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琴
編者按:2024年1月,在中宣部傳媒監(jiān)管局的指導下,中國報業(yè)協(xié)會、中國晚報工作者協(xié)會和中國文化傳媒集團聯(lián)合開展了“全民閱讀·閱讀與媒體”系列主題活動。在主辦單位的指導下,《課堂內(nèi)外》(中國好老師)雜志具體承辦其分支活動之一“好老師讀報講報”主題遴選活動?;顒娱_展以來,一線教師積極參與,涌現(xiàn)了大量優(yōu)秀作品。為讓更多教師感受讀報講報的價值和魅力,從本期開始,《教育筆記》欄目將重點展示活動中的優(yōu)秀作品,與大家共讀共享。
時間是最好的老師,與誰都是一樣的公平。從剛踏上工作崗位時雄心壯志式的“雞飛狗跳”,到如今與學生開啟的“互寵”模式,感謝這一路走來教書歲月的沉淀與饋贈。現(xiàn)在我看學生是越來越可愛,學生看我也是越來越喜歡,這倒使我的整個教學工作變得輕松愉悅起來。
一天,我給學生上完課輔,回家后習慣性地點開“學習強國”APP,立馬被一篇名叫《要做有情懷有水平有溫度的好老師大先生》的文章所吸引,我迫不及待地拜讀了這篇出自中國教育報評論員的高水準文章。這篇文章立意高遠,先闡述了國家、時代需要有情懷、有水平、有溫度的老師,再明確闡明如何成長為這樣的“大先生”。我覺得句句得理,它能讓我這個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的“小老師”產(chǎn)生共鳴,并隨即激起一些思緒的小火花。摒棄華麗辭藻,只想用最樸素的語言說一說自己的讀后感想。
教育情懷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存在于教育工作者身上的一種風貌、一種勁頭。再通俗一點也許就是在20世紀80年代我們讀小學時,老師們干凈白襯衫口袋里別著的那一支鋼筆所煥發(fā)的魅力。我的小學老師是一個偏僻小村子里的“民師”,他非常有才氣,寫一筆好字,畫一手好畫,溫和的笑臉總讓學生如沐春風。堅守教育崗位,他有能力卻沒有去另覓高枝。小時候我心目中的老師是最有知識、最關愛學生,永不會被世俗生活所累神圣般的存在。
所以,長大后我就成了他,童話公主醒來,才知道老師的知識也有限,也會有煩心事,當然有時候也會囊中羞澀,但不變的是三尺講臺,一路丹心,與世俗名利之間筑起堅實屏障。對輕松有“利”崗位從不動心,卻執(zhí)著于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小“名”小“利”:一次成功的課堂教學,學生的一點進步,一句來自家長與孩子們的肯定等。在我看來,教育情懷就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一種“我的眼里只有你”的單純執(zhí)著,是一種深入骨髓的信念與堅持。
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一桶水”代表著老師的水平與實力。我也聽過不少名師、大家的課,覺得這些名師的共同點是知識儲備豐厚,這樣才能解決課堂上學生制造的狀況,輕松駕馭課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一個有水平的老師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與時俱進,才不會被時代拋棄。往小了說,最近流行什么梗,孩子們喜歡哪部動畫片里的人物,又推出了什么熱門歌曲,你都要略知一二,這樣才不會被你的學生拋棄。一個有水平的教師更能獲取職業(yè)幸福感,于生于己是一種雙向互利,何樂而不為?
春節(jié)期間,浙江衛(wèi)視試點AI新聞播報,出錯率低,不限時長,關鍵還不用支付工資,也許有人會想老師是不是也可以用AI智能代替呢?學生是一個個不同的鮮活靈動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會犯錯,他們會彷徨,他們更需要一個有溫度的老師適時去關愛他們,鼓勵他們,給他們指點迷津。
我任教一年級時,有個女孩偷拿了同桌一只印有漂亮圖案的鉛筆,打死不承認的她想要用眼淚來堅守最后的“倔強”。我對孩子們說老師小時候內(nèi)心也“想”過別人的東西,這是人之常情,小孩子犯錯也是正常的,如果你們從不犯錯,那老師都得下崗了,說得她也破涕為笑了。老師和你們一樣要努力戰(zhàn)勝自己一些不正確的想法,我最喜歡知錯馬上能改的孩子,相信同學們也是。現(xiàn)在那個女孩長大了,每當我在班上說“一個雞蛋吃不飽,一個名聲壞到老”這個典故時,還能和那個女孩彼此心照不宣地相視一笑,自那次后班上再也沒有發(fā)生過偷竊現(xiàn)象。
還記得我剛畢業(yè)的那一年短暫地教過一個孩子,那個孩子家境比較特殊,我像對朋友一樣尊重她,關心她,后來她考上理想大學,成家生了兩個孩子后,還專程從外地來看我,開玩笑地說她在遇到我之前其實是個學渣。我深深意識到一個有溫度的老師甚至可以改變孩子一生。十根指頭有長短,接受個體差異,真心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去寬容他們,當成朋友一樣去關愛他們,當成大人一樣去尊重他們,不求他們最好,只求他們更好,這樣一個有血有肉有溫度的老師豈是冰冷的人工智能能代替的?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從教二十六載,我一如既往地做著“小老師”,正如身邊那一個個普通而平凡的“他們”,用實際行動努力成長為時代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