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舒 雷鵬飛
摘要: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與訪談法對高校學歷留學生漢語口語交際策略使用情況進行調(diào)查研究,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探討學習時間與學習動機對在華學歷留學生漢語口語交際策略使用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在華留學生主要使用非語言、回避、求助、語義場、目的語、檢索以及信息放棄7種交際策略,多采用積極的交際策略解決問題;不同學習時間在華留學生非語言策略使用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學習動機對在華留學生求助策略、非語言策略使用存在較大影響。
關(guān)鍵詞:交際策略;學習時間;學習動機
中圖分類號:H0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1101(2024)01003908
收稿日期:2022-09-02
基金項目:安徽理工大學青年教師科學研究基金(社科類)一般項目:產(chǎn)出導向法理論視角下在華留學生漢語水平提升研究 ( QNSK202009);安徽理工大學2021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產(chǎn)出導向法理論視角下對外漢語教學研究(2021xjjy84);安徽省外國留學生教育管理學會科研課題:課程思政背景下在華留學生漢語課堂教學改革研究(2023ahlgY08)
*通信作者:雷鵬飛(1976-),男,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
作者簡介:溫舒(1996-),女,安徽合肥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
為明確在華留學生教育目標,提升留學生教育質(zhì)量,教育部2018年印發(fā)《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zhì)量規(guī)范(試行)》,對來華留學生語言能力提出明確要求。語言能力與語言運用能力是交際能力的主要內(nèi)容[1]78,因而提升留學生語言和語用能力,是提升留學生交際能力、確保留學生教育質(zhì)量的重要途徑。交際策略能力,即在交際中根據(jù)特定情況采用合適策略處理問題的能力,作為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可忽視。以英語為目標語言探討交際策略的研究起步較早,數(shù)量眾多。如,Corder將交際策略定義為說話者在表達意義遇到困難時所采用的系統(tǒng)化技巧,并按照交際意圖與交際形式對交際策略進行分類[2];Faerch & ?Kasper將交際策略定義為某人在完成特定交際目的過程中遇到困難無法解決時采用的潛意識計劃,并從心理學角度對交際策略進行分類[3];Tarone按照話語的功能對交際策略進行分類[4];Dornyei ?& ?Scott則從解決交際障礙的方式視角對交際策略進行分類[5]; Nakatani針對日本英語學習者進行實證調(diào)查研究劃分交際策略[6]。
學界的諸多成就為該領(lǐng)域后續(xù)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也為在華留學生漢語口語交際策略研究提供了借鑒。在對外漢語交際策略分類方面,相關(guān)研究大多沿用Faerch和Kasper在文獻[3]中提出的分類框架。此框架作為早期研究較為粗略,部分類別概念模糊,因此操作性不是很高。也有部分研究沿用Tarone & Swierzbi提出的交際策略分類框架[7]與Nakatani 文獻[6]中的“口語交際策略量表”(OCSI)等,但這些研究均非針對以漢語為第二語言并且在漢語目的語語境中的學習者,因此雖對漢語口語交際策略能力標準構(gòu)建有一定借鑒意義,但并非完全適用于在華留學生。在華留學生處于以漢語為目的語的語境中,相較于海外漢語學習者有天然的語境優(yōu)勢,有更多使用中文的機會[8],但他們遇到交際障礙的頻率也更高。在交際策略影響因素方面,有學者關(guān)注到性格、性別、學習時間、學習環(huán)境、認知風格、學習動機、語言水平、任務類型等因素對學習者交際策略的影響[9],但在對外漢語教學領(lǐng)域此類研究數(shù)量不多。還有學者探討了漢語水平、文化背景、家庭背景、交際對象、學習時間、學習動機等因素對交際策略使用情況的影響。如,夏鈺發(fā)現(xiàn)學習者性格、性別等因素對部分交際策略存在顯著影響[10];柴冉考察了家庭背景、語言態(tài)度等與交際策略使用的關(guān)系[11];周曼琪發(fā)現(xiàn)交際對象不同會影響交際策略選擇[12];王萍麗等探討了語言水平和交際策略使用之間的關(guān)系[13]。然而,在學習時間與學習動機對在華留學生漢語口語交際策略的使用影響方面,僅發(fā)現(xiàn)李圃、李方艷做過類似研究[14]67-74。故本文以在華留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在數(shù)據(jù)提取和分析基礎(chǔ)上,探索并闡釋在華留學生漢語口語交際策略類型及使用情況,考察學習時間與學習動機對其漢語口語交際策略使用的影響,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參考。
