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妮娜
科學探索始于好奇,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們會對具體的事物或現象產生好奇并提出疑問,這就是幼兒偶發(fā)性科學探索的信號。年齡小,注意力維持時間短,知識面狹窄等因素導致幼兒的探索無法深入進行。當幼兒發(fā)出了偶發(fā)性科學探索的信號卻沒有得到關注和引導時,他們的探索很可能會中斷。那么,如何讓幼兒偶發(fā)的科學興趣轉變?yōu)橛行У目茖W探索呢?
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隨時都可能出現幼兒感興趣的事。幼兒漫不經心的自言自語、驚奇的眼神都可能是萌發(fā)探索的契機。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用敏銳的眼光去關注周圍的事物,及時發(fā)現幼兒的興趣點,迅速識別探索價值,引領他們打開知識的大門。
我?guī)ьI幼兒來到戶外的水探樂園,他們自由地觀察、興奮地議論。這時,我聽見毛毛在遠處喊:“水蝸牛,水蝸牛,我發(fā)現了好多水蝸牛?!蔽亿s緊湊過去,因為我也沒有見過水蝸牛。我們找來網兜,從水里撈出幾只水蝸牛,有的幼兒用手戳一戳,有的干脆把它們捉起來仔細看,我鼓勵他們去草地上捉蝸牛,并與水里的蝸牛對比觀察。
在對蝸牛的近距離觀察中,幼兒冒出了很多問題,比如“蝸牛吃什么?”“為什么有的蝸牛生活在水里,有的蝸牛生活在草地上?”“蝸牛有沒有腳?”“蝸牛是益蟲還是害蟲?”于是,我提議把蝸牛帶回自然角養(yǎng)著,并在教室的閱讀區(qū)增添了有關蝸牛的圖書,鼓勵幼兒積極投入到對蝸牛的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