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東漢崖墓題記文字的線條點畫由運動產(chǎn)生的張力感、由刀鑿疾澀帶來的金石鏗鏘感、由歲月沉淀化為字口的滄桑斑駁感,涵蓋著地處三江匯流之處所帶來的氣息,滋養(yǎng)了題記文字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意象之美與意趣之美。
崖墓葬是四川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喪葬風俗,出現(xiàn)于西漢末期,興盛于東漢。樂山東漢崖墓題記使用的是漢代民間書寫題刻的通俗隸書,其題刻內(nèi)容、表現(xiàn)形式、章法排布、文字風格豐富多樣,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本文旨在內(nèi)容考證,探求樂山東漢崖墓題記的藝術特色及現(xiàn)當代意義,利于地方史研究和地方文化研究,提高外界對崖墓題記的認識度和關注度。
一、樂山東漢崖墓題記的內(nèi)容考證
東漢時期形成了地方大族控制地方政權、壟斷仕途、左右政治局面的政治結(jié)構(gòu)特點,思想文化觀念也有了新的內(nèi)涵,其中以“忠孝仁信節(jié)義”一類的家族觀念最為突出。在這種“仁孝”思想指導下,生時孝養(yǎng),死后厚葬,耗費資財?shù)难履挂矐\而生。崖墓題記則是漢代社會崇尚厚葬、樹碑立傳的產(chǎn)物。有關崖墓葬的最早文獻記載見于《后漢書·馮衍傳》:“鑿崖石以室兮,托高陽以養(yǎng)仙?!标懹卧谄洹恫氐ざ从洝分醒裕骸皾h嘉郡治之西偏望云樓東有石穴……意其金丹之余也……予嘗讀丹經(jīng)言古得道至人藏丹留于名山”。
四川東漢崖墓遺存數(shù)量眾多,樂山即在此時期墓葬制度和厚葬之風的影響下,達到了建造崖墓的高潮。樂山崖墓分布區(qū)域廣,文字題記呈現(xiàn)出既集中又分散的特點。所謂集中,就是指在一個區(qū)域會大量出現(xiàn)題記文字,如麻浩崖墓、柿子灣崖墓、肖壩崖墓、車子崖墓;所謂分散,則是每個區(qū)域的崖墓題記又相隔一定的距離,沒有固定的規(guī)律可循。筆者先后實地考察了麻浩崖墓、柿子灣崖墓、肖壩崖墓、白巖山崖墓,仔細核辨題記年代內(nèi)容,認真揣摩字體風格特色,與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心得感受相互印證。
麻浩崖墓有崖墓544座,分布密集,排列有序,上下4至9層。墓群中13座墓有石刻題記,刻于前室,隸書體。其中Ⅲ區(qū)第五層中部99號墓內(nèi)刻有題記10則,內(nèi)容為“武陽趙國羊”“見千之世□祝文天”“陽嘉三年”“王景信父?!钡龋黄溆?00號墓有“延熹九年成□□”題刻,隸書。Ⅳ區(qū)1號墓西有一中型雙室制墓,墓內(nèi)前室后壁刻“尹武孫墓”4個字,隸書;2號墓墓門有文字題刻“中平六年”一則,隸書。
柿子灣崖墓有崖墓約120座,分布在Ⅰ區(qū)、Ⅱ區(qū)。Ⅱ區(qū)26號墓前室左壁陰刻花卉圖和“吳升墓”“吳遂墓”文字題記;中后室門有“延熹一年造,三年七月成”的題刻;35號墓墓門框有兩則題記,分別為“王中?!薄巴跽\興墓”。
肖壩崖墓有崖墓556座,分6個區(qū)。Ⅰ區(qū)10號墓右壁、16號墓后壁各有題記一則。Ⅱ區(qū)39號墓后壁有文字題刻:“延熹二年三月十日,佐孟機為子男石作此冢,?行九丈,左右有四穴入八尺……”是樂山崖墓文字題刻中最具學術價值的珍品;91號墓后壁刻“范子口”等大字題記,表明了墓主人姓氏。Ⅲ區(qū)52號墓前室后壁門楣刻一型“勝”文,長60厘米,上刻一“周”字。墓壁有文字題記一則,43字,為崖墓最長題記。Ⅳ區(qū)崖墓破壞嚴重,文字題刻大多只有姓名,如71號墓題“王升”,字寬45厘米,高52厘米,門楣浮雕異形“勝”文,作左右重疊梯形翼。Ⅴ區(qū)14號墓前室左壁陰刻神符畫像和一則文字題記,題記內(nèi)容為“陽二年三月廿七……”“陽二年”應是陽嘉二年,左壁題“犍為”二字,即犍為郡之意;21號墓有文字題刻一則,內(nèi)容為:“元初元年十二月十日……萬年”,是崖墓所見年代較早的題記。黃沙灣口外左邊一帶是肖壩崖墓一般保護區(qū)。1號墓是著名的顏威山墓,門框刻“顏威山墓”4個大字,是崖墓題記方正類書法的代表作;灣口29號墓墓門棺室右有一通石刻題記“永平元年九月十二日甲子葬”,是四川崖墓中年代最早的題記。
