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間四月天,伴著暖暖的春光捧起一本書,從書中感受自然、洞悉世界、觸摸生活;在一場場跨越時光的邂逅中,讓思維到達腳步無法觸及的地方,滿足好奇,靜心確認生活和工作的支點,直至遇到更好的自己。恰如朱永新教授所言:“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教師是守護成長、播種幸福的職業(yè),作為社會文化知識的傳播者、良好社會品行的示范者與未來社會人才的培育者,“多讀書、讀好書”對教師而言意義深重。
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教師的生活有著鮮明的職業(yè)特色,在與學生組成的大家庭里,教師既是與家長相似又“超越”家長的引導者,又是和朋友類同又“超越”朋友的助力者。在師生關(guān)系中,學生所表現(xiàn)出的“向師性”促使肩負教書育人使命的教師必定要與書為伍,與閱讀同行。因為,教師的讀書過程,是專業(yè)認知再建構(gòu)的進程,是專業(yè)智慧持續(xù)提升的進程,還是生成專業(yè)情愫、促進職業(yè)情懷的進程。
教師不僅需要自己讀書,更需要和學生一起讀書。讀書積蓄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思考后的文化凝練,能夠滋養(yǎng)心靈,提升精神境界。一個愛讀書、會讀書的人視野廣博、思維開闊、情懷深厚,在紛繁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夠擁有透徹眼光、歷史思維、思辨能力。因此,教師也要讓學生愛上讀書,在與學生共讀中,在言傳身教中,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身處飛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各種科技手段催生知識更新迭代,撲面而來的信息量之廣、之新、之快,沖擊著人們的感官,使人們應接不暇地陷入信息風暴的激流中。當下的教師不僅要面對與時俱進的專業(yè)提升要求,還要面對學生網(wǎng)絡知識大聚集的挑戰(zhàn)。在這種環(huán)境下,更要求教師作為終身學習者,堅持閱讀,在書中擷取人類文化的精神碩果,獲得與時代同行的動力與智慧。
我們不妨再反過來問問:讀書會失去什么?會失去無知、狹隘、浮躁、焦慮……丟掉的“情緒垃圾”愈多,愈能實現(xiàn)內(nèi)心的“吐故納新”。越是艱難處,越是讀書時,閱讀能夠消解迷茫,填平低谷。
讀書不是用生活去拷貝書本,也不是用書本去檢驗人生,而是博采眾長、端口對接,是自我認知的調(diào)整,是自我視角的拓展。教師要有能力做自己的擺渡人,還要有能力做學生的擺渡之舟,培育時代新人。
編輯 _ 湯灝 " " 張睦函(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