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
草書中的“疏”與“密”,繪畫中的“簡”與“繁”,文章中的“略”與“詳”……它們無一不在為我們的生活講述著“疏”“密”之道?!笆琛睘樯盍舫鲆环菘障?,拋棄一些繁雜;“密”為生活增添一抹亮色,拋棄一些空虛?!笆琛碧幧?,“密”處蘊繁,“疏密”結合,方可開出絢麗的生命之花。
“疏”處生白,為繁騰出空間,展現(xiàn)粗礪、簡約的生命狀態(tài)。
“疏”寓意著留白,留出本來的原始底色。身處信息時代,雜亂交錯的信息令我們眼花繚亂,這時,何不找尋心中的那個“疏”處,稍稍于紛擾中放松精神呢?徐悲鴻畫馬,去掉繁雜的筆觸,用最原始的手法展現(xiàn)了馬的真實形態(tài),這何嘗不是一種“疏”處生白呢?李子柒脫離城市中喧鬧的生活,于鄉(xiāng)村的安寧中找到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疏”處生白呢?“疏”,不代表著空白、虛無,而是一種脫離世俗的僻靜之道。面對生活中的干擾,我們該“疏”則“疏”,不在乎外部條件,為精神之繁打好底色,做到“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的曠達境界。
“密”處蘊繁,為白增添亮色,追求精致、繁復的精神狀態(tài)。
“密”寓意著充裕,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我們可以不在乎物質條件的匱乏,但一定要追求豐裕、充盈的精神。顏回身處陋巷,卻不改其樂;曾國藩身處僻壤,以日記來洗滌俗心;樊錦詩身處沙漠,心系敦煌,傳承著源遠流長的敦煌文化……他們都是在“疏”處生存,卻又在心靈深處,尋到了那一方“密”處,孕育出了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因此,我們也應“密”中蘊繁,尋求人生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境。
“疏”與“密”如同孿生兄弟,我們無法拋下“疏”帶來的簡約與豁達,亦無法舍去“密”帶來的繁復與豐足。人生如同書法,書法的優(yōu)秀之處在于“疏”與“密”的準確運用,人生的精妙之處則在于物質上的“疏”與精神上的“密”的相互補充。離了“疏”,“密”便只是多余且復雜的描述;脫了“密”,“疏”便成了一張毫無意義的白紙。我們要學會將“疏”與“密”合理運用到我們這張人生畫卷上,達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第三境。
“疏”處生白,”密”處蘊繁,掌握人生的“疏密”之道,于浪潮中涌現(xiàn),把握人生之舵,奮楫前行,方可收獲精彩而絢麗的人生。
評點:文章開篇結合對材料的分析提出中心論點:“疏”處生白,“密”處蘊繁,“疏密”結合,方可開出絢麗的生命之花。接著分別從“疏”與“密”的角度展開論證,揭示二者的內涵及作用,最后綜合論證,指出二者相互補充,無法割舍。文脈清晰,條理性強,符合論證邏輯,是一篇論證結構上較為典型,文體特征十分鮮明的文章。
(編輯: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