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科教研的根本宗旨是改進教師個體、群體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師個體、群體的專業(yè)素質(zhì)。在區(qū)域范圍內(nèi)開展學科教研活動存在集中困難、農(nóng)村教師交通不便、活動時間不充足、交流活動受限制等缺陷。而基于互動模式下的在線教研模式以個性化教研平臺為載體,為教師和教研組提供了靈活便捷的學習空間,促進教師間切磋、交流,深化校本專題研究職能。充分借助網(wǎng)絡的互動優(yōu)勢,搭建個性化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研平臺,開展線上集體備課、反思交流、自主學習、專題研究,線下課堂實驗、互通學習、資源共建等形式多樣的區(qū)域教研模式,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解決教師實際教學活動中的問題,提高了教研的效率,使校本教研達到最優(yōu)化,對新形勢下教研模式的進一步深入與延伸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推廣應用意義。
[關鍵詞] 在線教研;混合式教研模式;課程資源
[作者簡介] 武金剛(1975—),男,天津人,本科,天津市濱海新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教育教學研究部中小學信息科技教研員,主要從事義務教育信息科技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4)13-0093-04 [收稿日期] 2023-11-11
《天津市義務教育學?,F(xiàn)代化建設標準(2016—2020年)》對信息技術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育信息化不僅表現(xiàn)在課堂教學手段的現(xiàn)代化,而且可以促使教研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這足以證實學科教研的重要性。學科教研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科團隊內(nèi)教師業(yè)務能力的提升。
在信息技術向信息科技轉(zhuǎn)型的初期階段,如何讓學科內(nèi)所有一線教師都能更好地把握課標的要求,正確理解課改的方向和思路,更好地讓信息科技課程快速落地,這是當前困擾每一位信息科技教師的一個難題。為了能讓學科內(nèi)教師更精準、更快捷地了解信息科技學科當前的新形勢,把握課改新思路,加強理論學習和探究課標精神是當下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開展學科教研時,我區(qū)將“天津市濱海新區(qū)智慧教育云平臺”(以下簡稱“智慧教育云平臺”)作為學科教研支架,并根據(jù)學科特點創(chuàng)建了集教學、交流、研討、評價為一體的區(qū)域?qū)W科教研平臺,以網(wǎng)絡資源為依托,借助智慧教育云平臺的時效性和互動性,有效開展信息科技學科在線教研活動,共同學習,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共同探討、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了教研的效率。
一、利用智慧教育云平臺,為教師提供多元的反思機制
教研的重要任務是個人的修煉學習與反思,對廣大教師來說,最緊要也最困難的是拓展自己的教育眼界,用新的視角審視自己的行動、反思自己的過去。在信息技術向信息科技轉(zhuǎn)型的初期,教師要想掌握更前沿的教育理念,了解《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修訂的方向,學習尤為重要。為了能讓教師更好地進行在線學習,我們在智慧教育云平臺上搭建了教師反思專欄,并嘗試進行了兩種學習模式。
(一)利用常態(tài)化反思平臺,促進教師間互相學習、教學相長
為了能讓反思常態(tài)化、讓教師間溝通更便捷,我們將學科網(wǎng)絡教研按照理論儲備、個案透析、交流評析、教學反思、學習借鑒、互動研討等程序依次開展活動,為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提供一個在線的云端資源大平臺[1]。
首先,我們在智慧教育云平臺上創(chuàng)建了常態(tài)化的教學反思專欄。教師可以將自己在課上遇到的問題隨時通過反思的形式發(fā)布到教學反思欄目中,這樣同組的教師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設備在線交流、討論,起到互相支持、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作用。此外,我們要求學科組組長定期確定本組的反思主題,主題內(nèi)容必須新穎且有實效,如“信息科技學科大單元設計的幾點思考”“跨學科主題活動設計的幾個步驟”等。各組主題發(fā)布后,組內(nèi)教師通過查閱資料、聽取線上專家講座等方式,撰寫反思內(nèi)容,并在對應欄目下發(fā)布自己的觀點。
通過在線互動反思機制,不僅獲得了教師精心收集的教學資源,還感知到每位教師最為真實的教學體悟,獲得對教育教學實踐最為誠摯也最為專業(yè)的批評與褒揚。
(二)利用專題性反思平臺,建立學科教研的有效機制
在創(chuàng)建教師個人、學科組的常態(tài)化教學反思機制的同時,我們在智慧教育云平臺上創(chuàng)建了專題性反思欄目。借助專題性反思平臺,教師可以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進行廣泛討論。首先教研組對一個專題性問題進行組內(nèi)研究,隨后上升到學科組形成初步的解決方案,再通過區(qū)教研員進行推廣試行,這樣一步步放大,最終形成完備的區(qū)域應用方案。對于教研員推廣方案,首先要通過反思平臺落實到學科組,再由學科組分計劃、分任務實驗落實到各學校教研組進行解決,這樣對共性問題進行一步步細化,提升了教師專業(yè)研究的意識和能力(如圖1所示)。
教師反思的內(nèi)容來源于豐富的實踐材料,而智慧教育云平臺給教師提供了易于交流的空間。教師經(jīng)常處于一種反思狀態(tài),在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明確方向的同時,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實踐反思能力和對教育教學的領悟能力[2]。
二、利用智慧教育云平臺,為教師打造互動型集體備課模式
學科教研倡導教師間的合作交流。合作與交流是教師之間在課程實施中的專業(yè)切磋、協(xié)調(diào)與合作,是一個分享經(jīng)驗、互相借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的過程。只有通過合作與交流,才能促進教師個體的發(fā)展、教師群體的發(fā)展和區(qū)域的整體發(fā)展[3]。集體備課從傳統(tǒng)的分組集中研討遷移到在線智慧教育云平臺上,教師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圍繞研討專題進行交流,也可以跨學科進行學科整合的溝通與切磋。
