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琴
關于認知世界,有個很火的三圈理論:舒適區(qū)、拉伸區(qū)和恐慌區(qū)。顧名思義,所謂“拉伸區(qū)”指充滿新穎事物的領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可以向恐慌區(qū)伸展,也可以退回舒適區(qū),在這里,學習者需要不斷地錘煉自我,與自我對抗。
我以為,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當勇敢地跳出舒適區(qū),越過恐慌區(qū),走向拉伸區(qū),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自己,走上一條屬于自己的教育之路。
一、以夢為馬,朝向不一樣的未來
由外向內打破雞蛋,是毀滅;而當里面的小雞用嘴巴啄開蛋殼時,那就是生命?;厥孜业慕處煂I(yè)發(fā)展之路,我以為首先要明確自我發(fā)展的目的,并以此作為前行的目標,不斷激發(fā)潛在的內驅力,朝向心中陽光燦爛的明亮那方。
“孩子們考試成績要好”是我1998年踏上講臺后的夢。認真、敬業(yè)是同事們對我的評價,得領導信任,常常堅守在高年級的教學崗位上。十年時光的打磨,在那方小小的天地里,我也算是得心應手。我想,如果沒有遇到新教育,我還將在那塊舒適區(qū)里保持自由愜意,如同鄉(xiāng)間小溪里的一條魚。
2009年的8月,如東成為新教育實驗區(qū),我也第一次知道了新教育,第一次走進了教育在線。在這里,我看到了“只要付出,就有收獲”;在這里,我發(fā)現(xiàn)了教育可以這般幸福,孩子的童年可以這樣充滿詩意;還是在這里,我決心,再也不能重復昨天的故事。于是,我選擇了用“執(zhí)著前行”作為網名走上新教育之路,帶著班級的孩子們一同走上了兒童閱讀的“黃磚路”。新教育是什么?兒童課程怎么做?帶著疑問,我開始讀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馬玲老師的《手心里的光》《締造完美教室》等一系列的書籍,學習著、摸索著,就這樣慢慢地開始了我的新教育追夢之路。
2015年4月,我以新教育春季種子的身份申請成立了新教育螢火蟲如東分站。九年來,分站堅持“線上、線下雙線并行,立體推動”的模式,開展兒童閱讀推廣和親子閱讀教育活動100多次。將兒童閱讀從一間教室?guī)蛞粋€區(qū)域,以推動搖籃的手推動教育前行,這是我當下及未來很長時間所追尋的夢。慢慢地,《打造兒童閱讀環(huán)境》《打造兒童閱讀課堂》《我的圖畫書論》以及《閱讀力》系列都成了我案頭必備。
因為有夢,教育生活便被賦予了不一樣的色彩;因為挑戰(zhàn),教育生活便充滿了激情。行走在“伸展區(qū)”,教育生活便注入了前行的動力。
二、靠近榜樣,走在不一樣的路上
有人說:“你向往什么,你就接近什么,你接近什么,就會成為什么。”行走在追夢的路上,我很幸福,德才兼?zhèn)涞膸煾競儯敢宋仪靶械姆较?;我也很慶幸,遇到那么多才華橫溢的伙伴,我們一路相伴,互相鼓勵,彼此鼓勁,一路高歌。
還記得2008年的暑假,我無意中結識了程言峰老師,他是我的第一位特級師父。程老師指導我寫作,從每日千字文開始,每年制定發(fā)表目標,在程老師的指導下,我嘗到了寫作的美好。在我的書柜里,至今保留著程老師寄給我的那本《于永正文集》。2010年,我與曾揚明老師相識于新浪博客,曾老師更多是鞭策我去進行海量閱讀、深度閱讀。在曾老師的帶領下,我“啃”完了《語文科課程論基礎》《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等一本本大部頭理論書籍。
2014年,我成為傅貴成名師創(chuàng)新團隊的成員,在師父和團隊成員的幫助下,我的課堂教學有了很大的提高,每一次思考,每一次磨課,都是一次成長,一次飛躍。2017年,我有幸加入了第五期、第六期名師提高班,不一樣的學科,不一樣的年段,打破學科壁壘,打破年段的界限,讓我對當下的教育和教學有了更多的思考。同樣,名師提高班里優(yōu)秀的同伴,是我學習的榜樣,是我前行的標桿。
2018年,我又加入了南通市傅貴成青年名師工作室,更大的平臺,更寬的視野,給了我更多成長的機會。從加入創(chuàng)新團隊再到進入市名師工作室,五年里,我也從縣級骨干教師成長為市級學科帶頭人,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傅特的指導,更離不開團隊線上共讀、線下研討的抱團式成長。2022年10月,我又遇到了一群優(yōu)秀的小伙伴, 加入了“江蘇省王敏名師工作室”,他們的優(yōu)秀,又一次激發(fā)了我的斗志,給予了我向更高目標攀登的力量。
多少次想退回“舒適區(qū)”,多少回想松一口氣、歇一歇時,一股澎湃的激流就會從心底奔騰而出,推動著我,裹挾著我,讓我不由自主地勇敢向前,累并快樂著。是的,就是他們引領著我走向了“拉伸區(qū)”,走上了不一樣的教育之路。
三、自我較勁,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自己
一邊自由放任、活在當下,一邊自我約束、深謀遠慮,這是當下很多老師的真實狀態(tài)。走在專業(yè)發(fā)展的路上,作為一個心懷目標的老師,需要不斷地跳出舒適圈,與自我對抗,才能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自己。
回想與自我較勁的經歷,應該是從每日千字文開始。十五年里,因為較勁,我收獲了很多額外的獎賞:每天記錄班級成長的故事,引領家長記錄孩子的成長故事;每周記錄教學反思,寫下了11萬字教學日記;用一年的時間和孩子們開展“相約星期天網絡共讀”;用一年的時間陪著孩子們穿越二十四節(jié)氣,徜徉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用一年的時間給班級45個孩子寫生日詩,做十歲生日課程……
也曾有人問過我:你是如何做到這些的?我想有一句話是最好的解釋——不逼一逼自己,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優(yōu)秀!
在《教學勇氣》中有這樣一句話:“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我完整。”我想,只有真正的自身認同與自我完整,身處拉伸區(qū)的我們,才會感受到那份源自心底的動力,才能享受到那份源自心靈深處的幸福感。
(作者單位:江蘇如東經濟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