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小吃
豆汁兒是老北京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風味小吃,它歷史悠久,據(jù)說早在遼宋時期就已在北京地區(qū)盛行,而它成為宮廷飲料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事情。
豆汁兒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淀粉濾出后,再將剩余殘渣進行發(fā)酵產(chǎn)生的。它顏色呈灰綠色,味酸略苦,有輕微的酸臭味,具有養(yǎng)胃、解毒、清火的功效。
豆汁兒分生、熟兩種。售生豆汁兒者多以手推木桶車,同麻豆腐一起賣;售熟豆汁兒者多以肩挑豆汁兒鍋,鍋的另一頭擺著焦圈兒、麻花、辣咸菜。喝豆汁兒必須配切得極細的醬菜,一般夏天用苤藍,講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成細絲,拌上辣椒油,還要配套吃炸得焦黃酥透的焦圈兒,風味獨到。
●片段賞讀
到了北京,北京的老同學請我吃了烤鴨、烤肉、涮羊肉,問我:“你敢不敢喝豆汁兒?”我是個“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的,喝豆汁兒,有什么不敢?他帶我去到一家小吃店,要了兩碗,警告我說:“喝不了,就別喝。有很多人喝了一口就吐了?!蔽叶似鹜雭?,幾口就喝完了。我那同學問:“怎么樣?”我說:“再來一碗?!?/p>
豆汁兒是制造綠豆粉絲的下腳料,很便宜。過去賣生豆汁兒的,用小車推一個有蓋的木桶,串背街、胡同。不用“喚頭”(招攬顧客的響器),也不吆喝。因為每天串到哪里,大都有準時候。到時候,就有女人提了一個什么容器出來買。有了豆汁兒,這天吃窩頭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這是貧民食物。
賣熟豆汁兒的,在街邊支一個攤子。一口銅鍋,鍋里一鍋豆汁兒,用小火熬著。熬豆汁兒只能用小火,火大了,豆汁兒一翻大泡,就“解”了。豆汁兒攤上備有辣咸菜絲——水疙瘩切細絲澆辣椒油、燒餅、焦圈兒——類似油條,但做成圓圈,焦脆。賣力氣的,走到攤邊坐下,要幾套燒餅焦圈兒,來兩碗豆汁兒,就一點辣咸菜,就是一頓飯。
豆汁兒攤上的咸菜是不算錢的。有保定老鄉(xiāng)坐下,掏出兩個饅頭,問“豆汁兒多少錢一碗”,賣豆汁兒的告訴他,“咸菜呢?”——“咸菜不要錢?!薄澳墙o我來一碟咸菜?!?/p>
常喝豆汁兒,會上癮。北京的窮人喝豆汁兒,有的闊人家也愛喝。梅蘭芳家有一個時候,每天下午到外面端一鍋豆汁兒,全家大小,一人喝一碗。豆汁兒是什么味兒?這可真沒法說。這東西是綠豆發(fā)了酵的,有股子酸味。不愛喝的說是像泔水,酸臭。愛喝的說:別的東西不能有這個味兒——酸香!這就跟臭豆腐和“啟司”一樣,有人愛,有人不愛。
(節(jié)選自汪曾祺《豆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