一、研究設(shè)計
(一)研究問題、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研究問題:在華留學生漢語口語交際策略構(gòu)成及使用情況;學習時間對在華留學生漢語口語交際策略使用的影響;學習動機對在華留學生漢語口語交際策略使用的影響。
2.研究對象:國內(nèi)部分高校國際學院在學學歷留學生。
3.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對國內(nèi)部分高校國際學院150名學歷留學生通過問卷星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回收142份,其中有效問卷138份。138位留學生大部分來自非洲國家,部分來自俄羅斯、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國;其中,男生82人,女生56人,年齡為19—36歲,多集中于25—30歲之間,均正在華學習。
(二)問卷調(diào)查過程
第一階段:確定交際策略測試項目。研究者對某理工高校30名留學研究生進行開放式問卷調(diào)查,題目為“不論你的說話對象是誰,當你使用漢語與對方進行交流,如果不知道該怎么表達時,你會怎么做?請給出5個不同的且是你常用的方式”。由于調(diào)查對象均為英文項目留學研究生,英文基礎(chǔ)較好,且他們通過英文進行回答可以避免回答內(nèi)容在語言轉(zhuǎn)換過程中失真,所以使用中英雙語問卷進行調(diào)查。采用內(nèi)容分析法和主題分析法梳理所收集數(shù)據(jù),歸納口語交際策略,作為確定交際策略測試項目的基礎(chǔ)。通過梳理,共得到42個測試項目。
第二階段:確定初始問卷內(nèi)容并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問卷包含兩部分內(nèi)容,均用中英雙語表述。第一部分是調(diào)查對象個人信息填寫,包括性別、年齡、國籍、母語、學習漢語時間、漢語水平、漢語學習動機等;第二部分是漢語交際策略測試項目,共設(shè)計有42個測試項目,題項表述由研究者咨詢專家后確定。問卷采用Likert五級量表形式:1表示我從不這樣做,2表示我一般不這樣做,3表示我有時這樣做,4表示我一般這樣做,5表示我總是這樣做。
第三階段:進行初始問卷調(diào)查,收集數(shù)據(jù)開展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漢語口語交際策略初始問卷進行調(diào)查,獲得有效數(shù)據(jù)138份并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進行分析。對問卷進行信度分析,Cronbachs ɑ系數(shù)值為0.64(>0.6)。該系數(shù)大多在0到1之間,若大于0.6,一般認為量表具有相當高的信度,可靠性較強[14]69。因此,本研究所采用問卷具有良好信度。在探索性因子分析過程中,為更好地解釋各題項所歸屬的因子,刪除12個因子負荷低(小于0.4)的題項,得到含有30個題項的正式問卷。
第四階段:對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進行分析和討論。使用SPSS22.0統(tǒng)計分析第三階段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呈現(xiàn)在華留學生漢語口語交際策略使用的基本情況。
二、研究結(jié)果和討論
使用Cronbachs ɑ檢驗在華留學生漢語口語交際策略問卷中30個題項的信度,結(jié)果表明內(nèi)部一致性可以接受(Cronbachs ɑ為0.89),故可以對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進行分析,探討在華留學生漢語口語交際策略的構(gòu)成、使用現(xiàn)狀,以及學習時間和學習動機對交際策略的影響。
(一)交際策略構(gòu)成
運用SPSS22.0對30個漢語口語交際策略測試項目進行檢驗,發(fā)現(xiàn)KMO值為0.758(>0.6),Bartlett球形檢驗顯著性為0.000(<0.05),適合采用因子分析。通過主成分法進行因子抽取,設(shè)定特征值大于1,采用最大方差法進行旋轉(zhuǎn),提取到10個正交因子,累計可以解釋總方差的68.639%;但其中3個因子對應觀測變量不足3個,說明不適宜抽取10個因子。因此,設(shè)定抽取7個因子,進行第二次因子分析,9次迭代后得到7個因子(特征值>1),累計可以解釋總方差的58.255%,能夠較為全面概括數(shù)據(jù)特性。方差旋轉(zhuǎn)得到的因子矩陣詳見表1(表中題號為初始問卷題號)。
依據(jù)所析出因子涵蓋的題項內(nèi)容,對因子進行命名,并對各因子內(nèi)涵解釋如下:
目的語策略(F1):交際者均以目的語即漢語為手段解決問題,如換用意思比較接近的漢語說法、用漢語舉例表達自己的意思、采用漢語重復的方法、調(diào)整漢語發(fā)聲聲調(diào)等。
