領學校教育的深刻變革,達致文化的和諧共生。]曹能秀特別強調,民族地區(qū)學校教育在民族文化傳承上的使命,在于培養(yǎng)學生在認識并掌握本民族文化瑰寶的同時,培育起對民族文化的情感共鳴、價值觀念與正面態(tài)度。12]陳興貴與其他多位研究者致力于探討民族教育融入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路徑,旨在通過教育過程中的文化傳遞,有效維護與承續(xù)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知識體系。13]

        民族教育與教育公平。在多元文化的語境下,教育公正性顯得尤為重要。孫百才強調通過強化族群教育的發(fā)展,延展各族群民眾的教育參與年限,能有效緩解族群內部的教育不均衡狀態(tài)。[14]錢民輝主張通過增強雙語教育的質量與優(yōu)化教育資源布局,能夠有力地增進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教育公平體驗。[15]許潔英建議通過實施全免學費的基礎教育與職業(yè)教育計劃、推動遠程教育發(fā)展、提升師資力量等策略,加速少數(shù)民族教育的前進步伐,促進教育公平。16唐瀅提議革新招生選拔機制、構建專項財政援助系統(tǒng),以驅動少數(shù)民族高等教育的公平發(fā)展。17韓剛主張從法律法規(guī)建設與教育政策的扶持角度出發(fā),認為建立健全支持少數(shù)民族教育公平的長期機制是抵達教育公平的關鍵路徑。18]

        盡管上述研究為民族教育領域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和實踐指導,但鮮有研究從教育文化范式的維度進行深人剖析。教育文化范式圍繞著教育領域內教師與實踐者共有的文化觀念、理論體系及認知模式構建,其特性體現(xiàn)在服務性、傳遞性和選擇性上,著重于教育在個體培養(yǎng)與社會全面進步中的作用。教育文化范式的核心在于奠定教育價值取向的基礎,并實現(xiàn)教育系統(tǒng)內外部資源的有效整合。本研究從教育文化范式視角出發(fā),旨在新時代的圖景下,探索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教育文化范式,以此促進民族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

        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在民族教育研究中的發(fā)展脈絡

        費孝通明確提出,中華民族由56個民族組成,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特征雖各具特色,但通過長期的交往、互相依存和融合,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具有共同的民族利益。19]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在其著作《同一與差異》中亦指出,認同與尊重多樣性作為構建統(tǒng)一性的先決條件的重要性。20]6“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揭示了民族間共性與個性相輔相成的結構特點,為民族教育領域提供了理論支撐與演進路徑。

        (一)民族教育對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深化

        步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對多民族與多元文化特質的認知不斷深化,隨之引人了多元文化理論。此理論借鑒了西方關于多元文化主義及公民教育的研究成果,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通過民族教育強化這一共同體理念提供了寶貴借鑒。該理論源起于美國華盛頓大學學者詹姆斯·A·班克斯(James A.Banks)等人。21]25學術界對多元文化教育的關注焦點在于理論的引介、闡述及其內涵解析,旨在發(fā)掘教育系統(tǒng)內彰顯并尊崇文化多樣性的路徑,同時增進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學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這些深度探討為民族教育領域能夠有效且和諧地融人文化多樣性元素,給予了重要思路與啟迪。

        基于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與林耀華“均衡論”的理論基礎,滕星等學者發(fā)展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該理論著重指出,在多民族國家的教育體系中,除承擔普及人類共通文化知識的責任外,還應雙管齊下:一方面?zhèn)鞒兄黧w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弘揚各少數(shù)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此理論倡導構建一種以公民教育為軸心,結合鄉(xiāng)土文化和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化教育模式,旨在促進學生在族群、國家及全球層面上的認同感和諧共生。22]“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強調了教育的關鍵作用,教育不僅是文化傳遞的渠道,也是文化融合的平臺。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實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的有機融合。這種融合允許學生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時,開放地接納并學習其他文化,形成一個包容、和諧的世界觀。然而,滕星和其他學者也著重指出,在追求文化多樣性的教育實踐中,須謹慎規(guī)避極端多元文化主義傾向,這一傾向往往固化民族間文化界限,反對文化間的有機融合,不利于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亦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訴求背道而馳。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加強中華民族的團結,構建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在于追求多民族文化間的協(xié)調一致與和諧共生,超越了簡單共存或對峙的概念。從理論層面分析,這樣的共同體意識恰當?shù)卣{和了文化多樣性與國家統(tǒng)一的需求,承認文化差異是民族特色的表現(xiàn),但強調發(fā)掘、培養(yǎng)共性是達到長期和諧的關鍵。在此前提下,民族教育的愿景不局限于文化的守護者角色,更應成為文化的創(chuàng)新推動者及融合實踐者。通過整合多層次的文化身份認同,民族教育不僅促使各民族學生認識并尊重多樣文化,還培養(yǎng)他們成為能積極投身于構建和諧社會的成員。如此一來,民族教育體系既增強了國家意識與民族凝聚力,又維護了民族文化生態(tài)的多樣性,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穩(wěn)固的社會文化基石。