在課例研討中,主要關注課前集體備課、課中觀課和課后評課三個環(huán)節(jié)。新課程標準指導我們?yōu)閷W生提供多元的資源,創(chuàng)建“學習中心”模式的課堂活動。因此,課前準備尤為重要。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教師間合作、互動的優(yōu)勢,利用智慧教育云平臺在線討論功能,創(chuàng)設了區(qū)域“信息科技學科在線備課”互動專欄,并設計了一套在線互動集體備課模式。
首先,在集體備課時,我們區(qū)按教研組的形式分片進行在線集體備課探究,教研員和中心組的骨干教師可以不定期地參與到各組的在線集體備課活動中。各組通過小組研討的方法確定好某一階段的集體備課主題,隨后通過自我報名和組長推薦的形式確定好每次集體備課后的主講教師。主講教師領取任務后,通過智慧教育信息平臺查找與本課程相關的教學素材,在線制作課件、撰寫教學設計等,完成初期的教學案例并將其上傳至“信息科技學科在線備課”互動專欄中。案例上傳后,同組的教師對該教學案例進行修改,將自己的新思想和對教學活動的建議等信息及時添加到該設計中,這樣通過集體修改的方式確定最終可以進行課堂試驗的教學案例[4]。
實驗教學案例確定后,主講教師可以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并將其錄制為視頻案例上傳到“信息科技學科在線備課”互動專欄中。同組教師對課堂實錄進行在線觀看、交流、評價,提出修改意見。主講教師根據(jù)反饋內(nèi)容對教案進行再修改。整個制訂、修改、評價的過程可以在智慧教育云平臺中得以完成(如圖2所示)。經(jīng)過幾輪交流和修訂,最終形成成熟的案例在區(qū)內(nèi)進行交流推廣。
通過智慧教育云平臺實現(xiàn)在線集體備課模式,體現(xiàn)教師個性思維和集體思維的有機結(jié)合,培養(yǎng)了教師課堂駕馭能力,提高了教師備課的成效,提升了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最終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利用智慧教育平臺,深化校本專題研究職能
學科教研的根本宗旨是改進教師個體、群體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師個體、群體的專業(yè)素質(zhì),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學生實施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提升學校和區(qū)域的辦學效益[5]。為此,聚焦問題、聚焦課堂是學科教研中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核心。
(一)借助在線案例分析,豐富課堂研究途徑
在以往的教研聽課活動中,教師經(jīng)常會遇到“高興而去、掃興而歸”的情況,主要原因是現(xiàn)場聽課觀察雖容易體驗課堂教學的實際氛圍,但課堂上教師、學生的活動情景稍縱即逝,觀察者的注意力又難以長時間集中,且課堂上留給教師反思的時間和空間太少[6]。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借助智慧教育云平臺克服這一缺陷,在智慧教育云平臺上搭建了“在線視頻點播”專欄,這樣我們就可以將每次精選的優(yōu)質(zhì)課例、每位教師的精講課和公開課統(tǒng)一錄播并上傳至“在線視頻點播”專欄的在線課堂欄目中。這樣學科內(nèi)的教師登錄該平臺后可以在線收看課堂實錄,并對當前“課例回放”進行點評。執(zhí)教者也可以對教師的不同觀點進行回復。這樣通過“看—評—議”的互動方式將問題通過網(wǎng)絡聚焦課堂,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事實證明,利用智慧教育云平臺的互動性聚焦問題,進行課例研究是課堂研究的有效途徑。它可以使觀課者把握圍繞課堂教學前后的多種信息,獲得整體性理解;它可以圍繞焦點,綜合教師、研究者以及學生的多種觀點,給觀課者提供大量豐富的多媒體材料。
(二)通過專題探究,建構(gòu)高效課堂模式
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教育教學質(zhì)量。對于課堂教學模式,我們通過總結(jié)認為“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于是我們根據(jù)本區(qū)學科情況,提出了“引動式”課堂專題探究模式。在學科專題課堂模式的探究過程中,利用智慧教育云平臺將“引動課堂”教學研究流程化,即授課教師針對自己教學過程中的講、議、梳三種學習方式,撰寫500到1 000字的教學反思、體會、心得上傳智慧教育云平臺,隨后教研組成員進行在線研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提出教學方法的改革建議,最后由主講教師將所有發(fā)言教師的材料進行整理,形成簡訊在區(qū)域推廣。
通過教師在線參與的方式,擴大了教研時空,豐富了教學信息,使課堂教學論壇由“隨機”變成了“有備而論”,實現(xiàn)了網(wǎng)絡促教研的目的,初步形成“引動”課堂模式。
四、利用智慧教育云平臺,構(gòu)建大單元知識體系
大單元教學是對知識進行深度構(gòu)建的過程,其本質(zhì)是以大任務、大主題為核心,對單元內(nèi)學習內(nèi)容進行整合和組織,使其更有邏輯性和結(jié)構(gòu)化,形成以學科核心問題為主要探究對象,在問題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7]。
為了讓學科內(nèi)教師更好地理解和設計大單元教學理念和思路,我們在智慧教育云平臺上開設了大單元課程設計模板,在此按照大單元的設計思路開設了單元情境、主題目標、主題活動內(nèi)容、主題評價、各節(jié)主題內(nèi)容、學習資料等課程體系,將圖文、微課、視頻、單元知識評測等不同形式的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上傳到平臺,便于開展混合式學習,學生能更好地進行在線學習和交流。
在大單元資源建設中,我們將三至六年級的課程分為四個模塊,教研組長組織組內(nèi)教師按照該模塊中的課標內(nèi)容,對該模塊列出的內(nèi)容要求所涉及的知識和技能進行邏輯性組織和整合,規(guī)劃出該模塊中的單元數(shù)目,并按大單元數(shù)目將該組內(nèi)教師分到單元的設計中去形成單元組,每個單元組負責開發(fā)一個指定單元。
單元組教師在領取任務后,首先對需要設計的單元內(nèi)的學習內(nèi)容進行分析,找出其知識間的關系,隨后登錄智慧教育云平臺進行大單元各個模塊內(nèi)容的撰寫。撰寫完后,由組長牽頭選一名教師對該單元內(nèi)某一課時進行在線授課,并關注其課堂的實施情況。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登錄智慧教育云平臺,在該單元模塊內(nèi)觀看學習材料、提交作業(yè),也可以通過在線討論的方式進行在線交流。通過線上授課找出單元設計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彌補和調(diào)整。大單元設計成形后,在智慧教育云平臺上形成一系列的大單元課程體系,在線大單元課程資源可以共享給區(qū)內(nèi)所有教師使用。教師在使用大單元課程體系的過程中,還可以將自己的建議和修改內(nèi)容添加到單元設計中,使大單元主題設計逐一完善。