回避策略(F2):交際者均涉及采取試圖回避問題的方式來應對交際障礙,如采用記憶中的固定說法回答、回避會話中的對方話題并轉(zhuǎn)向己方話題、用新造詞回避不會的表達等。
檢索策略(F3):交際者一時不知如何應對,采用爭取時間在記憶中檢索相關(guān)表述的策略,如拖延、停頓、放慢語速、補白詞,以及采用其他語言等。
語義場策略(F4):交際者均涉及利用語義場解決交際問題。語義場是指語義的類聚,既有共同義素又有區(qū)別義素的一組詞的相關(guān)語義聚合為一個語義場[15]229。如,交際者根據(jù)對方話語,在相關(guān)語義基礎(chǔ)上,結(jié)合當下的情境和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推測,或采用通用應答語“嗯”“啊”等。
信息放棄策略(F5):交際者采用“面對交際障礙時完全放棄解決問題”策略,如直接說“不知道”表示放棄談話、不說話保持沉默或者答非所問等。
求助策略(F6):交際者采用各種求助手段解決交際難題,如求助對方說慢一些、打電話求助漢語水平更高的、求助在對話現(xiàn)場的其他人或者借助母語與媒介語等。
非語言策略(F7):交際者均采用非語言行為表達自己的想法,如利用手勢、面部表情以及其他身體部位的一些動作表達思想等。
在華留學生使用各種交際策略因子情況如下表所示:
由表2可知,在華留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交際策略為目的語策略,最低的為信息放棄策略。依據(jù)Oxford & Burry-Stock對Likert五級量表的劃分標準[16](平均值等于或高于3.5為高頻使用,介于2.5和3.4之間為中等程度,而等于或低于2.4則為低頻使用),目的語策略、檢索策略、語義場策略、非語言策略的平均值(M)均大于3.5,屬于高頻使用策略;回避策略和求助策略平均值(M)介于2.5和3.4之間,屬于中頻策略;信息放棄策略的平均值(M)低于2.4,使用頻率較低,屬于低頻策略。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在華留學生面對交際障礙時更多采用不同的交際策略解決問題,而非簡單放棄、回避。但仔細分析標準差可以發(fā)現(xiàn),各交際策略標準差均大于1.0,各類策略內(nèi)部存在較高離散性,說明在華留學生使用以上交際策略存在較大差異性。
(二)學習時間對交際策略的影響
按照在華留學生學習漢語時間時長將學習時間劃分為4個階段:1年及以內(nèi)、1—2年(含2年)、2—4年(不含4年)、4年及以上。以研究對象學習時間為自變量、上述7種交際策略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不同漢語學習時間的在華留學生在非語言策略使用上存在顯著差異(F=24.10,P=0.00<0.05)。將4組學習時間的非語言策略使用頻率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學習時間為1年及以內(nèi)的使用頻率最低,1—2年(含2年)的使用頻率最高,而2—4年(不含4年)、4年及以上的則隨學習時間延長使用頻率呈下降趨勢。在華留學生漢語學習時間不同,對非語言策略使用存在顯著性差異,這可能和非語言交際策略的輔助性作用有關(guān)。人們?nèi)粘=浑H活動多以面對面交談方式呈現(xiàn),這種交際有特定語境襯托,也有手勢體態(tài)和語音變化的幫助,即有較多的輔助性信息作為支持[15]1。非語言交際手段豐富,多數(shù)情況下與語言結(jié)合使用,起著重復、加強、補充甚至替代或者否定的作用[17]97。對于漢語學習時間為1年及以內(nèi)的在華留學生而言,雖然學習時間較短、漢語交際能力有限,但他們對學習漢語有著濃厚興趣,在交際遇到障礙時依然會傾向于采用目的語策略努力用漢語解決問題;另外,由于他們對漢語文化語境中非語言手段潛在意義的理解沒有信心,因此起輔助作用的非語言交際策略使用頻率明顯偏低。對1—2年(含2年)漢語學習時間的在華留學生而言,他們的漢語交際能力有所提升,但使用非語言策略作為輔助手段對解決交際問題更有裨益,因此漢語輔以非語言策略模式受到青睞,此階段的在華留學生非語言交際策略使用頻率最高。隨著漢語學習時間的進一步增加,學習者漢語交際能力進一步提升,對于起輔助作用的非語言交際策略的依賴性逐步降低,故2—4年(不含4年)、4年及以上的在華留學生對非語言策略的使用頻率呈下降趨勢。
其他5種交際策略P值均大于0.05,說明漢語學習時間不同對在華留學生使用這些策略不存在顯著差異。但不管學習時長如何不同,在華留學生在漢語口語交際遇到障礙時,使用頻率較高的交際策略均為與目的語相關(guān)的策略,包括目的語策略、檢索策略、語義場策略和求助策略,這些策略的平均值均接近3.50,而消極的策略如回避策略和信息放棄策略使用頻率均較低。究其原因,應該與研究對象均為中國高校在讀留學生,處在目的語語言環(huán)境中,與中國人交際或者與漢語學習者交際時使用目的語策略更加便利密切相關(guān)。
(三)學習動機對交際策略的影響
動機決定外語學習者學習外語的努力程度和個人參與學習的積極性。W.Lambert與R.Gardner將動機分為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但實際上,二語學習者還應該持有其他類型的動機,如單純出于個人的興趣愛好或者旅游等臨時性原因而產(chǎn)生的學習動機[1]219,這類動機可稱為興趣動機。而且,部分學習者可能會同時具有2種或2種以上動機。依據(jù)調(diào)查問卷數(shù)據(jù),可以歸納整合出在華研究生具有融合型、工具型、興趣型、融合工具型、融合興趣型、工具興趣型、融合工具興趣型等多種類型動機。