        基于西南地區(qū)多民族、多類型、多層次,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參差不齊的現(xiàn)實背景,張詩亞闡述了兩種教育新理念:“共生教育”和\"共諧教育”[23]“共生教育”的核心在于認知并尊重西南地域內繁復的自然與人文生態(tài)體系,著重指出教育應擔當起推動各民族及文化群體之間相互依存、共同繁榮的使命?!肮仓C教育”則更進一步,倡導持有“和而不同”的理念,在維護各個文化獨特性的同時,攜手共建一個協(xié)調統(tǒng)一的社會氛圍。這兩種理念深刻蘊含了“和諧之道”的哲學,具體細化為四大關鍵關系的調和:人與自然界的和諧、文化間的和諧共生、人際間的和睦相處以及個人內在的平和統(tǒng)一。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根基在于妥善處理這四大基本關系。這種共生與和諧的教育理念,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密切相關,旨在培植學生對民族及國家深層次的歸屬感,實現(xiàn)在多樣性框架內的一體化共識。借助此類教育導向,確保具有不同民族背景的學生能共享對中華民族整體的身份認同,攜手共創(chuàng)一個多元融合的社會結構。

        錢民輝在文化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張力框架下,提出了民族教育領域的“三態(tài)意識論”,著重從國家宏觀層面的意識形態(tài)、地方或民族中觀層面的意識生態(tài),以及個體微觀層面的意識心態(tài)這三個維度的交互作用出發(fā),來深人剖析和闡釋民族教育的復雜現(xiàn)象。該理論主張通過校園這一多元文化交融的平臺,集合跨層次的視角,探索促進各種文化元素和諧共存并朝向更高級別的整合路徑,旨在構建一個既能彰顯多元性又能維系整體性的民族教育體系,從而助力于中華文化多元一體化格局的穩(wěn)固與發(fā)展。[24]

        民族教育的核心使命之一是在人類文化的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之間尋求整合的道路。這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強烈的契合性。應當在民族教育實踐中融合現(xiàn)代性與地域性元素,促使國家、地域及個人的多層認同感在教育體系內共生。校園教育應扮演整合這些多元層面的平臺角色,通過融合宏觀、中觀及微觀的多元視閾,發(fā)掘和諧整合異質文化的有效路徑。此類教育實踐促進了文化的互鑒與尊重,推動了民族間的高層次和諧與融合。教育機構的任務超越了單純的知識傳授,更在于培育具有跨界文化交流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使其能自如游走于全球共性與本土特性之間。此教育模式在強化“一體”的普遍性價值的同時,維護個體的獨特性,有利于建構一個既平等又擁抱多樣性的社會結構,映照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完整特質。

        (二)多元一體理論在民族教育中的理論實踐

        自198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明確強調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及各民族共同繁榮的發(fā)展方針以來,民族教育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烏爾希葉夫指出,在宏揚愛國主義教育的宏觀環(huán)境中,強化民族團結教育的社會環(huán)境建設,對促進民族教育發(fā)展具有積極的驅動力。[25]黨辦文也認為,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域內的高等學府應將民族團結教育融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旋律中,以維系社會和諧穩(wěn)定。26]此外,國家于1990年設立了“民族教育專項補助經費”和“國家貧困地區(qū)義務教育助學金”,旨在改善民族地區(qū)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基于這一政策背景,王嘉毅等學者討論了提升基礎教育課程教學質量對加快少數(shù)民族貧困地區(qū)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進程的關鍵意義。27]

        除了理論研究的深化拓展,眾多實證研究成果亦借助廣泛而細致的調研材料,揭示了多元一體理論在民族教育實踐中的具體應用。比如,云熙然等人針對大涼山彝族與海南島黎族青少年學生族群認同及國家認同狀況進行了剖析,發(fā)現(xiàn)教育能有效調和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關系,且隨著教育年限的增加,兩者均展現(xiàn)出增強的趨勢。[28]謝影深入考察了一所內地學校新疆班維吾爾族與漢族文化的良性互動機制,指出盡管文化差異對互動雙方構成挑戰(zhàn),但在一個強調文化普遍價值、尊重差異的環(huán)境中,群體間的頻繁交流能增進相互尊重與正面態(tài)度。[29]這些例證強調,多元文化教育與文化適宜性教育應惠及所有民族的師生,全面學習中華民族文化——包括少數(shù)民族文化——不僅是構建國家認同的組成要素,也是全球化時代下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必要條件。再如,田夏彪以大理白族學生為個案,試圖尋找當?shù)貙W生為何能較好的適應主流學校教育,以及為何以主流文化為主的學校教育并沒有引發(fā)在校學生族群認同危機的原因。研究表明,大理白族地區(qū)歷史上的文化多元融合構建了一種復合型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學校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互補作用不僅促進了學生族群認同的健康發(fā)展,還促使其與國家認同、中華民族整體認同達成和諧共生。[30]

