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梅
本教學設計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引導、小組合作等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一、教材分析
從教材內(nèi)容分析,《陽關三疊》的介紹十分詳盡,包括其歷史背景、創(chuàng)作故事、樂譜呈現(xiàn)以及音樂特點等多個方面,為教師教學提供了豐富素材。
二、學情分析
對于高中生而言,音樂鑒賞課程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對音樂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通過音樂鑒賞活動,拓寬藝術視野,提升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yǎng)。
三、教學目標
(一)藝術表現(xiàn)目標
熟悉音樂鑒賞的基本術語,如旋律、節(jié)奏、和聲、曲式等,對《陽關三疊》進行初步分析,掌握《陽關三疊》所體現(xiàn)的藝術風格,即深沉、悠遠、抒情的藝術特色,從而感知其他中國古典音樂的風格。
(二)創(chuàng)意實踐目標
運用聆聽、觀察、思考、討論等多種方式全面參與音樂鑒賞活動,提升音樂感受力和理解力;并利用比較、分析、綜合等思維方法對《陽關三疊》進行深入的音樂鑒賞,挖掘其內(nèi)在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nèi)涵;在學習基礎上,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陽關三疊》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新。
(三)審美感知目標
欣賞中國古典音樂帶來的美感,形成積極向上的審美態(tài)度和價值觀。
(四)文化理解目標
掌握《陽關三疊》的基本信息,包括歷史背景、作者介紹、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等,為深入理解作品打下堅實基礎;加強對古典音樂文化的重視,強化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進而弘揚中國古典音樂。
四、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旋律的韻味。通過聆聽和分析,讓學生感受《陽關三疊》旋律的起伏變化、音調(diào)的悠揚以及其中蘊含的深情厚意,從而理解旋律在音樂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2.節(jié)奏的特點。引導學生注意《陽關三疊》中節(jié)奏的變化和特點,如快慢、強弱、松緊等,以及節(jié)奏變化如何與旋律相互作用,共同營造出特定的音樂氛圍進行情感表達。
3.和聲的豐富性。通過和聲的分析,讓學生體會《陽關三疊》中和聲的運用如何增強音樂的層次感和立體感。
(二)教學難點
1.歷史背景的把握。對作者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但歷史知識缺乏會成為學生理解音樂作品的障礙,如何幫助學生有效地補充相關歷史知識是教學難點。
2.文化內(nèi)涵的解讀。音樂作品蘊含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通過隱喻、象征等手法表達,對于《陽關三疊》,學生難以理解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引導學生深入解讀音樂作品的文化內(nèi)涵,是教學的另一大難點。
五、教學過程
音樂教室墻上掛著各種樂器圖片以及音樂家海報,教室內(nèi)擺放著中國古典樂器的復制品,如古琴、簫等。學生圍坐成半圓形,面前放著音樂教材和筆記本,進行一堂關于《陽關三疊》的音樂鑒賞課。
教師:大家好,今天我們將一起走進中國古典音樂的殿堂,來鑒賞一首非常有名的古琴曲——《陽關三疊》。首先,請大家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這首曲子,感受它帶給你的情感和氛圍。
(播放《陽關三疊》的錄音,學生閉目聆聽)
教師:你們對《陽關三疊》這個名字有什么理解或聯(lián)想嗎?
學生A:老師,我知道“陽關”是一個地名,在古代的詩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代表著邊關或遠行的地方。而“三疊”可能是指曲子有三段重復的部分吧。
教師:說得很對!“陽關”確實是一個地名,而“三疊”則是指這首曲子由三段相似的旋律構成。這種結構不僅增強了曲子的感染力,也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審美追求。那么,接下來請大家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這首曲子。在聽的過程中,你們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古代的陽關,感受那份遙遠而深沉的情感。
(播放《陽關三疊》的錄音,悠揚的古琴聲在教室里回蕩,學生閉目聆聽,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教師:好了,請大家睜開眼睛。剛才我們一起沉浸在了《陽關三疊》的美妙旋律中?,F(xiàn)在,誰能分享一下自己聽這首曲子的感受?
