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種茶
蘇軾被貶到黃州的時候,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從官方申請到一塊荒地,效仿唐代詩人白居易“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種了不少樹木,其中也包括茶樹。他先是寫信向朋友要茶種,又從其他地方移栽過來一棵百年古茶樹。蘇軾在這里蓋了幾間茅屋,名為雪堂,又把這塊地方命名為“東坡”,在這里躬耕度日。
以茶養(yǎng)生
蘇軾是一個養(yǎng)生達(dá)人,他以茶養(yǎng)生的辦法是飯后用粗葉濃茶漱口,使油膩不入腸胃,牙齒也因此更加堅實。蘇軾還建議喝茶要有間歇,不能遇到好茶就天天喝,時時喝。蘇軾去世前,很饞茶,但因身體情況又不能喝,只能用參苓湯代替茶湯。蘇軾平日里喝茶,一般是早起喝一碗,睡前喝一碗。
墨黑茶白
司馬光和蘇軾有一次談?wù)摬枧c墨,司馬光說:“茶和墨正好相反,茶要白,墨要黑;茶要重,墨要輕;茶要新,墨卻要陳。”蘇軾答道:“其實茶和墨也有許多相同點,譬如茶和墨都香,這是因為它們的德行相同;兩者都堅硬,因為它們的操守相同。這就像賢人君子,雖然彼此的脾氣性格不一樣,德行卻是一致的?!?/p>
在《書茶墨相反》里,蘇軾寫了茶與墨的差別:茶想要白的,而墨則越黑越好。墨磨了以后一定要馬上用,隔了一夜顏色就會變暗,同樣,茶碾過一天以后香氣就會減少,在這方面兩者比較相似。而茶以新為貴,墨以古為佳,這一點上又是相反的。茶可于口,墨可于目,用途上雖不同,但都指向美好生活。蘇軾舉例說,蔡襄晚年老病不能飲,還是喜歡烹茶賞玩,可能是聞聞茶香也好吧。呂行甫呢,喜歡藏墨但書法寫得很不行,他就時不時地磨墨,喝一小口墨水。
夢中茶詩
在黃州時的某一晚,蘇軾夢見詩僧參寥拿了一卷詩軸來看他,醒后記得飲茶詩兩句:“寒食清明都過了,石泉槐火一時新?!碧K軾覺得此語甚美,但有不通之處。
七年后,蘇軾即將離開杭州,他和朋友前去向參寥告別。參寥汲泉鉆火,烹黃蘗(bò)茶款待大家,所用之水是院內(nèi)新發(fā)現(xiàn)的一注泉水。蘇軾很是感慨地說起七年前自己在黃州做的那個與參寥有關(guān)的茶詩夢,沒想到應(yīng)驗于今日。
蘇軾說:槐火換新,是宋代風(fēng)俗,每年清明節(jié)按例要把家中“火種”調(diào)換新火,可以理解,但泉為何是新的?參寥回答說:此地有清明淘井的風(fēng)俗,現(xiàn)在清明剛過,泉新當(dāng)在情理之中。
心中四愛
蘇軾一生中大吃大喝的場合很多,但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孫鼛(gāo)在邸宅中招待蘇軾:飲官法酒、烹團(tuán)茶、燒衙香、用諸葛筆。官法酒就是官府宴會用酒,團(tuán)茶是宮中貢茶,衙香是官方用的高等級合香,諸葛筆則是安徽宣城諸葛氏所制的毛筆,是蘇軾一生所愛。蘇軾說:“諸葛氏筆,譬如內(nèi)庫法酒、北苑茶,他處縱有嘉者,殆難得其仿佛?!敝T葛筆是梅堯臣推廣開的,他是宣城人,最早把諸葛筆送給歐陽修,得到歐陽修的青睞:“硬軟適人手,百管不差一?!痹跉W陽修的帶動下,蘇軾、黃庭堅等人相繼成為諸葛筆的終身愛好者。
西湖西子
