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靜
5月18日,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國際博物館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fā)起設立,旨在推廣博物館文化、增進社會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和理解的重要節(jié)日。每年的這一天,全球各地的博物館都會舉辦各種活動,邀請公眾參與,體驗博物館的魅力。
提起我國的博物館,不少人都能說上幾家,但要問近代中國第一家博物館究竟在哪里,就不一定能答得上來了。
近代中國第一家博物館是南通博物苑。這座博物苑坐落于風景秀麗的濠河之畔,由晚清狀元、著名愛國實業(yè)家張謇創(chuàng)辦于1905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一座公共博物館,也是中國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祥地。其辦苑宗旨為:“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p>
南通博物苑是中國古代苑囿與西方博物館理念相融合的“園館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初建時,其藏品分天產(即自然)、歷史、美術、教育四部。1933年,統計藏品總數為3605號。展館包括南、中、北三座主要建筑,室內展品有古物、標本、藝術品、模型,室外展品有活體動植物、大型文物標本等。1938年,侵華日軍占領南通,南通博物苑淪為日軍的馬廄,館藏文物大部分遭到損毀和掠奪。至解放前夕,博物苑已是頹垣斷壁,雜草叢生,滿目荒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南通博物苑獲得新生,其初建時的大體格局也被保留下來。1988年,南通博物苑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為慶祝南通博物苑建館100周年,中國郵政發(fā)行了一套特種郵票(圖1)。
被稱為“國家文化客廳”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博”)是代表國家收藏、研究、展示、闡釋中華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負有留存民族集體記憶、傳承國家文化基因、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使命。國博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當時,以蔡元培、魯迅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奔走推動成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決定在天安門廣場東側新建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圖2 普13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隆重推出中國通史陳列和中國革命史陳列,這里成為伴隨幾代國人成長的社會教育大課堂。2003年2月,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合并組建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便更好展示中華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引領文博事業(yè)發(fā)展。2012年,國博完成改擴建工作并正式對外開放,其建筑面積增至近20萬平方米,擁有48個標準展廳,是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2012年7月8日,中國郵政采用“票中票”的模式,選取國博“鎮(zhèn)館之寶”四羊方尊與后母戊鼎兩件青銅重器作為郵票主題,隆重紀念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百年(圖3 2012-16國家博物館)。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的青銅禮器,于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寧鄉(xiāng)縣黃材鎮(zhèn),是我國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后母戊鼎(曾稱“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形制巨大,雄偉莊嚴,是我國目前已知古代最重的青銅器,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制作如此大型的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環(huán)節(jié)中,存在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后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后期的青銅鑄造業(yè)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fā)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我國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非北京故宮博物院莫屬。成立于1925年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在明清兩朝皇宮—紫禁城的基礎上,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筑群。占地面積約112萬平方米的昔日皇宮禁地,如今既是收藏明清兩代皇室奇珍的巨大寶庫,也是記載明清宮廷歷史的鮮活檔案。北京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體系完備,涵蓋古今,品質精良,品類豐富,現有藏品180余萬件(套),以明清宮廷文物類藏品、古建類藏品、圖書類藏品為主,其中,一級藏品有8000余件(套),堪稱藝術的寶庫。
走進北京故宮博物院,沿中軸線前行,從起伏跌宕的建筑樂章中可以感受盛世王朝的博大胸懷;可以透過東西六宮精巧的陳設和內廷園囿雅致的格局,捕捉宮廷生活的溫婉氣息;可以從養(yǎng)心殿東暖閣卷起的黃紗簾中,追溯百年前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的歷史滄桑。步入新世紀以來,北京故宮博物院開展了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維修工程,在讓古老的紫禁城煥發(fā)新生的同時,也生動地展示著彌足珍貴的傳統建筑工藝。在2014年故宮博物院建院60周年時,我國發(fā)行了一套4枚郵票以示紀念(圖4)。
北京故宮博物院曾多次被搬上過郵票。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中國郵政發(fā)行《故宮博物院(二)》特種郵票一套4枚,郵票圖案名稱分別為金水橋、中和殿、乾清宮、千秋亭(圖5)。
