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小古文,克服理解障礙,把握文本內(nèi)容,是基礎,更是重點?!赌椅炓棺x》是一篇極短的小古文,有時間、地點、人物,有起因、經(jīng)過、結果,具備了一篇文章的完整架構。在理解之后,激活學生感知思維,品味言語中的未盡之意,將理解大意融入到內(nèi)容梳理環(huán)節(jié)中,是良好的教學策略。充分發(fā)揮教材課文“示范”和“載體”的效能,通過對文本信息的理解、梳理、整合、重組,為學生探究問題提供支撐,將整篇小古文凝聚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將這篇小短文作為“長文章”的微觀模型,將“把握長文章”的方法滲入了學生意識之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據(jù)點感知;據(jù)點輻射;《囊熒夜讀》
[作者簡介]時娥(1979),女,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qū)特殊教育中心學校,一級教師,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2.4[文獻標志碼]:A
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習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但令人疑惑的是,單元首篇卻安排了《文言文二則》,其中《囊螢夜讀》實在是一篇極短的小古文,只有33個字,語言高度概括,事例新奇生動。古語云:“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弊鳛橐黄獢⑹掠浫祟愇谋?,《囊螢夜讀》有時間、地點、人物;有起因、經(jīng)過、結果,具備了一篇文章的完整架構。教學小古文,克服理解障礙,把握文本內(nèi)容,是基礎,更是重點。
但對于僅有33個字的小古文,按部就班地教學,不經(jīng)意間就會誤入機械、重復的泥潭。教師不妨打破慣有模式,采用整體把握、巧妙融合的策略,在刪繁就簡中擇取所需,直擊重點。將篇幅短小的小古文,作為本單元歷練“把握長文章”的微模型。先從微觀層面,習得方法,然后利用單元后的文章,逐步放大,逐層升級,最終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一、據(jù)點感知,在輻射中疏通內(nèi)容
學生學習課文之前,對成語“囊螢映雪”早已耳熟能詳。對《囊螢夜讀》的故事已經(jīng)大體了解,這就意味著學生閱讀這篇故事,不是從無到有的開辟新領域,而是喚醒原始記憶的勾連。
鑒于此,教師不妨緊扣題目,從“囊螢夜讀”聯(lián)系熟悉的成語“囊螢映雪”,組織學生說說了解的故事。講故事的過程,就是要將埋藏在學生深處的原始經(jīng)驗“扒”出來,為消除障礙、理解內(nèi)容提供支撐。隨后,教師要求學生憑借閱讀小古文的現(xiàn)有能力,將題目直接投射到文本中:“課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囊螢夜讀?”這一問,將學生關注力聚焦在“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一句中,并借助于注釋和聯(lián)系上下文,分別理解“練囊”和“以夜繼日”的意思,繼而從“以夜繼日”,初步體悟人物學習的刻苦與勤奮。直接連線題目與中心語句,使原始經(jīng)驗起到了橋梁作用,同時,在小古文中筑牢了學習的根基。
接下來,教師利用“根基”,將文本擴散處理。比如,組織學生質(zhì)疑,或教師直接設問:“主人公是誰?課文還在哪里寫了他的勤學刻苦?”由中心“點”到全“文”,此時,學生不再是漫無目的地瀏覽課文,而是攜帶著 “循證勤學刻苦”的任務,去“攻克”障礙。這一過程,學生必須要開啟兩種思維狀態(tài):其一,理解性思維。先要激活閱讀小古文的語感,嘗試自然性理解。如果仍舊存在困難,就需要運用習得的相關策略。比如借助注釋,理解“恭勤”,即為“肅敬勤勉”之意;“通”,即為“通曉,明白”之意。其二,感知性思維。由于有明確問題的加持,學生的這遍閱讀,不僅僅是理解大意,還需要從文本語言中,開掘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比如,理解“恭勤不倦”時,可以補充車胤可能會怎么做;緊扣“博學多通”,相機探究車胤為什么會達成這樣的成就。
