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英國曾兩次派外交使節(jié)團來中國訪問,一次是1793年的馬戛爾尼使團,另一次就是1816年的阿美士德使團。有關(guān)阿美士德使團出使的經(jīng)歷和見聞,主要見載于使團成員亨利·埃利斯和克拉克·阿裨爾兩人所撰寫的旅行日志。本文主要依據(jù)二人的旅行日志,對阿美士德使團眼中的南京城市風(fēng)貌進行研究和探討。
一、有關(guān)南京名勝古跡的記載
1816年10月20日,阿美士德使團由儀征經(jīng)長江航道到達南京。亨利·埃利斯在其日志中記載了長江航道的壯麗景色:“在重新進入到主河道以后,從一邊的江岸到另一邊的距離可能不少于3/4英里。我們乘著一股舒適的微風(fēng)航行,江面上散布著許多船只,江水蕩漾著細微的波浪,景色十分美麗。江上行駛的船只比之前多了許多,幾乎不需要什么想象力,就會感覺自己是在海上航行。隨著我們前進,江面更加寬闊,達到1英里半寬。5點,看到右岸一座山上的寶塔,那是六合縣的塔,大約有4英里遠。此后不久,又經(jīng)過一道通航的支流,名叫帶河,通向?qū)毸诘某擎?zhèn)。在對面岸上另一座山上,可以看到一座祭祀觀音的廟,我們就要在那附近停泊。”[1]204笆斗山位于南京市棲霞區(qū)長江江面,是離燕子磯不遠的一個不大的山包?!裁駠场兜り柨h志》卷一《山水》記載笆斗山:“在縣東北之新洲,以形似笆斗,故名。前在江心,……上有觀音庵。”亨利·埃利斯在其使團日志中記載:“10月21日。清晨時,我們看到自己在笆斗山附近,距離觀音廟不遠的地方。江水在這里再次被一個島分開,我們似乎來到了山脈的盡頭。笆斗山的山巖十分獨特,是一種大塊的圓礫巖,底部是脆弱的砂巖,上面嵌著一塊塊的石英和其他巖石,看上去正處在種分崩離析的狀態(tài)?!薄鞍识飞缴侥_豎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有銘文,日期是乾隆七年,內(nèi)容是勸告所有的船只晚上要在這里停泊,因為這一段江中有礁石,從這里通過非常危險。石頭的另一面上還涂寫著一些大字,稱這里出售燒酒和水果?!?/p>
燕子磯在南京觀音門外的長江岸邊,為長江三大名磯之首,有“萬里長江第一磯”的贊譽。燕子磯峰頂有俯江亭,視野開闊,可俯瞰長江往來的船只。對于燕子磯,亨利·埃利斯在其使團日志中也做了描述:“不遠處有另外一處山巖,名叫‘燕子山’。這座山形成了一道陡峭的江岸,山的巖層是垂直的,但由于我沒有上岸,所以不敢判斷它的構(gòu)成。燕子山覆蓋著厚厚一層地衣,同樣顯示出正在迅速解體的明顯跡象。我們后來得知,燕子山是康熙和乾隆喜歡游歷的地方?!彪x開燕子磯后,使團成員的船只沿著左邊的江岸行駛?!埃ㄏ挛纾?點,在我們右邊的山上,可以看到浦口縣的一座5層寶塔。大約與此同時,江浦縣的城墻也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5點,我們看到了南京城墻,城墻環(huán)繞著一座名為獅子山的山丘,把整座山丘包圍在了城里面。我們經(jīng)過了一座橋拱很大的單拱橋,橋面草木青翠,上面像是有一座墳?zāi)箻拥臇|西?!盵1]206
