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禾
有一句流行的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這句話也可以用到我們的偶像蘇東坡身上,他無疑是用童年治愈一生的人。
蘇東坡一生遭遇的無數(shù)坎坷,我們都是大概了解的。
我們之所以喜歡蘇東坡,是他的隨遇而安,是他的樂觀和隨時從頭再來的勇氣,是他雖飽受人生之苦,卻又能及時發(fā)現(xiàn)生活的樂趣。
而我們大多數(shù)人遲早會有類似的人生體驗,所以我們在共情他的那些坎坷,感受著他的三觀所傳達(dá)的不一樣的生活態(tài)度時,總會由衷贊嘆他偉大而豐富的心靈,并從中獲得對自己人生的力量和啟示。
不知你有沒有想過,蘇東坡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生命能量和人格魅力呢?
除了天賦和自身的努力,母親對童年蘇東坡的接納理解,與他深刻的情感鏈接,恐怕都可以解釋這一切。
一個被充分滋養(yǎng)過的童年,一個被愛養(yǎng)大的孩子,一切都是不一樣的。
我們比較熟悉的,是母親程夫人給蘇軾講《后漢書·范滂傳》的故事。蘇軾說也想做范滂那樣清廉正直、舍身取義的人。他的母親馬上說:“如果你能做范滂,難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親么?”我們大多數(shù)人,可能會側(cè)重說這是母親對孩子的品格教育。這當(dāng)然沒什么問題,但其實更了不起的,是一位母親對孩子的接納態(tài)度,是一位母親對孩子的理解、尊重和認(rèn)可。一個孩子無論為了什么而選擇犧牲生命,在母親那里,肯定都是毀滅般的打擊,但她沒有把這種焦慮傳遞給孩子,而是鼓勵、肯定了孩子的志向,并表達(dá)了對孩子的支持,表示自己絕不會成為孩子的包袱。
這樣的境界,的確不是普通的心胸所能做到的。所以,我們都說程夫人見識非凡,深明大義。其實,這更是做母親的智慧。
由于史實所限,我們無法知道更多的細(xì)節(jié),但由此足以可見一位母親對孩子的無分別
的愛。
程夫人對蘇軾的影響,還有很多方面。
程夫人心地善良,有著菩薩般的心腸。蘇東坡小時候,在院子里就可以很幸運(yùn)地親密接觸很多鳥兒,因為程夫人不允許任何人傷害鳥兒,所以時間一久,那些鳥兒都愿意跑到他們家院里玩耍定居捕食。有些鳥巢,把樹枝都壓彎了,巢里孵的小鳥,低下頭就可以看
得到。
身教勝于言教,母親這種對萬事萬物的慈悲之情,深刻地影響著蘇東坡的三觀。他后來寫過很多給動物的詩詞,有一句特別令人感動的是“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這種在細(xì)節(jié)處對動物的憐憫,讓人有一種“心有猛虎,細(xì)嗅玫瑰”的悲憫與柔軟。
程夫人還有著美玉一樣溫潤而堅定的可貴品質(zhì)?!队浵确蛉瞬话l(fā)宿藏》里,記載了母親程夫人不發(fā)掘地下藏物的故事,這種不取非己之財?shù)淖月?,十分難得。多年后,蘇東坡在鳳翔任官,遇上了同樣的事,天下大雪,有一塊地居然不積雪,蘇軾懷疑是古人藏丹藥處,想要挖掘。夫人王弗提醒道:“使先姑在,必不發(fā)也?!比绻赣H還在,她肯定不會挖的。這句話宛如當(dāng)頭一棒,讓蘇軾一下就打消了這個想法??梢娔赣H在蘇軾心中是何等分量。也可知這種“不求身外之物,不取非己之財”的良好家風(fēng)對一個家族的影響之大。
母親給予蘇東坡的,是潤物無聲的能量,是于無聲處聽驚雷的勇氣。這種能量和勇氣,如磐石一般融進(jìn)他的基因里,陪伴他走過人生的高峰和低谷。
所以我們在讀《蘇東坡全集》時,會時時贊嘆東坡君的種種言行,會為他在逆境中依然樂觀前行的勇氣深深折服,會為他不屈不折的生命熱情而感動。
他可以在“烏臺詩案”的監(jiān)獄里呼呼大睡,讓皇帝派去的探子都覺得這人一定心中坦蕩,沒有做什么虧心事。
他可以在冒雨走路淋得似落湯雞時,還能感悟到:“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边@種平衡的心理,坦然的態(tài)度,唯有超脫物外、忘記得失的人,才能真正擁有。
“人間何處不巉巖”?蘇東坡對于人間苦難是親歷親聞并且感同身受的。世事紛擾,誰的人生里不曾有過蕭瑟的過往呢?而能在陰溝里依然仰望星空的人,一定是內(nèi)心充溢著豐盈的愛的人,所以他才能“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吧?!叭螒{風(fēng)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泵飨倪@句詞,其實挺適合蘇東坡的。
他可以在遇到問題時不糾結(jié)不內(nèi)耗,所以才能生出一些奇思妙想,也令人茅塞頓開。比如在《記游松風(fēng)亭》一文中,蘇東坡去松風(fēng)亭游玩,走著走著“足力疲乏”,又想著到了亭子下面再休息,可是看看亭子還在樹林深處,忽然想:“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這一頓悟真的如當(dāng)頭棒喝,蘇東坡說因此“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并且一下子聯(lián)想到大場面:“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jìn)則死敵,退則死法,當(dāng)恁么時也不妨熟歇?!边@么一聯(lián)想,人生的境界頓時又開闊多了。
這種可以隨時躺平又可以隨時起身的靈活、能屈能伸的意志,激勵了無數(shù)的后人。這一切都源于他的內(nèi)心有充足的愛的能量,所以他可以身體像浮萍一樣漂泊,而內(nèi)心像大山一樣穩(wěn)定,可以隨時扎根,心安之處就是故鄉(xiāng)。
除了童年,蘇東坡在后來被貶的日子,大都過著貧寒的生活,經(jīng)常因為沒有錢財而捉襟見肘,甚至在最后辛苦不堪的北歸途中,還想方設(shè)法籌錢來安置隨行的家屬。但在他的詩詞文章里,我們似乎又感受不到他物質(zhì)方面的愁苦,他從莊子哲學(xué)中體會出生命的最高價值,在于精神的獨立與自由。他認(rèn)為精神大于一切,而他自己也成了無數(shù)后來人的精神財富。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母親對蘇東坡的理解接納肯定,在他顛沛流離的一生中,是定海神針一樣的精神支柱,是他的生命底色,是他各種關(guān)系的基礎(chǔ),是支撐他度過漫長貶謫之路的心中長明之燈。
所以,盡管他一生都在陰溝里蹣跚而行,整個人卻是在談笑之間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的狀態(tài)。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