既讀其文,又不拘泥于文,而是在理解之后,激活感知思維,品味言語中的未盡之意,將理解大意融入到內(nèi)容梳理環(huán)節(jié)中,一舉兩得。這樣的教學形態(tài)對于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尤其是對于這篇小古文的教學而言,當學生視野當中的“字”很少的時候,就需要將其中所隱藏的豐富含義解析出來,從而讓學生能夠真正體驗到以小見大。在此過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去感知,這一過程如同用經(jīng)驗的火苗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種,本質(zhì)上是學生的經(jīng)驗與小古文內(nèi)容互動的過程。在教學當中強調(diào)據(jù)點感知的時候,所尋找的這些“點”,實際上就是學生文本解讀的突破口,在這樣的解讀過程當中可以起到輻射效應,幫助學生疏通整個文本的內(nèi)容,從而獲得對全部文本的理解。
二、根源探究,在深入中理清聯(lián)系
從內(nèi)容到內(nèi)核,小古文教學需要轉(zhuǎn)向深處。為此,教師的點撥就需要從理解轉(zhuǎn)向探究,讓閱讀實現(xiàn)從“是什么”到“為什么”的轉(zhuǎn)變。比如,車胤為什么要“囊螢夜讀”?他是無聊鬧著玩嗎?表象上,“家貧不常得油”,因為家境貧寒,常常沒有燈油點燈,所以只能依靠“囊螢”來“夜讀”。這里,學生容易忽略一個重要的原因,“恭勤不倦,博學多通”一句,之前有所涉及,學生通常會直接舍棄。但這句與“囊螢夜讀”的聯(lián)系十分緊密,決不可忽略。教師追問:“僅僅是因為“家貧不常得油”這種“外在原因”嗎?”“外在原因”這四個字重音強調(diào)一是旨在幫助學生從現(xiàn)有思維層面推向全新的思維之境。還有什么“內(nèi)在原因”嗎?學生自然會“拐個彎”,從人物的維度重問這個問題:車胤之所以“囊螢夜讀”,自然與其家境貧寒有著直接的關系。但試想,如果這是一個無所事事、平庸懶惰的孩子,又怎么會做出“囊螢夜讀”的舉動呢?所以,車胤“囊螢夜讀”的根本原因,還在于其刻苦勤奮的動力驅(qū)使。
由于認知能力的限制,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現(xiàn)象的探究,常常會陷入到表象化、單一化的層面。[1]只有充分發(fā)揮教材課文“示范”和“載體”的效能,通過對文本信息的理解、梳理、整合、重組,為學生探究問題提供支撐,學生才能形成深入思考、多維考量的思維習慣。
至此,小古文中各個分句不再是一個個散點信息,而在“原因探究”中全部集中地指向了表達中心。整篇小古文凝聚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在無形之中將這篇短文作為“長文章”的微觀模型,將“把握長文章”的方法滲入了學生意識之中。這樣一個滲透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既是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時也是學習能力得以提升的表征。
《囊螢夜讀》故事雖然短小,但要引導學生從根源處探究,要在文本閱讀的過程當中將內(nèi)在的邏輯梳理清楚,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閱讀過程是清晰的,學生才能有一個良好的閱讀體驗。這一點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至關重要,其原因就在于學生的閱讀與自身的體驗關系非常密切,閱讀過程中的體驗感越強,閱讀的流程越順利,學生的閱讀動機就越強。尤其是對于這些小古文的教學,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體驗,這樣才能保持住學生探究課文的興趣。
在研究小古文各個分句的時候,如果教師不加以干預和引導,那么各個分句給學生所提供的可能就是一個個散點信息。憑著小學生的認知能力,他們無法有效加工這些散點信息,而這一障礙如果不加以及時排除,學生的閱讀就會遇到更大的障礙,不利于學生建構關于文本的整體含義。所以,教師后續(xù)的教學就是想方設法將一個個散點信息匯聚為一個有機整體,于是一篇小古文也就成為一個完整的意義理解過程出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進程當中,從而保證了學生學習過程的有序推進。
三、回歸整體,在梳理中回照文本
既然已成整體,就需要整體貫通。這一步切不可少,從“散”到“整”的融匯,需要一個實施的過程。否則,腦中空懂其理,心中卻無其實,感知則是模糊的。抓手何在呢?利用插圖。插圖,是教材文本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教師出示插圖,要求學生觀察插圖,對照課文,說說插圖都畫了些什么,哪些是課文已經(jīng)描寫的,哪些是課文中沒有描寫的,不要面面俱到,更無需滴水不漏。依托課文,描述插圖,就是對小古文內(nèi)容的再次感知、梳理和內(nèi)化。