白巖山崖墓共有墓142座。11號、20號、24號墓分別名為“朝霞洞”“白云洞”“清風洞”,三墓內(nèi)尚存宋、元、清題記共42則,除一則為墨書題記外,其他均為摩崖題刻,不屬于本文論述對象。
二、具有代表性的樂山東漢崖墓題記分析
樂山東漢崖墓題記文字結(jié)體開張,線條瘦硬挺闊,穿插與避讓,欹側(cè)相倚,妙趣橫生。并無當時通行的成熟八分隸書典范的“蠶頭雁尾”,鑿刻不假思索,一揮而就,單刀直入,故線條兩端,直起直落而滅跡隱端。材料、鑿刻工具、地理環(huán)境與文化背景的不同,帶來了形制與字形的變化。樂山崖墓題記文字基本上都是鑿刻在粗糲的紅砂巖崖上,加上樂山氣候濕潤,水汽氤氳,崖墓題記文字很容易風蝕剝落,所以筆畫粗放,這與漢代許多刻畫細致、結(jié)構(gòu)精密的經(jīng)典碑刻不一樣。相對說來,可以分為“工穩(wěn)類”和“野逸類”兩大類。
(一)工穩(wěn)類
《陽嘉三年題記》高約78厘米,寬約30厘米。釋文:陽嘉三年□元如冢。《陽嘉三年題記》總體線條圓潤,“陽”字的包耳旁較右邊的部件,是其二分之一,總體占比較小。包耳旁微微向左傾斜,右邊的部件微微向右邊傾斜,雖然部件有著相悖的走向,但是整體卻是和諧穩(wěn)定的,這與右邊部件的四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四撇均勻向左下傾斜張開,填補了字形下方的空缺,將重心拉平,使得字形看著是穩(wěn)定的。“嘉”字上大下小,起始的橫豎構(gòu)成,穿插在“陽”字的邊廓線里面,形成密集的字形關系。下面的“力”與“口”則分別向左、向右跌宕,尤其是“口”字向右上方翹起,給人以俏皮活潑的感覺,平添了幾分生動?!叭弊志o緊貼著“嘉”,與下面的“年”字距離拉開,形成疏密關系。整體和諧生動,自然純粹。
《張明題記》高約54厘米,寬約90厘米。釋文:張明。較于《陽嘉三年題記》,《張明題記》要險峻跌宕許多,這是因為字形的部件錯動導致的。“張”字的“弓”上面彎曲緊密,到下半部分忽然拉大,向下延伸,其比例已然是三、四倍之多,這樣的字形處理,讓這個字“險”起來了。再看右邊的“長”,字形較小,線條短促均勻,緊緊圍繞中宮收縮在一起。在單字的處理上,左邊的放與右邊的收形成了收放關系,加之右邊的“長”略往上頂,整個字的重心被拉到了左下?!懊鳌弊值摹叭铡弊郑笥揖o緊收住,接筆嚴實,上方筆畫似乎有著像金文那樣的“復筆”,或是剝落所致,這反倒是增加了趣味與字形的重量,故左邊的“日”特別的厚重。右邊的“月”向下沉,與“日”字形成錯落關系,“日”字的邊廓線很明顯地穿插到了“張”字的“弓”字旁,這樣字與字之間的相互穿插關系,像嵌套一樣,構(gòu)成和諧的整體??此频雌鸱?,實則互相聯(lián)系。
《王倩題記》高約26厘米,寬約40厘米。釋文:王倩。包括上面提到的《陽嘉三年題記》和《張明題記》,這三個題記是樂山崖墓題記里面少字數(shù)的代表,為陰刻隸書,總體拙樸、茂密,線條生拙老辣?!锻踬活}記》的線條與前兩者相較,澀感很足,線條瘦勁挺闊?!巴酢迸c“倩”的橫畫都較為均勻,字內(nèi)留白勻稱,且字形端莊靜穆,在整體上呈現(xiàn)出一種四平八穩(wěn)的穩(wěn)重感。如果說前兩篇是險絕與生動的代表,那么《王倩題記》就是樂山東漢崖墓題記文字的“工穩(wěn)”一路的代表。
(二)野逸類
《陽嘉四年題記》高約68厘米,寬約53厘米。釋文:陽嘉四年,廿四月日女□;《延熹九年題記》高約29厘米,寬約40厘米。釋文:延熹九。這兩個題記都是樂山東漢崖墓題記文字里面“野逸”的代表,均為陰刻隸書,生拙樸素。《陽嘉四年題記》的線條相對《延熹九年題記》要較深一些,線條圓潤中實,有一定的提按變化。“陽嘉”二字的高度占到右排的二分之一,而“四年”緊緊收攏。左邊四個字則依次排疊,較為小的錯動與恰到好處的字形變化,使得畫面整體和諧生動。
《延熹九年題記》單刀直入,快意揮灑,且沒有較大的提按變化,直抒胸臆又飽含浪漫的字形伸展讓人意猶未盡??梢钥匆?,“延熹九”三字的主要筆畫,都有較大的變形。“延”和“九”向上挑起與“熹”的向下橫畫形成呼應關系,雖偶然為之,卻臻致妙境。
三、樂山東漢崖墓題記的現(xiàn)當代意義