        民族教育實踐中對“多元一體\"理論的踐行彰顯了導向性特征,尤其體現(xiàn)在其致力于民族文化的承繼與變遷過程的關注。王姍萍和李資源指出,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民族教育中具有重要價值,應當?shù)玫街匾暸c傳承。31這些深具歷史底蘊的文化元素,為各民族社會生活的內在精神構建提供了堅實基礎。通過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融人,教育不僅促進了學生對其本民族的身份認同,也增強了其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歸屬感,為實現(xiàn)多元一體格局提供必要條件。因此,少數(shù)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它被視為強化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關鍵渠道。青覺和吳鵬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視角,分析了中小學民族團結與進步教育所承載的任務、遭遇的挑戰(zhàn)及可能的創(chuàng)新策略,指出此類教育在中小學體系中占據(jù)核心地位,但實際操作層面仍存在多方面難題,亟需在教材編寫、教學策略及師資培訓上做出更具包容性和多樣性的改革[32]萬明鋼深入探討了校園內促進民族團結與進步教育的實施路徑,著重指出了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此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同時,他聚焦于一個面向所有學生的、系統(tǒng)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架構的建立。[33]張霜揭示了教育機構如何在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文化調適,提倡民族教育應力求在各種民族文化間建立和諧共生的關系,確保學生在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同時,仍能維系對本土文化的認同,這一文化適應模型可視為“多元一體”民族教育實踐領域內的一個重要參考案例。[34]

        以上研究指出,教育不僅在培養(yǎng)個體認同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且也促進了文化特殊性與普遍性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融合。受到“多元一體\"理論的啟發(fā),關于學校教育與身份認同議題的討論,已跨越了傳統(tǒng)的“主流—本土\"二元對立框架,邁向更為綜合的視角。這一進步從根本上梳理了族群身份與國家身份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明確它們既層次分明又相互依存的本質。相較于以往研究中側重于揭示矛盾與沖突后尋求調和的被動應對模式,更加強調各民族基本利益與長遠愿景的一致性,為挖掘文化共性、推動更廣泛意義上的中華民族整體認同感的形成奠定了基石。這些研究也從不同角度回應了“多元一體”理論在民族教育實踐中的重大意義和指導作用。它們均強調,民族教育應當在維系自身文化獨特性的同時,促進各族學生在當代社會中共生繁榮,最終實現(xiàn)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標。這進一步明確了民族團結教育在理論和實踐中的路徑,并為新時代民族教育的多元化、融合性提供了重要的學理依據(jù)。

        由此可見,民族教育在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多元一體”理論的指導下,民族教育實踐有助于實現(xiàn)多民族的和諧共生,促進國家認同和族群認同的有機統(tǒng)一。這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wěn)定、推動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民族教育的實踐不僅是教育領域的任務,也是達成社會全面發(fā)展目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時代民族教育發(fā)展的文化范式

        (一)民族教育需要進行教育文化范式的選擇

        在人類歷史的特定演進階段,特定文化情境下的成員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觀和“文化內核”塑造了文化形態(tài)的根本特質,體現(xiàn)了文化體系的運作模型,即形成所謂的“文化范式”。教育文化范式,則是指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者共享的文化觀念、理論架構及認知途徑。其特性可歸納為三項:服務性、傳遞性及選擇性。具體表現(xiàn)在:教育文化范式彰顯了教育在培育人才、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方面的效能;教育工作者經由教育實踐傳遞文化意涵與價值導向,實現(xiàn)向受教育者的文化傳承;教育文化范式著重于科學的選擇性,依據(jù)對教育及文化本質、規(guī)律的深刻理解來做出恰當?shù)倪x擇。[35]

        教育文化范式在教育實踐和理論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幾個方面。首先,它是確定教育價值觀的前提。教育的價值觀是一種對教育活動的價值判斷,它的認定依賴于相應的文化價值觀和認知方式,教育價值取向源自對文化的認識。其次,對文化和國情的理解是教育文化范式選擇的基礎。同時,教育文化范式也是教育研究的基礎之一。文化范式的核心是價值取向,美國人類學家克魯伯和克拉克洪曾總結160多個文化定義,指出“文化的本質核心由傳統(tǒng)的觀點構成,尤其是附帶的價值觀”[36]。因此,文化范式既是教育研究的方法論指引,也是教育理論的價值源泉。同時,它還具體化了研究路徑,涉及認知模型、工具及實施策略等多個層面。

        文化范式在教育體系內外部元素的整合與協(xié)同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教育體系的內部構成涵蓋了教育者、學習者、課程設計、教學實踐及管理體系,而其外部則與社會結構、政治環(huán)境、經濟狀態(tài)、宗教信仰、語言背景及歷史傳承等多元維度緊密相聯(lián)。一個理想的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應當能高效地融合這些內外部要素,文化范式恰為此提供了一個理論支點。確立了教育的文化模式后,教育宗旨、課程理念、教學模式及管理模式將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共同推動教育實踐者與整個教育體系達到和諧統(tǒng)一。