為考察不同學習動機對交際策略的影響,在設(shè)計問卷前對部分在華留學生進行訪談,了解他們學習漢語的目的。根據(jù)訪談結(jié)果,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目的:A.因為學校安排,專業(yè)要求;B.因為喜歡漢語,喜歡中國文化;C.因為可以找到好工作;D.想留在中國。將以上4個學習漢語的目的作為問卷第一部分中的一題,并設(shè)置了“其他”選項,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學習漢語的動機進行選擇,可以多選。
以研究對象學習動機為自變量、7種交際策略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見表4。
由表4可以看出,持不同漢語學習動機的在華留學生在求助策略使用(F=2.64,P=0.02<0.05)和非語言策略使用(F=2.36,P=0.03<0.05)上存在顯著差異。求助策略方面,融合型動機使用頻率最高(均值3.63);非語言策略方面,融合型動機與工具型動機使用頻率最高(均值均為3.94),其次是融合工具興趣型動機(均值3.51)。
不同學習動機在華留學生求助策略使用存在顯著差異,且融合型動機使用頻率最高。原因可能在于,在華留學生進行交際的主要目的是與目的語文化有更多的接觸、甚至想進一步融合到目的語社團成為其中一員[1]219。相較于其他動機持有者,融合型動機持有者的交際欲望更為強烈,求助于對方或借助媒介語等策略的使用都是為了交際能夠順利進行。融合型動機強弱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學習者與目的語社團進行交際欲望的強弱,故持融合型動機留學生使用求助策略的頻率更高。
不同學習動機在華留學生非語言策略使用也存在顯著差異,融合型動機與工具型動機學習者非語言策略使用頻率相當高且明顯高于其他5類動機學習者。這可能是因為,相較其他5類動機學習者,融合型動機與工具型動機學習者的學習目標更為明確,漢語學習愿望強烈程度、態(tài)度端正程度以及努力程度等也更加突出,更希望交際行為順利完成,故遇到交際障礙時采用積極解決問題的非語言交際策略頻率更高。這一結(jié)果與相關(guān)研究有所不同,如閆麗萍、雷曄研究中的兩組被試在非語言策略使用上差異并不顯著[18],原因可能與研究對象國籍不同有關(guān)。非語言交際受區(qū)域國別文化影響較大,眼神、手勢、身勢、面部表情、身體接觸、講話人之間距離、講話音量、對空間的使用等非語言交際的解讀和使用會因國家不同而有差異。以身勢為例,南歐、中東、拉丁美洲地區(qū)人民講話時動作較多,動作幅度較大;北歐、英美人動作相對較小;而中國、日本、朝鮮等也屬于動作較少、幅度較小的類型[17]103。閆麗萍、雷曄文獻[18]中的兩組被試均為吉爾吉斯斯坦籍,來源較為單一,而本研究中的研究對象來自亞非歐大陸30多個國家,受國別文化影響較大的非語言策略被在華留學生遷移到漢語交際之中。這也說明文化差異也可能是影響在華留學生漢語口語交際策略使用的重要因素。
不同學習動機在華留學生在其他5種策略的使用上不存在顯著差異(P值均大于0.05)。盡管學習動機不同,在華留學生均較少使用信息放棄策略,除融合型動機留學生放棄策略使用頻率平均值為2.50略高于低頻劃分標準2.4外,其他類型均為低頻使用。7種不同漢語學習動機在華留學生目的語策略均為高頻使用(均值大于3.5),說明不同學習動機在華留學生多傾向于積極應對和解決交際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障礙,并不是簡單放棄,這可能與其所處語境有關(guān)。如,西香織研究發(fā)現(xiàn),漢語環(huán)境接近度差異會影響學習者交際策略的選擇,有中國留學經(jīng)歷的學習者在遇到聽不懂的漢語時,會嘗試使用猜測或當場理解消化新詞等語義場策略,這點與沒有中國留學經(jīng)歷的學習者存在明顯差異 [19]。
此外,融合型動機在華留學生的7種交際策略除非語言策略均值與工具型動機在華留學生一致外,其他交際策略使用的均值均高于工具型動機,這與國內(nèi)李圃與李方艷文獻[14]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工具型動機在華留學生除信息放棄策略均值低于興趣型動機在華留學生外,其他交際策略均值均高于興趣型動機在華留學生。而融合型動機在華留學生7種交際策略均值全部高于興趣型動機在華留學生。究其原因,融合型動機與工具型動機是二語習得的兩種主要動機,而由臨時性因素所產(chǎn)生的動機則要弱得多[1]219。
三、結(jié)束語
通過問卷調(diào)查,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華留學生漢語口語交際時主要使用目的語策略、回避策略、檢索策略、語義場策略、信息放棄策略、求助策略、非語言表達策略7種交際策略。在華留學生面對交際障礙時更多采用積極的交際策略,而非簡單放棄或回避。學習時間、學習動機對在華留學生非語言策略使用均存在較大影響。學習時間為1年及以內(nèi)的在華留學生非語言策略使用頻率最低,學習時間為1—2年(包含2年)的使用頻率最高,而2—4年(不含4年)、4年及以上的其使用頻率則隨著學習時間延長呈下降趨勢。不同學習動機在華留學生在使用求助策略和非語言策略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融合型動機學習者使用求助策略頻率最高,融合型動機與工具型動機學習者非語言策略使用頻率最高。
