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把“親近大自然,有觀察、探索周圍事物與現象變化和發(fā)展的興趣,初步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學習活動的課程內容之一。而種植活動是幼兒園常見的一種活動形式,是幼兒與植物、泥土、水以及各類工具相互作用的過程,也是幼兒加深對植物的生長發(fā)展過程以及植物與泥土、陽光、空氣及水等要素相互關系的認知過程。種植活動涉及數量、測量、空間、協作、規(guī)劃、表現、責任感、任務意識及審美能力等多方面的經驗知識。本文主要從筆者的所思、所得、所悟三個方面分析種植活動提升幼兒數學認知能力的策略。
“種”之思——幼兒數學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對于幼兒而言,幼兒園日常的數學教育內容較為單調和枯燥,很容易讓幼兒產生厭學情緒。為了切實提高幼兒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質量,教師需要尋找到一條能夠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的途徑,從而讓幼兒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學習。
對于教師而言,長期以來,種植活動以教師為主體,幼兒的參與度較低,教師沒有將數學學習融入種植活動的意識,而將種植園交由其他教師或門衛(wèi)大叔等人管理,幼兒僅停留在觀察層面。
對于家長而言,一提到數學學習,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學數字、學算術、做數學題等,而往往將數學領域的數量關系、空間認知、測量、分類等拋之腦后——大部分家長不認為種植活動能夠提升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
然而,幼兒天性喜愛大自然,種植是他們親近大自然、參與實踐探索、和植物發(fā)生密切聯系的最佳途徑。種植園對于幼兒來說是一個新奇的世界,種植活動則是一個涉及多方面、多領域、多學科的活動,其對幼兒數學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和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幼兒在種植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進行數學學習,從而打破以往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同時也能優(yōu)化教師的教學體系。
“種”之得——在種植活動中提升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
1.在育苗的過程中提升幼兒感知和理解數量關系的能力
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系包括量的比較、基數概念、集合比較、序數、加減運算,而量的比較是指根據具體特征和屬性,探尋兩種事物或幾組事物之間的關系。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大班幼兒正處于前運算階段,此階段的幼兒能利用表征(圖像、圖畫、詞語、姿勢)而不僅僅是動作來思考客體和事件,雖然獲得了符號思維,但其仍缺乏重要的邏輯認識形式。而數量關系的感知和理解非具體的事件,幼兒難以通過他人視角來認識和理解,但在種植荸薺的過程中,幼兒能夠通過提問、對比試驗、觀察等方法從自我視角來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數量關系。
選種:在育苗階段,幼兒圍繞“你認為什么樣的荸薺更適合育苗”展開了交流與討論,他們通過觀察、比較,一致認為形狀飽滿(橢圓)、表面無損、顏色均勻、個頭偏大的種薺更適合育苗,但也有一部分幼兒提出這樣的疑問:“那些小的、形狀干癟的就一定不能育苗嗎?”
對比試驗:教師將全體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幼兒培育精選出來的“優(yōu)良種薺”,另外一組幼兒培育大家認為不適合育苗的“淘汰種薺”。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fā)現,那些“優(yōu)良種薺”最先長出了嫩芽,而被“淘汰種薺”的出芽時間較長,且芽的生長速度和態(tài)勢明顯不如前者。
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在育苗過程中,幼兒通過對比試驗,對荸薺的大小、色澤、形狀等屬性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逐步明晰了物體大小、高矮、粗細等的相對性。
2.在栽種荸薺的過程中提升幼兒的空間認知能力
空間認知能力主要是指對物體的空間關系以及對主體自身在空間所處位置的認知,反映個體對看見信息的直覺、理解與運用。那么在種植荸薺的過程中,幼兒的空間認知能力得到了什么樣的發(fā)展呢?
劃分種植地:我園有個得天獨厚的圓形淤泥池,因此荸薺的栽種場所很快就確定了下來,但是幼兒提出了一個疑問:“這個淤泥池是圓形的,我們應該怎么種呢?我只見過奶奶家有個長方形的淤泥池?!?/p>
在下午活動時間,我拋出問題:“圓形的淤泥池怎么栽種荸薺?”幼兒紛紛回答:“我覺得可以一排一排地種?!薄翱梢詮耐饷嬉蝗σ蝗Φ赝鶊A心種?!薄皯搶A形池分成幾塊,然后分塊栽種?!薄安荒軘D在一起種,要分開種?!薄變簜兊南敕ㄇ姘俟?,于是,我又提出將他們的想法畫在紙上——有的幼兒在紙上將圓形池分割成四塊,有的幼兒將圓形池分割成兩塊后再將每一塊分成三塊,有的幼兒用間距相同的一排一排的點來表示種薺在池中的位置……
幼兒通過觀察,在紙上進行荸薺栽種的場地劃分,正是基于對“圓”基本結構與具體特征的感知,幼兒能夠通過觀察、討論將立體的圓形池分割用圖畫形式表征出來。此外,幼兒根據自己的感知將種薺栽種間距用小圓點來表示,而這個過程使得他們對幾何形狀特性的感知、空間表征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3.在管理荸薺的過程中提升幼兒的測量能力
在成人看來,測量是十分簡單的事情,能自然而然地想到用尺子等工具測量。測量是認識“量”的手段,幼兒期的測量最早源自“目測”,即通過感覺來感知和比較量之間的差異。幼兒年齡小,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測量對于幼兒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更是有一定的難度。
在管理荸薺的過程中,幼兒判斷荸薺生長速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比較荸薺之間的高度變化。
測量荸薺:在一次觀察活動中,教師拋出了這一問題:“荸薺現在有多高?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測量呢?”隨著幼兒的熱烈討論,他們的想法也越來越多——有的說可以用尺子來量一量;有的說可以用吸管來比一比,就像中班時種大蒜一樣;有的說還可以用手指來比一比……我鼓勵幼兒在班級里尋找可以作為測量工具的物品來測量荸薺的高度,幼兒的想法天馬行空,在繪畫表征今天的觀察記錄時,我發(fā)現吸管、毛根、手指、木棍、鉛筆等都成為了幼兒測量的工具,真是一幅幅別樣的觀察記錄圖景!