        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國民族教育需要進行教育范式的抉擇。首先,民族教育旨在培養(yǎng)個體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歸屬意識與認同感,同時也承擔著傳承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使命。通過精心挑選教育模式,可以促進這些多元化目標的和諧共存與相互融合,不僅強化學生的多重身份認知,還體現(xiàn)了各民族文化的特性。其次,多元一體格局特性要求教育體系既能培育對中華民族整體的強烈歸屬,又彰顯各民族獨特文化身份。適宜的教育范式選擇有助于維護教育生態(tài)的完整性,確保來自不同民族的學生在沉浸于多彩民族文化的同時,從根本上增強對國家的凝聚力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者,全球化促使不同民族與國家間文化交流變得日益密集,民族教育應借由教育范式的選擇轉變,引導學生在全球化洪流中既保持自身文化特質,又能夠理解接納外來文化,并建立國際視野,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全球環(huán)境。

        文化范式在民族教育中還能夠指導具體的研究方法。通過選擇合適的范式,民族教育研究可以找到正確的途徑與方式,確保理論能夠反映現(xiàn)實中的問題并提出實際解決方案。民族教育涉及學校、社會、文化等多個要素,需要協(xié)調內部與外部的關系。教育范式的選擇能夠幫助教育工作者在復雜的系統(tǒng)中找到關鍵的聯(lián)系點,確保目標、課程與教學實踐彼此協(xié)調,為學生提供全面發(fā)展的環(huán)境。

        基于上述原因,中國民族教育需要作出科學的范式選擇,以準確反映當前的民族教育需求,并確保多元一體格局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目標得以實現(xiàn)。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為民族教育范式的選擇確立了堅實的理論與實踐根基,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的廣泛開展,則進一步凸顯了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教育文化范式的必要性。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教育文化范式的必然性

        中國民族教育選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其文化范式,具有歷史和現(xiàn)實的雙重必然性。習近平指出,要“把民族團結落實到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貫穿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讓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37]。因此,圍繞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總體目標和主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教育文化范式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費孝通對“多元一體格局”的論證是基于整體觀和發(fā)展觀的,迥異于原子觀或二元對立觀,依托詳實的地理和歷史事實進行充分論證,揭示了中華民族從多元到一體的文明進程。在這一過程中,中華民族完成了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的多元融合。然而,盡管“多元一體格局”理論被學界普遍認同,但對于“多元”和“一體”的關系仍在一段時期內存在學術爭議。有學者擔心強調“一體”會削弱多元,產生將少數(shù)民族問題政治化的傾向。對此,馬戎提出“去政治化”原則,提出“文化多元與政治一體”的觀點。38]林耀華則認為“多元一體”為一個完整的核心概念,并將其視為理解中華民族構成模式的關鍵工具。39]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正確認識有助于解決少數(shù)民族成員在身份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中的困境,也能夠平衡國家的統(tǒng)一性與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從文化的維度來審視中華民族的多元性問題,采用更全面的視角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與認同。中華文化既是源自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遺產,也是與時代并進、持續(xù)而積極與全球對話的活態(tài)話語系統(tǒng)。在此背景下,教育是承繼、發(fā)展及創(chuàng)新這一話語系統(tǒng)的核心載體。民族教育承載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使命,旨在通過民族教育實踐使受教育者深刻理解領會中華民族多元與一體的關系。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社會存在的映照。中華民族由自發(fā)階段進入自覺階段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抵抗外來侵犯的過程中得到了顯著增強?!肮餐w意識”屬于社會意識之一,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反映了我國的社會文化歷史、經濟基礎、政治制度,對于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與向心力至關重要。40]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41]從理論發(fā)展脈絡進行審視,可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體系的升華,它以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超越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間的邏輯張力,為二者整合架起了橋梁。[42]

        從人文主義教育的視域出發(fā),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離不開個體全面人格的培育。作為一種教育文化范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民族教育領域中的人格塑造與人文教化指明了方向,著重強調在民族教育實踐里融入全面人格發(fā)展與人文素養(yǎng)提升的要求,旨在培養(yǎng)學生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需求的能力,增進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與歸屬感,并促進其與多樣文化及不同社會環(huán)境的和諧共存。同時,通過人格教育使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技能的同時,具備正確的價值觀,致力服務社會,強化國家認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人文基礎。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教育文化范式指導教育活動,學生能夠理解自然、文化和社會的統(tǒng)一性,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與認同。通過人格和人文教育實現(xiàn)多元與一體的平衡,使學生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同時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具備在文化多元和跨文化的社會中和諧共生的意識與能力。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教育文化范式的價值與功能

        教育的價值還體現(xiàn)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以引領與推動社會的進步,積極回應時代需求、推動社會發(fā)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需要充分發(fā)揮民族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在此過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鞏固提升了民族教育的內涵價值,指引了民族教育的發(fā)展方向,進一步補充、完善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教育理論體系與實踐方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期民族教育發(fā)展依循的最重要的文化范式。[43]

