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嘯宇 程黎
超常兒童作為智慧或能力遠超同齡兒童發(fā)展水平的群體,具有獨特的發(fā)展優(yōu)勢,是國家重要的后備人才資源。為進一步增強人力資源優(yōu)勢、掌握科技創(chuàng)新與國際競爭的主動權,大部分國家都十分重視超常兒童的選拔與培養(yǎng)工作。經過數十年的探索,超常兒童的安置與教學模式形成了多種不同取向,其中,美國、澳大利亞與新加坡的培養(yǎng)模式頗具代表性。
美國:在融合環(huán)境中兼顧加速與充實
美國是最早開展超常兒童教育研究與實踐的國家之一,積累了豐富的超常兒童培養(yǎng)經驗。1972年美國發(fā)布《馬蘭德報告》,首次從聯邦政府層面提出“超常兒童”的內涵,并于1988年對其進行了修訂,將超常兒童定義為“在智力、創(chuàng)造力、藝術、領導力或在特定學科領域表現出高水平能力或潛能的兒童,他們通常需要學校以外的服務或活動來充分發(fā)展這些能力”,以此作為開展超常兒童教育的依據。除了小部分超常兒童在專門設立的特殊學校、私立學?;蛘咛厥獍嗉壷芯妥x外,美國大部分超常兒童與普通兒童一起被安置于融合教育班級之中。在這種形式下,教師通過差異化教學來滿足超常兒童的學習需求,促進其健康發(fā)展與才能展現。
總的來看,美國超常兒童教學策略可分為加速式與充實式兩類。
加速式旨在幫助學生加快學習進度或小于常規(guī)年齡提早完成學業(yè),具體包括提前入學、跳級、超前學習、自主學習、壓縮課程等方式。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開設的高中加速課程,目的在于讓高中階段的超常學生提早進入大學學習,屬于加速式教學的一種。該項目要求超常兒童在一年內選修匹茲堡大學六個學分的課程(約3—4門),包括大學英語、數學、物理、化學、心理、經濟等學科,與大學生一起上課并完成課程任務,以滿足其對額外教育的需求。
充實式則是在不改變就讀年級的情況下,向超常兒童提供常規(guī)課程之外的拓展課程,或在常規(guī)課程基礎上學習更高深的內容,具體包括課堂內的加深學習、獨立學習研究、特殊學習中心、周六和課后項目、實地考察、學科競賽、夏令營或冬令營等。費爾法克斯縣公立學校為超常兒童開設的四類高級學術課程就是充實式教學策略的代表: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策略課程,將高階思維策略嵌入各年級所有學科領域;差異化課程,面向在特定學術領域表現出色的學生,要求高級學術資源教師與任課教師合作,通過提供多樣的學習計劃和豐富的資源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非全日制高級學術課程,旨在利用課余時間加強學生核心學科的學習;全日制高級學術課程,從內容與教學的深度、廣度和進度的差異化等層面加強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除了政府的支持與學校的探索外,專業(yè)組織和行業(yè)協會等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也是美國開展超常兒童教育的重要動力。例如:美國超常兒童協會定期分析超常兒童教育的影響因素,發(fā)布超常兒童教育的政策和文件,幫助父母、教師以及研究人員加深對超常兒童的了解并調整教學策略;美國人才發(fā)展中心通過挖掘超常兒童的天賦與興趣,設計相應的暑期課程、在線課程、周末課程等,為超常兒童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澳大利亞:融合安置與單獨安置雙軌并行
澳大利亞超常兒童教育實踐呈現多樣化特點,可歸納為兩種模式——新州模式與南澳州模式。
新州模式采取單獨安置的方式,通過設立重點學校與重點班對超常兒童進行培養(yǎng)。具體來說,新州設立了多所重點完全高中,入學依據是學生考試成績(閱讀、寫作、數學和綜合能力)以及在校成績。同時,還在許多中小學設有重點班,并針對農村、偏遠地區(qū)公立學校的超常兒童開設了虛擬學?!锕鈱W院,使其可以遠程參與到英語、數學和科學課程等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項目中。維州也在公立學校中開設了重點加速學習項目,將7—10年級大部分科目的課程內容進行壓縮、擴展和充實,該項目的學生可在3年內完成7—10年級的學業(yè),即提前一年完成學業(yè)。