借助智慧教育云平臺實現(xiàn)在線大單元課程資源體系,讓全區(qū)學科教師參與到新課程改革活動中,提升教師的專業(yè)能力。
總之,開展基于智慧教育云平臺的在線教研活動,彌補了傳統(tǒng)教研活動中時間不充足、交流活動受限制等不足,突破了教師個體或群體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以網(wǎng)絡為載體、以現(xiàn)代信息科技為主要手段,開放性地進行富有個性化的教學研究活動,使學科教研變得更加富有成效。
參考文獻
[1]武連俊.五大平臺,創(chuàng)新網(wǎng)絡校本教研[EB/OL].(2015-05-13)[2023-10-11].http://edu.people.com.cn/n/2015/0513/c1053-26992773.html.
[2]朱威.網(wǎng)絡校本教研助我成長[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9(4):90-92.
[3]陳美蓉.新課程背景下“網(wǎng)絡教研”的實踐研究[J].教育傳播與技術,2011(1):39-42.
[4]武金剛.借助Moodle平臺優(yōu)化網(wǎng)絡校本教研[J].天津教育,2013(20):47-48.
[5]江志文.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新的教研活動模式探討[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S1):80-82.
[6]黎加厚.以校為本的教師發(fā)展和教學研究制度的建立[J].中國電化教育,2003(7):27-29.
[7] 翁錦琳.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高中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實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3(5):36-39.
New Teaching and Research Model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bject Based on the Platform
WU Jin-ga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Department,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Tianjin 300270, China)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subject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teachers,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carrying out subject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within the regional scope, there are shortcomings such as difficulties in concentration, in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for rural teachers, insufficient activity time, and limited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interactive mode, the online teaching-research model uses a personalized teaching-research platform as a carrier to provide flexible and convenient learning space for teachers and teaching-research groups, promote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among teachers, and deepen the function of school-based thematic research.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he interactive 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a personalized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research platform is built to carry out various forms of regional teaching-research models, such as online collective lesson preparation, reflective communication, self-directed learning, thematic research, offline classroom experiments, interactive learning, and resource co-construction. This improves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teachers, solves problems in their actual teaching activities,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optimizes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further deepening and extension of the teaching-research model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has certain research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onlin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lend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model; course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