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關于作業(yè)的“論戰(zhàn)”
一天晚上十點多了,電話鈴突然響起,打開一看,是一個朋友,趕忙接通:“你好,休息了嗎?這么晚了給你打電話,就是想和你拉拉呱(山東方言,說話、聊天的意思)?!?/p>
我:“不晚,不晚,怎么啦?”
友:“今天和聰聰生了一晚上的氣!”
我:“聰聰那么懂事,怎么會惹你生氣?”
友:“我覺得,自從上了四年級,他的腦子就出問題了!”
我:“怎么可能?這話從何說起?”
友:“最近聰聰學習成績下降,作業(yè)總不會做,你給他講,他就‘胡攪蠻纏’?!?/p>
我:“怎么個胡攪法?”
友:“今天作業(yè)有一道路程問題:小明周日去爬山,上山用4個小時,每小時走3千米,下山每小時走6千米,要幾個小時?聰聰說這道題有問題,山道彎曲,崎嶇不平,不要說上山,就是下山,也是一會兒走快,一會兒走慢,怎么能確定上山的速度就是每小時3千米,下山速度就是每小時6千米?我說,你管他山道彎不彎、平不平,你把題做對就行!可是聰聰不服氣,說這題與事實不符,沒法做。他和我抬了一晚上的杠,最后還是沒有完成作業(yè)。你說,這不是腦瓜出問題了嗎?”
聰聰這種情況并非個例,數(shù)學學習中,不少孩子常有這種想法,但他們不是胡攪蠻纏,更不是腦瓜出毛病,而是初識世界的他們,頭腦中尚未建立起數(shù)學模型的概念。
學會假設是建立數(shù)學模型的前提
數(shù)學是研究數(shù)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F(xiàn)實中,數(shù)和數(shù)量關系雖然是一種客觀存在,但是看不見、摸不著。為了較好地研究它們,就要將其從現(xiàn)實中抽象出來,構建起數(shù)學模型,這是數(shù)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所以,小學數(shù)學學習,計算、解題僅僅是“標”,幫助孩子樹立起建模思維才是“本”。所謂數(shù)學建模,就是根據(jù)實際問題來建立數(shù)學模型,借助數(shù)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現(xiàn)實中最常見的路程問題,無論多么復雜,都可以抽象為“速度=路程÷時間”模型,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路程=速度×時間”“時間=路程÷速度”兩個副模型。
有朋友說了,模型不就是公式,做題時套上不就行了?可孩子為什么就是不愿去套呢?
從表面形式上看,許多數(shù)學模型的確就是一個公式,但若是不理解這個模型的內涵,這個公式便“不好套”。
正如聰聰說的那樣,數(shù)學模型中,有的量與現(xiàn)實并不相符。比如路程模型中的速度,山道彎曲,崎嶇不平,人一會兒走快,一會兒走慢,怎么可能每小時都是3千米呢?不要說每小時,每分鐘也不一樣啊!
事實雖是如此,但如果“尊重”事實的話,數(shù)學就沒法研究了。因此,為了研究“方便”,我們會假定在某段路程、某段時間內速度是一樣的,也就是勻速,所以模型中指的速度其實是某段路程、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要讓孩子接受這個“勻速”概念,就要講清一個關鍵詞——“假設”。建立數(shù)學模型,進行數(shù)學研究時,要把現(xiàn)實中“時時不一、變動不居”的即時速度假設成“勻速”,可用前面學過的“平均分”辦法求出一個“平均速度”,用它代替現(xiàn)實中的即時速度。在數(shù)學問題中提到速度時,只要不作特別聲明,速度就是指平均速度。孩子唯有理解了概念,才能接納這個數(shù)學模型,在做類似題目時,就不會再執(zhí)著于現(xiàn)實,與大人抬扛了。
模型還原是破解數(shù)學難題的利劍
路程模型是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基礎模型之一。讓孩子熟練掌握路程模型,不僅有助于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建立邏輯思維和空間觀念,為以后中學、大學學好物理學、工程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路程問題有相遇、追及、相離等多種類型,雖然錯綜交叉、變化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不過是若干個路程模型的組合。
例1:小明周日去爬山,上山用4個小時,每小時走 3千米,下山每小時走 6千米,要幾個小時?