南澳州模式采取融合安置的方式,將超常兒童安置在主流班級中學習,輔之以差異化課程。差異化課程分為充實課程、拓展課程和加速課程三類。其中,充實課程通過提供額外的學習探究機會拓寬學生的學習范圍,這種探究側重于提升課程在知識、應用和思考技能上的復雜性;拓展課程通過賦予學生額外的任務(如作品集或研究項目)來加深和強化他們對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應用;加速課程即教師根據課前測驗結果將學習內容進行劃分,對學生已掌握的知識予以精簡,從而避免重復教學,同時可加快該學科或整個年級的學習進度。這些差異化課程具有如下三個特點:一是內容涵蓋學科和非學科類教育。如南澳州部分中小學為學生提供核心課程以外的專業(yè)課程學習機會,包括語言、藝術、體育、STEM教育等。二是學生參與項目的形式多元化。如塔斯馬尼亞州的中小學超常兒童除了接受學校提供的差異化課程教學外,還可通過假期夏令營或線上平臺與志同道合的同齡人交流,并通過參與學校項目得到外部導師的專業(yè)指導。三是教師依據學生的特殊需求及時調整教學。如北領地中小學鼓勵教師根據學生學習需要和客觀教學條件確定課程難度,并努力使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策略來支持英才學生的特殊學習需求。
總體而言,無論是新州模式還是南澳洲模式,都強調對超常兒童受教育權利的保障。為避免教育過程中的種族、性別歧視,確保所有超常兒童有同等機會接受教育,澳大利亞各地的超常兒童教育政策與實踐均十分強調公平性。例如:昆州強調使用多重標準甄別超常兒童,使學生不會因種族、文化或社會經濟背景、身體殘疾、家庭地理位置、性別而在教育上處于不利地位;維州重點高中會將部分名額分配給來自較低社會經濟背景的學生和原住民學生等。
新加坡:中小學相互銜接的充實式培養(yǎng)
新加坡自1984年實施“天才教育計劃”以來,已形成小學和中學相互銜接貫通的超常兒童教育體系,其中,實施超常兒童教育的小學有9所、中學有7所。在小學階段,主要以單獨編班或成校的形式對超常兒童進行安置;而在中學階段,則以融合教育班級的形式將超常兒童與普通兒童共同安置,通過綜合課程滿足超常兒童發(fā)展的需要。
無論是小學的單獨成班還是中學的融合班級,新加坡超常兒童教育均采取充實式的教學方式,具體包括以下四類——
充實課程,即以現有課程為起點,在保留主體課程的基礎上,對一些教育內容在深度與難度上進行拓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包括內容充實、過程充實、學習結果充實和學習環(huán)境充實四個方面。內容充實指通過延伸課程的深度和廣度、跨學科的聯系、對實際生活問題的關注等方式,使課程涵蓋更高層次的內容,進而滿足超常兒童的需要與興趣;過程充實指通過使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小組活動、獨立研究等,培養(yǎng)超常兒童更高層次的思維技能;學習結果充實指通過多樣化的成果形式全面評估超常兒童的學習效果,為其創(chuàng)造性表達提供機會;學習環(huán)境充實指提供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huán)境,鼓勵其自主探索,并為其提供豐富的資源支持。
充實活動,即通過豐富的、面向不同領域的課外活動對學校課程加以補充,旨在幫助超常兒童成長為能夠自主選擇、終身學習的獨立學習者。從小學四年級到中學四年級的各年級都設有不同種類的活動。其中,小學階段的充實活動包括計算機充實項目、小學數學高級講習班、創(chuàng)造性寫作營、思維能力提高訓練課等;中學階段的充實活動主要針對在數學、英語、科學方面具有突出能力的學生,提供如科學創(chuàng)造和探索應用競賽、數學講座、文學研討會等活動。
個性化學習計劃,即通過為每個學生制定針對性的教育支持方案,給學生提供豐富的選擇機會,進而促進超常兒童發(fā)展。該計劃能夠促進學生形成收集資料、進行調查、寫作與交流的能力,養(yǎng)成動手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yǎng)對問題的研究能力。
特殊計劃,即通過對充實課程進行拓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對特定領域的興趣及信念,其作用是甄別在某一特殊領域有高動機和高能力的學生,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學習與實踐機會,如向專業(yè)人士學習等。這些特殊計劃包括科學計劃、人文計劃、創(chuàng)新計劃、領導才能計劃等。
綜上,美國、澳大利亞與新加坡超常兒童安置形式與教學模式各具特色,但都是基于超常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開展的,均強調為超常兒童提供適宜的、科學的教育支持,促進其潛能挖掘與全面發(fā)展。
(作者陳嘯宇系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程黎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教育學部兒童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