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作為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性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教學途徑之一。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推進,學校應該重視美術教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活動。如何激發(fā)學生對美術學科的興趣、發(fā)揮美術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等方面的獨特作用,是美術教師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诖?,筆者分析了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性和現存問題,探討了新課標下打造小學美術高效課堂的具體策略,以供參考。
一、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在繪畫、雕塑、設計等活動中,學生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更加感性地思考。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來解決藝術表現中的問題,如顏色的搭配、構圖的方法等。這種解決問題的經驗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思考的習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二)有助于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
小學時期是學生審美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生通過欣賞和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可以了解不同風格和時代的藝術,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審美視角,提高對美的敏感度和鑒賞力。同時,美術課上的交流和討論能夠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下的藝術表現,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審美情感。
(三)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每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美術課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個性的平臺。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探索不同的材料和技術,找到最能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藝術語言。學生通過這種探索和實踐,可以認識到自我價值,增強自信心。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尊重彼此的藝術創(chuàng)作,互相交流創(chuàng)作思路,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交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二、小學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部分教師在美術教學中仍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過度強調技巧和成品的完美,而忽視了過程中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這種以結果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往往會使學生變成被動的接受者,不利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和個性化發(fā)展。同時,部分教師忽略了小學生在認知經驗、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往往用統(tǒng)一的標準要求學生,沒有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個性化設計,也沒有聯系生活實際開展教學,這使得學生很難從中體會學習樂趣,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評價環(huán)節(jié),部分教師受個人審美偏好的影響,對學生作品的評價比較主觀、單一。
部分學校,尤其是農村或邊遠地區(qū)的學校,往往缺乏美術教學資源,包括教學設施、師資等,這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此外,美術這門學科的受重視程度比較低,課時難以得到保障。
三、新課標下如何打造小學美術高效課堂
(一)開展分層教學,尊重學生的差異
不同學生在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著差異,這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分層教學,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設置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鼓勵學生開展合作,從而優(yōu)化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提高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下冊“色彩的對比與和諧”這節(jié)課的教學為例。對于美術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組織他們開展一些簡單的色彩對比練習,如讓他們將紅和綠、黃和紫等基本的互補色配對,并畫出簡單圖案,感受色彩的強烈沖突和視覺效果。對于有一定美術基礎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探討如何利用色彩搭配呈現出更加舒適、和諧的視覺效果。例如,在繪畫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使用相近色來畫出色彩漸變的圖案,或者選擇適當的背景色以增強主體的突出效果。對于美術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則可以設置更加復雜的色彩運用任務,如讓他們分析名畫中色彩的搭配方式,并嘗試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應用相似技巧。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通過調整色彩的明暗、純度來增強畫面的深度感和層次感,或者讓他們創(chuàng)作一幅色彩豐富且和諧的抽象畫。
(二)從生活實際出發(fā),豐富學生的認知
藝術來源于生活,現實生活是人們的靈感來源。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認真?zhèn)湔n,從生活中挖掘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以生活化的教學素材吸引學生的興趣,帶領他們親近自然、感受生活,引導學生將知識學習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真正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剪紙(一)”這節(jié)課的教學為例。剪紙是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美學價值,被廣泛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接觸的剪紙藝術出發(fā),讓學生觀察、收集生活中常見的剪紙,記錄其外觀特征,并根據所學到的美術基礎知識對剪紙?zhí)攸c進行適當的總結,分析不同剪紙的剪法,進行各種形式的剪紙嘗試,如為親朋好友剪生肖圖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被調動起來,并從實踐探索中加深對剪紙的認知,認識到美術學習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
(三)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
在美術課堂中,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進行鑒賞和創(chuàng)作。基于此,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鼓勵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讓他們分享學習體驗,營造敢于質疑、樂于交流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師要整體把握教學內容,以任務、主題或項目的形式開展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皮影戲”這節(jié)課的教學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對皮影戲的歷史背景、藝術特點進行簡單的介紹,然后引導學生欣賞一些經典的皮影戲片段,讓學生感受皮影戲的魅力。接著,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他們合作完成小型的皮影戲創(chuàng)作。從設計人物、制作皮影到實際操作演出,小組中每個成員都需要參與其中。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學會如何欣賞和創(chuàng)作皮影戲,還能學習溝通技巧。對于學生的合作成果,教師要予以鼓勵和肯定,并提供相應的建議。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多媒體技術是指將文字、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進行交互式綜合處理的技術,在教學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藝術教學要求教師注重感知體驗,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藝術表現方式和認識世界的途徑。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對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學生在教學情境中感知形象、體會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冷色和暖色”這節(jié)課的教學為例。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冷色和暖色的定義,并學會如何區(qū)分冷色和暖色。為了增強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生活中常見的冷色和暖色展示出來。教師還可以將同樣面積、同樣色相的顏色分別放在暖色和冷色的背景中,并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研究與分析,說說自己的感受。這一教學方式有助于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更容易理解美術知識,更樂于主動參與美術學習。
(五)優(yōu)化教學評價,助力學生發(fā)展
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需要對美術課堂中的教學評價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明確評價標準,進行綜合性、多元化評價。教師既要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情況,更要重視對學生價值觀、必備品格、關鍵能力的考查,幫助學生發(fā)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具有指導性的建議,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效率。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我設計的圖書封面”這節(jié)課的教學為例。在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基于新課標理念進行更為全面、綜合的評價,堅持素養(yǎng)導向,以評促學。具體來說,對于這一課的知識內容,教師可以觀察學生設計圖書封面的整體過程,記錄學生實踐過程中的典型行為和態(tài)度,對其進行表現性評價。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同伴評價,讓他們互相提出意見和建議,使教學評價更加合理,評價結果更加真實,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找到自身美術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從而實現更加高效的發(fā)展,提升其美術素養(yǎng)。
結語
美術課是小學階段重要的藝術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能力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教師要遵循藝術學習規(guī)律,提高美術課程的創(chuàng)造性、體驗性,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不僅要關注自己的“教”,還要指導學生明確“為什么學”,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藝術實踐活動,幫助他們理解美術作品的形式美和意蘊美,提高其藝術表現能力和審美感知能力。
(作者單位:徐州市銅山區(qū)大許鎮(zhèn)人民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