        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教育文化范式,在適應民族教育對象特性、加強民族教育效能及踐行民族工作主線和宗旨方面展現(xiàn)出顯著優(yōu)勢。首先,民族教育的文化模式應與各民族學子的文化背景及特性相協(xié)調。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理論框架內,各民族學生不僅保有其民族文化特色,亦共同擁有符合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特性的文化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引導各族成員認知自身多元文化身份,建立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心理歸屬感與文化紐帶。44]其次,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導向,實施具有綜合意義的中華民族主體性民族教育,能夠構筑社會治理的文化心理場域,鞏固民族融合的基礎,為實現(xiàn)社會和諧、國家穩(wěn)定提供強大的凝聚力與向心力。45]再次,民族教育的推進,對于提升民族地區(qū)居民的綜合素質、推動當?shù)亟洕鐣l(fā)展、增進民族間的團結合作,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民族地區(qū),無論是加強團結還是推動發(fā)展,教育均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工程。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教育文化范式,能夠將民族教育的視野從單獨的文化認識范疇延展至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廣闊教育圖景中,實現(xiàn)中華民族多元統(tǒng)一與共同繁榮的理想。作為國家整體教育事業(yè)的關鍵一環(huán),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拓寬了民族教育的發(fā)展路徑,從局部的文化認知領域邁向更加宏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事業(yè)舞臺。

        三、拓展新時代民族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路徑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時代民族教育理論與實踐旨歸

        縱觀中國民族教育研究的發(fā)展歷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了理論探究與實踐深化不可或缺的核心線索。這一意識不僅是理論架構的出發(fā)點,也是實踐探索旨在達成的終極目標,明確這一點對于推動民族教育研究向更深層次邁進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確立為邏輯出發(fā)點,可促使研究者圍繞理論構建的邏輯脈絡,展開深入的探討與論證。民族作為“構想的共同體”,其凝聚有賴于共有的歷史與文化記憶。集體意識的孕育,要求從寬廣的歷史文化維度切人,以宏觀、全面的視域動態(tài)把握中華民族歷史演進的必要性。安東尼·吉登斯在其結構化理論中強調,社會系統(tǒng)中的文化和結構要素相互作用,協(xié)同形塑社會的進展[46]5這一互動模型闡明,理論構建務必貼合當代社會的發(fā)展訴求,確保理論的嚴謹性與實踐價值。通過深化理論探索,可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更為堅實的理論根基。

        其次,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目標,有利于拓寬民族教育理論研究的視野,增進學者們對諸如中華民族整體性構建等宏觀議題的關注度。埃里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在《民族與民族主義》中闡述了民族主義作為國家統(tǒng)一的關鍵工具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47]78通過深入探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教育文化范式的演進路徑,可以闡明民族教育在促進社會一體化進程中的功能與意義,進一步提升其學術影響力及實踐應用的廣度。此過程同樣揭示了民族教育對于增強社會凝聚力的價值,強調了在該領域持續(xù)探索的重要性。

        最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文化范式明確了民族教育研究目標,這有助于指導微觀研究,通過使用田野調查、民族志等方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民族教育的具體實踐提供準確的方向與指導。田野調查等實證研究對于理解民族關系的深層結構和制定有效政策至關重要,借由這些理論方法和工具能更精確地洞察師生的具體需求與觀點,繼而優(yōu)化教育內容與手段。通過系統(tǒng)性的教育文化范式再選擇,推動順應新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民族教育理論體系的革新。

        (二)從“體”到“用”:深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時代內涵

        面向未來的新時代民族教育研究,需要從“體”和“用”兩個維度,深化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內涵的理解,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新的教育文化范式在民族教育中的研究與實踐。

        1.深耕民族教育基礎理論

        當前多元一體民族教育研究領域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成為多數(shù)研究的前提性共識,為這些研究提供了理論框架和方法論基礎。盡管如此,一部分研究在應用諸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等核心概念時,未能充分挖掘其背后的元問題元邏輯,而僅僅是從實踐層面直接采納為分析工具。這種淺層的應用未能體現(xiàn)理論內部的復雜性?;厮荨爸腥A民族多元一體”的理論脈絡,該概念萌芽于費孝通圍繞幾個核心議題展開的對我國民族特性的深度反思,包括“如何從宏觀全面整體的觀念,看中國民族大家庭里各個成分在歷史上是怎樣運動的”“如何動態(tài)地認識中國大地上幾千年來一代代的人們聚合和分散形成各個民族的歷史”“在民族單位中起作用的凝聚力和離心力的概念是什么”。[48]266這些深層次的思索奠定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基礎。

        2.牢固“整體性”理論共識

        應當著重強化關于中華民族整體認同感及共同體意識的認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在《想象的共同體》中提出:“民族是一種想象的共同體,成員即使互不認識,然而相互聯(lián)結的意象卻活在每一位成員的心中。”[49]這恰好契合了“多元一體”理論的理念,因此,民族教育的研究導向應著眼于全面性和動態(tài)發(fā)展性,細究中華民族如何歷經由多元向一體的文化整合過程,探究其在各歷史時期的認同變遷,旨在更透徹地把握新時代民族教育所面臨的困境與契機。

