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
我家屋后的南陽湖邊有一個渡口,叫陸家渡,大概是湖對面不遠處有個叫陸家頭的大村巷,由此而得名。
渡口臨水的石碼頭不是很大,由十幾塊一米左右的陽山石條疊砌而成。碼頭拾級而上,就到西夾壁鄰家的屋后,鄰家的阿婆就是擺渡人。春天是擺渡人一年中最舒坦的日子,也是我們水鄉(xiāng)孩子去渡口河灘玩耍戲樂的好時光。渡客不多,我們會乘擺渡人心情好的當(dāng)口跳上渡船,在湖里蹭上幾個來回。這時,擺渡的婆婆會交代我們注意安全,讓我們扶欄坐穩(wěn),不要在渡船上隨意走動。
湖面平靜時,來了興趣的阿婆會給我們講著她不知講了多少遍的陳年往事。這時候我會瞇起雙眼,聽著“欸乃!欸乃!”的搖櫓聲和船頭下潺潺的流水聲,享受著渡船一搖一晃的悠閑樂趣。湖風(fēng)從水面上拂過來,帶著水的氣息和滋潤,輕輕地吻在臉上,灌進胸腔,心里涌出無盡的愜意,便會不由自主地唱起奶奶教的兒歌:“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風(fēng)和日麗的日子,我會利用近在渡口的便利,在沒有渡客的時候,纏著擺渡的阿婆教我學(xué)搖船,擺渡的阿婆告訴我,搖船的要領(lǐng)是手握櫓把,站穩(wěn)腳跟,眼睛要看著前方。我人小,個子還夠不到,阿婆就在船艙內(nèi)加塊木板。剛開始我常把握不住要領(lǐng),阿婆手把手教我,幫我扶著木櫓,讓我目視前方雙手堅握櫓把,在一推一扳中搖櫓前行。小學(xué)三年級,我才十二歲就學(xué)會了搖渡船。
渡口有我最難忘的往事:我的解放軍叔叔和嬸嬸,在渡口送走在南陽湖邊朝夕相處六七年,一起長大的堂弟堂妹。還有爺爺上洛陽鎮(zhèn)回家在湖對面喊擺渡的聲音“擺渡——呵”,那是我們兄妹最期待的聲音,因為爺爺每次從街上回家總會帶回好吃的……
農(nóng)歷二月十九是兒時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刻,湖對面十里八鄉(xiāng)的武進鄉(xiāng)民都要過湖去陽山陸區(qū)橋,走走親戚,逛逛集市,然后登安陽山一游。當(dāng)天,渡口的小渡船已不能滿足渡客的需求,于是,三家擺渡人聯(lián)合起來借生產(chǎn)隊的兩條農(nóng)船,上面鋪上木板,載往返渡人。上午八九時開始,北岸渡口就會擠滿熙熙攘攘的人群,等待過湖。村后渡口兩邊的空地上小販們放滿了各種灘頭,面條、餛飩、豆花、荸薺、甘蔗、麥芽糖…… 渡口兩邊的村后,比春節(jié)時候還熱鬧。家門口的熱鬧我當(dāng)然不會錯過,一早吃過早飯便會帶著年幼的大妹,袋里裝著從爺爺那里討來的幾毛零錢,游走于各個灘頭之間,買上半斤荸薺,買上幾塊粘牙的麥芽糖與大妹分著吃,當(dāng)然忘不了給二妹留上一點兒,還記得有一年花幾分錢買了個粘有彩色雞毛的泥塑雞型口哨,兄妹倆輪流吹著玩兒。
而今天,南陽湖上的幾處渡口不知何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