克拉克·阿裨爾在其旅行日記中對其行程亦做了記載:“10月19日早晨,使團進入揚子江,有一段時間脫離了馬戛爾尼勛爵走過的路線。使團的船隊緊靠著左岸航行,堤岸上長滿了可以用作燃料的高高的燈心草,船舶依靠很弱的微風(fēng)逆流行駛,航行了至多20英里后,于20日早晨,在專供江中航行的船舶避風(fēng)的許多小港灣中的一個停泊下來。……第二天早晨從兩座山間穿過,兩山之間有石拱門相連,被稱作觀音門。一側(cè)是別具一格的巖石,長在巖壁上的灌木懸垂著,長在巖石頂上的樹木中間有座亭子;另一側(cè)是一座寺廟,緊靠著懸崖峭壁而建,被稱作‘鐵孤山’。”[2]162
靜海寺位于南京城北獅子山西南麓,系明永樂九年(1411)明成祖朱棣為褒獎鄭和下西洋的功績而建,賜額“靜海”,取“四海平靜,天下太平”之意。據(jù)明代葛寅亮《金陵梵剎志》記載:“盧龍山靜海寺,在都城外,南去儀鳳門半里,所統(tǒng)天界寺二十里,西城盧龍山之麓。文王命使海外,平服諸番,風(fēng)波無警,因建寺,賜額靜海?!庇謸?jù)明《靜海寺重修疏序》記載:“文皇帝踐祚,海夷西洋,尚逆顏行,爰命專征,艨艟千計,戰(zhàn)士帥屬以萬萬計,乃折鯨鯇颶濤弱浪之外,樓帆無恙,獲所貢琛異以歸,歲奉朝朔,皇靈震蕩。說者奇其績,謂為神天護呵,合建成寺酬報。詔可賜今額,遂為名剎焉?!盵3]113〔康熙〕《上元縣志》卷十四《古跡·寺觀》記載:“靜海寺在儀鳳門外盧龍山之麓。明永樂年間,命使海外,風(fēng)波無警,因建寺,賜額靜海?!编嵑驮陟o海寺生活多年,并將從海外帶來的奇珍異寶陳列于寺內(nèi),供人參觀?!驳拦狻场渡显h志》記載:“靜海寺有水陸羅漢像,乃西域所畫,太監(jiān)鄭和等攜至。每夏間張掛,都人士女競往觀之?!贝怂懥_漢像在明萬歷年間仍保存完好。在《靜海寺重修疏序》中,亦贊嘆靜海寺內(nèi)羅漢像“水陸畢陳,巧奪造化之奇”。
亨利·埃利斯在使團日志中用大量篇幅對靜海寺做了詳細記載,這對我們了解清代中期靜海寺的歷史變遷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城門附近有兩座大的寺廟,供奉觀音的那座名叫靜海寺的寺院十分有意思,它的大殿四周擺放著雕塑得十分精致的中國哲學(xué)家和圣人的塑像。這些塑像盡管數(shù)目有20多尊,但人物形態(tài)各異,個個表情豐富,其中兩個人物的面貌和衣服都很像羅馬圣哲。有一個人的腳下蹲伏著一只野獸,像是對他的神圣十分敬畏的樣子,以此來顯示他的力量。另個人的灰色眉毛非常長,像是需要用他的手托住才行。這可能是為了紀念類似于印度教苦行僧的某種虔誠苦修行為而塑造的。一道屏風(fēng)上面繪著觀音,周圍環(huán)繞著天上的飛鳥和地上的動物,在我看來就像是在講述這位宇宙之母創(chuàng)造萬物的創(chuàng)世故事。一些用來燒香的金屬容器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它們形態(tài)雅致,做工精美,其中一個很像伊特魯里亞的風(fēng)格。一組銘文稱它們是250年前的一位圣人的作品,并稱其目的是鼓勵中國的使團到印度和西方的其他國家游歷?!?/p>
南京大報恩寺位于南京中華門外雨花路東側(cè)秦淮河畔長干里,原址為南朝時期著名的長干寺?!踩f歷〕《應(yīng)天府志》卷二十三《雜志下·寺觀》記載大報恩寺:“在聚寶門外,吳赤烏建,名曰建初。梁天監(jiān)初,改名長干。宋天禧中,改名天禧,元末兵毀。國朝永樂中,敕大建之,準宮闕規(guī)制,名大報恩,有御制碑文。其琉璃塔在寺大殿后,即古長干舍利塔也。嘉靖中,雷火,殿宇俱燼,惟塔存。”報恩寺規(guī)模龐大,建筑考究,其大殿后的琉璃塔更是被稱之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觀之一”。
