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網絡時代以來,對高新技術的探究與研發(fā)成了社會發(fā)展的主要趨勢,相應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就開始從傳統(tǒng)技能型人才轉向高新技能型人才,僅掌握理論知識并不能滿足現階段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需要,具有發(fā)現問題、歸納問題、總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綜合性人才是現階段社會所需要的,而這也是項目式教學能夠得到推廣的主要原因。美術雖然只是基礎教育體系中藝術類學科的組成部分之一,但跳出技巧和理論的美術教學,仍然能夠對學生思維的開發(fā)與發(fā)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尤其體現在創(chuàng)造和想象這兩個層面上。本文就主要從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出發(fā),探究項目式教學理念和模式在美術課堂上的應用價值和策略,以期能夠更好地推動學生思維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定義 簡單來說,項目式教學指的就是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通過對特定項目及問題展開探究與思考來學習和理解知識的教學方式,它以項目為核心,學生需要通過與小組內同學的合作來研究和解決一個根據教學目標制定的真實問題,且這個問題通常情況下都比較復雜。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項目式教學活動可以按照流程分為六個環(huán)節(jié),即項目啟動、知識能力建構、探索形成結果、評價修訂、成果展示和反思總結,且所有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需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一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二是以團隊為學習單位。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與學習團隊中的其他成員進行分工合作,在探究項目主題與總結項目成果中幫助學生建構起完整的知識框架,同時也推動學生整體思維體系的建構。
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發(fā)現學習理論和實用主義學習理論是支撐項目式教學的三大理論,其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皮亞杰對“認知結構學說”進行過概括總結后提出的一種教學理論,認為“情境”“協(xié)作”“對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的四大構成要素,奠定了項目式教學以情境為底色、以協(xié)作為基調、以對話為形式和以意義建構為內涵的基本框架;發(fā)現學習理論由布魯納提出,認為學生是學習活動中的探索者,需要結合現有材料來發(fā)掘、提出、解決并驗證問題,確立了項目式教學以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和總結問題為核心的開展形式;實用主義學習理論由杜威提出,是項目式教學模式下能夠起到里程碑式作用的關鍵教育理論,強調要在“做中學”,為項目式教學賦予了以經驗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和以活動為中心的特色與內涵。這三大理論之于項目式教學來說都有重要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項目式教學活動能夠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
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不同,以項目為核心的教學方法主張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主完成,從信息的收集開始,學生需要逐步完成項目方案的設計、實踐、總結和評價,最后生成并展示自己在項目探究過程中取得的成果。由此也可以看出,項目式教學在改善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等教學問題時的重要作用?!读x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美術課程的教學提出了以核心素養(yǎng)為核心的新要求,要求教師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完成對學生包含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chuàng)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在內的多重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幫助學生實現個性成長與全面發(fā)展。而項目式教學就是一種指向學生知識、思維、素養(yǎng)與能力全面發(fā)展的教學模式,應用于小學美術教學中能夠為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發(fā)展產生正面的推動作用,也能夠將有規(guī)劃、有邏輯、有目標的多元美術教學落到實處。
實現對課堂教學的明確規(guī)劃 從某種意義上講,項目式教學也是一種主題式教學,教師需要先設定一個明確的主題,然后圍繞這個主題來提出項目目標和設定項目任務,最后再引導學生依據項目目標和項目任務來設計與落實項目方案,最終達到預設的教學目的。在此過程中,學生在每一個階段或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應該做什么都有更為明確的規(guī)劃,而這種明確的規(guī)劃就能夠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有意義的分段,進而為學生的成長和提升奠定基礎。因此,項目式教學對于小學美術教學的意義首先就體現在了對課堂教學的明確規(guī)劃上。
落實對學生具象思維的培養(yǎng) 小學是學生思維與認知發(fā)展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階段,而美術這門具有一定開放性的課程也十分強調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尤其是形象思維。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項目式教學的優(yōu)勢之一就體現在能夠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學生可以在項目式學習活動中對美術學科的知識和內涵展開全面的思考與充分的想象,并通過這種自主展開的思考與想象來實現形象思維的養(yǎng)成與發(fā)展。因此,項目式教學對于小學美術教學的意義也就同步體現在了對學生具象思維的培養(yǎng)上。
促進學生協(xié)作意識與能力的發(fā)展 項目式教學是一種依賴學生之間協(xié)作與溝通的教學模式,學生需要圍繞同一個目標或任務來開展各種各樣的工作,并在開展這些工作的過程中形成緊密的配合,最終取得“1+1>2”的收益?;诖?,學生在參與項目式學習活動時便能夠得到基于意識和能力的多重鍛煉,包括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的意識與能力,那么團隊精神、集體精神、分工合作等精神和品質也能夠得到發(fā)展。因此,項目式教學對于小學美術教學的意義還體現在學生協(xié)作意識與能力的發(fā)展上。
在小學美術課堂上開展項目式教學活動時,教師首先需要確立以核心素養(yǎng)為主要內容的目標導向,然后再在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大背景下設計以項目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教學活動,具體可以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教學分析、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的四個環(huán)節(jié),并將其轉化成項目分析、項目設計、項目實施和項目評價四個板塊。在項目分析板塊,教師需要將教學重點放在課程導入上,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參考依據,引導學生展開對課程內容和項目內容的細致分析和探究;在項目設計板塊,教師需要在給予學生足夠自主權的同時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幫助學生在團隊內完成項目方案的設計;在項目實施板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按照設計好的項目方案來推進項目活動的開展;在項目評價板塊,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身項目成果的空間與平臺。