陜西歷史博物館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唐大雁塔西北側,籌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開放,是我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博物館事業(yè)邁入了新的發(fā)展歷程。這座館舍為“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建筑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錯落有致,氣勢雄渾莊重,融民族傳統、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于一體。館區(qū)占地面積為6.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5.56萬平方米,藏品庫區(qū)面積為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為1.1萬平方米。館內收藏的170余萬件(組)藏品,上起遠古人類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當代社會生活的各類見證物,時間跨度達100多萬年,具有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價值廣的特點。在這些琳瑯滿目的藏品中,尤以典雅莊重、見證禮樂文明的商周青銅器,千姿百態(tài)、展現多彩生活的歷代陶俑,精美絕倫、重現盛世氣象的漢唐金銀器以及舉世無雙、獨步天下的唐墓壁畫最富特色。
上海博物館創(chuàng)建于1952年,1959年10月遷入上海市河南南路16號舊中匯大樓。1993年8月,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現館舍開工,并于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開放。2024年2月2日,上海博物館東館對外試開放。
作為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以收藏、研究、展覽中國古代藝術品及進行相關教育為重點,館藏文物近102萬件,其中包括珍貴文物14萬余件。上海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包括青銅器、陶瓷器、書畫、雕塑、甲骨、符印、貨幣、玉器、家具、織繡、漆器、竹木牙角、少數民族文物等31個門類,尤以青銅器、陶瓷器、書畫最為突出。上海博物館現有10個藝術陳列專館、4個文物捐贈專室和3個特別展覽廳,著力體現各藝術門類的完整發(fā)展歷史,其體系之完整、藏品之豐富、質量之精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河南博物院創(chuàng)建于1927年,是我國成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本館坐落于河南省鄭州市農業(yè)路中段,院區(qū)占地面積為8.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5.5萬平方米。2009年入選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博物院現有館藏文物17萬余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其精品文物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價值大,是見證中華文明發(fā)展軌跡,展示中國歷史發(fā)展脈絡的文化藝術寶庫,也是領略中原文化、黃河文化、華夏文脈的重要窗口。
西藏博物館毗鄰世界文化遺產地—羅布林卡,是西藏自治區(qū)唯一的國家一級博物館、最大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于199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際落成開館。西藏博物館建筑宏偉大氣、沉穩(wěn)莊重,突出了鮮明的時代感、創(chuàng)新性和民族特色。該博物館館藏文物豐富,特色濃郁,諸如各種類型的史前文化遺物,多種質地和造型的佛、菩薩造像,歷代中央政府頒賜給西藏地方的印信、封誥等重要歷史實物,蘸金粉、銀粉、珊瑚粉等書寫的精美藏文古籍,五彩紛呈的唐卡,巧奪天工的竹木牙雕和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手工藝品、服飾等。這座博物館充分展示了西藏地區(qū)的歷史發(fā)展進程與文化面貌,成為展示西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窗口,開展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的基地,具有濃郁特色文化的高原城市會客廳。
新中國首套博物館郵票是1958年6月25日發(fā)行的特23《北京天文館》(圖23)。北京天文館于1957年正式對外開放,是我國第一座大型天文館,也是當時亞洲第一座大型天文館。
之后的幾年內,我國陸續(xù)發(fā)行了多套博物館題材的郵票。1959年4月1日發(fā)行了特31《中央自然博物館》(圖24)。由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題寫?zhàn)^名的中央自然博物館,于1959年1月開館,是新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籌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歷史博物館。1962年1月,該館定名為北京自然博物館。2023年1月,這里更名為國家自然博物館。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自然博物館,國家自然博物館代表國家保護、研究、收藏、闡釋和展示自然物以及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具有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自然遺產。
隨后,我國陸續(xù)發(fā)行了民族文化宮、全國農業(yè)展覽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郵票,這三座各具特色的建筑都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首都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民族文化宮由毛澤東主席提議、周恩來總理親自審定設計方案,于1959年10月6日落成并對外開放,是我國各民族團結、統一、發(fā)展、繁榮的象征。1959年12月10日,我國發(fā)行了特36《民族文化宮郵票》(圖25)。
全國農業(yè)展覽館和中國農業(yè)博物館是兩塊牌子、一個機構。全國農業(yè)展覽館于1959年9月正式落成并對外開放,我國于1960年1月20日發(fā)行了特37《全國農業(yè)展覽館》郵票(圖26)。中國農業(yè)博物館是1983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在全國農業(yè)展覽館基礎上籌建的國家級專業(yè)博物館,1986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
1961年8月1日,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開館一周年之際,我國發(fā)行了特45《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郵票(圖27)。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展覽大樓建筑面積為15.3萬平方米,有43個陳列廳(區(qū)),陳列面積近5.9萬平方米。這座博物館主要從事收藏、研究、陳列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事斗爭歷程和人民軍隊建設成就的文物、實物、文獻、資料以及反映中華民族五千年軍事歷史和世界軍事史的文物、實物、文獻和資料。
一座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截至2023年底,我國備案博物館數量達6565家,“博物館熱”持續(xù)升溫,“到博物館去”成為生活風尚,博物館發(fā)展活力不斷釋放。從藝術、歷史到科學技術,博物館是融匯教育和研究的重要空間,形塑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