大報恩寺塔,又稱為“瓷塔”,該塔在明清筆記、散文等文學(xué)作品中多有描述。大報恩寺塔雄峙于寺院北部,九級八面,底層有回廊(即宋代的副階周匝)。塔的高度為二十四丈六尺一寸,按照明制,約合78米。有的史籍中記載為三十二丈九尺四寸九分,合100多米?!洞笥倏迫珪分刑岬酱髨蠖魉滤r說此塔高260英尺,大約為80米。綜合中外資料的分析比較,大報恩寺塔的高度以78米的可能性較大。即使如此,其高度也是相當驚人,是南京明城墻平均高度的6.5倍。其最下層的周長為120英尺,大約合40米,每邊為5米。塔基作覆蓮形,為磚石砌筑而成,直徑二十丈六寸,約合現(xiàn)在的65米;高度大約為3米,從地面進入,要跨上12級臺階。[4]389
大報恩寺塔的外部表面全部貼的是白瓷磚和五色琉璃瓦。白瓷磚嵌于塔的外壁,上上下下的金身佛像不計其數(shù)。塔一至九層所用磚的數(shù)量相等,但塔的體積自下而上逐層遞縮。每當夜幕降臨,塔上如火龍懸掛,華燈耀月,數(shù)十里外都能夠看到。風(fēng)吹鈴響,聲聞數(shù)里。登臨塔頂,鐘山大江,盡收眼底。明人張岱在其《陶庵夢憶》中形容說:“天日高霽,霏霏靄靄,搖搖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煙繚繞,半日方散。永樂時,海外夷蠻重譯至者,百有余國,見報恩塔必頂禮贊嘆而去,謂四大部洲所無也?!?/p>
大報恩寺塔在500年前就已經(jīng)舉世聞名,永樂皇帝賜封其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美譽。歐洲人稱它為世界奇觀,“南京的表征”,成為當時南京的象征。從明初至清代前期,報恩寺塔一直是南京最具特色的標志性建筑。明末清初,西方來華傳教士相關(guān)著述中對其多有記載。曾德昭神父1613—1635年間居住在南京,他說琉璃塔“足以媲美古羅馬最著名的建筑”;李明神父1687年見過這座寶塔,他說:“它無疑是整個東方建筑中最精良、最華麗的建筑。”[5]152
由于南京報恩寺塔在西方世界廣為人知,故使團成員爭相前往參觀。亨利·埃利斯在其日志中記載:“已經(jīng)有如此多的作者用各種語言描述過這個建筑物,如果我再摘錄他們的描述,無論是對我還是對那些碰巧讀過那些書的人來說,都同樣沒有價值,也會令人感到索然無趣。我個人看到的只有這么多:它是八角形的,有9層。和它的基座相比,塔身顯得相當高。塔的最頂端有一個球,據(jù)說是金球,但可能只是鍍金的,金球安放在有幾個圓環(huán)環(huán)繞著的小尖頂上。塔身是白色,檐口比較樸素。它的中國名字叫琉璃寶塔,或者報恩寺塔。建造日期是公元1411年。根據(jù)臨清塔來判斷,我猜測它只是表面覆蓋著白色的瓦而已。它之所以被稱為瓷塔,或者是由于中國人的虛榮,或者是由于歐洲人的夸張。我們旁邊的寺廟內(nèi)最引人注目的是盤繞在柱子上的兩條巨大的龍,我記得以前的游客曾經(jīng)提到過它們?!?/p>