        3.關注現(xiàn)代化進程的影響

        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文化范式的新時代民族教育,應關注現(xiàn)代化進程中民族構成的變化趨勢,分析如何實現(xiàn)在工業(yè)化與現(xiàn)代化進程中各民族的和諧共生、協(xié)調發(fā)展。現(xiàn)代化不僅催化了經濟增長,亦引發(fā)了文化領域的深刻轉型。在此過程中,各民族文化間的互動機制、融合路徑,以及在維系自身文化獨特性的同時,如何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推進國家整體前行,成為民族教育研究領域內亟待深挖的主題。借由對現(xiàn)代化進程里民族間互動及文化變遷的細致探究,能夠為構建更為高效貼切的民族教育策略奠定實證基礎,從而使教育體系成為促進文化整合與社會演進的強大驅動力。

        4.全球背景下保持中華民族文化特性

        探討如何在全球化進程里維系中華民族文化的個性,研究其在全球文化多樣共存的圖景中的演進路徑,對新時代民族教育研究尤為重要。全球化的特性促成了文化的多維度交流與融合,各地區(qū)文化在全球舞臺上的互動催生了新穎的文化表現(xiàn)形態(tài)。這一進程既豐富了文化的多樣性,也不可避免地引發(fā)了文化同質化的現(xiàn)象。因此,通過民族教育體系來守護并傳遞中華文化的精華,確保其在全球文化對話中保有鮮明特色與深遠影響,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深化對全球化情境下文化交互與整合的研究,可以為中華文化的維系與創(chuàng)新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持。此外,研究還需關注如何將此類理論融入現(xiàn)代價值觀的重塑、平衡文化普遍性與差異性的實踐策略之中,以此推動更廣泛的人文社科領域的更深層次的探討與應用。

        (三)文化互嵌與主體性變化:重塑新時代民族教育認同框架

        1.正視文化變遷

        現(xiàn)代性和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變遷不僅改變了傳統(tǒng)文化的面貌,也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文化認同。50]63在民族教育領域,這一變化趨勢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迫切要求教育文化范式指導下的教育內容與教學策略與時俱進,以有效培育學生對自身文化的歸屬感與認同度。在新時代社會文化變遷的背景下,民族教育研究需要關注研究對象的主體性特征的變化。未來的民族教育理論及實踐研究中,田野調查方法以及民族教育民族志應占有更加顯著的位置。通過田野調查深入不同民族地區(qū),以第一手資料來了解文化變遷的情況,發(fā)現(xiàn)文化變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zhàn),揭示文化變遷對民族認同的影響,為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jù)。

        2.重視文化資本再生產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指出,教育系統(tǒng)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文化資本的生產、傳遞和轉換的陣地。[51]241通過加強對民族教育對象主體性的關注,進而調整教育內容和方法,能夠有效促進可以強化文化認同的文化資本的再生產。在實施民族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密切留意教育受眾的實際需求與特性,從而使教育策略與實踐舉措更富針對性與實效性,確保文化資本的持續(xù)再生產,不斷鞏固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并加強本民族文化歸屬感的建設。同時,正如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在《多元文化主義:承認的政治》中所說,在多元文化的社群里,文化身份的認同及各文化間的相互尊重與認可至關重要。[52]148這一觀點對于新時代民族教育中構建多維度的身份認同框架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因此,新時期的民族教育工作亦需著力于培養(yǎng)對其他民族文化理解和尊重的能力,增進不同民族學生群體間的互動與合作,促使學生們在多元文化的環(huán)境中和諧共處,自然而然地生發(fā)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認同感。

        3.尊重“多元”文化特征

        在全球化與現(xiàn)代性交織的新時代,民族教育領域面臨著一項雙重挑戰(zhàn):既要鞏固中華民族共有的“一體性\"基礎,亦要尊重并維護其\"多元性”的歷史與現(xiàn)實面貌。傳統(tǒng)上中華民族內部各文化間的交融格局,在文化的動態(tài)演進中經歷了分化,而西方普遍價值觀的滲透也悄然改變了多民族間的情感紐帶,使之趨向淡化??萍几锩?、市場經濟以及全球化的浪潮促使擁有不同族群背景和文化特質的個體跨越地理、經濟、文化和情感的界限,步人一個日益“非文化化\"“非族群化”的“現(xiàn)代性\"社會。在此背景下,新時代的民族教育迫切需要守護民族文化的身份特性和歷史延續(xù)性,其理論探索與教學實踐應積極承擔起民族文化保育與傳承的使命。正如習近平所強調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fā)展的巨大優(yōu)勢。”[53]1這段講話不僅為民族教育的未來發(fā)展指明了道路,也重申了平衡“一體”與“多元\"的重要性。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教育的核心理念與文化范式,需在確認“一體”本質的同時,弘揚“多元”的文化光輝,攜手促進民族和諧與文化興盛,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未來。