研究對對外漢語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如,教師需要關(guān)注留學生漢語交際策略使用的多樣性和不均衡性,培養(yǎng)他們非語言交際策略運用能力。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如樣本規(guī)模不大、主要采用的是橫截面數(shù)據(jù)等,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學者關(guān)注在華研究生漢語口語交際策略研究,為對外漢語教學實踐提供更多有益啟示。
參考文獻: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6.
[2]CORDER.Strategies of Communication[M].Longdon: Longman,1978.
[3]FAERCH C,KASPER ?G.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M].Longdon:Longman,1983.
[4]TARONE E.Communication strategies,foreigner talk and repair in inter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1980,30(2):417-428.
[5]ZOLTN ?DRNYEI,MARY ?LEE SCOTT.Commutation strategies in a second language:Definitions and taxonomies[J].Language Learning,1997,47(1):173-210.
[6]YASUO NAKATANI.Developing an Or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Inventor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6,90(2):151-168.
[7]TARONE ?E,SWIERZBIN ?B.Exploring Learner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72.
[8]吳勇毅.不同環(huán)境下的外國人漢語學習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9]唐毅.文化背景和漢語水平對外國留學生漢語口語交際策略使用的影響[J].現(xiàn)代外語,2016,39 (2):224-234,292.
[10]夏鈺.中級水平美國留學生漢語口語交際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1]柴冉.初級水平留學生漢語口語交際策略與教學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12]周曼琪.交際對象對留學生交際策略影響的調(diào)查研究[D].大連:大連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
[13]王萍麗,江宇豪,李彥霖.語言水平與漢語交際策略使用的相關(guān)性研究[J].華文教學與研究,2021 (2):80-87.
[14]李圃,李方艷.學習動機對漢語交際策略的影響研究:以新疆大學留學生為例[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20 (2):67-74.
[15]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6]REBECCA L.OXFORD,JUDITH A.BURRY-STOCK.Assessing the us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orldwide with the ESL/EFL version of the 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J].System,1995,23(1):1-23.
[17]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97.
[18]閆麗萍,雷曄.漢語口語交際策略使用的差異性研究:以吉爾吉斯斯坦奧什國立大學漢語學習者為例[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4):78-85.
[19]西香織.基于會話的日本漢語學習者理解型交際策略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17,31(1):128-142.
[責任編輯:吳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