在參觀完報恩寺塔之后,亨利·埃利斯在日志中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悅之情:“整個景象讓我感到非常愉快。我們看到的這個地區(qū)至少有30英里,樹林、房屋、耕地和山丘把它裝點得千姿百態(tài)。這一大片地區(qū)可以說被圍在最外面的那道城墻里面,構(gòu)成一個不規(guī)則的多邊形。視野的盡處,是遠遠的群山和揚子江的流水。想到我們是一個多世紀以來第一批穿著自己國家的衣服站在離這個城市如此之近的地方的歐洲人,我們心中的喜悅又增加了不少。圍觀的人群從幾百人現(xiàn)在增多到幾千人,我們剛剛產(chǎn)生出實現(xiàn)我們這次游歷主要目的的希望,現(xiàn)在只好頗不情愿地放棄了。我們又想?yún)⒂^我們附近的兩座大廟,其中一座廟里有一座5層的寶塔,但是沒有成功,于是我們只好往回走,對我們今天的游覽仍然感到十分滿意?!?/p>
克拉克·阿裨爾對南京報恩寺塔的形制亦做了詳細描述,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了該塔的全貌:“瓷塔看來是八邊形塔,有200英尺高,分為9層,塔的底座建在磚砌的巨大塔基上,距地面10英尺,四周有12層階梯。塔的最下一層最大,長有120英尺,每一面長12英尺。第二層尺寸要小,越向上寬度越減少,但是每層的高度都相同。整個塔身的最上面是一根粗大的柱子,從第八層的中央起,穿過第九層,總長度超過30英尺。塔身周圍每隔三四英尺就有一個巨大的鐵箍盤繞,在遠處看似乎很小,像一個環(huán),隨著升高而變小,形成錐面狀,塔頂安有一個鍍金球。塔的每一層頂部都有伸出的外檐,檐頂鋪有釉色光亮的綠色琉璃瓦。塔的外墻面鑲有粗糙的瓷面磚。塔內(nèi)一共有190級臺階通到各層,每一層都有許多佛像擺在壁龕中。帶有文字說明的瓷塔圖像,在城外出售。這些文字說,瓷塔始建于前朝永樂十六年,宣德六年竣工,一共用了19年的時間。建造瓷塔一共耗費了240多萬兩白銀,合80多萬鎊。現(xiàn)在瓷塔又多了一個傳說,據(jù)說雷神到瓷塔捉妖,在塔中消滅妖怪,也使塔遭到損壞,實際可能是遭雷電擊中。”
二、有關(guān)南京城市風(fēng)貌的記載
南京城墻自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開始興建以來,迄今已經(jīng)過去了600余年。600多年間,許多外國傳教士、使節(jié)、商人、軍人、醫(yī)生、教授、新聞記者和探險家等慕名來到南京,目睹巍峨壯麗的南京城墻后,無不發(fā)出由衷的贊嘆。南京城經(jīng)過他們的描述和傳播,聞名全世界。[6]161利瑪竇在其《中國札記》中寫道:“它為三重城墻所環(huán)繞,其中第一層和最里面的一重,也是最華麗的,包括皇宮。宮殿依次又由三層拱門墻所環(huán)繞,四周是濠塹,其中灌滿流水。這座宮墻長約四五意大利里?!诙貕Π鼑ɑ蕦m在內(nèi)的內(nèi)墻,囊括了該城的大部分重要區(qū)域。它有12座門,門包以鐵皮,門內(nèi)有大炮守衛(wèi)。這重高墻四周差不多有18意大利里。……第三重和最外層的墻是不連續(xù)的?!瓋蓚€人從城的相反兩方向騎馬相對而行,花了一整天時間才遇到一起?!逼咸蜒廊嗽抡言谄洹洞笾袊尽分忻枥L他眼中的南京城:“我認為它(南京)是全國最大最好的城市,優(yōu)良的建筑,寬大的街道,風(fēng)度優(yōu)雅的百姓,以及豐富優(yōu)良的種種物品。它有令人驚羨的游樂場所,境內(nèi)人口眾多,村落彼此相接,由3英里接3英里不斷。雖然現(xiàn)今因皇帝不駐蹕于此而人口減少,但各處仍能遇到擁擠的人群,街道難以通行。此外,無數(shù)的宮殿、廟宇、樓塔及橋梁,使城市顯得非常壯麗。城墻有12道門,用鐵作閂,以炮防守;城外遠處,有另一道完整無損的墻,其四周(因我想知道它的長度)是馬行兩日的路程。”