樂山東漢崖墓題記文字根植在漢代這一書法劇烈發(fā)展變化的朝代的高峰時期。它不同于漢代隸書具有廟堂氣息的經(jīng)典碑刻,在荒野里、石壁上、潮濕的墓穴之中,靜靜地等待書家的審視。曼妙的字內(nèi)空間與奇絕的章法形態(tài),在看似荒率中展現(xiàn)出非同一般的自然與靈性之感、古拙之美。尤其是性靈的抒發(fā),自然樸素,它有條不紊地將內(nèi)心世界通過鑿刻的線條與其組合成為的文字展現(xiàn)出來,以生命的律動,讓人感受到其形式所含的意味。蘇珊·朗格于《藝術問題》一書中曾說,在觀賞者看來,一件優(yōu)秀的藝術品所表現(xiàn)出來富有活力的感覺和情緒是直接融合在形式之中的,它看上去不是象征出來的,形式與情感在結(jié)構(gòu)上是如此一致,以至于在人們看來符號與表現(xiàn)的意義似乎就是同一種東西。其實古拙美是整個漢代藝術所特有的,漢代霍去病墓群雕塑就是最好的例證?!吨袊佬g史綱要》中黃宗賢也分析過,“這批石刻之所以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除了作者圍繞所紀念的英雄及其業(yè)績進行了精巧的設計與創(chuàng)作外,還在于它體現(xiàn)了漢代藝術特有的古拙美。雕刻手法采用‘因材施雕’,即在無數(shù)的自然石料中選擇,因石得形,順勢雕琢,在頑石中掘出活躍的生命。刀法簡潔洗練,造型樸拙粗放?!睒飞綎|漢崖墓題記文字的線條點畫由運動產(chǎn)生的張力感、由刀鑿疾澀帶來的金石鏗鏘感、由歲月沉淀化為字口的滄桑斑駁感,涵蓋著地處三江匯流之處所帶來的氣息,滋養(yǎng)了題記文字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意象之美與意趣之美。字內(nèi)空間的大開與大合,是無數(shù)個富于變化的線條穿插聚合形成的大大小小的空間,“這些空間不模擬任何物象,也不是任何物體部分結(jié)構(gòu)輪廓的復現(xiàn),而是隔成各種形態(tài)的空白,然后這些空間群卻表現(xiàn)出極為復雜的節(jié)奏感、運動感,從而對我們的情感產(chǎn)生強烈的影響。”邱振中在《神居何所——從書法史到書法研究方法論》(修訂版)中如此解釋。
其實這種不規(guī)則的線條運動所產(chǎn)生的奇妙空間變化,是對漢代隸書乃至整個書法藝術的拓展,即不再是規(guī)律的字內(nèi)空間與線條節(jié)奏,以其豐富性、隨機性(劉正成先生認為書法藝術具有時空性)彰顯自身魅力。線條的自然伸縮、疾澀變化,構(gòu)成了線條本體的意象,這種有快有慢、有長有短的形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
在朱培爾的《亞洲當代書法思潮》中提到:“書法由傳統(tǒng)形態(tài)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換,借用藝術史家貢布里希的話來講,首先是意味著某種‘心境的轉(zhuǎn)化’,也就是說,人們觀看書法或理解書法的角度發(fā)生了變化。因為在時尚的氛圍下追求新穎,使得書法也迅速脫離了傳統(tǒng)生活方式下那些優(yōu)雅的書寫情調(diào),文學的內(nèi)容已不再顯得重要,古典的修養(yǎng)與細膩的品評,更不是一個唯一的標準?!?/p>
在信息化的時代,沒有一個書法家是獨立在書齋而與世隔絕的。書法家的視線越來越從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法帖,轉(zhuǎn)向鮮為人知的或者是才出土的碑刻,這是在取法上確立先手優(yōu)勢??梢哉f,書家的視野和格局的打開,印證了現(xiàn)當代書法藝術審美的多元化趨勢。
崖墓題記書法的形式與章法多元,其藝術特色具有很深刻的美學意義,雖然崖墓題記作為民間書法曾飽受爭議,甚至是詬病,但是我們不可忽視一股取法借鑒了民間書法的新興書法力量的崛起。何應輝、王鏞、沃興華、曾翔、石開等名家對于民間元素的吸收亦別開生面。民間書法的質(zhì)樸率真,能夠讓藝術家抒發(fā)自己的意趣,表達自己的情感。單一、僵化的規(guī)矩,不再是藝術追求的狀態(tài),多樣樸實才是他們的共識。在甜媚書風橫掃書壇的同時,質(zhì)樸古拙的風格,是對書法藝術的補充。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自由地表達審美取向和美學追求,創(chuàng)作新的藝術面貌,讓書法藝術煥發(fā)新的生機、注入新的活力,是取法民間書法一路的重要啟示??梢砸姷茫斀駮ㄋ囆g的發(fā)展面臨著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辯證關系難題,“怎樣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是當代書法家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