        (四)內化和外塑:新時代多元一體民族教育的綜合性探索

        基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范式,多元一體的民族教育體系要求我們在實踐中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索。民族教育扮演著雙重角色,它既能對人進行內在塑造又能對人產生外在影響,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不可小的作用。通過民族教育這一媒介,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接納并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所承載的文化價值觀念,激發(fā)其民族自豪感及自信心。此外,它還肩負著培育學生強烈社會責任感與公民意識的使命,鼓勵他們主動投身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實踐之中。

        在實踐層面,應當采取多元化策略以充分發(fā)揮民族教育的內在塑造與外在引導作用。增強關于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教育力度,確保學生全面認知我國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與輝煌的文化遺產,從而提升民族歸屬感。重視學生道德情感與價值觀念的培育,引導他們建立積極的價值取向與人生觀念。激勵學生主動投身社會實踐,增強其社會責任意識與公民責任感,促使他們在實踐經歷中體會到社會的溫情與關懷,進一步鞏固對社會的擔當意識與認同感。通過全面的教育實踐,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元一體教育體系,促進各民族學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全面發(fā)展和和諧共生。推行跨民族文化交流項目,加深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學生之間的理解和友情;設置多元民族文化教育課程,引導學生在求知過程中認識并尊重多元民族文化;組建多民族參與的體育賽事,加強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意識與能力。以此促使學生在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和諧共存,深化他們對于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身份認同感。

        探討新時代下多元一體民族教育的發(fā)展路徑,需全面考慮各個層面的優(yōu)化策略。這不僅涉及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適時革新,還著重于師資隊伍的能力建設。教師角色在此過程中尤為關鍵,他們是知識的橋梁也是文化的使者,應當培養(yǎng)其跨文化教育技巧及深刻的文化洞察力,持續(xù)探索與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同時,構建一個健全的教育評價機制,確保教育質量的提升。在實踐中,必須以實際效果為導向,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手段,推動文化認同的內化和外塑,促使教育體系更具包容性和適應性。

        從本質而言,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確立為新時代民族教育的文化范式,旨在充分利用民族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文化傳承、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獨特價值,以期達成共識凝聚、共性塑造及集體身份認同的重要功能。通過教育內化知識、外化行為的根本屬性,實施凸顯中華民族整體性的教育策略,妥善協(xié)調各民族群體適應新時代現(xiàn)代化社會主流趨勢與維系、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之間的平衡,培養(yǎng)教育對象在國家、民族、文化、政黨、制度以及發(fā)展路徑等多個層面上形成深度共鳴的集體命運觀,進而依托“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民族文化相互鑒賞模式,推進至“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和諧認同境界。此過程融合了理論探討與實踐探索的雙重維度,營造一個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氛圍,確保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文化范式的民族教育,在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中,既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復興偉業(yè)的關鍵動力,也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展現(xiàn)中國特有模式、智慧與方案的重要載體。

        參考文獻:

        [1]袁同凱,張耀武.新時代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概念內涵、面向與價值歸屬:基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視角[J].廣西民族研究,2022(4).

        [2]王亞鵬,萬明鋼.民族認同研究及其對我國民族教育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4(8).

        [3]滕星,張俊豪.試論民族學校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4).

        [4]賈志斌.如何加強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5]祁進玉.公民身份與國家認同: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公民教育實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1).

        [6]萬明鋼.實現(xiàn)國家認同,先從民族認同開始[J].中國民族教育,2017(6).

        [7]馬文靜.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及發(fā)展[J].民族教育研究,2011(4).

        [8]王軍.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6(3).

        [9]井祥貴.疏離與融合:學校教育視野下的民族文化傳承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1(5).

        [10]安曉鏡,朱姝,邱貴芹.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初中生民族認同心理研究: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為例[J].邢臺學院學報,2014(1).

        [11]孫杰遠.走向共生的民族文化發(fā)展與教育選擇[J].教育研究,2012(9).

        [12]曹能秀,王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學校教育和民族文化傳承[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

        [13]陳興貴.多元文化教育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傳承[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14]孫百才,張洋,劉云鵬.中國各民族人口的教育成就與教育公平:基于最近三次人口普查資料的比較[J].民族研究,2014(3).

        [15]錢民輝.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公平問題[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6).

        [16]許潔英.加快少數(shù)民族教育發(fā)展,切實促進教育公平[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17]唐瀅.中國少數(shù)民族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問題探究[J].教育與經濟,2003(2)

        [18]韓剛.教育公平與少數(shù)民族教育發(fā)展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5).

        [19]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

        [20][德]海德格爾.同一與差異[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21]Banks.EducatingCitizensinaulticulturalSociety,2nded..NewYorkTeacherscolegeColumbiaUnivesity07.

        [22]陳學金,滕星.全球化時代“三種認同\"與中國民族教育的使命[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

        [23]張詩亞.和諧之道與西南民族教育[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

        [24]錢民輝,沈洪成.從意識三態(tài)觀重新審視現(xiàn)代性與民族教育之關系[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25]烏爾希葉夫.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促進民族團結[J].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5(2).