在使團日志中,亨利·埃利斯極為關(guān)注南京的城市風(fēng)貌:“南京(現(xiàn)在稱作江寧府)坐落在揚子江畔,正是揚子江成就了它以往的偉大。南京現(xiàn)在已經(jīng)迅速衰落,但是揚子江仍然洶涌奔流,外族的征服不會讓它減弱,帝國被推翻也影響不了它。從我們進入的城門算起,城內(nèi)有人居住的地區(qū)有20里,其間盡管石鋪道路縱橫交叉,但主要是花園和竹林,只散布著很少的房子。城門是一個簡單的拱形門,35步寬,城墻高40英尺,寬17英尺?!薄埃?0月23日)使團的3名隨員和我成功地穿過南京城無人居住的地區(qū),接近了從獅子山上看到的城門,我們的目標是穿過街道前往似乎有2英里遠的瓷塔。……我們看到了三重城墻,不過不是環(huán)繞著整個城市。我們剛剛離開的城門似乎屬于第二道城墻,在現(xiàn)在這個地方已經(jīng)完全看不到了。南京城里有人居住的地區(qū)坐落在群山的山隅里,即使在這個地區(qū)里也有許多園林。我看到4條大街,還有一些和這些大街正直交叉的小街道。一條狹窄的運河流過一條較大的街道,河上每隔一段便有一座單拱橋可以通過。街道不算太寬,但看上去非常干凈?!?/p>
克拉克·阿裨爾在其旅行日志中對南京的城市地位做了高度評價:“6點鐘,使團到達南京城外,停泊在城西門外兩三英里的江邊。這個城市以其城池大而著稱,中國人聲稱,如果兩人拂曉時分騎馬從城墻的一處向相反的方向出發(fā),圍著城墻飛奔,他們直到太陽落山時也不會相遇。按照不同語言的作者的說法,南京城墻的周長為14里格。在此前一些時代,中國的統(tǒng)治者把南京作為帝國的首都,但當他們遷都北京以后,南京便更名為江寧府。它的舊稱依然保留在日常語言中,但后一名稱則出現(xiàn)在帝國的所有政府文牘中。由于傳教士的著述,南京已為歐洲人所熟知,加上以南京命名的特產(chǎn)使其名氣更大,所以南京成為使團成員們非常感興趣的地方?!?/p>
對南京的城門、城墻和城市面貌,克拉克·阿裨爾亦做了詳細描述:“第二天(10月23日)清晨,我們一伙人來到城關(guān),沿著穿過城關(guān)的一條鋪筑的道路向前走,到了期望已久的南京城門。走進城門,看到的并非人流擁擠的城市,而是濃密的灌木叢擋住了各方的視線。我們向左轉(zhuǎn),爬上了三四百英尺高的小山,俯瞰有道路相隔的寬闊的空間,這很可能是遺留下來的街道,如今卻從圍繞著幢幢獨立的房屋和片片耕地的竹林中穿過,其間分布著高矮不一的小山;所有這一切都被一道誰都無法說清其界線的城墻圍繞著。城墻的形狀似乎是一個多邊形,其可計算范圍為30英里。其中一個城角附近,看來可能是一個有人居住的城區(qū),但是隔著五英里遠望去,只看到雜亂的建筑被一道城墻環(huán)繞著,著名的瓷塔就矗立在它的鄰近。”
三、有關(guān)南京風(fēng)土民情的記載
除城市建筑和名勝古跡外,使團成員對南京市井風(fēng)情和居民日常生活也頗為關(guān)注。亨利·埃利斯在日志中記載:“(10月22日)我到我們停泊地附近的城郊散步。街道鋪著石頭,但是店鋪的檔次較低,顯然是要為停泊在這里的船只提供所需要的東西。和中國其他地方一樣。面向公眾的飯鋪數(shù)量似乎超過了私人住宅。唯一的地方性差異是,這里擺著大量清洗干凈、上好材料的鴨子和鵝準備出售。蔬菜很多,主要是蕪菁、蘿卜和一些普通的綠色蔬菜。城里主要的制造品是縐紗和絲綢。”