此時,如果實施效果到位,學生對于課文就不僅理解了,也通透地把握了。教師可直接要求學生描述: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車胤是刻苦的孩子。平時一直謙遜恭敬,而且讀書非常勤勉,但家境貧寒,不能經(jīng)常得到燈油,所以夜間讀書不方便。到了夏天的夜晚,車胤只能用白絹做成透光的袋子,裝幾十只螢火蟲,照著書本,夜以繼日地學習。
這似乎與“先整體把握”的閱讀規(guī)律有所相悖。其實不然。教學伊始,學生沒有先“整體把握課文”嗎?“聯(lián)系對比題目”就是“整體把握”;利用題目聯(lián)系中心語句,也是“整體把握”。只不過彼時的“整體把握”是基于學生的原始經(jīng)驗,而非源自課程教學。這就是尊重學情。文章既短,又有原始認知,不妨就在這一起“點”上,直接筑起“爐灶”。此時完整講述故事,已經(jīng)不是教學之初的“整體把握”,而是基于學生理解內(nèi)容、厘清關系之后的“學習成果”。
鑒于此,學生講述故事時,教師的關注點和評價點就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其一,聽故事內(nèi)容。這是小古文大意理解的反饋,著重關注是否符合注釋意思,是否符合上下文的具體語境。其二,聽關聯(lián)詞語。這是對內(nèi)部邏輯關系的反饋。比如“車胤是刻苦的孩子”,是講述的中心句,體現(xiàn)了學生對文本中心理解的方向;“而且”“但”“所以”“只能”這些詞語,看似毫無實際意義,卻體現(xiàn)了學生對于小古文內(nèi)部語言信息建立的邏輯關聯(lián),是學生真正理解、讀透文章的表現(xiàn)。
小古文,雖然篇幅短小、語言精練,但涵蓋的內(nèi)容卻完整又豐富,有著深厚的內(nèi)蘊。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會選擇逐詞逐句地解釋小古文,或是補充過多資料,脫離了文本;或是深度挖掘,將一篇小古文拓展成某一種專題,這樣的教學都是對小古文基本定位的偏差解讀。[2]教學小古文,理解是“必選動作”,但這種“理解”,切忌走向“逐字逐句”機械化的深淵。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原則。教師要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讓學生認真思考、自主建構,獲得屬于自己的意義理解。這種意義理解是面向整個文本的,同時又是可以回照文本的,這意味著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形成了一個閉環(huán),可以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乃至于自身的閱讀能力得到新的提高。
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以學生原始經(jīng)驗為源頭活水,整合運用了教材文本、教材插圖、課后注釋等,通過突破中心、逐點散開、梳理聯(lián)系,統(tǒng)整回歸的板塊設置,引導學生經(jīng)歷了從淺入深、從點到篇的提升。進一步梳理整篇課文的教學過程還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的教學努力不僅讓學生理解了大意、探尋了聯(lián)系、感知了人物,同時滲透了整體性把握長課文的基本方法,為后續(xù)教學展現(xiàn)了“以小見大”的教學價值。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教學同樣是有意義的,宏觀層面指向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微觀層面,與課程標準相一致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內(nèi)涵要素真正落地。故而,據(jù)點輻射,逐層深入,可以成為面向當下小學語文教材當中類似于《囊螢夜讀》這樣的小古文教學的示范。
[參 考 文 獻]
[1]張婧.文言文《囊螢夜讀》教學設計及意圖[J].七彩語文,2023(20).
[2]程成.抓好小切點? 教好小古文——以教學《囊螢夜讀》一課為例[J].山西教育(教學),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