        [26]黨辦文.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高校必須把民族團結教育列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J].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1995(3).

        [27]王嘉毅,呂國光,白蕓.加快少數(shù)民族貧困地區(qū)普及義務教育步伐的研究與實驗[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28]云熙然.海南黎族青少年民族文化認知對民族認同的影響:民族內隱觀與文化自信的鏈式中介作用[D].??冢汉D蠋煼洞髮W,2024.

        [29]謝影.回顧與展望:內地民族班研究三十年述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9).

        [30]田夏彪.文化認同視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補機制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31]王姍萍,李資源.論中國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民族團結教育中的當代價值[J].貴州民族研究,2012(6).

        [32]青覺,吳鵬.使命、困境與超越:中小學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研究:基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的理論分析[J].黑龍江民族叢,2019(5).

        [33]萬明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使命[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

        [34]張霜.民族學校教育中的文化適應研究:貴州石門坎苗族百年學校教育人類學個案考察[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8.

        [35]孫杰遠.教育的文化范式及其選擇[J].教育研究,2009(9).

        [36]蕭俊明.文化與社會結構:文化概念解讀之二(上)[J].國外社會科學,1999(4).

        [37]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劉云山王岐山張高麗分別參加全國人大會議一些代表團審議[N].人民日報,2017-03-11((01).

        [38]馬戎.重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新的歷史條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

        [39]周星.關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學術評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4).

        [40]趙心愚.教育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EB/OL].國家民委公眾號,2021-04-08.

        [41]史金波.“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形成背景和當代價值[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

        [42]楊鵑飛.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理論與實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

        [43]袁同凱,朱筱煦.發(fā)展民族地區(qū)教育事業(yè)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

        [44]達萬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民族教育實踐的理論構想[J].民族教育研究,2019(1).

        [45]孫杰遠.論民族地區(qū)社會治理的認同邏輯與教育支持[J].教育研究,2018(11).

        [46]Giddens.The ConstitutionofSociety:Outlineof theTheoryof Structuration[M].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4.

        [47]Hobsbawm.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178O:Programme,Myth,Reality[M].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0.

        [48]費孝通.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G]//麻國慶,編.美好社會與美美與共.北京;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2019.

        [49]馮立君.如何理解唐朝語境中的族群身份:班茂桑著《唐代中國的族群認同》中譯本書后[J].唐史論叢,2019(2).

        [50]Comaroff.Ethnicity,Inc[M].Universityof ChicagoPress,2009.

        [51]Bourdieu.Forms of Capital[M].GreenwoodPress.1986.

        [52]Taylor.Multiculturalism:Examining thePoliticsofRecognition[M].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94.

        [53]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THE CULTURAL PARADIGM FOR ETHNIC EDUCATION DEVELOPMENTIN THE NEW ERA

        ChenShi,Li Shuhan,Yuan Tongkai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educationas its entry point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f Fei Xiaotong's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pluralistic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ethnic education research.It proposes adopting the“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as the cultural paradigm for ethnic education development.By doing so,ethn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canbetter assist and guide peopleof allethnic groups in forming strong cohesionand centripetalforce,forgethe sense of communityforthe Chinese nation,and builda shared spiritual homeland for the Chinese nation.This approach aims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promoting harmonious identity,regional harmony,and stability through harmonious education,thereby demonstrat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wisdom within the vision of a global communityofshared future.Ultimately,itcontributes to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pluralistic unity;sense of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ethnic education;cultural paradigm

        [責任編輯:廖凌子]

        猜你喜歡
        范式共同體中華民族
        愛的共同體
        以寫促讀:構建群文閱讀教學范式
        甘肅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維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北廣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體的戰(zhàn)斗
        孫惠芬鄉(xiāng)土寫作批評的六個范式
        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日本做受120秒免费视频| 丰满人妻无奈张开双腿av|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av| 欧美xxxxx高潮喷水麻豆|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下载| 亚洲第一看片| 亚洲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区一区二区三视频| 亚洲国产av玩弄放荡人妇系列| 秋霞午夜无码鲁丝片午夜精品| 五月激情狠狠开心五月| 国产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xxxx做受欧美|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天堂| 免费人成视频网站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黄色av一区二区三区| 人禽交 欧美 网站| aaa日本高清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黄网站欧美内射| 亚洲AV秘 无码二区在线| 国产91大片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 | 中文| 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99久久久精品免费| 女人被躁到高潮嗷嗷叫免费软|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情人伊人久久综合亚洲| 污污污污污污WWW网站免费| 亚洲福利第一页在线观看| 日韩亚洲精品国产第二页| 超清纯白嫩大学生无码网站| 成年奭片免费观看视频天天看| 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 亚洲熟妇丰满多毛xxxx| 欧美视频二区欧美影视| 性感人妻av在线播放|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婷婷|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网站| 亚洲综合综合在线| 国产亚洲91精品色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内射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