作為醫(yī)生和博物學(xué)家,基于職業(yè)的原因,克拉克·阿裨爾對南京當?shù)厣L的各類植物頗感興趣:“在南京城外,南京布公開出售。人們猜測用于織造這種布的黃棉花找不到,而在幾個地方都看到有白棉花種植。南京城墻上生長著許多植物,其中尤以林奈和默里的木香藤、黃花瓦松,約瑟夫·班克斯爵士標本集中的檵木以及薜荔為最多?!贿^,銀杏的種子大量擺在街上出售,證明其在中國人中被廣泛食用,但是作為水果還是蔬菜或藥材,還無法搞清。”
南京的公共澡堂歷史悠久。據(jù)說明太祖朱元璋役使十幾萬民工建造明城墻時,為給民工們提供洗澡條件,在城墻最重要的工程—聚寶門(今中華門)外建了5個澡堂。此后很長一段歷史時期的老南京人都到這里來洗澡,明代的沐浴方式也一直延續(xù)了下來。[7]49在旅行日志中,亨利·埃利斯和克拉克·阿裨爾均對南京的公共澡堂做了詳細記載。亨利·埃利斯在其日志中記載:“這座廟附近有一個公共的蒸汽浴室,被叫作或者不如說是被誤叫作香水浴室。……浴室是間100英尺大的小房間,被分成4個部分,地上鋪著粗糙的大理石。室內(nèi)很熱,而且由于進入浴室的人數(shù)不加限制,只要能容納得下即可,使得浴室里的氣味十分難聞?!笨死恕ぐⅠ誀栐谄渎眯腥沼浿袑懙溃骸笆箞F人員在城外游覽,發(fā)現(xiàn)很少有值得關(guān)注的地方,除了在城門附近有一些公共熱水澡堂。……我們進去時,浴池中有許多中國人,他們與其說是洗浴,還不如說是在泡澡,在只有幾英寸深的水中直立著,相互輪流搓著后背。池中的水似乎不打算更換,水中充滿了污垢,供正在外間等候的其他中國人使用。無論如何,從池中散發(fā)出來的蒸汽使中國人感到芳香,對我來說實在是不能忍受的。我還沒有弄清浴池是如何加熱的,就被迫離開了那里。我正好進到旁邊的房間看看,我看到那里有鋪著席子的長凳子,供浴客用來擦干身體,再到外面的隔間穿衣服。澡堂在中國人中似乎不是很普遍的,我們在帝國的旅行中再沒有看到過。在耶穌會士出版的有關(guān)中國的著述中,也沒有經(jīng)常提到過?!?/p>
(作者簡介:胡夢飛,歷史學(xué)博士,聊城大學(xué)運河研究院副教授;甄思辰,聊城大學(xué)運河學(xué)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欄目編輯:計欣然
參考文獻
[1]亨利·埃利斯著.劉天路,劉甜甜譯.阿美士德使團出使中國日志[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
[2]克拉克·阿裨爾著.劉海巖譯.中國旅行記(1816—1817年):阿美士德使團醫(yī)官筆下的清代中國[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中國旅游出版社,2017.
[3]鄒尚,邢定康.南京歷代佛寺[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8.
[4]耿建軍.中國考古謎案[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5]喬治·賴特著.托馬斯·阿羅姆手繪.中華帝國:古老的風(fēng)光、建筑和社會[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8.
[6]朱明娥.曠世城垣:南京明城墻[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6.
[7]劉元作,劉小林選輯.南京三百六十行[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