在蘇軾之前,西湖叫金牛湖,叫明圣湖,叫石函湖,叫放生湖,蘇軾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就把西湖的稱謂定格下來,從此沿襲至今。西湖周邊遍地好茶,環(huán)湖寺院的僧人皆精于茶道,在和尚的好茶招待下,蘇軾佳句頻出:“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薄笆沉T茶甌未要深,清風(fēng)一榻抵千金?!?/p>
佳茗佳人
蘇軾一生寫茶不少,其中“從來佳茗似佳人”一句眾所周知。香茶與美人常伴身側(cè),是蘇軾令人羨慕的地方。有一次,他做了一個美夢,有位美女用雪水烹龍團(tuán)茶給他喝,還唱歌助興。他醒來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衣服上還留有美人的唾沫,更加沉醉,就寫了一首回文詩。蘇軾曾對能歌善舞的勝之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她配得上建溪茶、雙井茶和谷簾泉這樣清高的飲品,蘇軾不僅為她送茶送水,還作詞《減字木蘭花》。蘇軾還寫有《月兔茶》,送給屬兔的朝云。
茶之罪責(zé)
烏臺詩案爆發(fā),蘇軾好友、駙馬王詵受到牽連,所列罪狀中,赫然有王詵送蘇軾好茶的條目。蘇軾茶詩《和錢安道寄惠建茶》引來的禍更大,被認(rèn)為針砭時弊,包藏禍心,其中“草茶無賴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頑懭”更是被解讀為指責(zé)朝中要員。
秘密賜茶
蘇軾在杭州時,有一次京師來人,來人私下對蘇軾說:“我離開京師時,去向皇上辭行,皇上說:你向太后告辭后再來我這里一下。我從太后殿出來后,又到皇上這兒,皇上帶我到一個柜子旁,拿出一份茶,密諭說:將這個賜予蘇軾,不要讓別人知道了。”蘇軾得到哲宗賜茶一斤,想到眷遇如此,不禁老淚縱橫。
密云龍茶
太皇太后曾賜給蘇軾一餅密云龍小團(tuán),蘇軾珍重異常,偶爾自己悄悄躲起來喝一小口,得意之下,忍不住寫了一闋《行香子》,說“看分香餅,黃金縷,密云龍”。“蘇門四學(xué)士”每次到蘇家,蘇軾都會取出密云龍招待他們。有一次,蘇軾在家里會客,忽然命取密云龍,侍從心想,今天“四學(xué)士”沒來呀,又是什么重要的客人來了呢?他好奇地在屏風(fēng)后面看了一下,來人是廖明略。得到蘇軾的禮遇后,廖明略聲名鵲起。
新舊茶理
惠明院的梵英和尚,非常會煮茶,飲后齒頰生香,與一般的茶味不同。蘇軾喝過后,非常疑惑:“這是新茶嗎?”梵英和尚卻道,烹茶必須新茶舊茶配合著用,香味才濃郁。蘇軾想到一位古琴行家的話:琴之制作不滿百年的話,桐木的生意尚未完全消失,所以琴音的緩急清濁,還會與氣候的晴雨寒暑相感應(yīng)。同樣的道理:新茶生機(jī)勃勃,個性張揚,易與氣候相感應(yīng),性情不定;經(jīng)年之后,趨于沉穩(wěn),溫潤內(nèi)斂,醇和隨順。將新茶與老茶搭配著烹,就能發(fā)揮出二者的長處。
求惠山泉
蘇軾寫詩給無錫縣令焦千之,求一斛惠山泉?;萆饺徊枋リ懹鹪u為天下第二泉,自此一直雷打不動占據(jù)名泉榜上第二位,成為天下名泉。蘇軾在詩中說,世人都知曉這惠山泉好,不惜千里轉(zhuǎn)運,但市面上的泉水誰知道真假?我現(xiàn)在有老朋友送的好茶,但好茶不喜歡普通的水,希望你寄一點好水來。
(選自周重林《宋茶:風(fēng)雅與腔調(diào)》,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