分析:這是本文開始困擾聰聰?shù)哪堑李}。這個問題中有兩個“路程單元”:一是上山,二是下山。這兩個路程單元的關系是:上山路程=下山路程。厘清了兩個路程單元之間的聯(lián)系,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上山路程=速度×時間=3×4=12(千米);下山時間=路程÷速度=12÷6=2(小時)。
列成綜合算式就是:
3×4÷6
=12÷6
=2(小時)
例2:A、B兩城相距240千米,一輛汽車原計劃用6小時從A城開到B城,汽車行駛2小時后,因故在途中停留了2小時。如果按照原定的時間到達B城,汽車在后半段路程速度是多少?
分析:這個問題表面上看是一個路程單元,但由于中途停車,且后面又加速行駛,這個問題中就變成了3個路程單元:一是“原計劃全路程”,二是實際前段路程,三是實際后段路程。
三個路程單元的關系有兩個:一是路程關系,即全路程=前段路程+后段路程;二是時間關系,即原計劃時間=前段路程時間+2小時停留時間+后段路程時間。
原計劃全路程速度=240÷6=40(千米/小時);前段路程=40×2=80(千米),后段路程=全程路程-前段路程=240-80=160(千米);后段路程時間=原計劃全段時間-前段時間-停留時間=6-2-2=2(小時),后段路程速度=160÷2=80(千米/小時)。
列成綜合算式就是:
(240-240÷6×2)÷(6-2-2)
=(240-40×2)÷2
=(240-80)÷2
=160÷2
=80(千米/ 小時)
小結:從上面兩個例題中不難看出,再復雜的路程問題也不過是兩個或兩個以上路程單元的組合,通過對路程進行拆解,將相互交叉的路程問題拆解還原成單個路程模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例3:甲乙二人從東西兩地同時出發(fā),相對而行,兩地相距200千米,甲每小時行30千米,乙每小時行20千米。甲帶了一只狗,和甲同時出發(fā),狗每小時以60千米的速度向乙奔去,遇到乙時即回頭向甲奔去,遇到甲又回頭向乙奔去,甲乙兩人相遇時狗才停住。這只狗共跑了多少千米?
分析:這是一道難度系數(shù)達五星的奧賽級路程問題。表面看來,小狗來回跑,路程“變化不居”,跑的時間也“不確定”,很多學生和家長初見此題時都會感到“老虎吃天——無從下口”。
但是只要分析拆解一下,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里面其實只有三個路程單元,一是甲的路程,二是乙的路程,三是小狗的路程。
三個路程單元的關系有兩個:一是甲和乙相遇;二是時間關系,無論小狗跑幾個“來回”,總時間=甲乙二人相遇時用的時間。
這樣,甲乙二人相遇時間=200÷(30+20)=200÷50=4(小時),小狗跑的路程=60×4=240(千米),列成綜合算式就是:
60×[200÷(30+20)]
=60×(200÷50)
=60×4
=240(千米)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孩子寫數(shù)學作業(yè)遇到困惑時,家長輔導不能就題論題,列出算式給他們講答案就算完,要弄清楚他們的困惑所在,對癥下藥,遞給孩子一把破解問題的利劍——運用分析法,將復雜問題分解還原成若干個數(shù)學模型,然后找到它們之間的關系,比如例1中的“上下山路程相等”,例2中的“總路程不變”,例3中的“小狗跑的總時間是甲乙二人相遇用時間”等,這樣再復雜的問題也難不住孩子了。
(作者系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第一實驗小學教師)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