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文明曾經(jīng)是一段被湮沒的文明,從重新被發(fā)現(xiàn)而至今日的輝煌,歷時近百年。受時間垂青,三星堆近30年的一點一滴我都有幸抵近感知,觸摸“她”的文化氣息。由此,一份情感,一個相對獨特的視角,一種表達的責任與沖動也油然而生。
與歷史學者不同的是,文藝創(chuàng)作者更加偏愛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偏愛人的情感挖掘與表達。無論是在美麗的月亮灣依河而筑的城,還是現(xiàn)在看來近乎神秘的祭祀大禮;無論是精美絕倫的玉器,還是化平凡為神奇的青銅器物,在我看來都是古蜀先人對自然的追究,對安寧、美好生活的追求。這是古與今的通感,也是我與曲作者易傳志老師共識的創(chuàng)作基調(diào)。
“三星伴月”是三星堆古遺址的地上景觀,月亮灣、馬牧河也是頗具文化信息的地理要素。所以開曲便以“一彎河水環(huán)抱,月光覆蓋著的古老之城”意象示人,引發(fā)讀者對文明與自然的共鳴。貫通全曲的是“你”和“我”兩個虛化的形象,也就是“神鳥”和“蜀王”,通過互問互答的方式,展現(xiàn)神鳥“化羽而來,飛過云端”、蜀王“執(zhí)杖而來,越過青青河畔”的意象,蘊含了“神鳥飛旋,福澤萬千”“金仗無言,佑我家園”的美好愿望。
副歌部分“三星伴月,月過城墻邊/城里城外相望,一眼勝似千年”。這里的“城里”“城外”,不僅指具象的城墻,還表現(xiàn)了“古代”與“現(xiàn)代”、“宇宙”與“內(nèi)心”的相顧與叩問。
與直抒胸臆不同,作者更愿意以用詩歌的意象手法引起共鳴與思考,全篇“金杖”“神鳥”“青銅”“神樹”均以意象的方式展現(xiàn)給讀者,不作渲染,以保留想象與思考的張力。
“當詩歌和傳說都緘默的時候,只有建筑在說話”,三星堆無疑可以看作一座偉大的建筑,一座神秘之城、輝煌之城,如果說我們現(xiàn)在正以探索歷史的真實走進它的傳說,那詩與歌不再緘默便是我們的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