學生A:老師,我覺得這首曲子悠揚動聽,有一種古老和遙遠的感覺。在聽的過程中,我仿佛看到了古代人送別時的場景,感受到了他們那種依依不舍的情感。
學生B:我也有同樣的感覺。而且我覺得這首曲子的旋律很有特點,重復的部分讓人印象深刻。
教師:很好,兩位同學都捕捉到了曲子中的情感和旋律的特點。確實,《陽關三疊》這首曲子以其悠揚的旋律和深情的表達,讓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感受到了那份深厚的友情和離別的哀愁。那么,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首曲子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它在中國文學中的意義。
教師:(展示王維的原詩)大家看,這首曲子是根據(jù)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改編而成的。原詩表達了深厚的友情和離別的哀愁,而這首古琴曲則通過音樂的語言,將這些情感表達得更加深沉和悠長?,F(xiàn)在,請大家跟我一起朗讀這首詩,感受其中的情感。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p>
學生的聲音洪亮而整齊,每一個字都讀得非常清晰。隨著朗讀的深入,師生逐漸進入詩歌的情境。我們仿佛看到了渭城的清晨,細雨如絲,輕輕灑落在塵土上,使得一切都變得清新而濕潤??蜕崤缘牧鴺湓谟晁淖虧櫹嘛@得更加青翠欲滴。
當讀到“勸君更盡一杯酒”時,教師的語氣變得略帶憂傷,學生也跟著調(diào)整了自己的情感。我們仿佛能夠感受到詩人與友人之間的深厚情誼,以及分別時的無奈和不舍。
當讀到“西出陽關無故人”時,教師和學生的聲音都略帶顫抖。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那份孤獨和凄涼。
朗讀結束后,教室里沉寂了片刻。學生仍然沉浸在詩歌的情感之中,仿佛還沒有完全從那個遙遠的時代回到現(xiàn)實。
教師:很好,大家讀得非常有感情。我相信通過這次朗讀,你們對這首詩和《陽關三疊》這首曲子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F(xiàn)在,讓我們帶著這份理解和情感,再次聆聽這首曲子吧。
(再次播放《陽關三疊》的錄音,學生閉上眼睛,專注地聆聽。他們的臉上流露出更加深刻和真摯的情感,仿佛與古代的詩人和友人產(chǎn)生了更加緊密的共鳴。)
教師:請大家盡量放松身心,讓音樂自然流淌進你們的心靈深處。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即將遠行的友人,在陽關與親朋好友依依惜別,感受那份無奈、不舍和期盼的情感。
(學生沉浸在音樂之中,臉上流露出各種表情。有的眉頭緊鎖,仿佛在體會著離別的痛苦;有的眼神迷離,似乎看到了古代送別時的場景;還有的嘴角微微上揚,似乎在感受音樂帶來的心靈慰藉。)
音樂逐漸進入高潮部分,古琴聲如泣如訴,仿佛在訴說著離別時的千言萬語。學生的情感也被音樂所感染,他們不自覺地跟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搖擺身體,仿佛在與古代的友人共同經(jīng)歷著那份離別的哀愁。
教師:(在音樂間隙中輕聲提示)注意聽,這里的旋律有什么變化?它是否與詩歌中的某些情感相呼應?
學生更加專注地聆聽,試圖捕捉每一個音符的變化,體會其中的情感。當他們聽到某個特別動人的旋律時,不禁發(fā)出輕輕的嘆息聲,仿佛與古代的友人產(chǎn)生了共鳴。
音樂接近尾聲,古琴聲變得越來越悠揚動聽。學生的心靈得到了凈化和升華,他們仿佛穿越回了現(xiàn)實世界,但內(nèi)心依然沉浸在那美妙的音樂體驗之中。
教師:(音樂結束后)好了,請大家睜開眼睛。我相信這次聆聽對于大家來說是一次非常特別的體驗?,F(xiàn)在,誰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和發(fā)現(xiàn)呢?
學生A:老師,我覺得這次聆聽讓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音樂和詩歌之間的關系。我發(fā)現(xiàn)音樂可以通過旋律和節(jié)奏來表達詩歌的情感,而詩歌則可以為音樂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這種感覺真的太奇妙了!
學生B:是的,我也有同樣的感受。我覺得這首曲子真的很有感染力,它讓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親身體驗了那種離別的場景。我感受到了那種依依不舍的情感,也理解了古人送別時的復雜心情。
學生C:我還有一個發(fā)現(xiàn)。我覺得這首曲子的旋律和詩歌的韻律非常契合,它們相互呼應,形成了一種完美的和諧。這種和諧讓我感受到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獨特魅力,也讓我對古典音樂產(chǎn)生了更濃厚的興趣。
教師:很好,大家都說得非常棒!通過這次的聆聽和鑒賞,我們不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陽關三疊》這首曲子的美妙之處,還感受到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獨特魅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繼續(xù)保持對音樂的熱愛和追求,讓音樂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標達成情況
本次教學的目標是引導學生深入感受和理解《陽關三疊》的音樂美,挖掘其文化內(nèi)涵和歷史意義。通過情境導入、分層鑒賞等教學策略的運用,學生對這首曲子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能準確把握其旋律、節(jié)奏、和聲等音樂要素的特點,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情厚意。通過跨學科融合的教學策略,能夠使學生結合文學作品和歷史背景豐富對音樂作品的認識,提升綜合音樂素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
(二)教學策略運用效果
本次教學采用情境導入、分層鑒賞、小組合作與探究、跨學科融合以及多元化評價等教學策略。其中,情境導入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分層鑒賞策略使學生逐步構建起對音樂作品的深刻認識,小組合作與探究策略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跨學科融合策略能使學生豐富音樂鑒賞的內(nèi)容和維度。
(三)開展豐富多元化評價
為了客觀評價學生學習成效,需采用多元化評價方法(見表1),多角度對學生的行為予以評價,了解學生課堂行為,基于評價結果制訂改進策略,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qū)漢濱高級中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