而在這四個基礎環(huán)節(jié)之外,教師在將項目式教學落實到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融合多種教育元素,借項目實踐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在小學美術課程體系下的項目式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將更多不同的教育元素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包括素質教育和跨學科教育。就素質教育而言,美術課程本身就是美育的重要路徑,能夠對學生素養(yǎng)與能力的發(fā)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因而教師在開展美術課程下的項目式教學活動時就需要秉持五育融合的理念,借美術教學來落實對學生的德育、智育、體育和勞動教育,尤其是德育,以便能夠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助力。以魯教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下冊第13課“給您提個醒兒”為例,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學生需要學會制作提示牌的方法,在圍繞這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項目式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可以借與提示牌相關美術知識和技能的教學來開展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在項目中引導學生分析提示牌的用處與生活中需要用到提示牌的地方,學生得出結論:主要包括商場中的位置提示和花壇、公交車等環(huán)境中的公益提示,其中與公益提示牌相關的項目活動中就能夠融入一些德育元素,教師可以借公益提示牌的制作來向學生滲透“尊老愛幼”“愛護自然”的思想,在美術項目中實現對學生品行的教育。
立足美術靶心目標,借項目實踐深挖美術教育內核 新時代的藝術教育更多地聚焦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強調的是一種指向育人的教學,要求教師要從對學科教學內核的探究出發(fā),深度挖掘各學科的育人價值和功能,以便能夠在設計與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更好地為學生個人能力與素養(yǎng)的提升提供指導。具體來講,小學美術教師需要以項目式教學為契機,在核心素養(yǎng)這一靶向目標下,構建起一個包含問題驅動、持續(xù)探究、學生參與、活動反思和展示評價這五要素在內的美術教學體系。以魯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下冊前三個關于色彩的課時“色彩的明與暗”“色彩的漸變”和“色彩的情感”為例,在設計以“認識色彩”和“理解色彩”為主題的項目式學習活動時,教師就可以先為學生設置一個核心任務,即掌握生活中的各種色彩元素,然后再在這一核心任務下為學生分別設置幾項驅動性任務,包括:搜集生活中與色彩密切相關的事物,分析這些事物中的色彩搭配和變化特點,學會用色彩的搭配和變化來表達真實情感。在這種項目形式下,學生包括審美感知和藝術表現在內的能力就能夠實現有效的發(fā)展和提升。
緊扣美術本質問題,借項目實踐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 教師在設計項目時需要抓住的學科本質問題主要包括創(chuàng)作、思考與實踐,美術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實際的感知來建立對色彩、線條、構圖等美術元素的完整認知,而在完成一件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思考與實踐都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與過程。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設計項目式教學活動時就需要從創(chuàng)作、思考與實踐的角度出發(fā),借項目實踐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以魯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第9課“彩墨世界”為例,墨是一種可塑性極強的創(chuàng)作原材料,既可以用于書法創(chuàng)作,也可以用于美術創(chuàng)作,而在圍繞“彩墨”設計與開展的項目式教學活動中,教師就需要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展開對彩墨的探究與思考,借項目來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與實踐來總結彩墨的用途和用法?,F代的彩墨畫可以說是中國畫受到西方繪畫藝術影響生成的一種新畫種,那么教師就可以借項目活動來引導學生站在中西方雙視角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來創(chuàng)作不同風格的彩墨畫作品。
堅守人本核心原則,借項目實踐推進深入探究學習 以經驗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和以活動為中心是項目式教學的三大基本原則,其中,“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原則就能夠為項目式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關鍵的支持力量,同時也能夠為學生對知識的深入探究和學習提供關鍵的推動力量。對此,教師就需要堅守人本的核心原則,立足于“以生為本”的第一視角,通過以問題驅動的項目式教學活動來引導學生進行持續(xù)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以魯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第6課“寫意蔬果”為例,在“寫意”主題下的項目式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出一個統(tǒng)領的問題,即“如何通過寫意的方式來描繪事物與表達情感”。在開始正式的項目式教學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將一些蔬菜和水果的實物帶到課堂上來,并要求學生先通過臨摹的形式將這些蔬菜和水果的外形畫出來,然后再從“象形”“骨法”和“氣韻”等多個方面入手來引導學生感受寫意的奧秘,感受與欣賞之余再要求學生模仿一些寫意的畫作來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并將學生創(chuàng)作出的“寫意”式美術作品當作項目成果,借實踐來幫助學生實現由淺入深的探索與思考。
創(chuàng)設真實美術情境,借項目實踐拓寬學生藝術視野 情境是項目式教學活動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教學元素,能夠為學生的項目探究和思考提供一個更適宜的空間與環(huán)境,進而提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沉浸感和體驗感,最終為整體教學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礎,并提供助力。具體來講,教師在創(chuàng)設美術情境的過程中需要先立足于課程主題,再引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元素,借與學生生活和認知貼近的情境來驅動學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實踐。例如,“元宵節(jié)里掛彩燈”主題下的項目情境就需要以元宵節(jié)為背景,同時更加注重節(jié)日氛圍的營造;“旅游節(jié)”主題下,項目情境就需要以山水和人文為背景,同時更加注重與當地旅游資源的關聯。結合實踐來看,真實的項目情境不僅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作欲望,還能夠實現對學生藝術視野的拓寬。
總而言之,項目式教學是一種符合當前時代教育與發(fā)展需要的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能夠為學生思維與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更大的空間。而在小學美術課程下的項目式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明確的不僅是項目式教學的內容構成與基本特征,還有美術課程的內容構成與基本特征,除了站在學生的視角下思考問題,還需要站在美術的視角下分析問題,從小學美術課程本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出發(fā),探尋小學美術與項目式教學之間的切入點。想要通過項目式教學來實現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就需要在“心細”的基礎上更加“大膽”一點,有意識地將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元素融入項目設計中,以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欣賞美、感受美的意識與能力,最終實現對學生審美素養(yǎng)和美術學科和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