當然,我們知道測量的作用在于幫助幼兒更精確地認識周圍環(huán)境,提高幼兒對周圍環(huán)境的掌控力,使其樹立自信心。對于幼兒來說,先激發(fā)他們測量的興趣是基礎,引導他們思想的激蕩比“教”他們學習直尺的使用方法要重要得多。我想,經過這些實踐體驗,在后期測量時,幼兒能夠充滿信心且更快、更好地掌握相關的測量方法。
“種”之道——種植活動促進幼兒數學認知能力的策略
1.以經驗和興趣為基礎,選擇種植內容
經驗是幼兒學習的基礎,興趣是幼兒學習的老師,若想幼兒積極地參與到種植活動中并從中獲得發(fā)展,那么教師首先要考慮到幼兒的種植興趣和經驗。正如上文的“種植荸薺”案例,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認識荸薺,并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實地觀察過荸薺,對荸薺的外形特征、生長環(huán)境、生長過程都充滿了好奇,于是教師收集資料、組織討論、尋找家長資源等,同時結合季節(jié)特點、年齡特點、地域特點等選擇種植內容,讓幼兒愉快地進行探索性學習與思考——只有讓幼兒“學”的興趣濃厚,才能讓種植活動真正融入幼兒的學習生活中,教師也才有機會在種植活動中從形狀、空間、數量關系、測量、分類等方面去提升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
2.加強種植管理,關注觀察經驗的獲得
觀察力是幼兒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一種重要能力?!吨改稀芬螅骸坝變河H近大自然,能感知和發(fā)現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及其基本條件;能察覺到動植物的外形特征、習性與生存環(huán)境的適應關系。”在種植活動的管理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注重幼兒觀察能力的提升,讓幼兒在觀察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我們要引導幼兒學習一些觀察的方法,如順序觀察、比較觀察、追蹤觀察等,以幫助幼兒在植物生長的過程中發(fā)現其形狀、空間布局、長短、高矮等方面的差異,再輔之以集體研討、小組交流、實驗對比等方式,促進幼兒數學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正如在種植荸薺的過程中,幼兒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發(fā)現荸薺形狀、大小、芽高度、栽種分布等方面的不同,且能運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3.以幼兒為主,舍得“浪費”,放手“折騰”
戶外種植地的開闊性、開放性、無窮性是幼兒展現自然天性、創(chuàng)造生命的媒介,但也容易使幼兒的注意力分散與轉移。如果預設的種植目標與幼兒實際活動效果相差甚遠,那么教師要做的就是基于幼兒經驗、需要和教育價值做出合適的彈性調整。很多時候,幼兒會在種植地“浪費”時間、“折騰”植物和預設好的教學計劃,比如在管理荸薺的過程中,教師本意是想讓幼兒通過觀察荸薺的生長高度差異來引導幼兒學習使用直尺,可幼兒卻“浪費”時間,用各種輔助工具進行測量、比較。如果教師依賴于事先準備好的教學計劃,不顧幼兒的選擇性和自主性,怕“浪費”時間,也不愿意讓教學計劃“夭折”,因而讓幼兒打消借助物體進行測量的想法,亦或是斥責一名因發(fā)現荸薺稈是空心圓柱狀而將其折斷并與同伴討論的幼兒,那么,幼兒只能聽從于教師,毫無興致地坐在原地聽有關測量工具的“講座”。相反,如果教師能夠轉變觀念,傾聽幼兒的心聲,跟隨幼兒的腳步,鼓勵幼兒大膽嘗試,亦或是將折斷的荸薺稈拿回班級與幼兒一起觀察其外部、內部結構,也可以設計實驗,讓幼兒來感知荸薺稈是空心的這一特征,幼兒就能夠在這樣的活動中生發(fā)有關圓柱狀、空心狀等數學認知方面的經驗,從而獲得成長與發(fā)展。
虞永平教授關于“幼兒園課程在哪里”的論述指出:“課程計劃需實現轉身,要首先考慮兒童的需要和兒童能得到的是什么,而不是教師教什么?!狈N植課程亦是如此,要想實現課程計劃轉身,教師的教育觀念首先要“轉身”,通過種植課程建設來讓幼兒親自與大自然接觸,感受生命成長的喜悅,進而獲得多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機會。種植實踐活動是種植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讓幼兒在種植活動中真正體會自我探索、自我發(fā)現、自我發(fā)展的樂趣,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